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从第四课开始)

发布时间:2014-05-08 22:21: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课程标准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动手设计“辛丑条约及影响”的知识表格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正确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知识构建

指导指导自读课文,完成下列提纲:

时间:19006—8

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第一阶段:从1900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

八国联军 经过

侵华战争 第二阶段:从19007月到8月攻陷北京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署《辛丑条约》

签订时间:19019

签约国: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白、馆、禁、兵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板块 体验历史

复习提问

1、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

清政府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

清政府腐败无能。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从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由此导入新课。

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媒体展示:《时局图》如右图)

思考并回答:

1、《时局图》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

2、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激起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义和团运动兴起。

媒体展示:《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如右图)

读图,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

1、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什么地方?其主体是哪些人?

山东、直隶等地,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等。

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什么什么提出这样的口号

扶清灭洋;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

3这一口号,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怎样的性质?体现了什么?

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的巨大力量。

4、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引起当时社会怎样的变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5、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借口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其根本目的是使清政府彻底投降,成为洋人的朝廷,协助其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媒体展示:图片《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目标: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

指导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00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遭到中国人民的抗击:廊坊、杨村等地阻击战;结果:侵略军狼狈退回天津。

第二阶段:从19007月到8月攻陷北京。结果:7月攻陷天津,8月攻陷北京。

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

1、八国联军由哪八个国家组成?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学法指导:可采用谐音记忆“因祸得福,每日依靠”)

2、义和团在哪些地点对八国联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廊坊、杨村、北京的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地。

3、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说明了什么?

从烧、杀、抢、掠几方面来引导学生小结)烧毁户部,毁灭罪证;疯狂屠杀中国百姓;抢劫户部和礼王府等;公开拍卖所抢物资;……

4、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

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并下令屠杀义和团。

二、《辛丑条约》

媒体展示:图片《李鸿章与列强各国签订〈辛丑条约〉》

读图,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

1、照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辛丑条约》的签订

2、该条约签订于何时?为什么叫《辛丑条约》

19019月,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丑年,所以称为《辛丑条约》。

3、试采用列表格的方式整理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目标:《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其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新课标第一网

学法指导:条约内容可进一步概括为四个方面:白(银)、(使)馆、禁(止)、(驻)兵。

4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海关税被当作赔款担保,使清政府完全受制于洋人;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划定,有利于洋人控制清政府;清政府工作还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第三板块 感悟历史

一、媒体展示:陈天华《猛回头》节录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所描绘的场景出现在哪一重大事件之后?说明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正面临被列强的瓜分的危险。

2、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是在哪一部条约签订后?

《辛丑条约》签订后。

二、媒体展示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民间秘密组织。他们以散布传单等形式进行反清活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义和拳的斗争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1898年,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竖起“扶清灭洋”的大旗,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1900年夏,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慈禧太后见义和团一时难以“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企图利用义和团惩治外国侵略者,同时利用外国侵略者削弱义和团。……(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并回答问题:

1、说说义和团为什么会从“反清”转向“扶清”?

首先,义和团没能认清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其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2、如何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认识不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重点,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对洋人的一切采取仇视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洋人有许多先进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盲目排外的思想是极端的狭隘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3、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由剿灭到招抚的目的是什么?你能用成语来概括

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4、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三、通过列表比较,认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异同(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1、近代中国为什么总摆脱不了挨打和失败的命运?(目标: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原因

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妥协投降,政局动荡,国家衰落;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使中国逐渐落后,……

2、在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起来进行不屈的抗争。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精神

表现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屈不挠,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

3、从上述问题的思考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目标: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学习民族英雄的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国家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从近代中国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

课堂小结:

进入20世纪后,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

五、巩固练习

1、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

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3、允许外国侵略者在北京驻兵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是(

  A、慈禧太后  B、李鸿章  C、左宗堂  D、光绪帝

5、在《辛丑条约》中划定的使馆界位于(

A、北京东交民巷 B、北京西交民巷

C、上海东交民巷 D、北京西交民巷

www.x kb 1.c om

5 画地图 讲历史

教材内容

历史教科中的图片很多,如果我们在讲课时能合理运用、充分发掘,必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左史右图,充分说明了文字与图片之间的关系,文字叙述说理,图片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合理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极大地提高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历史地图具有直观和立体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习中的时空转换的困难。

学会绘制和利用地图,是历史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它有助于学生领悟“史地不分家”的道理,及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转移,培养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和读图、绘图的技能,

活动目标

1学习绘制“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2通过所绘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培养运用地图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培养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熟悉“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2介绍绘制历史地图的主要方法投影放大法、方格放大法、缩放放大法、摹映放大法。讲明使用历史地图应注意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自己需要的材料。

4、设计“学生活动评价表,课前发放给学生

学生准备

1熟悉教科书中有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2识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

3搜集并阅读有关介绍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知识读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

4准备二张较大的纸和三四支颜色不同的笔,绘制地图。

活动过程

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局势图”、“秦朝疆域图”、“金、南宁对峙形势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地图。

学生通过观看历史地图,讨论:

1、地图在历史学习中有哪些作用?

有助于了解战争双方及其战争行进路线,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形势;能清楚地看到重要战场和重大战役的发生地点;能使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记忆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2、结合地理课堂学习的知识,说说历史地图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要素?与一般的地图相比有何不同?(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图例、注记、比例尺、正方向等,历史地图由于对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是太高,大多被省略,历史地图上有古今地名不同的现象……

3、你知道常用的历史地图有哪几种?

政区图、疆域图、战争形势图、经济分布图等。

活动一:画地图

1、在白纸上,仿照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画一幅简易历史地图。

2、分别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笔用“箭头”指示法在自己画好的地图上标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侵略者的大致侵略路线和重要地点。

3、同样用四种不同颜色笔标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地点和开放的通商口岸及侵略者所占地点。

4、教师黑板上画出“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轮廓

5、讨论并回答:

⑴你是用什么方法绘制这幅历史地图的?你认为绘制和运用历史地图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临摹、描摹、方格放大……

除了上述绘图方法外,还有投影放大法、缩放仪放大法、摹映法等传统方法,有条件的同学还可利用扫描仪、数码拍照、电脑制作打印等方法。

⑵根据所绘地图,说说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大致趋势。这一趋势说明了什么?(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由东南沿海到北方沿海,由沿海再深入到中国内地,最后到达清政府的心脏北京。说明近代中国是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⑶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版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在轮廓上有何主要区别?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及华北地区版图有重大变化。造成东北和西北地区版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近代沙俄对中国的侵略,割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大片国土。

活动二:讲历史

1、以小组活动为单位,个人自愿在小组内讲述相关的历史知识。

可以结合地图课列强侵略中国的情况或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可以讲述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约时的故事。如《马关条约》签订者李鸿章

也可以讲述中国人民抗击列强侵略的斗争故事如邓世昌、左宝贵。

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由各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前,边在黑板上画地图,边讲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大致经过。

活动三 感悟历史

媒体展示:“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地图。

讨论,并回答:

1中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频频深入、不断蚕食中国领土的历史已经清楚地展现在了地图上。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在这些地图上都看到些什么?(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结束了;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主权慢慢丧失,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并不断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找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特区、沿海港口和经济开放区。说说今天的开放地区与当年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什么不同?

特区:海南省、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沿海港口:大连、秦皇岛、青岛、连云港等;经济开放区:珠江三角洲、闽东南、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区别:可从性质、主权、目的、地位、历史潮流等方面思考

3、在绘制地图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充分运用地理课上学习的读图知识、树立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意识、注意古今地名的区别、学会把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图像……

4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目标:培养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耻辱。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夜郎自大,盲目排外,不注重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造成中国的严重落后。……

在清政府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始终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地反抗外国侵略,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坚强决心和勇气。种不屈的民族精神,还表现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任何困难,战胜一切困难,在512大地震后的抗震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

目前,中国家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际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实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自己身负的重任,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中国人不再受到列强的凌辱,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会加倍努力地学习。……

活动评价

1、由学生按小组选出本组画得最好的三幅地图,在全班巡展。

2、填写活动评价表

教学反思:略

6 近代工业的兴起

一、课程标准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在中国曲折发展的状况。

知道詹天佑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洋务派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

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内容特点,本课采用讨论式和讲故事的方法完成教学,开展研究性质的学习。

通过师生共同学习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准备一些图片资料,以投影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通过对张謇、詹天佑事迹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务派开办的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状元实业家”。

难点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学过程

单元内容概述:

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不断对中国发动侵略,直至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但另一方面,列强的入侵又促成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然而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艰难的历程。本意均摊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为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为以后的维新派实行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的近代化首先是从近代工业开始的,从此,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中国处于一场社会转型的变革之中。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近代工业吗?

请同学们阅读本课后的“每课一得”:

近代工业:近代工业产生于英国,是采用动力和机器进行生产,使用雇佣工人,广泛采用新技术,并以大规模使用机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工业。

模块一 知识构建

自读课文,构建知识体系

洋务派:

背景:

从“自强”到“求富” 目的:

内容

结果

评价

背景:

中国第一个航运业是:

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中国人拥有的第一条铁路是:

   天津电报总局设立的时间是:

身份:

思想主张:

主要贡献:

爱国知识分子 时间:

詹天佑 主要贡献

意义:

模块二 体验历史

媒体展示:历史人物图像——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如下图)。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在近代史上被称作什么派别?为什么?

洋务派,因为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放练兵方法,建设现代国防。

2、他们的共同身份是什么?思想主要来自谁的主张?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清政府的官员(或封建统治者);魏源思想核心是“师夷长技

3、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先后采取了哪些行动?(列表)

展示:相关企业的图片。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汉阳铁厂 北洋海军战舰

先读图,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洋务派创立的这些军事企业,采用了怎样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采取雇佣工人生产的方式。但在经营管理上仍然采用封建衙门式的体制。

2、这些军事企业的创立,使他们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了吗?为什么?

没有。因为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最终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失败。

3、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那这场运动有怎样的进步意义呢?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势力的经济入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洋务运动的兴起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带动了当时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早期的轮船、铁路和电报业,还涌现出一批中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如詹天佑。

媒体展示:人物——张謇和詹天佑

张謇 詹天佑

思考并回答问题:

1、图中的两个历史人物有何共同之处?

都是中国近代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都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2、请你讲讲张謇的故事。

1894年,清朝的科举状元,主张“实业救国”,放弃仕途,创办大生纱厂……

3、请说说詹天佑的主要事迹。

詹天佑,中国近代著名的铁路工程师,1904年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主持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筑路工程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模块 感悟历史

媒体展示下列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小结:

1、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与以前的手工作坊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示:可从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经济效率等方面对比。

2、展示图片:

读图,结合课文,联系历史状况,说说近代工业兴起后,给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火车代替了马车和步行、电报代替了驿站和马匹传递信息、新式枪炮代替了大刀长矛、新式陆海军代替了八旗兵、近代企业取代了手工工场、封建经济进一步瓦解……

3、应该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积极作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创立和发展开创了先河,因而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方面:洋务运动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为根本目的,没有触动封建政治体制和落后保守的思想,所以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而以失败告终。

4、在一些人的思想中,总认为人只有当官才能发财。在科举时代,读书人更是把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利禄作为一生最高的追求。但清末状元张謇,却选择了辞官不做,而兴办实业,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直接在中国内地设厂开矿,进行经济掠夺。为了抗拒外国资本入侵,为了解决国家的危难和富国强民,以张謇为代表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决心自己创办民用事业,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可以说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了个人利益,体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5张謇放弃仕途,兴办实业的创业经历是一帆风顺的吗?为什么?

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他们要遭受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我们爱国的民族资本家为了实业救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6詹天佑的贡献有何意义?他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詹天佑则在科技创新上掌了中国人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困难、大胆创新设计。

课堂小结

展示知识结构,概述相关内容。

五、随堂练习

一、选择 

1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  )

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 B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

C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军事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继昌隆丝厂

3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

A唐胥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汉铁路 D淞沪铁路

4.洋务派当时所办的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是(  )

A福州船政局 B上海机器织布局

C汉阳铁厂  D轮船招商局

5下列历史活动与左宗棠无关的一项是(  )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率军进入新疆,大败阿古柏

C开办福州船政局 D镇压义和团运动

6《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间出现投资设厂、兴办实业的高潮,这部分人主要是①官僚②地主③民族资本家④商人⑤华侨(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7、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

A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对外国经济侵略有一些抵制 D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8“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C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9、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D、学习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了清朝统治

10、《同治夷务》中说:“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这一观点并付诸实施的是(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二、填表

洋务运动的兴起简表

洋务派举办的民用工业简表

三、材料分析:

毛泽东同志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过,有4个人不能忘记,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回答:

1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

2你对张謇考中了状元,不做官而去办实业有何感想?

7 维新变法运动

执教人:灌南县张店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2.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

学生:观察、思索。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

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6119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永远的谭嗣同: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8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执教人:灌南县张店中学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归纳历史事件的基本技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搓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用起立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如果现在来的不是我,而是胡锦涛主席,你们会用什么方式欢迎他?作个模拟动作?(学生鼓掌)但如果来的是一百年前的清朝皇帝,你们又会用什么方式欢迎?也做个模拟动作?(适当活跃气氛)提出下列问题:

1)对国家最高领导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欢迎方式说明中国人的观念上有什么变化?(有了民主、平等的观念)

2)中国什么时候没有了皇帝制度?什么时候废除了三扣九拜之礼?又是什么时候从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平等的观念?这都和历史上的什么革命有关?

(学生回答后小结)对,正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改变了中国人的许多观念。辛亥革命是怎么一回事?他究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板书课题)

一、 知识与建构: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投影本课知识结构

师生共同完成知识体系,强调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板书:

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辛亥革命   吹响了共和国的号角

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中华民国   确立了民主共和观念

二、活动与探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奥秘

(一)下面请看历史剧《武昌起义》(邀请五位同学上来,并戴上标志)

旁白:(配合挂图《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示意图》)武汉三镇一直是长江和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1910年有许多帝国主义和中国资产阶级在那里兴办的工厂,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较快。正是瞄准这个有利条件,中国同盟会决定在武汉积极准备起义,起义的主力军是倾向革命的新军,因为新军中有五分之二以上的士兵参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又有新式武器,有的营四分之三以上都是倾向革命的军人。另外又恰巧10月一部分武汉军队被调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所以这时起义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俱也。

地点:新兵工程营;人物:反动排长、金兆龙、革命党甲、革命党乙

金兆龙:同志们!听说咱们的总部被清军包围了,蒋总指挥通知我们今晚起义,大家快点准备吧!

革命军甲:是啊!听说军事筹备员刘复基在赴刑场的路上还高呼:同胞们!大家起来革命呢!我们可不能坐以待毙啊!

旁白:这时反动排长及护兵进入

反动排长:你们深更半夜擦枪干什么?

金兆龙:预备不测!

旁白:反动排长大怒,上去抓住金兆龙

反动排长:你想造反吗?

金兆龙:反就反!你能怎样?

反动排长:上!把他给我抓起来!

旁白:护兵上前抓住金兆龙,金兆龙大喊道

金兆龙:再不动手,更待何时!

旁白:革命军甲、乙用枪托猛击反动排长和护兵的脑袋,反动排长和护兵抱头逃窜,金兆龙等举枪射击

革命军乙:走,先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去!

旁白:这样,武昌起义爆发了。湖广总督瑞徵仓皇逃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因此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看完历史剧《武昌起义》后思考:

1 武昌起义的主力军是谁?

2、武昌起义的性质是什么样的?

3、武昌起义爆发是偶然的吗?

4、时空连线:采访金兆龙——“为什么要参加革命?”

5、武昌起义后各阶层的反映:分为帝国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清政府、立宪党人和大官僚大绅士及广大人民五个小组进行体验。

过渡:武昌起义的胜利,点燃了全国革命的火炬,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大屏幕显示P42《武昌起后形势图》,要求学生找出宣布独立的省份。

(二)(用图片《孙中山》、《中华民国玉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国旗》、《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再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情景)

1 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要求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

活动设计:假如你是一个当时在南京的中学生,为欢迎孙中山先生来南京你会怎么做?

2、 颁布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发展变化。

1)下面我们一起穿过时光隧道,回到1912年前后的南京,如果你是那时一个地道的南京人,你的生活将会出现哪些变化?(成为共和国的首都,大街小巷挂满旗帜庆祝,服饰,剪辫,缠足,国民有了一定的自由和权利,法律,皇帝,国旗,称呼等)

2)你会觉得你的生活焕然一新,扬眉吐气。这些变化只是出现在南京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回答)

引导小结: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归功于他领导的这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他爱国的理念和爱国的行动让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鼓舞了后人,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三、感悟与交流:体验历史发展的现实意义

投影显示:

材料一:195611月,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指出: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材料二:2001109,江泽民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就是要在全国人民中继续发扬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努力促进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材料三:2001109:中新社武汉十月九日(记者王新玉)在辛亥革命首义九十周年之际,来自美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中国内地的辛亥志士后裔一百余人,今日下午相聚武昌,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祈盼中华民族早日复兴,实现祖国统一。

设问:

①从材料一:毛泽东说的中国面目是怎样“完全变了”的?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推翻三座大山)

进入21世纪,中国面目“又要大变”又如何?

(改革开放,中国富强)

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②分析材料二、材料三:联系实际,请你谈谈我们国家与我们中学生应当怎样站在时代前列,“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国家: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等。中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努力学习,立志报国贡献力量等)

过渡:好了,这节课大家学得很好,让我们以一首振奋人心的歌曲来结束我们的历史之旅,祝愿中国阔步《走进新时代》!

、结束新课:播放《走进新时代》歌曲

、课后作业:

1 搜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方面的资料

2 搜集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故事,出一期有关“走向共和”的黑板报

3 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孙中山先生的主要革命事迹。


9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瞿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一般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反封建的产物。为了铲除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愚昧、启发理智,上升期的资产阶级需要一个思想上的启蒙运动。(“启蒙”二字也就是启封建之蒙的意思)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近代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教学创意: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作品,开展读书报告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

复习提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两步进行:①辛亥革命的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②辛亥革命的危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革命并不彻底。)

导入新课:辛亥革命后,虽然中华民国成立,但是民主共和的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同志,使民主共和成为一句空话。面对混乱的国家形势和复辟分子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次空前的浪潮。

【讲授新课】:(25分钟)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首先,要向学生简单介绍当时的背景,指出:为什么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中国会出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但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民主共和制没有真正实现,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于在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之后,认为中国也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塑文化进行斗争,以解放人们的思想。

然后,要让学生了解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都有哪些主要的领导者?他们有哪些主要的成就?他们发起这场运动的战场?他们的旗帜?陈独秀——《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义》;鲁迅——新文学巨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民主、科学。

2、陈独秀与《新青年》:

首先,通过读书让学生找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和发起者。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19159月,他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这是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是希望这本杂志如同青少年一样,给社会注入一股新鲜直液,振奋人心,鼓舞人们参与这次的运动。

其次,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四点,请同学们看课文,找一找,有哪四点?为什么新文化运动要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提出这两个口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两个口号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具有什么性质?反对专制与愚昧,反对旧道德,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代表封建专制制度和旧礼教、旧道德的孔子学说,批判为复辟开路的尊孔复古逆流。这里所谓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这里所谓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陈独秀认为,迷信和宗教,历史愚弄人民,维护专制,扼杀群众的创造精神。要求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就必须打破封建迷信和宗教崇拜,而科学和民主则是不可缺少的两件武器。充分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在前期的性质,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世界资本主义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它冲击了封建思想对人类的束缚,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以及进化论观点为指导,是资本主义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后期新文化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宣传马列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最后,简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重点强调它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陈独秀提倡在内容上更深入地进行文学革命。他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废除反映旧思想的旧文学,提介平易的反映现实的新文学。他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这里所说的贵族文学,即所谓代圣贤之言的封建文学。这里所说的国民文学,实际上是指反映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学。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改革。

二、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首先,简单介绍胡适其人及其主要思想:胡适(1891-1962),初名嗣 ,学名洪驿, 字适之。绩溪县上庄村人。胡适出身于官宦兼茶商之家,父亲胡传曾经担任过台湾的知州和统领。1904年,胡适从故乡前往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和中国公学,接触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赴美留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就学于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一段求学生涯对胡适影响甚大。他回忆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结论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然后,详细讨论分析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8年他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在“五四”文学革命前后,他创作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终身大事》为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文学革命”的口号是胡适最先提出来的。他还最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另外,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及古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一生除获得一个正牌博士外,还获荣誉博士学位多达35个,这是中外罕见的。

三、新文学的巨匠——鲁迅:

首先,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简单整理鲁迅的主要简历。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然后,指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反映这一成果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

【小结】:(2分钟)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

【练习】:(5分钟)

一、每课一得:

指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二、材料阅读:

让学生根据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讨论民主与社会对中国的影响。

三、自我测评:

列表如下:

四、目标检测:

13 伟大的开端

教材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习板块的概述部分为我们讲述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五四运动与中共诞生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兴起的标志与过程、中共诞生及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本课题的主旨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

一.课标要求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确定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

(三)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下面一个电影片断:(放五四运动中学生游行示威和火烧赵家楼片段)。影片中反映的是1919年北京青年学生为反对北洋政府卖国妥协、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进行的游行示威活动。被火烧掉的是时任交通总长的亲日派曹汝霖的住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赵家楼事件。那么,巴黎和会是怎么回事?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运动?学生为什么要火烧赵家楼?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到的内容。

讲授新课:

1.自主预习,初步建立知识结构

3.中共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2.体验探究,理解历史知识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第13课学习展示活动开始。
  2.请历史教师发表祝辞。
  3.宣读展示活动的评委及注意事项。
  (1)采用小组竞赛评分制。
  (2)竞赛分小组专题学习汇报(15分)、小组历史故事讲述(15分)、小组质疑能力表现(15分)、自由竞答(20分)、现场影评(20分)、畅谈五四精神(15分)六部分。前两部分和后两部分每个小组每个项目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汇报、讲述、评价、畅谈感受;第三部分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题学习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内涵价值评分;第四部分采用抢答的形式,由主持人主持,抢答问题。
  (3)每一项取评委的平均分。
  4.展示竞赛活动过程。

(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资料性课件)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分配的历史专题进行逐一介绍;
  第一小组,介绍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线索;
  第二小组,介绍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
  第三小组,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
  第四小组,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
  第五小组,简单介绍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历史故事。
  (3)各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提问(按组轮换,分四轮),部分问题教师可做简要点拨、释疑。
  (4)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在主持人主持下进行两轮抢答。
  (5)播放影片《开天辟地》,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谈观后感(影评)。
  (6)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谈五四精神。
  5.评委公布各组的最终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前三名,并选出展示活动最佳表现者3人,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6.学生代表总结本课题线索,谈学习感受。
  7.教师总结性发言。(实现过程与能力目标)
3.反思探究,感悟历史知识
材料: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即巴黎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已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道。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全体学界通电》

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运动中学生的激愤心情?

2)运动前后期,其重心和斗争形式及斗争主力分别有什么变化?

3)这一运动的结果如何?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4)从以上运动中,你受到什么启示?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小结:请同学看老师的小结歌谣,多媒体出示歌词如下:

一九一九五四起,

拒绝和约不签字。

彻底反帝反封建,

新民主(主)义革命始。中共“一大”开会议,

一九二一在上海。

书记选为陈独秀,

中共诞生开天地。

作业:

①知识接龙。

②课后作业:追寻一大代表的人生足迹。

a.八个组以每个组为单位提问题让其他的组回答,如果正确,得分并可以继续提问,否则取消资格,其他组的同学继续提问,循环往复。最终算出各组的总分。排出名次,表扬先进组,激励后进组。

b.让学生注意那些脱党、叛党的人物,写出感想

四,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在教师对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确定了合适的教学三维目标,采用小组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这一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充分的师生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经过小组学习专题汇报、讲述历史故事、质疑能力表现、问题自由竞答、现场影评、畅谈五四精神等步骤,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最后,让学生畅谈小组学习感受,让学生总结课题内容与基本线索,自始至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只起课前指导、课中点拨的作用。阅读书籍、介绍内容、推荐书目和预习整理下一课线索的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改特点。

14 国民革命的洪流

教材内容

教科书选取了国民革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历史事件------黄浦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大革命时代,教科书最后对大革命失败地原因及结果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和介绍。

一。课标要求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创建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感知大革命的时代特征。
  识读北伐战争形势图,增强读图能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初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掌握查找资料和整理、加工资料的方法。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再现历史事件的时 代背景和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国民革命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中国走向进步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国民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确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初步认识它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查找有关本节课的资料,并做好上课的准备。注意历史和现实地联系,强调历史地借鉴作用。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三)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演材料:
  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里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提出问题
  孙中山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学生:反映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精神。
  学生:反映了孙中山在失败中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屈不挠精神。
  教师总结指出: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一生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在他的努力下,1924192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

讲授新课:

1.自主探究,建立知识结构

课件出示预习内容:

一、黄埔军校的成立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2.黄埔军校的建立

二、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北伐的主战场:湖南、湖北

4.北伐胜利进军: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②福建→浙江→上海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

2.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师和学生一起填写答案。

2.体验探究,理解历史知识。

黄埔军校的创建

  教师利用材料继续提问:材料中所说的军官学校是哪一所学校?创办者是谁?创办的时间是哪年?
  学生:材料中的军官学校指黄埔军校,创办者就是孙中山,创办的时间是1924年5月。
  教师:哪个小组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黄埔军校?
  学生: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一所革命军校。孙中山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岛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我们在习惯上称之为黄埔军校。孙中山为军校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为校长。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教师:我注意到刚才在介绍时,同学们提到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一所革命军校。哪个小组可以用具体的事例说明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生:以周恩来、叶剑英为例说明共产党在黄埔军校中的作用(具体内容略)。
  教师:既然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那它与其他学校相比,一定有它的特点,表现在什么方面?
  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学生:与旧式学校相比,它设立了党代表,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
  教师:黄埔军校为什么加强政治教育?
  学生:为了让学员明确革命的目的,树立明确的目标,坚定革命的信念……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都应该有目标,有信念,并为之不断努力。黄埔军校创建后,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像陈赓、徐向前、刘志丹等重要将领,都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
  学生:革命军的建立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设计说明:通过材料自然引入,利用谈话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材料,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问题,培养了学生让史实说话的意识)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北伐战争,在具体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咱们先进行一次小组竞赛,看看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我先演示一下北伐战争的总体形势,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记忆,把你们得到的信息写到白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得到的信息多。
  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讨论组内分工。
  教师:演示课前制作的动态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政府控制的地区;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以及他们控制的大体区域;北伐开始的时间;北伐战争先后经过的重要省份及城市;主要的战役地点。
  在演示结束后,首先请各组介绍本组所采用的分工合作的方法,各小组相互借鉴。之后,教师再一次演示形势图,与学生共同分析其主要信息,并对得到信息最多的小组进行表扬。小组内讨论此次小竞赛的得失。
  (设计说明:在设计这一步骤时,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时反思自我等方面来考虑,同时兼顾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图习惯与能力和记忆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北伐战争)
  教师:了解了北伐战争的总体情况之后,咱们一起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大屏幕出示学习任务:在小组讨论、交流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北伐战争的场景再现出来。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班级交流:
  小组一:展示绘制的想像漫画军阀统治下的中国。说明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内容反映军阀对外国侵略者卑躬屈膝,出卖国家利益,对人民的残酷盘剥。
  小组二:讲述叶挺独立团的故事。主要围绕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展现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北伐军的英勇斗争。
  小组三:表演。再现叶挺独立团攻打武昌城、写绝命书、浴血奋战的场景,突出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
  小组四:绘画。上海解放后,人民走上街头,欢庆胜利的场景。反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师:每一个小组都把本组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了,每个小组能不能派一名代表对各组的表现进行一下自评和互评?
  学生:进行评价。(具体内容略)
  教师:每个组的学习成果都非常好。评价,无论是自评还是组评都很到位,说明同学们都认真地学,认真地听,认真地看,认真地思考了。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够分析一下,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国共合作,北伐军英勇作战,军阀的统治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黄埔军校作用……
  (设计说明:再现北伐战争的场景,使学生很好地把握历史,提高了他们整理资料,合理运用资料的能力,也使历史课堂得以活化。在这一过程中,注意了学生的自主评价,并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使学生把知识联系在一起)
  教师:北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也了解了取得成功的原因,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孙中山的讲演(出示孙中山讲演材料):他说用黄埔军校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同学们考虑一下,革命军成立了,革命事业成功了没有?为什么?
  学生:没有。因为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了。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学习讨论题,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学习。
  1.在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的时候,蒋介石为什么会发动政变?
  (蒋介石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害怕共产党和人民力量在国民革命中壮大;蒋介石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帝国主义、大地主、大财阀对他的支持……
  2.你认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蒋介石等得到了反动势力的支持,实力强大;军队指挥权掌握在国民党手中;共产党力量不够;共产党缺乏经验,犯了指挥错误……
  3.针对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你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建议?
  (依靠人民打败所有的反动势力;建立自己的军队;发展共产党的力量……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也是共产党当时所意识到的。所以,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革命胜利的征程。
  (设计说明:在小组研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增强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促使学生进行历史的反思;同时,又自然地在课尾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拓展延伸
  设定一个历史情境:假如你是北伐战争时的一名报社记者,跟随叶挺独立团进行报道,请你写一篇战地新闻。(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3.反思探究,感悟历史知识

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从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对外的责任,要有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的讲话

回答:

1)材料中“计划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革命?

2)孙中山认为这次革命担负着哪两个任务?这两个任务有什么关系?这与他以往的革命有什么不同?

3)为完成革命的任务国民党采取了哪些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为什么还说它失败了?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小结:采用歌谣的形式。

北伐对象吴孙张,湖南、湖北主战场。

“铁军”归功独立团,汀泗、贺胜和武昌。

支援北伐农运涨,工人起义沪解放。

蒋汪政变举屠刀,国民革命惨遭殃。

巩固与检测:

1.北伐战争的主战场是

A.湖南、湖北 B.江西、江苏 C.福建、浙江 D.广东、福建

2.下列人物中,曾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共产党人是

A.贺龙 B.周恩来 C.叶剑英 D.叶挺

3.在北伐中,作战英勇、战绩显著的第四军独立团领导人是

A.周廷恩 B.叶挺 C.朱德 D.曹渊

4.北伐战争的最大意义在于

A.首创了国共合作的形式

B.在中国彻底铲除了封建势力

C.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5.北伐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假如你是当时一名共产党员,是党的主要负责人,你会怎么办?

6.用下列图示将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对象、战役表示出来。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能力与特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所体现的新理念主要有:
  1.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从课前准备、小组竞赛到小组交流研讨,完成学习任务,整节课渗透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2.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渗透。把学生在艺术、语文等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到历史学习中,如展现北伐战争历史场景,编写战地新闻,把历史知识活化,使历史课堂活化
  3.在课堂中注重体现评价方式的改变。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课堂,而是学生的课堂,课堂的评价不是教师的评价,而是学生的自评、互评与自我反思,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1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进程当中的三件大事: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三件事对今后中国革命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尤其是农村包围城市为今后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在八年级上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没有八一南昌起义,就没有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没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就无立足之地;没有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不会保存革命的火种。

一。课标要求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南昌起义。
  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的有关史实,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通过识读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习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而抛头颅、洒热血,与国民党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同敌人作斗争、坚信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师主要以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授课过程为主,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做好准备工作。教师根据现有的资料,尽可能运用挂图、投影、地图、歌曲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环环相扣,高潮迭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新亮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动脑动手、相互交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三)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

同学们,上面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为秋收起义而作。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被称为一九二七年挽救中国革命的三大起义。这三次起义各有特色:最早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道路;广州起义最早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权。那么,这几次起义的具体情况如何?我们下面一一学习,先从南昌起义开始。

讲授新课

1.自主探究,初步建立知识结构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的开始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红军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 1935.1

2.长征的胜利

从江西、福建出发→渡过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

三、红军长征的意义(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2.体验探究,理解历史知识

师: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第一目第一段小字,然后回答问题)
  生:(读后回答)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将对革命者斩尽杀绝的政策,高举起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起义。
  师:回答得真不错。这说明当时进行武装起义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出示(油画:《南昌起义》)
  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幅油画,结合课文以及你所收集到的有关南昌起义的历史资料,来给大家讲一讲南昌起义。(选一名有较强表达能力的学生讲述)
  生:(观察图画,整理资料后讲述)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在总指挥贺龙的领导下,暴动枪声一打响,起义官兵如猛虎下山,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经过四个多小时激战,起义军歼敌一万多人,占领南昌城。这幅油画反映的就是南昌起义前一刻,周恩来、贺龙等领导人在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前鼓动士兵组织起义的场面。
  师:同学们,×××同学讲得怎么样?
  生:好!(掌声鼓励)

师:起义胜利以后,南昌起义的这支部队又到哪儿去了呢?
  生:(抢着回答)起义胜利后,部队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在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攻下,起义军在转战中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
  师:起义部队为什么要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为什么又在南下广东中受到严重损失?(要求学生同桌讨论)
  生:(讨论之后回答)由于敌人兵力强大,装备精;革命队伍少,力量小。
  师:那么,要想革命成功,应该准备哪些条件呢?(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①壮大革命队伍;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作基础;③制造先进武器……
  师:队伍怎么壮大呢?
  生:(抢着回答)到边远的山村去壮大。
  师:说得好!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着大城市,力量又非常强大,革命队伍少,不能在大城市里打败国民党,只能到农村去。虽然这次起义由成功转为失败,但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谁来说一说南昌起义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要求学生整理思考后回答)
  生: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步,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开辟了新的篇章。
  师:这就是……
  生:(抢着回答)八一建军节的来历。
  师: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生:因为通过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队伍。
  师:很好!同学们要记住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它与我们今天学的南昌起义紧密联系。南昌起义以后,中共又发动了一次起义。(导入第二目内容)
    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秋收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第一段大字,大家推荐一位同学讲解)
  生: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起义。因为是在农民秋收时候发动的起义,所以叫秋收起义。这次起义的目的是攻占长沙,但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遭到数倍敌人的围攻,损失严重。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师:投影出示问题:
  (1)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损失严重。这说明了什么?
  (2)秋收起义的部队为什么要向井冈山进军?
  (3)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回答)
  生:①说明了在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无法夺取政权。②因为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海拔多在800~1000米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的几个县都建立过共产党组织的农民协会,群众基础好。井冈山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大城市,敌人的统治力量在这个地区比较薄弱,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壮大革命队伍,所以秋收起义部队要向井冈山进军。③因为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一些补充。出示油画《井冈山会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画,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生:井冈山会师。
  师:谁来给同学们讲一下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生:(由学生毛遂自荐)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最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此时中国共产党才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正规部队。
  师:讲得非常好。(投影井冈山会师图片)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你们从中看出什么?又想说点什么?
  生:(观察图片后)可以看出当时井冈山地区非常贫穷落后。当时的革命斗争非常艰苦,革命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一样都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
  师: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例子?
  生:(略思后)讲述朱德的扁担等事迹。
  师:从这些中共领导人身上我们应学习什么?
  生:无私奉献、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精神。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教材上的一幅插图,今天的井冈山地区跟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整齐、美观,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林立,绿树成阴,人民生活大变样。
  师:可见中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当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结合课文讨论回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师:这条道路正确吗?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明确)在当时来讲,这一决策显然是正确的。因为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仅仅依靠工人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师:突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革命摇篮。
  投影19281930年中国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这幅图反映了什么?
  生:(观察讨论)中共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越来越多,革命队伍发展壮大。
  师:由于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壮大使国民党不安,于是,国民党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围剿。请同学们看书,围剿和反围剿的结果怎样?
  生:(阅读课文后)前四次反围剿成功,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师:前四次和第五次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生:前四次由于中央领导人的正确指挥而获得成功,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由于毛泽东已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放弃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命令红军主力同数倍于己的敌人硬拼,打阵地战、消耗战,结果遭受了重大损失。
  师:当时能不能再跟敌人硬拼硬打呢?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明确)在当时来讲,显然是不能再硬打硬拼了。
  师:那么,当时中共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保存革命的火种。
  师:非常正确。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中共进行了艰苦而神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谁来讲一个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生:(自由上讲台讲述)草地夜行、七根火柴、飞夺泸定桥等。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
  出示油画《飞夺泸定桥》,投影红军过雪山草地途中吃树根、皮带、野菜的图片。(有激情、生动地讲述,师生情感互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师:谁来说一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书中插图《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选一学困生回答)
  生:瑞金――四道封锁线――抢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
  生:对!(掌声鼓励)
  师:(挂出提前制作好的留有空缺地点和路线的长征路线图,同时准备毛笔、红墨水)
  谁来在这张图上画出红军长征路线?
  (请一位尚未举手的同学绘图)
  师:(生画完后)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位同学画得对不对?如果不完整,由谁上来补充一下?
  生:(抢着补充)
  师:现在对了,下去以后同学们一定要记住红军长征的路线。下面我们再来观察红军长征路线图,同学们能不能说一下,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了多少个省份?
  生:(对照地图回答)江西、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陕西。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说明)还有青海、西藏和福建。另外,红军还到过青海,对于红军西路军在青海的悲壮斗争,我已经事先布置同学们深入村民中去了解,并到西宁东南郊的西路军纪念馆去参观采访。下面就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两三位同学介绍,师生共同补充)
  师:同学们讲得很精彩。在长征途中红军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成为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有谁知道?
  生:(抢着回答)遵义会议。
  师:(投影遵义会议的图片,讲解遵义会议的重要性)同学们,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是反映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师:投影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生:(放《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录音)在背景音乐中齐声朗读《七律长征》。
  师:毛泽东的诗中包含着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一些大山大河,你能指出来吗?
  生: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师:补充五岭山、乌蒙山、湘江等。我想同学们一定看过电视剧《长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同学们听完歌曲以后,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播放歌曲《十送红军》,让同学们轻声伴唱)
  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师:(突出长征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3.反思探究,感悟历史知识

1..材料1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井冈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4%,景区内拥有各种植物3800多种。

材料2 (井冈山)反动力量薄弱。这里还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党的组织基础,并且留有一定数量的农民自卫军。

——《中国现代史》

材料3 “上山(井冈山)之后,毛泽东还提出:红军要严格执行‘行动听指挥, 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的三大纪律和‘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的六项注意。”

——《中国现代史》

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解答毛泽东当初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的原因。

(2)请你进一步解答工农革命军能够在井冈山站稳脚跟的原因是什么?

(3)从毛泽东领导军队进攻中心城市受挫后,进军井冈山成功开辟革命根据地的事件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起义前夕,朱德设了个鸿门宴,请军官教育团的团长、公安局的头头吃饭,将他们调离了自己的队伍。同时,把他们的卫兵也请到了另一个屋里吃饭,正当他们吃喝得兴高采烈不注意时,悄悄地移走了他们的枪。起义开始时,他们都束手就擒,他们的队伍因群龙无首,很快被起义军消灭了。

上述事件是对古代兵法成功运用的一个典型范例,可是究竟是对哪条兵法的运用呢?

调虎离山、釜底抽薪、瞒天过海,还是……,你的意见呢?如果能解释一二就更好了。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小结:1927年冬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逐渐走上了以农民为主力,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毛泽东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有力地指导了各个根据地的建设。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于在1930年夏天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巩固与检测

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八七会议

2.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是在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文家市决策 D.三湾改编

3.井冈山会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的是

A.毛泽东 B.朱德 C.陈毅 D.彭德怀

4.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5.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蒋介石调集50万人重点围攻

B.蒋介石有帝国主义全力支持

C.蒋介石的50万人装备先进

D.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指挥错误

6.对遵义会议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B.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

C.这次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这次会议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7.举行一次班级故事会,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8.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对红军长征的理解,为我们第三单元的活动课做好准备。

四。教学反思www. xkb1.co m

本设计在充分分析课题地位和课前收集资料、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学校实际,通过挂图、投影、地图、歌曲等丰富的视听媒介创设情境,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感官被全面调动起来,进行全方位的感知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导学、处处质疑,以恰到好处的问题进行导读、导思、导学,诱导学生思考探究,体现了对历史本质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遇到难解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6 图说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东海县青湖中学 刘潇潇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活动课范畴,旨在引导我们通过历史地图,加深对红军长征的了解,学会文字解说、图画表达的步骤和方法,感悟长征精神。活动过程中,根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抓住长征的过程和结果,将同类地图进行比较,加强图与图之间的联系;也可以把地图与形象图结合起来,比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与地图对应使用,从而有利于我们加深对长征过程的认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

1、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与结果。

2、理解长征精神。

二、活动目标:

1、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从而理解长征精神。

2、学会对已掌握的历史材料做基本的处理并能够编写历史故事。

3、学会用图画来表现历史和表达自己的感情。

4在小组活动中锻炼组合字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三、活动准备

分组搜集红军长征的资料,包或历史书、画册、图片、挂图等

确定图书红军长征的主题

根据图书主题,小组分工编写故事,配以文字说明

各组在课堂上展示和介绍本组的作品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以《长征》配乐诗朗诵的雄壮气势引入新课,利用电脑课件边播放《七律·长征》的配乐诗朗诵边展示长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事件,接着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

2、图片整合,讲述故事(10分钟)

先请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将长征的原因,主要经过与结果设计成一些图文展现在电脑屏幕上,图形的次序已打乱,引导学生讲述长征故事,四人一组合作,排列出这些图形的正确顺序,并用自己的话语将这些图片串讲一遍,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排列得快,讲得好。

3、游戏竞技,突破难关(10分钟)

将长征有关知识制做成FLASH动画,并开展男女队竞赛,先突破难关到达终点的队为胜者。[即将与长征有关的问题(设计成图文、文字+VCD等)安排在长征路线上,并设计红、蓝色星星各一颗,分别代表男女队,还设计一个数字滚动球,由学生推荐男女各1位同学上来轮流操纵滚动球,滚动球上出现什么数字,相应的星星就前进相应的格数并自动弹出问题,操作方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先到达终点的星星为胜者。

4、师生评价,总结提高(2分钟)

先请学生相互评价个人与各队的表现,然后教师再总结。

5、观看录像,理解与体会(10分钟)

观看长征经典事件的VCD,如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再上网点击“重走长征路”(WWW.Sina.com.cn)资料,然后请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甚至外国的学者重走长征路?(2)如果你重走长征路,会遇到哪些困难?(3)现在重走长征路与当年红军长征有何不同?

通过讨论,谈体会解决以上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精神。

6、师生共唱,余味无穷(5分钟) 标第

先播放MTV《十送红军》,并请学生思考:这首歌典反映了什么情感?学生回答后再师生共唱此歌,再次体验长征精神。

7、课后练习,巩固升华(1分钟)

请学生上有关网站,如新浪、百度、google等点击有关抗击“非典”的资料并思考:“长征精神对于战胜‘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何现实意义?”可以同学之间讨论,也可以通过发E-mail与老师朋友等讨论。

(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还不够,关键要把对历史的感悟运用到现实中,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四、活动反思

本课坚持“参与式的合作学习”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朋友式的创造性教学”,学生是“创造性的友谊学习”,教师以促进者、引导者、调控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消除学生间的隔阂,使拨尖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由精英教育向通才教学的转变。通过自学、讲述长征故事、游戏等环节让学生去自行探索、自行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达到理解并掌握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观看录像、谈体会来加以巩固升华,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真正理解长征精神,使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学设计

东海县青湖中学 刘潇潇

教材内容:

本课时以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主题,叙述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侵华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731部队、“三光”政策等史实。教材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令人发指的野蛮行径,揭示了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是早有预谋的。课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难与中国人民决不屈服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与反抗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联系当前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现实,收集相关历史资料,运用历史知识驳斥日本军国主义的谬论,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与鉴别能力。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爱好和平,进一步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一、课程标准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建立魔鬼部队731,对敌后根据地进行血腥的“三光”政策的主要史实;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知道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3.通过日本侵华主要事件的学习,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4.收集抗日战争相关历史资料,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感受国破家亡的苦难与中国人民决不屈服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与反抗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知道永远牢记血的历史教训,学会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培养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显示: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60年前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教师:同学们知道60年前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翻开那一页历史,重温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的历史。

PPT显示:《义勇军进行曲》图文影视资料(同时师生齐唱国歌)。教学设想: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教师:你感受最深的歌词是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肯定,点题引入。

PPT显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华北事变爆发,北平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

第一篇章:自主学习,把握基础知识

1.1931年的918夜,驻扎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附近的一段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______________ ,攻占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__________________”。(完成目标1

2.人民音乐家聂耳饱含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救亡运动,创作了一批反映民众心声的作品,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 》,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完成目标2

3.19361212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在西安临潼华清池举行兵,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 _____________

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目标2)

第二篇章:体验历史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学生:阅读课文和图754、图755、图756

教师: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对中国发动这两个事变?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PPT显示: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计划“大陆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目标3

教师:对比两次事变,它们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并展示《课堂探究学习记录》。(从图表中获得信息,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把读图的一般方法教给学生,认真观察和解读图像,注意对图像进行联系和比较,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善于想象、合理推断。在自我体验与他人合作的结合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点拨、启发,总结。X kb 1.c om

PPT显示: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局部侵略战争,抗日战争从此就已经开始了。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中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教师: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PPT显示:《松花江上》和《东北抗日》音像。(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东北沦陷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与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

承转: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在我们中国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

2、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学生:阅读课文和阅读卡,图757、图758图、759、图760。(日本侵略者的几个主要罪行:南京大屠杀、731部队、轰炸城市和“三光”政策。)

PPT显示:《南京大屠杀》和《黑太阳731部队》音像。(创设情景让学生直接达到情感的冲击和感悟。)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更想说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知道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认清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寻找有效信息,然后展示其获得的信息。在听其他同学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正补充。)

教师:启发、小结。(我们应该牢记历史教训,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珍惜我们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目标5

承转:时至今日,日本还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却竭力美化自己的侵略历史,一再伤害其侵略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

第三篇章:感悟与升华

学生:阅读课文和图761。(史东郎、“历史教科书事件”)

教师:今天如何看日本老兵和右翼势力的言论、观点?请同学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相信你能做的更好!

PPT显示:(1)日本领导人连续不断地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22005年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对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仅轻描淡写地说,“由于日本军,中国军民出现了多数死伤者”。(3)关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教科书只字不提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罪行,仅说“满洲国”实现了经济发展,出现了人口的显著流入。(4)关于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战争的目的,教科书狡辩说,“原来是为了获取资源,(战争)也成为加速亚洲各国开始出现的独立运动的一个契机”。(5)关于侵略战争带来的灾难,教科书称,“在战争中,没有不杀害和不虐待非武装人员的国家”。

学生:讨论交流,反驳谬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目标4

教师:归纳。(篡改历史不得人心,正确认识对待日本的侵略历史可以对后代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教师:今天的日本一方面不肯也不愿意承认其侵略历史,另一方面却要想成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对世界负责任的大国。

PPT显示:日本领导人正在为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四处奔波,而联合国是一个对国际社会负责的组织,常任理事国必须是一个对国际社会负责的国家。一个不仅不能正确对待历史,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篡改历史的国家,能有资格成为常任理事国进而对国际社会负责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探究学习记录》。

教师:总结(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反对战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日本才能取信于世界人民。)

课堂小结:让历史告诉未来

教师: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珍惜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同学们,短短课堂45分钟是说不完这沉重的历史话题。今天的课同学们有浓厚兴趣和学习热情,请你们把目光投向书本,投向网络,投向社会现实,去关注历史与现实如“中日关系”,去关注你想关注的问题。

PPT显示:历史是一面镜子,让历史告诉未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巩固与检测:

1.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A沈阳 B上海 C北京 D长春

2.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A田汉 B冼星海 C聂耳 D光未然

3.某同学在编演西安谈判一幕中,不应该出现的任务是(

A张学良 B蒋介石 C周恩来 D叶挺

4.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A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 粉碎亲日派企图

C维护民族利益 D寻找发展时机

四、教学反思x kb1. c o m

本节课,力图体现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把实现课标的要求作为我们教学的目标,一切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设计都围绕课表来展开。

1.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并伴随图片展示导入新课,既渲染气氛,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内容的处理上,很好的注意了繁简。“九一八事变”介绍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和影响;揭露了日军精心策划、有目的的侵略事实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带来的后果。西安事变介绍了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努力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

3.本课还特别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联系当前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教科书事件”、“东北毒气事件”等事实,运用历史知识,驳斥侵华日军的荒谬言论,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于鉴别能力。

4.教学模式上采用四段式的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体验探究——感悟历史——巩固检测。

教学过程都是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出示资……让学生在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中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18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教学设计

东海县青湖中学 刘潇潇 -

教材内容:

抗日战争是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是课标和本册课本中的重要内容;而本课介绍了八年抗战开始的标志和日寇的法西斯本质,是抗战的关键知识点。本课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全国人民共赴国难——全民在抗战兴起的历史。其主线是: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各阶层民众共赴国难。国共两党合作,推动了抗日形势发展,要人士民族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要学习中国均都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一、 课程标准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使学生能够简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通过了解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3.通过对比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卢沟桥事变标志全面抗战的爆发,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析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6.通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暴行,认识法西斯反人类、反社会的反动本质以及侵略战争的罪恶。

教学重点

了解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罪行,学会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思考三个问题:谁写了这样的歌词?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那个时代,唱这首歌的人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用课件播放《义勇军进行曲》音乐及动画> <点名,提问>

1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这是田汉写下的词句。

2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我国整个东北,此时继续南下,侵略华北,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中国人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深感中国将亡国灭种。新课 标第一

3唱这首歌的人的内心应该充满了深刻的危机感,满怀着同仇敌忾,坚决抗日,挽救民族危亡的感情。

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我东北,之后,步步进逼华北,1937年,日寇在卢沟桥,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的抗战从此开始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抗日战争这个单元的第二课:第18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板块一:自主预习,把握基础知识

1.卢沟桥事变: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守军:_________________ 将领: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京大屠杀:

时间:_________________ 手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二:时光倒流,重温历史

师: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或观看卢沟桥事变录像),了解这一事件的基本情况。然后请同学讲一讲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

生:(读书或看录像,然后播放课件讲述)

师:了解了卢沟桥事变之后,我们来据此分小组编写一个探究式的历史短剧,编好之后,请一个组上台来展示。

生:(分小组讨论、编写短剧)

小组历史短剧表演:

1(旁白)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让国民了解此事,战地记者采访了29军军长宋哲元,下面,请看历史短剧--《宋哲元答记者问》

(生2、生3、生4扮宋哲元、参谋、记者入场)

宋哲元:日军已在卢沟桥向我发动进攻。各位记者朋友们,欢迎你们来采访,把这次事变的真相告诉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记者:宋军长你好,请问这次事变是何时发生的?

宋:(回答)

记者:是哪一方首先开枪挑起的?

宋:(回答)

记者:日军进攻我军,是不是因为我军有什么地方触犯了他们?

宋:(回答)

记者:那么日军进攻的理由是什么呢?

宋:(回答)

记者:你认为日军为什么要这样做?

宋:(回答)

记者:听说我军伤亡惨重,有高级将领殉国,您可否介绍相关情况?

: (回答)

记者:你一定心情不平静吧,请你对全国人民说几句话,好吗?

宋:(回答)

记者:谢谢你接受采访!(完成目标1.2.3

师:下面我们学习第二目。

七七事变后,日军华东方面军,动用陆海空军20余万人,大举进攻上海、南京、杭州--沪宁杭,长江三角洲。1112日,日军占领上海。121日,日军以7个师团的兵力,合围南京。1213日,南京沦陷! 日寇窜入南京城内,以极其残忍、野蛮的手段,连续6个星期,疯狂屠杀我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余万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目标6

<课件显示多幅日军暴行小图片,或者播放南京大屠杀录像>以下一系列历史图片,真实的记录了大屠杀的悲惨场景,和日寇灭绝人性的野蛮行径!现在,请检测你的观察力:你所看到的日寇屠杀中国人的方式有哪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一幅图片,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凄凉音乐中,逐幅播放屠杀照片>

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片或看录像)

师:日寇的屠杀方式,充分说明了什么?

生:日本法西斯的极端疯狂性和野蛮性!

师:看过大屠杀的照片之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发表意见)

师:今天,南京大屠杀的惨痛一幕已经成为过去,日本侵略者,也因为战败投降,早已被驱逐出了中国,但是,大屠杀同胞的尸骨还在!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图片,就是透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玻璃窗,看到的累累白骨。 历史不容忘却,请同学们记住:<播放课件,展示本目知识点>

南京大屠杀:

时间:193712月开始,持续六周

手段: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残忍的手段

结果:屠杀平民和俘虏30万人以上

生:(思考,记忆)

师:学过南京大屠杀之后,我们来做一个活动,以拓展思维。这个活动叫听故事,动脑筋。好,下面请同学们听我讲这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长期在日本公司工作的叫青的中国人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带一个40多岁的日本人去南京出差,离火车开车还有两个多小时,青向日本人建议是不是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看,日本人同意了。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他非常仔细地看了所有的文字、照片和实物,包括那累累白骨... ...

动脑筋:他看到的历史场景距今多少年了?那累累白骨本应是多少条鲜活的生命?

生:(思考,回答)

师:此人一定看到了他同胞当年的暴行,有哪些?这种暴行竟然在南京持续了多久?

生:(思考,回答)

师:日本人看完以后,沉默良久。中国人问他:有什么看法?他缓缓地说... ...

动脑筋:如果他是个右翼分子,他会说什么?如果他不是,他会说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中国人听了以后,内心十分感慨... ...

动脑筋:她有什么感慨?(目标5

生:(思考,回答)

师:(小结)以上就是本课全部内容,现在作小结: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我东北三省,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随之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华北日军侵占平津之后,华东日军进犯沪宁杭,1937年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残的侵略本性!

虽然抗日战争胜利已经60年了,但至今日本政府没有正确看待侵华历史。中国人民必须牢记国耻,居安思危,发奋图强!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确保我们受侵略、遭残害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板块三:感悟与升华

师: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而且至今影响着中日两国关系。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这样一些问题--<课件显示问题>

问题1: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无恶不作,做了许多坏事,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你知道的有那些?

生:屠杀人民,强迫劳动,细菌战,使用化学武器,劫掠文物图书,侵害个人财产等。

:问题2:日本侵华战争也遗留下许多问题,你知道留下了哪些问题吗?

生: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算起来有一、二十个问题,如:屠杀惨案中人民的受害问题、战俘劳工受害问题、慰安妇及妇女受害问题、细菌武器受害问题、化学武器受害问题、私人财产损失问题、被劫文物图书归还问题等。

师:问题3:现在,在日本法庭进行的由中国受害者起诉的二战民间受害诉讼有几十起,这些案件都要求日本政府和有关企业谢罪赔偿。对这些诉讼,日本有人认为中国人穷疯了,到日本要钱啦。你如何看待此事? (目标4

生:无恶不作的日本侵略者严重侵害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日本政府和有关企业谢罪并赔偿是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

师:问题4:现在,日本国内不时出现一些公然篡改历史、美化侵略的事情,日本政要络绎不绝地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内供奉着大约二百四十六万个亡灵,其中一千多个灵位是二战中的甲级、乙级和丙级战犯,其中包括战后处以死刑的东条英机、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等十四名甲级战犯。对此,你作何感想?

生:这表明确实有那么一股势力企图重温军国主义的旧梦。他们的言行不能不激起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日本今后究竟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还是别的什么道路,应当引起世人的高度警惕。日本必须妥善处理好历史问题,肃清反动的历史观,才能有助于改善自已的国际形象,有利于日本同邻国建立信任关系。

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曾指出,两国曾有过一段不幸的历史,但不应使历史成为包袱,日本普通民众悼念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是可以理解的,但甲级战犯是对战争负有重要责任的人,日本领导人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中国人民无法理解和接受。

师:问题5:影星赵薇曾经穿了一件这样的衣服----图形是日本在二战中使用的海军军旗,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兵就是拿着这样的旗帜。你对此事怎么看?

1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是日本的海军军旗。那么,赵薇最多不过是因为无知而犯下了过失

2公然把日本军旗图形的衣服穿在身上,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当年受过侵华日军蹂躏的幸存者的羞辱,更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的背叛。

师:问题6:你能从身边找到一些日本侵华战争遗留下的痕迹吗?

生:(回答)

巩固与检测

1.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共杀害中国军民( A30多万 B15多万 C20多万 D50多万

3.下列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生于193612 B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

C侵略者手段极其残忍 D屠杀达30多万中国同胞

4.200624,日本外务大臣麻生太郎称,台湾今天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得益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其根本目的是(

A说明事实 B美化侵略 C关心台湾 D重视教育

5.右图(193777第二十九军士兵守卫卢沟桥)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中国开始转入局部抗战

B中国全民在抗战从此

C开始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第一次大捷

D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

四、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大量采用了网络自主探究的形式,学生兴趣大,课堂信息容量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收集整理历史信息,并由历史材料中提炼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也进一步锻炼提高了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整节课环节安排紧凑,使用方法得当,达到了预期的三维目标。但限于学生的水平不一的现实状况,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展示能力差异较大,一小部分学生难于跟上教学进度。因此,下一阶段的尝试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提高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3 走向战略进攻(八年级上册)

执教人:刘侠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教材内容:本课以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为主线,从宏观上勾画了解放战争初期大约一年的历史。包括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历史事实。它不仅是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战略态势的转折,也是人民力量与中国反动势力之间战略态势的转折。从此,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势力走上了灭亡。

一、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原因,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3、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的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知道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4、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的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故事性、趣味性强。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

在对课文重点之处进行突破这一环节要结合课文图片、地图,并利用一些影视剧的片段,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并走上战略反攻的史实。并设置一系列问题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了解中共中央“诱敌深入”的战略和战术,感悟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运筹帷幄的伟人风范。分析大别山地区的战略地位,使学生理解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并学习人民解放军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三)课堂展示(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节课相关内容的回顾来切入本课教学:

提问: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针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针?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顺势导入本课)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我军粉碎,此时敌人改变了战略——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多媒体展示《国民点重点进攻形式图》)。面对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我军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的战术,仅用五个月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反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3 走向战略反攻

学习新课

(整体感知本课内容)教师分析本课的结构: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3月)——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第二子目是孟良崮战役(19475月) ——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第三子目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6月)——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自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并在课本上标注所填内容(自学提纲可用多媒体展示,也可以在课前设计导学案)

1._________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中共中央决定采取__________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进行艰苦的转战。西北野战部队在 等指挥下经过五个月连续作战粉碎国民党对__________________的重点进攻。

2.19476月,________________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以出乎国民党军预料的突然行动,在山东西南150千米的战线上,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接着,开始了_____________的壮举,8月底胜利进入大别山区,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完成自学提纲(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

[] 对课文重点之处进行突破

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多媒体展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是什么?

2)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留在陕北转战的领导人是谁?

(3)西北解放军击溃国民党军队的重要战役有哪些?总指挥是谁?

4)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指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主要原因是敌我力量的悬殊。并简要介绍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中共中央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付敌人的进攻?从而引导认识:保卫祖国的首府和指挥中心固然重要,但大敌当前,面对10倍于己的得敌人,决不能硬打硬拼。因此中共中央采取了诱敌深入、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主动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帮助学生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

指名学生回答(2)、(3)问题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料(形式图)展示西北解放军击溃国民党军队的重要战役,使学生直接的感受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战情况。

教师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共中央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斗志。(帮助学生理解问题(4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用。)

2、孟良崮上火如潮

教师导入:如此同时,蒋介石集中45万兵力,向山东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学生看相关课文)

用多媒体插播《孟良崮战役》片断。学生观看后教师着重指出,孟良崮战役是决定山东战场的关键一战,解放军仅用3天时间,就全歼了号称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击毙了其师长张灵甫,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师讲述:解放战争第一年敌人处于进攻状态,我方则处于防御状态,战场在解放区,敌人发动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都先后被我军粉碎,我方的物力、财力消耗也很大。经过这一年的作战,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媒体显示总兵力、机动兵力、士气、后方对比)

形势的发展对我方更为有利,因此中央军委根据战局的变化,及时作出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多媒体显示战争形势图)我军战略反攻的目标应该确定在什么地方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简要评价学生回答并分析:(结合地图)其一,从敌兵力部署上来看,蒋介石的军队集中在陕甘宁、山东搞“重点进攻”,中间力量薄弱;其二,从大别山所处位置来看,占据了大别山就可东威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控制中原;其三,这里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人民解放军已在这里立足生根。

(多媒体显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片断)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发动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到达大别山根据地,像一把利剑插入了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为了配合刘邓大军的进攻,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在山西南部强渡黄河,开辟豫陕鄂解放区;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以八个纵队向鲁西南挺进,进一步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

(多媒体显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示意图》课文P121)教师同时讲述:三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巧布“品”字阵势,互为犄角,开展了大规模的进攻。与此同时,其它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进入反攻。经过半年的战斗,共歼敌75万余人,使国民党丧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国民党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整个战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理解巩固

多媒体显示(也可在以课前准备本课的导学案

一、选择题

1. 19473月面对国民党军队25万军队进攻陕北,中共中央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A.将敌人抵挡在国门之外 B.主动撤离延安,诱敌深入

C.层层设防,坚决抵抗 D.拼死坚守陕北,打阵地战

2. 1947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A.山东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陕甘宁解放区 D.大别大根据地

3.揭开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孟良崮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4. 指挥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是

A.彭德怀、贺龙 B.刘少奇、邓小平 C.陈毅、彭德怀 D.刘伯承、邓小平

5.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是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中原地区

6. 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进攻的指挥员是

A.周恩来 B.刘伯承 C.彭德怀 D.陈毅

7.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威胁到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有

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

A. B. C. D.

指名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

二、理解感悟

电影《巍巍昆仑》片段 片段一:“黑云压城城欲摧”

19473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

片段二:转战陕北斗强敌

片段三:“黄河战略”战“黄河”

毛泽东把蒋介石的黄河战略部署作了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片段四:刘邓登上大别山

片段五:五台山上显“神灵”

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等转战到五台山,在庙寺中他们开玩笑的抽了一签,结果都是“上上签”。周恩来风趣的说:“原来我们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完成解放战争,现在看来,只要三年就可以到南京蒋某人的老家了……”。

探究:

1)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什么既要撤离延安,还要留守陕北?

2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你能用一句军事常用语概括毛泽东这一战略吗?

3)说出毛泽东留守陕北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间的关系。

4)周恩来为什么说“原来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完成解放战争,现在看来,只要三年就可以到南京蒋某人的老家了”?

学生讨论后回答、补充,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

[]小结本课

师:谁能根据老师提供的几个关键词小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国民党重点进攻 陕甘宁解放区 山东解放区

解放军战略防御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孟良崮上火如潮

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教师根据学生回的情况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上述结构图,并根据以上结构图小结本课主要内容。

24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八年级上册)

执教人:刘侠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教材内容:本课讲述了19489月至19491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历史,再现的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1949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国共划江而治” 的图谋。423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垮台。

一、课程标准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军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列举三大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决战的情况。

2、了解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史实,并联系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正确计算南京国民政权存在的时间。

3、回顾解放战争以来的有关史实,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4、回顾中共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

在对课文重点之处进行突破这一环节,要设置一系列问题并联系地图对重难点进行突破;列表归纳三大战役的时间、战略战术、指挥员、经过和作用;理解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

利用多媒体展示渡江战役的片断,使学生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

感悟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增强我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得出人民群众创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广大人民的热爱。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三)课堂展示(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战略进攻,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多媒体显示力量对比:兵力、士气、后方)情况表明,敌我双方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毛泽东和党中央果断地抓住这个战机,从19489月到19491月,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主力大决战并取得胜利。随后又发动了渡江战役,1949423,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国民党的老巢南京,总统府上空,蒋介石的青天白日旗轰然落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动画),这一切都标志着统治中国达22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崩溃了。蒋家王朝是怎样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迅猛打击下土崩瓦解的,学习了这一课,你将会有所了解。

学习新课

(整体感知本课内容)教师分析本课的结构: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前三个子目是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最后一目介绍了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以及随之而来的国民党政权覆灭。这四个子目是按照时间和事件的顺序排列的。

[]自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并在课本上标注所填内容(自学提纲可用多媒体展示,也可以在课前设计导学案)

1.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_指挥东北野战队百万大军,发起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歼灭敌军_______万多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2.___________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

3._______________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4.1949421,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解放军百万雄师,从西起_________,东到________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民解放战争能够取胜的原因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完成自学提纲(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

[] 对课文重点之处进行突破

1.“关门打狗”决战东北

学生多媒体显示《三大战役示意图》)

媒体出问题:假如你是解放战争大决战时期的指挥官,首战的地点你会选在择哪里?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简要分析:首选辽沈的原因(对照地图)。

媒体出问题:辽沈战役首先攻占的地点是哪里?什么(对照地图

为什么我们把这个战术叫做“关门打狗”?

(学生自读P124课文的小字内容,由“辽沈战役组”的学生来自主解答这些问题。

媒体出问题:辽沈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意义?(课文P124

解放了东北全境,歼灭敌军47万多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2.大军合力战淮海

多媒体显示“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成员”合影)淮海战役由哪些人指挥?

对于淮海战役的战况,先给学生3分钟阅读教材,并在地图上找出本次战役的的中心和主要地点——徐州、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等地名

让“淮海战役组”的学生来讲述战况。

(看“支前民工小车队”等图)人民群众产支援前线,理解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斯大林听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连连说: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呢?P25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淮海战役歼敌55万多,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和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上海,为即将进行的渡江战役奠定基础。

3.兵临城下 直取平津

解放军采用了“瓮中捉鳖”战术,将敌人分割包围在张家口、北平、天津等几个孤立的据点,引导学生看地图,找到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的地区。在此基础上,让“平津战役组”的学生介绍战役进行经过,突出“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特点。

为什么北平的解放要采取和平方式?使学生加深对“北平和平解放”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

为了使北京地区人民免遭战争之苦,也使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特别是故宫这座皇家园林建筑得以完整地保存。增强学生保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4、指导学生列表归纳三大战役的时间、战略战术、指挥员、经过和作用

教师通过讲述导入第四子目)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在短短的四个月里,灰飞烟灭。国民党主要力量基本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421,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进军的命令。

5、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覆灭

(指导学生看《渡江战役示意图》)信号弹划破天空,红旗招展,千帆相竞,鼓角相闻,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

(引导学生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图或电影片段)

(教师讲述)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多月的千里江防顷刻土崩瓦解。南京政府的大员如鸟兽散,仓皇逃往台湾。423,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南京解放,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覆灭。

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即将迎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理解巩固

多媒体显示(也可在以课前准备本课的导学案

一、选择题

1.三大战役中,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线是          

A西起江苏江阴,东到江西湖口       B西起江苏江阴,东到江西湖口

C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      D西起江苏湖口,东到江西江阴

5.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胜利      B.北平和谈失败 C .解放军占领南京    D.解放军进军全国

6.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国人民达               

A.12       B.22     C.25    D.30

7.解放战争时期,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渡江战役 ②挺进大别山 ③三大战役 ④解放南京

A.②①③④ B. ①②④③ C.④①③② D.②③①④

指名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

二、理解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请回答:

1)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的一首七律诗。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意义?

2)“百万雄狮过大江”中的“大江”指 ,解放军在这条战线长达 千米,战线东起 ,西至

3)材料中的“天翻地覆”具体指什么?诗句中所涉及的城市在历史上曾称虎踞龙盘之地。请列举近代曾定都于此的政权,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新闻记者,你会从哪些角度向世界人民报道这一历史事件?

4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借用了什么历史典故?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寓意?

5)结合上述问题的回答,说出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讨论后回答、补充,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

[]小结本课

师:谁能根据老师提供的几个关键词小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回的情况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上述结构图,并根据以上结构图小结本课主要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8ba24bbed5b9f3f90f1cd9.html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从第四课开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