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征文:插队的那些日子

发布时间:2020-09-22 19:28: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插队,这个通常用来形容少数人排队不守秩序的词汇,却曾经是上世纪很多40后、50后乃至60后人生中一段难以忘却的经历,它的准确表述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光转瞬即逝,近半个世纪前插队的那些日子却仿佛就在眼前……

一天吃了三斤米饭

我插队的地方位于涔水河边的彭家厂公社新堰大队。第一天出工便碰上了硬工夫——挑堤。说具体点就是从河洲上把一担担土挑过堤顶,填到垸内的堤脚,生产队的人告诉我,这叫“翻岗吊筋”。翻岗也罢,吊筋也罢,凭着十七岁的年轻劲,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念头,我硬是咬紧牙关,同那些壮劳力一起比拼了三天。虽然肩膀又红又肿,晚上睡觉觉得浑身酸痛,但我白天依然装出一副没事的样子,照常出工。

不久后,我又被生产队派了一趟比挑提更加硬匝的工夫——上窑。上工那天,砖窑已经垒起了一人多高,需要搭桥板上窑了。若是以前,让我空手走在悬空的桥板上面,也会觉得晃晃悠悠的,甚至还担心一个跟头栽下来。可眼下,担担都是百多斤的砖坯,别人挑得上去,你就得挑上去。说实话,挑起第一担砖坯走上桥板的时候,我确实有些紧张,腿肚子不停地打战,走了几步,心想,不就是一担砖坯么,不信别人能挑上去我挑上不去!一咬牙,几大步就上了窑。嘿,这不就上来了吗?此后,虽然窑越码越高,桥板越来越陡,我还是咬着牙坚持到收工。只是这一天,我创造了自己人生一个新的纪录:早、中、晚三餐每餐吃了一斤米饭!

从九分五到十分

挑堤的表现赢得了生产队“当权派”的认可,我和年龄相近的男劳力一样,每天有了九分五的底分,意味着我每出一天工,仅仅比那些最强壮的男劳力少零点五分。在当时,我觉得已经很知足了。底分的再次改变是几个月后春插即将结束时的事情。插秧不比挑堤,全靠手头上的功夫。还是凭着那股子不服输的心气劲,我暗暗认真观察着那些插秧高手的动作,模仿着、追赶着,期望自己在这番手头功夫上不打下风。但事实上得承认,插秧的确是个细活儿,不光要讲速度,还要讲质量。那些平时不起眼的男男女女,尤其是有几个黄毛丫头的插秧工夫真是了得,不仅速度飞快,而且一行行栽得整整齐齐,不像我,一蔸蔸秧苗之间有的两三寸,有的七八寸,站在田埂上一看,就像别人讥笑的一样像“蚯蚓晒凉”。不过插过几天秧后,虽然腰有些酸痛,但手上功夫倒是麻利了许多。这天傍晚将近收工的时候,我和几个人来到了队屋旁的一块田边,我刚下田栽了一行,紧挨着就有一个十四五岁的黄毛丫头也下了田,一看,正是生产队公认的栽秧高手。她紧跟着我下田,目的很清楚——就是想“关”我,让大家看我的笑话。此刻我已顾不了许多,心里就一个念头:就算你是高手,我也得同你拼一拼,绝不能让你轻易“关”住。这时刻,我只顾左手指不停地分秧,右手不停地插秧,腰再酸痛也不敢直起身来抻抻。当我栽完这一垅秧站上田埂的时候,那黄毛丫头也刚好栽完——我终于没被这个高手“关”住。这一场暗地里的比赛,正好被队上几个有发言权的人看到了。春插后,我的底分便由九分五上升为十分,我成了真正的正劳力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adce3618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00.html

《“知青岁月”征文:插队的那些日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