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赏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赏析
篇一:两首诗《塞下曲》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塞下曲(其一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诗上半首叙述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一个士兵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非常简单,但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B常诗的开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不称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C《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边塞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
D这两首诗属于同题诗歌,常建在诗中赞颂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的和亲政策,而许浑则在诗中无声地谴责了制造战争的统治者。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请结合每首诗的三、四句加以分析。
1/25


(3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C(2许诗是通过一个士兵牺牲后,有家信寄来,告诉他寒衣已经寄出这一典型情节,表达了作者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不赞成这场战争;而常诗通过描写一幅边疆人民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的图景来表现的。(3许浑的《塞下曲》纯用白描手法客观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语言显得自然、平淡、质朴。常建的《塞下曲》在开头两句叙写史实铺垫,后两句描绘了一幅和平图景,语言字新意炼。篇二:诗词赏析1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的变形魅力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作者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1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
2/25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谓笔力千钧。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这是春回大地时的姹紫嫣红、无限生机。再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拂堤杨柳醉春烟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春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也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酸涩到肥肥黄黄的圆甜,那黄中带红的丰润,如何不叫人馋涎欲滴!以上各句中的
”“”“”“”“”“绿”“等都是活用词,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各有妙用,但其共同点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中国古典诗歌中词序的颠倒
在古典诗歌中为了适应格律诗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常有倒置词序的现象。主要有:
3/25


2.1定语与中心词倒置
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咏柳》)中,一树高”——一高树2.2主语与宾语倒置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咽危石”——危石咽泉声:受到了高而险的石头的阻挡,清泉发出低沉的声音;日色冷青松”——“青松冷日色:深山松林葱郁,使照在青松上的阳光也给人寒冷的感觉。2.3状语与谓语的倒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抒情主人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十二个字,表意丰富,即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环境,把自己置身于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层林尽染的万山,竟发的百舸,长空搏击的雄鹰,嬉戏的游鱼……景色雄奇,色彩瑰丽,给人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这种倒装手法的应用,使诗歌语言凝练、言简意赅,用有限的篇幅蕴含丰富的内容,字字珠玑,疏朗流畅,节奏鲜明。3中国古典诗歌中字词的省略
中国古典诗歌中字词的省略,是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至乎。诗词鉴赏离不开一个字,诗歌中的意象,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4/25


通过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读者只有张开想象的翅膀,去体验,去感受那一个个无我之境,才能真正品出余味曲包,韵味无穷,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才能被作品传达的真情所感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却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在交代了时间、地点并渲染了气氛之后,突转笔锋,总写酒席结束时,主人劝酒辞行。还有《送别》,抓取的是别后一个人回家的场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不写执手相看泪眼,不写殷殷话别,不写别后的瞩目遥望。这种想法即让人想起海明威的冰山风格,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去想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着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想象、填补:一位天涯游子于秋意浓厚之中更显孤独、凄凉。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叶圣陶)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经过联想、想象,那看似孤立的留下的空白,却因的深沉而变得貌合神离,似断实连诗词的韵味就犹如老白干,越品越醇厚。
总之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为了表达丰富的情感,有时因为句式、字数、音韵的需要,或者为表达效果的需要就绪对诗歌语言进行变形。变形的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状物如在眼前,写人则跃然纸上,读之则令人过目不忘,吟之,则余音绕梁,视之,则韵味无穷。可以说片言可以明百意
5/25


而这也恰恰是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变形的魅力,需要我们在此后的品读鉴赏中不断体会领悟。
诗词曲中的特殊词序现象归类
.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像他远在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6/25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
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6.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
7/25


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解读古典诗歌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
近年来,诗歌鉴赏的题型在高考题目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题目对考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考生面对千姿百态的诗歌,总感觉手足无措,脑中茫然,究其原因,是读不懂诗歌。既然读不懂,又怎么能谈鉴赏呢?所以,我认为学生鉴赏诗歌之前,首先要告诉学生们如何解读古典诗歌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古代诗词的语言,在语法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同古代散文,同现代诗歌都有不同的地方。古代诗词很注重精练,用词非常俭省的诗歌要表达丰富的情感,有时应句式、数、音韵的需要,有时因为表达效果的需要,就会产生独具魅力的诗歌语言的:句子成分的省略,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句子成分的顺序变换,词类的活用等。如果不了解或不能自觉地感知这些诗歌语言的组织规律,往往造成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从而影响答题,所以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歌,必须从它的语言下手,在鉴赏中还原这些变形的语法,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含义。一、句子成分的省略。
1、主语省略。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前一句中省略了主语,后一句中省略了主语我们
8/25


谓语省略。如:刘禹锡的《至潜水驿》: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前两句与后两句一对照,很容易发现谓语省略了,是说明的动作的,前两句省略了谓语,的动作在字面上没有说明,但可体会出。前两句的意思是,为迎社日,枫林里响起了鼓声,中午时分,鸡在茅屋旁边啼叫。
2、谓语省略在古代诗词中是极其多见的。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前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冶炼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后一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响起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一句省略了谓语动词
3、介词的省略。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谓语的动词前,都有一介词结构作状语,而介词结构只剩下了松间,省略了介词。如:许浑的《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前句中的日沉阁日沉于阁后的省略,介词结构中的介词和方位词都省略了。
把握诗歌中的省略的词,体会诗歌的具体内容。
诗歌是一种跳跃性的艺术,它讲究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的内蕴力。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和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中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句意是李白的诗象瘐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
9/25


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深厚的友谊的回忆,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感到是多余了。
诗歌就是如此。几个意象要靠读者的想象、补充,才能连缀在一起,而不是简单的将它们凝固起来,否则就失去了诗味,也就失去了诗歌的魅力。二、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
在古代诗词中,一个句子就是一两个或几个名词性词组,这种情况很多。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北风大散关。杜甫的《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音韵铿锵,意象俱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写了十种景物十个名词,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正好点了商山早行这个题。首先,鸡声和月点明早,茅店又是山区特有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三、句子成分的顺序变换。
在正常情况下,句子的各种成分是有一定顺序的,但,古代诗词有不少特殊的句型,其中各种成分的顺序变换是多种多样的。如:刘长卿《逢雪》风雪夜归人,应为人归
10/25


杜甫《咏怀五百字》取笑同学翁,应为同学翁取笑再如:将军金甲夜不脱中指不脱金甲;绿水人家绕中指绕人家;
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齐山登高》)插的宾语本是满头菊花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应笑我即:笑我多情,多情的补语。
由于声律和修辞等的要求,古诗中词序倒装的现象随处可见。不过,诗歌中的这种倒装语序,不仅体现了诗歌艺术的错位美,更主要地体现了作者在诗歌中真正要强调的思想感情。
记得学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有学生认为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比原句更容易理解。比较这两种语序,改后的句子画面中心归结于”——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远远不如原句中浣女渔舟之动鲜明可见;而且渔舟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能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从而更写出了作者对远离官场生活的向往之情。又如辛弃疾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语序的变换,还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杜甫《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有人以为就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是不对的。香稻碧梧放在
11/25


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鹦鹉凤凰都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凰,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又如杜甫《曲江二首》(其一)且看欲尽花径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上径眼二字好像是多余的,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放在莫厌前面,如果真按这样去修改,即使平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的。这些地方,如果按照散文的语法来要求,那就是不懂得诗词的艺术了。四、词的活用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刘禹锡的《酬乐天》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形容万木茂盛,是取名词所代表事物的特征作比。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为形容词作名词,指青青的山色。
王维的《从歧王》: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两句意为涧花很白,以为粉色不算白;山月很明,以为灯光不算明。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杜甫的《泛江送客》: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前句中的劝杯劝人多饮的酒杯为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后句中的吹笛吹着怨曲的笛子为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动词用作形容词,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后的名词不是宾语,而是所修饰的对象。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本是形容词,但这修饰庇(庇护)作用就如同副词了。
12/25


古代诗人为了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在句中起到点铁成金的作用。
例如,全国高考题中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金石,日色冷请松。薄暮空潭曲,空禅制麦龙。从字面上看,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游览诗,主要描写经过香积寺时所见的景物,但表现的意境如何呢?这就要求我们抓住里面的重点字词来分析。不难看出有两个字活用,: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由此可见,此诗通过两字传神地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难怪《诗境浅说》曾写道: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辟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也。
确实,诗歌中的一些字词词性的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所以,它也是古人锤炼字眼的重点。
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线第一句中的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两句的意思是: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像叠起的青线。
还有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用来形容云霞用来形容,两字都活用为形容词。两句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春色。这些词性的活用使诗歌展现了一种难以言语的意境。
13/25


总之,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即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为此,特殊的语言是它的必需。我们鉴赏诗歌时必须抓住诗人所运用的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因为这些妙字佳句是诗人从万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的足以表达诗歌内容的词句,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地方也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以,只有真正掌握了它的这种语言结构,并以此为突破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对问题的解答也才能更得心应手。修辞之倒装【引子】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诗。这句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大雨将至的山村景象。除了数词、方位词运用得好外,它最主要的特点是运用了倒装的修辞方法,本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意思为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预示着大雨将至。外稀星表明时间已是下半夜,快要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这句诗接连运用倒装的修辞方法,真是于平板中生变化,化平淡为新奇,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基本概念】
倒装,是一种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一般的解释是颠倒正常的语法顺序,以强调句子中的某些部分。倒装是指有意颠倒语句在语法或逻辑上的次序的修辞方法。也就是说倒装是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有时刻意颠倒句子成分或分句的一般次序,把句子的一般次序变为特殊次序的修辞方法,是一种用颠倒词序来加强语气、协
14/25


调音节或错综句法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大多表现在诗词对联中,在现代文的写作中运用得也极为广泛。【基本分类】
诗词往往因为格律的要求或意境的需要而打破正常的语序,也就是使用倒装的修辞方法。具体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语后置,即谓语放在前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句话的语序应是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鹦鹉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二、宾语前置。:“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句话的正确语序应是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这里的湿都是所谓的使动用法,“”“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篇三:诗词鉴赏
07年初三语文复习教学案之十五(专题:古诗文赏析命题人:蒋姓名班级学号【考点要求】
理解选文思想感情,了解选文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考查内容】七年级上
1、《次北固山下》(王湾)P212、《赤壁》(杜牧)P233、《浣溪沙》(苏轼)P244、《十五夜望月》(王建)P109
15/25


5、《水调歌头》(苏轼)P111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P139
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P1418《秋词》(刘禹锡)P142
9《迢迢牵牛星》P206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P208七年级下
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P282、《登岳阳楼》(杜甫)P303、《古诗三首》:《蝉》(虞世南)P137页《孤雁》(杜甫)P138页《鹧鸪》(郑谷)P139
4、《咏荷诗歌五首》:《采莲曲》(王昌龄)P213页《莲叶》(郑谷)P213页《赠荷花》(李商
隐)P214页《白莲》(陆龟蒙)P214页《莲》(苏轼)P2155、陆游《卜算子〃咏梅》P2326、《木兰诗》P2347、《观刈麦》(白居易)8、《钱塘湖春行》(白居易)P1489、《登飞来峰》(王安石)P15010、《雁门太守行》(李贺)P22911、《别云间》(夏完淳)P231八年级下3SC
1、《古代咏鸟诗三首》:《闻雁》(韦应物)P30《池鹤》(白居易)P30页;《迎燕》(葛天民)P31
2、《宣州谢眺楼饯别书叔云》(李白)P623、《渔家傲》(范仲淹)P64
16/25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P675《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P206
6、《无题》(李商隐)P208
7、《古诗四首》:《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P218页《题红叶》(宣宗宫人)P219页《山
中》(王勃)P219页《城东早春》(杨巨源)P219
8、《夜雨寄北》(李商隐)P2499、《论诗》(赵翼)P251九年级上
1、《塞下曲六首》(李白)P392、《凉洲词》(王之涣)P403、《塞下曲》(卢纶)P41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P42
附:《木兰诗》(宋祁)P47页《蝶恋花》(欧阳修)P47
5、《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996《相见欢》(李煜)P207
7、《浣溪沙》(晏殊)P2098、(《龟虽寿》)(曹操)P247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P244九年级下
1、《饮酒》(陶渊明)P592、《行路难》(李白)P62
3、《游山西村》(陆游)P64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P1835、《观沧海》(曹操)P1916、《江城子〃密洲出猎》(苏轼)P1927、《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P195【指点迷津】
17/25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
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中考中不少地区已由客观题开始转向了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一、复习指要(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动词。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
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
18/25


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
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19/25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
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二、解题指导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
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20/25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去
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三)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21/25


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体味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链接中考】
例一、(2021年盐城中考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这首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本题从品味语言、情感表达两方面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1题可以抓住
等字进行赏析。(2题则结合诗歌的标题与最后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以看出诗歌流露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故乡的流水也似乎变得多情善感起来。
答案:(1示例: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是动
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2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22/25


例二(2021年扬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从诗的内容、思想情感方面考查学生。第(1题扣住凄凉地二十三年
等词可以看出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2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沉舟侧畔,必然有
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答案:见解析
例三、(2021年泰州中考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面问题。孤山
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惭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23/25


解析:本题从诗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方面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第(1题抓住关
键词进行赏析: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2题可以抓住最爱湖东行不足推知答案是绿杨阴里白沙堤(3写景的角度有许多,这首诗的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门,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答案:见解析。【巩固练习】
七年级诗词鉴赏(上)
1、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2(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4/25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5)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1D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欢乐积极向上;青山,行舟,绿水,白帆,
25/2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f118fe58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34.html

《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