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发布时间:2018-10-30 14:56: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辛弃疾词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摘要]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无根之木、无花之果,这与他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而历代英杰便是他追寻的榜样和受伤后汲取养料的源泉。虽然 “不为众人所容,受尽倾轧排斥,但仍旧有着一颗坚定的爱国之心;尽管现实很无奈,他却在自己的天空中尽情地将自己那一翻爱国主义热情和那一腔悲愤倾注于《稼轩长短句》。

[关键词]辛词 爱国主义精神 影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因出生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对金人的残暴“耳濡目染”,加之在父辈的引领下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从小他就以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为实现祖国的统一为己任,从而在他心中形成了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的人生格言。

南归时他抱着爱国之心,施展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理想。然而南宋王朝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自己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使得自己空有进取精神和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在南渡以来,他不为众人所容,受尽排斥,不被朝廷重用,报国之心无处施展,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硬语盘空谁来听?辛弃疾只能将自己的那一翻爱国主义热情和其南归后所积郁的满腔悲愤倾注进《稼轩长短句》中。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词最主要的特点,但他也对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唐宋以来,词的内容一般都是写风月闲情、流连光景的感受。风格柔靡,题材狭小。北宋后期虽然也出现了苏轼这样题材较为扩大,风格比较豪放的作家,但毕竟仍然局限于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涉及时事和社会生活的较少。辛弃疾则将词的内容从莺歌燕舞中解放出来,拓展到家国天下、山野田园各个领域,开创了以论为词 刚柔交融和摧刚为柔的新风格。

下面就让我们去探索一下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的世界,去领略他光辉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辛词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

(一)特殊的时代背景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长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领导阶层了采取重文轻武的策略,以文人治国,强干弱枝的施政方针。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经济和文化教育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如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的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用今天的视角纵观历史,发现宋朝没有哪一代出现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从而避免了唐代长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同样,正是因为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策略,以文人治国,强干弱枝的施政方针也才导致了军事和财政上的积贫积弱现象以及多民族政权并立,胡强汉弱的局面。

尤其是两宋之交,靖康之难,胡强汉弱更是体现得尤为具体,也才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有志之士敬仰的名句。

(二)个人的生活环境

辛弃疾,南宋高宗绍兴十年十一日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县。高祖、曾祖曾任宋为吏,祖父辛赞于靖康之乱后被迫仕金,但不忘故国,“每引儿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纩君父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自小受祖父影响,并借两次北上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之机,“缔观形式”密查金人动静。辛赞还携带年幼的孙儿辛弃疾,登上高耸的城楼,鸟瞰险峻的河川,观察祖国的河山的壮丽,还时常分析敌我攻守形势。金国统治者在他们的统治区域里,禁止人们穿着汉服,并要剃去头发,改梳辫子,又常常抽调人们去当兵,把他们送到东北、西北境内当奴隶出卖,甚至拿他们去交换马匹。

可南宋统治者,保守江南偏安局面,不仅忘记了“徽钦之辱”,并且忍心北方的子民长期在女真贵族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以被纳币称臣的投降政策所取代。他们甘心奴颜婢膝,丧尽民族气节。这些辛弃疾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疑都激发了少年辛弃疾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感情。辛弃疾后来在《美芹十论》中悲愤地说,“虏人平陵仲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帅士,此信未尝一日忘。”意思是说,敌人盘踞着我们中华大好河山,臣想洗雪耻,即使走到天涯海角,这个志向一天也没有忘记!

相传辛弃疾在环境的影响下更名一事。他原名是坦夫,后来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他将原名坦夫改为弃疾,旨在效仿霍去病(前140-前117)。“弃疾”“去病”恰有异曲同工之妙,借此寄托自己也能像大将霍去病那样奋勇杀敌,打败异族侵略,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其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所用典故也来自霍去病。

可见他的个人志向和爱国主义精神与他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三)前辈的激励

  个人不是独立而存在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个人的理想和行为等都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作为生活在两宋之交的这个特定时期的辛弃疾也不例外,英雄前辈的伟人人格和爱国主义精神都直接感染着他。

《稼轩长短句》中怀古之作极多,不是怀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连串的古人来。他词作中的人物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等都是志向高远、积极上进并且流芳百世,而这些人物对他的影响也是颇大。例如:《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词的上片写夏禹治水功绩。首两句既写功业,又写其辛劳。写其辛劳,意在揭示其获致功业之由,寓意深刻。次两句仍用对仗句式,以鱼与人之各得其所,说明夏禹治水的伟大成就。下片写对夏禹的怀念。头两句写即目所见。红日西沉,白浪东去,着以两字,意在表达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即时光虽然不断流逝,禹之于今已历悠悠万世,但禹之功绩却始终为人们所永志弗忘。

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恰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

而辛弃疾在送朋友张坚到抗金前线任职的词《木兰花慢》中写道: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正是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同时也看出他是在追寻这些英雄前辈的脚步。

往昔的英雄前辈留下的先进事迹都无不充满着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或远大志向,这直接影响了辛弃疾一生。他的一生,便是在追随这些英雄人物,并始终走在斗争的前列。从他词作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思想上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并在追忆往事的词作中可以不难看出他在实践方面也是在继承前辈和实践他自己的“拥精兵十万”、“收拾旧山河”的壮志宏图。

二、辛词中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及对时代的影响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1、表现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

他神情眷注着祖国的万里山河,痛惜山河破碎的现实,感叹“期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再如他在孝宗淳熙元年(1174),在健康赏心亭所作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牌匾,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两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问英雄泪?

作者登楼远眺,听见大好河山沦于敌手,而自己一腔热血、满腹经纶,却不能一展抱负,词中有郁积着慷慨不平之气。同时词作中作者借一个“江南游子”之人漂泊江南,空有宝刀,无门报国,连青葱妩媚的远山,都似含愁带恨,向人倾诉着异族统治的痛苦,表达出自己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和对生活在失地人民的同情。而词中的“遥岑远日,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更是字字忧愁、句句血泪。最后以伤时忧国作结,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切关心。

2、对友人的劝勉

  辛弃疾不但自己不忘恢复中原,并时时勉励自己的朋友们努力杀敌,莫忘神州。例如,他鼓励史正志“他年幼补天西北”,鼓励郑舜“举不要忘了,长安正在大西北”,鼓励施圣与不要忘了“北有神州”,鼓励赵介庵“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鼓励范南伯“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白州”,他曾与朋友共勉:“了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并幻想着能与朋友一起“都洗尽,髭胡膏血。”盼望着驱逐金人,使破碎的山河重归统一。

3、对投降派的鄙视和分道

辛弃疾一生坚持抗战,但始终受到主和派的压制,不得施展他的抱负。在他的词里,表现出这种愤激不平之情最沉重的莫过于《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如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五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修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片些暮春景色。前半以风雨潇潇、落红无数象征南宋国事的危殆。后半写自力留春,但春意阑珊,以无可挽留,暗示国运将更加令人忧愁。下片抒情,用陈皇后失宠而希图靠着司马相如的《长门赋》重新争得汉武帝的宠幸的传说,因与自己像陈皇后一样遭到疏远,虽想重新得宠,但被馋遭妒,终耽误佳期,一片深情,无处可诉。接着又以杨玉环、赵飞燕虽得专宠后宫,仍不免化作腐草尘土作比,表明对阻挠统一大业,排斥正直之士的小人的鄙薄愤恨之情。最后以斜阳烟柳描绘出一幅诗人凄迷感伤的暮春晚景,表达了对国事的深重忧虑和关切。 辛弃疾在《论盗贼札子》中说:“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事有可为,杀身不顾。”又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都可见词中所说“蛾眉曾有人妒”却是实情。近代文学大家梁启超曾称赞这首词“问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摸鱼儿》这首词并非是过誉之词。这首词不仅反映了南宋朝庭的腐朽现实,同时也表现了对主和派的无限愤恨。再细看这首词,就会发现这首词实质正是继承了屈原《离骚》的优秀传统。

后来,他被迫退隐,与小人不屑同行分道而去。但从他退隐的词作仍能看到他时时流露着对误国小人横加诬陷的悲愤。例如,“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可见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嫉视和自己心情的沉重。同时他在退隐之间也写出了许多大量描写了世情民俗、园林风物和遣兴抒怀的诗词。如《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

4、对往事的追忆和对憧憬的准备

辛弃疾处在民族矛盾最尖锐的时代,并出生在金人的统治区。绍兴二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统大军分道南侵。北方汉人纷纷起义,辛弃疾亦聚众两千人,投奔山东耿京义军,为掌书记,主管文书,参与机密。年底,南渡与宋政权联络。次年正月,高宗赵构在建康召见辛弃疾,并授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知东平府,兼节制京东河北忠义军马的职衔,辛弃疾亦补右承务郎,北返途中,闻叛将张安国杀害了耿京,并裹胁部分义军投降了金。辛弃疾大怒,遂于王世隆等率五十骑趋至金兵营盘中,活捉了叛将张安国而归,又聚集义军,束马衔枚,日夜兼程,南渡归宋。当时辛弃疾年仅二十二岁。这种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行为,极大地振奋了江南江北人民的抗金斗忐,也表现了辛弃疾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和卓越的军事才干。晚年他在上饶一带湖利铅山飘泉居住,忧虑国事,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写下了回忆这次驰骋沙场的豪壮词,即《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天):

壮岁旌旗拥万天,锦檐突骑渡江初。眼病夜妮银胡酴,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上片“追往事”,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回忆少壮时期亲身经历的抗金战斗生活,极言军威的盛状,战斗的激烈及胜利的喜悦。形象生动场面盛大,情绪昂扬,振奋人心。下片“叹今吾”,感慨南渡后数十年被放置投闲,远离前线,白白度过了大好时光,而壮盛之年不会再来,恢复国土的宿愿已无法实现,一生辛苦筹划的复国平戎之略不被朝廷理睬,大约只能去向邻居学种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牢骚溢于言表。

    陈亮与辛弃疾都是政治上被排斥的人物,二人同病相怜。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辛弃疾和陈亮在鹅湖相会,极论天下事,互诉倾慕之情,写下《破阵子》寄给陈亮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一首词追忆了作者当年在耿京部下的军旅生活,从而抒发被迫退隐之后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词题虽然明言是赋壮词,但写作主旨却是为了抒愤。因为是壮词所以作者用绝大部分篇幅描写往日军营之中紧张而热烈的战斗生活;由于抒愤是写作的最终目的,因而作者又采用了卒章显其志的手法,在结拍加以画龙点睛。

再如其小令词,《菩萨蛮.门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他淳熙二年(1175)任江西提刑时,经过造口所作。此词上阙触景生情,从追忆四十多年前血泪凝成的历史写起,而“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他叹息祖国无数壮丽的河山都陷在敌手,可自己却不能象少年时亲临战场,实现“收拾旧山河的斗志宏图”。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为了他这一个理想他积极准备,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书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但未被当朝统治者采纳。孝宗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任建康通判再次上书《义练民兵以守淮疏》等奏疏,分析宋金和战争形势,竭力陈述抗敌复国方略。后任湖南安抚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积极实践,在湖南创建飞虎军,欲为将来恢复中原做准备。虽然名义上是为了“使夷僚知有军威,望风慑”,实际上是为了更大的恢复中原的企图。建成后,“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冠之冠”。当时朱熹说:“熹窃见荆湖南路安抚司飞虎军,原系帅臣辛弃疾创置,数年来盗贼不起,蛮瑶帖息,一路赖之以安”可见是对飞虎军做了极高的评价。不幸的是辛弃疾被调到江西去了,而他所做的准备却没有机会去驱逐金人。

(二)对时代的影响

1、对当时人们的影响

辛弃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其词作本身而谈,他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无所不入且更能直接的反映现实。但尤其值得后人称颂的是他那词作中表现出来的熠熠生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是与他同时代的陈亮、刘过等也深受其影响。

和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以及刘过和比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词风上都明显受他的影响,从而形成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所称的辛派词人。他们有的共性是用词纪郊游,发感慨,具有共同的爱国思想倾向,同时进一步把词推向散文化,议论化的道路。

这里以刘过为例,刘过词风学辛弃疾,不仅内容多叙收复中原的壮志,在风格上也十分相似,语言明快,格高气豪,有时甚至以文为词,不受声律的限制,有很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如《沁园春·寄辛承旨》: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白言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纵横二涧,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这首词将白居易、林逋、苏轼掺合在一起,将他们的诗句稍作改动,以对话形式写出。词中人物突破时间限制,构思奇特。全词取散文笔调,充分体现出辛词自由放肆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但这种取法并非全是仿效,其语言又于明快流畅之中,工于组织和锤炼,显得飘逸而有思致。也正因为如此,刘过成为辛派词人中的重要作家,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2、对后代人的影响

通过阅读《稼轩长短句》发现辛弃疾几乎是把他全部的爱国热情,几十年的时间精力,都倾注于反映时代和关心国事的词作中。这些词作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为自己理想不断奋斗的毅志,使得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使得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在其文学作品中汲取养料、找到归宿,并为自己的的理想而奋斗。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会发现,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欲变中国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的历史。近代中国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末落和西方的入侵而沦为了半殖民地,但毕竟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更没有像一些国家、民族那样一蹶不振。而近代的中国为什么能一次又次地复兴起来呢?其原因主要就在于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的儿女都具有了刚健自强和英勇反抗的精神。如林则徐同毒害中华民族健康的鸦片走私作斗争,三元里人民气吞山河的搏斗,左宗棠带着棺材奔赴平叛,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以及抗日战争中的左权、张自忠等等,他们都是怀揣一颗爱国之心,在前辈屈原、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勇士的影响下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今天以及明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我们通过去阅读辛弃疾等前辈先烈的作品,从中去汲取那爱国主义的因子,在爱国主义的浇灌下我们将会茁壮成长。

三、结论

辛弃疾是历代众多词人中的一个,而他的词却因独有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大放光彩,且与他对词开拓的贡献一起占据了词的大半个江山。由于他本人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的生活环境以及自己的努力才造就了他那使人仰望的成就,以致无论朝代还是古今都被后人所称颂,尤其被后人所敬仰的还是他那用一身心血所创作的《稼轩长短句》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l、杨 忠,《辛弃疾词译》,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1年出版

2、卢 晋,《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

3、陈大正,《唐宋词选注》,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

4、刘晓敏,《宋词三百首》,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出版

5、杨世锋,《两宋春秋》,辽宁: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出版

6、钟铭钧,《中华历史名人辛弃疾》,天津:新蕾出版社,1995年出版

7、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4ad59f09e314332396893e7.html

《论辛弃疾词作的爱国主义精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