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0-04-16 09:17: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第六段:小企业贷款歧视

1 Introduction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早已约定俗成的一个表达方式,然而这种提法在理论上并不严谨。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中型企业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更高收益,相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又具有更低的违约风险,因此中型企业事实上是商业银行青睐的重要贷款对象。而小型企业的境况却不同,它们数量巨大且良莠不齐,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大,银行贷款运作的成本过高,各种因素使得它们在谋求信贷过程中一直受到与其他类型企业不一样的非公平待遇。因此,“中小企业贷款难”更严谨的表述应该是“小企业贷款歧视”。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是一种必须考虑的成本,若某些企业的风险成本大于银行对其的利率收入,那么商业银行将放弃对该类企业的贷款,因此要求商业银行向所有表达了贷款意愿的小企业发放贷款是不现实的。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经济中,即便是风险成本低于银行利率收入的小企业,也不能从商业银行获取充分的资金支持。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对小企业体现出内生的排斥性,而且这种排斥性与银行规模以及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正相关。当商业银行同时面对着规模差异的不同企业的贷款要求时,会更倾向于向规模较大的企业贷款,那些风险系数落在商业银行的可贷区间内的小企业仍然难以获取贷款。

“小企业贷款歧视”的现象由来已久并普遍存在,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高风险成本是小企业贷款歧视的根本原因。但是,伴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各种纾缓银行与小企业间信息不对称措施的出台,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却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麦克米伦缺口”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这就使得我们提出疑问,小企业贷款歧视是不是商业银行的天然选择?是否还有其他因素造成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歧视?

近20年来,世界银行业面临的最大调整是巴塞尔协议指引下的资本充足性约束的实施。资本充足性约束监管,目前被各国监管当局普遍视为一种有效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机制设计,它内嵌了一种银行资产的风险度与资本金数量密切挂钩的机制,使得商业银行具有从内部关注和防范自身风险的动力,并在降低银行业整体的系统性风险方面效果显著。然而,随着银行资本约束的不断强化,世界范围内的小企业贷款问题却日趋严重,这迫使我们开始思考:资本强约束监管与小企业贷款歧视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资本强约束是否会诱导商业银行将贷款进一步向大中型企业进行转移,从而恶化本已存在的小企业贷款难题

基于以上这些疑虑,我们尝试对资本约束与小企业贷款歧视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同时建立数理模型为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小企业贷款歧视现象提供理论解释,并针对资本约束产生的效应提出机制改进的建议。我们希望在利用资本约束降低商业银行整体性风险的同时能够再设立一种机制,鼓励商业银行提高对小企业的贷款供给,有效地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2 Review

从我们掌握的文献情况来看,单独论述小企业贷款难与改进措施的文献,或者是单独论述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影响的文献都比较多,但通过数理建模与实证检验来分析两者相关性的文献并不多见。

关于小企业的贷款难以及改进措施,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以信息不对称作为出发点的。Leland和Pyle(1977)将Aklorf(1970)和Spence(1973)的观点引入金融中介理论与商业银行管理的研究领域,指出商业银行在处理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优势。Baltensperger(1980)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信贷配给的理论框架。Stigliz和Weiss(1981)通过一个经典模型证明了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信贷配给的根本原因,Wette(1983)论证了银行的信贷配给偏好是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之一,而Peek和Rosengren(1996)、Strahan和Weston(1998)、以及Jayaratne和Wolken(1999)则进行了很多关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实证检验。Lisa D.Cook(1999)指出,小企业必须要提高贸易信用,才能降低信息的不对称,而获得恰当的银行贷款。林毅夫和李学军(2001)指出,基于“赶超”战略的计划经济,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贷款难。李志赟(2002)证明,中小企业的异质性导致贷款难,而信息的更公开可以有效解决难题。Y.Kon,D.J.Store(2003)探讨了申请费用的差异和银行筛选申请人的不完善性对融资市场的影响,提出了非信息对称下的小企业贷款的不完全筛选模型。B. R.Craig,W. E.Jackson III,和J. B.Thomson(2007)指出,对小企业的担保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小企业获得贷款支持。Daisuke Tsuruta(2008)利用日本的数据实证后认为贸易信用确实会影响小企业的贷款。F. Columba, L.Gambacorta, P.E. Mistrulli(2010)则指出,小企业可以参与多元保障机制来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借贷水平。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小企业贷款难题进行了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小企业周期理论与小企业关系贷款理论等。

关于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经济学家们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Kim和Santomero(1988)分别提出,资本充足率要求将促使银行选择风险更高的资产组合。Furlong和Keely(1989)、Rochet (1992)认为,银行资本充足性约束导致资产组合出现多样化效应,从而降低银行的风险偏好。而Dietrich和James(1983)却认为资本充足性约束不会影响银行的信贷变化Santomero 和 Watson (1977)、Peek和Rosengren(1995)认为太严格的资本监管将会导致银行降低信用供给和降低生产性投资。Chiuri, Ferri和Majnoin(2001)认为资本充足性约束阻碍了银行的信贷供给,负面影响很大。Masaru Konishi和Yukihiro Yasuda(2004)的研究显示,随着资本充足性约束的加强,银行的风险承担将会降低。Keely和Furlong (1990)、Hovakimian和Kane (2000)的研究则认为资本约束不会导致银行信用规模与风险偏好发生变化,Rime(2001)对瑞士银行数据的实证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黄宪等人(2009)对资本充足率监管下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充足约束监管会导致银行信贷行为改变和减少对风险的承担,且资本特质性不同的银行对资本约束调整的敏感度不一样。Y. Altunbas, S. Carbo,E.P.M. Gardener, P. Molyneux(2007)认为,强资本管制会降低商业银行与储蓄银行对风险资产的偏好。F. Allen,E. Carletti, R. Marquez(2009)暗示资本管制其实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并不很大。C. A.Meh, K. Moran(2010)认为,资本约束导致了出口与投资的滑坡,从而间接的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选择。

以上学者由于出发点或假设的差异,不同的研究导致了不同的结论,而且较少有学者关注银行资本约束调整对小企业贷款的影响。因此,我们尝试将资本约束与小企业贷款难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风险系数落在可贷区间内的各类企业,在利率管制与利率自由化的不同前提下,对商业银行的收益状况进行理论分析,指出商业银行具有小企业贷款歧视的行为特征;然后用具体的函数以及中国的数据进行仿真模拟和实证检验,证明了资本强约束会导致小企业贷款歧视难题的进一步恶化;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

本文首先利用双边博弈的均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证明了在利率管制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的过程中存在着小企业贷款歧视的行为特征。然后用带初值与下界的微分方程,分析了企业风险给银行收益带来的正负效应,基于函数特性寻找到了商业银行的可贷区间与最大利润点,在利润自由化的前提下证明了商业银行也具有小企业贷款歧视的特点。当资本充足率约束加强时,因为商业银行可贷区间的长度和利润空间被压缩,所以会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收缩和风险偏好的调整,最终进一步加剧现实经济中本已存在的小企业贷款难题。

在数理模型推导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具体的函数来对结论进行仿真模拟。其中,风险带来的正效应用CAMP模型替代,风险带来的负效应用带常系数的指数函数替代。同时,取最新的一年期国债招标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设定市场超额利润是10%,在贷款总量分别为250与150时做了6000次的仿真。得到的结论和理论推导的结果非常吻合,直观的图形一方面反映了商业银行确实具有小企业贷款歧视的行为特征;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资本约束的加强,会压缩商业银行的可贷区间与最大利润,当可贷区间的右端点左移时,小企业贷款难题因此被进一步恶化。利用中国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也证明了本文理论推导所获得的相关结论。

为了有效地缓解小企业贷款歧视的难题,防止小企业在金融服务体系中被逐渐边缘化。监管层应当合理修正资本监管政策以鼓励商业银行提高承担风险的内在动力和意愿,相关具体措施有:(1)小银行按照资产而不是风险资产计算资本充足率,降低合规成本,弱化巴塞尔协议理念和风险计量方法下必然形成的“风险门槛自动筛选机制” ,消除其形成的对小企业的风险歧视;(2)依据小企业贷款的违约率和经调整后的实际损失情况,调低小企业信用风险监管资本要求;(3)鉴于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大多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独立运作和独立核算,因此可以明确按照零售业务计量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监管资本占用;(4)明确规定一定规模以下的小企业贷款按照零售业务计量资本占用,以降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暴露的资本占用标准;(5)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资产状况,在合格抵质押品中明确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并明确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最低违约损失率;(6)提高各级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参与力度,加强和改善担保环境。以上措施可以在利用资本约束降低银行体系整体性风险的同时,帮助商业银行提高对小企业的贷款供给,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本文的着重点是研究银行资本约束与小企业贷款难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其创新之处在于:针对风险系数落在可贷区间内的各类企业,分利率管制与利率自由化,证明了商业银行具有小企业贷款歧视的行为特征;然后用具体的函数以及中国的数据进行仿真模拟和实证检验,证明了资本强约束会导致小企业贷款歧视难题的进一步恶化;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本文使用的数理模型方法未见于其他文献,同时也是首次全面的利用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分类数据对资本约束的正负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一 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是贷款难的根本原因

     改革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国有大企业相比,产业进入时间晚,其本身仍有许多不利于融资的因素,具体表现在:第一,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其资信不高。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5O%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许多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另据有关调查,我国中小企业6O%以上信用等级是3B或3B以下,而为了规避风险,银行新增贷款的80%都集中在3A和2A类企业。

     第二,中小企业缺乏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般都较高,大部分财产都已抵押,导致申请新贷款抵押物不足。

     第三,一些中小企业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信用意识淡薄,当经营出现困难时,不是在改变产品结构、加强经营管理、开辟市场上下功夫,而是想方设法拖欠贷款利息,这不仅给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且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

     (二)金融体系不完善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直接原因

     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近年来,我国强调“抓大放小”、“扶优限劣”,实行主办银行制度,使这种关系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当我国的经济成份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时,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信贷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对称性就日益显露出来,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在融资体制中自然处于不利地位,近年来,尽管国家开始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不少银行也都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收效甚微,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信贷的风险、成本和效率上。第一,中小企业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具有时间紧、次数多、额度小、风险高的特点,贷款的周转期难以准确测算,逾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商业银行面对这样一个经济成份多元化、遍布城乡、涉及各行各业、情况复杂且缺乏研究的中小企业市场,难以对其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评估和把握,要开拓这一市场,不仅要冒风险,还必须创新各种制度。

     第二,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要向其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登记,中间手续麻烦,环节较多,时间较长,难以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季节性和及时性特点。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第三,目前许多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和贷款责任终身制,对出现风险的责任人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由于信贷人员的风险承担与利益回报不相称,致使信贷人员缺乏放贷的积极性,一些基层行出现了宁可不放款,也不愿担风险的现象。

     第四,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少、实力相对较弱。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农村信用社以及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8家城市商业银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数量仍然偏少,而且由于它们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自身发展问题没有解决,以及整体实力、知名度、业务范围、规模等方面的约束,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竞争仍处于较弱的位置。

     第五,前我国虽然建立一些中介机构,但是,由于有实

     力的大企业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中介服务机构为了自身利益随意制定标准、增加收费项目,反担保手续过于严格,加重了企业负担,甚至超越了企业的承受能力,迫使一部分小企业宁愿高息民间借贷,也不愿到银信部门获取贷款。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职能错位,使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度加大。

     二、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

     第一,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转变;第二,强化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三,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第四,遵循诚信原则,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诚实信用是一切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切实履行借款合同,保持良好的信用,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二)建立配套完整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不健全。借鉴发达国家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可以以政府支持为后盾,以金融机构配合为基础,在东部中小企业较集中、市场体系较完善的发达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担保体系和市场化的商业担保机构,以中小企业联保、小额质押等多种形式,解决担保问题。与此同时,要形成分散规避风险的机制,还应建立完善中小企业的资信评级制度。

     第二,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具有地域性的直接依存关系。因此,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管理链条短、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等优势。而且,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多数拥有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法人治理机构,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资料显示,截至1998年底,美国中小银行有8000多家,信用社有115000多家,占全部信贷金融机构总数的75%,并且其市场效率高于大银行。

     第三,发展票据和贴现等银行中间业务。银行在商业化改革过程中,要积极开办信托、委托、担保、咨询、保管和投资银行业务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特别是票据和贴现业务,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对中小企业开办承兑汇票、信用证等结算业务,为中小企业的票据贴现、再贴现提供方便,使中小企业能迅速筹措到生产经营所需的短期资金。

     第四,与经济的多层次相对应,金融机构体系也应是多层次的。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贷款担保组织、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同业协会等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此外,还应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业绩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我国可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市场以外建立交易成本较低、准入标准较宽松的二板市场和地方柜台交易市场,为本地中小企业的股票(产权)提供交易场所。另外,风险投资基金也是解决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美国执行了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以及正好碰到了房地产市场景气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背景,导致美联储在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期间连续12次降息。在美国所执行得比较宽松的金融环境下,使得金融创新不断,各种新的金融工具的推动层出不穷。  在宽松的金融环境中,次贷审批的程序也比较宽松。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大的投资银行纷纷推动了各种产品,也使得其他没有从事这个行当的一些金融机构纷纷进入这个行当。由于银行宽松的资金环境和美国消费者买房的热情,贷款机构出现了零首付,贷款人可以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可以购房,只要声明你的收入情况就行了,对收入情况的审查也是非常宽松。当时的监管已经出现严重疏忽。  第二,危机的出现周期与美国政策周期掉头有关系。在过去的三年,美联储基准利率连续提高了17次,然后次级抵押贷款逐步的攀升,导致了低收入者无力支付房款,于是这个泡沫不断的破裂,水分不断挤出。  次贷危机产生的影响  张涛在演讲中特别提到,美国银行业在这次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同时市场出现信用危机。  除了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蔓延已经导致世界的紧张情绪。由美国不良贷款的增加,导致做房屋贷款担保债券等金融产品价格下跌,相关国家对冲基金遭受损失,或者有重量级的机构采取清算,逼迫这些国家采取信贷紧缩,流动性紧缩,可能会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市场波动。  第二就是美国的信用困扰或者叫做信用危机。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张涛最后分析了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三方面影响。  第一、中国越来越融合到国际经济当中,中国经济不得不随时受到由于宏观和市场的联动性以及国际市场的影响。比如说美元的作用,美元是否继续贬值,美元和欧元、日元的互动,美联储利率的调整对人民币和汇率的调整都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直接的冲击。  第二、美国经济是否进入衰退,特别是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是否下降,对我国的出口有极大的影响。我们的经济增长部分依赖出国,而美国等国家是我们最大的出口地,如果美国消费者出现消费的衰退,这个影响就非常严重。美国商务部现在的数据说,去年12月零售数据意外疲软,房屋价格下滑,汽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美国消费在不远的将来出现下滑。  第三,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我们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和国际接轨,在市场化发展中做强做大。美国次贷危机不会影响我们的方向,以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方向不会改变。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警示就是,我们在从事开展任何新的业务品种的时候,要更加注意风险的防范,更加注意有序、稳步的推进。

对于国内银行业,首先,次贷危机在给国内银行经营造成部分损失的同时,打击了国内银行业的信心。

(一)直接影响相对有限,对于美国的金融风暴,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直接风险,包括相关债券的持有和对外向型企业的贷款。同时,由于市场信心不足,银行业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不容忽视,零售银行业务也将受到冲击。1、中国金融体系相对封闭,风险在可控范围,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滞后,中国银行业的境外投资受到外汇管制及监管机构审批的限制,总体外汇风险敞口相对较小。2、外向型企业的信用风险相对有限,在全球经济放缓的阴影下,外向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一方面,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在上半年大幅上涨并仍然处于高位;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疲软,加上人民币升值、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出口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受其影响颇深。一些粗放型生产、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中小企业倒闭现象时有发生。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然而,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风险性,历来不是银行业,尤其是大型银行放贷的重点,创造中国近六成GDP的中小企业仅占主要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不足20%,所以中小企业给银行带来的风险相对有限。3、信心不振,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不容忽视,次贷危机始于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下跌,中国银行业对于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暴露也不容忽视。在房地产繁荣时期,各银行大幅增加房地产开发贷款,尤其是一些中小股份商业银行。在14家上市银行中,2008年6月底房地产开发贷款(包括建筑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2.53%,,个人住房按揭占贷款总额15.54%。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融资、购房政策进行调控,房地产市场进入阶段性调整。近期,住房销售量在各大城市均出现萎缩态势,许多城市的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房地产开发商开始通过降价来刺激消费,然而降价未必能使开发商马上收回现金,因为消费者在调控和经济放缓的时期更趋于谨慎,投资需求亦有所降低。加上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借贷和展期困难,将会造成其资金链吃紧甚至断裂,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时,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主要依靠资产抵押,对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无法进行有效的约束。房地产开发商通常利用高财务杠杆经营,负债率高,一旦无力偿还贷款,就会把巨额风险转移到银行。至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由于以自住为主,整体问题不大,不会对银行业造成太大的影响。4、零售银行业务将放缓,全球金融风暴及全球经济下滑引起人们对国内经济前景的担忧,在国内社会保障程度仍然较为欠缺的背景下,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意愿将受到极大抑制。此外,基于审慎监管的考虑,预计管理层对零售银行产品与业务创新的审批将更为严谨,从而进一步延缓国内零售银行业的发展步伐。

(二) 间接影响重大而深远,1、经济转型需要银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虽然此次金融风暴对于中国银行业直接带来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较为有限,但全球经济与金融秩序的重建,将是长久的进程,这也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长远与重大的影响。短期内,政府为了防止中国经济放缓所采取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将对银行业的盈利造成短期影响。从长期来看,为维持经济的长期发展政府将不可避免地加速引导经济转型与升级,而这也促使银行必须通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来提高发展的质量。2、政策调整影响银行的利润3、银行业综合经营受到质疑,

四、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监控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当前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得我国银行所面临的市场和信用风险都在进一步的加大,要有效控制风险,就必须首先认识到我行在信贷风险监控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风险管理意识仍较薄弱,“重贷轻管”现象依然存在。(二)未建立全过程的信贷风险监控体系。(三)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有效条件和手段。(四)信贷风险分析系统和信贷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准确性不高。(五)信贷管理全过程的风险信息沟通机制仍未建立。(六)信贷风险管理考核制度不完备,考核力度较弱。

五、应对当前宏观经济波动的措施(一)严格控制信贷投向,优化信贷结构(二)严格控制第二还款来源(三)建立极端经济环境下的信贷风险监控流程1、加强风险信息的发布和预警2、筛选重点监控对象3、制定针对高风险企业和极端经济环境下的信贷风险监控程序(四)建立全过程的信贷风险监控体系和管理制度。(五)进一步提高信贷监控手段1、授信客户准入的监控。2、贷后管理的交叉监控。3、区别对象,实施分类监控。4、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控机制。 5、继续完善后评价监控制度。 6、在监控中防范和化解授信风险。。(六)制定极端风险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方案,防范于未然。(七)建立重大授信风险联动处理机制,提高风险化解效率和效果。(八)细化信贷资产分类,实现信贷风险的量化管理。(九)建立信贷风险信息发布和共享制度,规范信息沟通行为。(十)进一步加强全行员工风险意识的培训其次,则是对国内金融创新的反思。不能盲目搞金融创新而忽略了风险的存在。很多金融机构在开发出一款产品之后就会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在慢慢地积累风险。所以,在创新的同时要控制风险,让风险控制能力与创新能力相匹配。稳健才是银行经营的首要出发点。不过,国内银行也不可因噎废食,创新仍然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国内银行要正确对待金融创新。控制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  此次危机在给国内银行业敲响警钟的同时,也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银行混业经营得到了快速发展,从金融业发展来看,混业经营的确是大势所趋。混业经营一般指金融机构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项金融业务,甚至参股非金融企业。从服务来看,混业经营主要是可以整合一个金融机构服务的种类,或者是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混业经营在给银行带来好处的同时则要求监管机构要不断完善体系建设,与混业经营的发展相配合。

从信息不对称、信号理论到LP模型

——怎样告诉别人,你是一家“好”银行?

一、思路

(一)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广泛存在,会导致市场萎缩。如果希望市场交易流畅,就必须实现信息的对称(Akerlof)

(二)但是要实现信息的对称,口说无凭,必须要有个让代理人相信的信号(Spence)

(三)在公司经营的层面上,也存在以上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价值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个信号是持股比例(LP,2个命题,4个推论)

(四)一般的公司可以部分实现降低风险、出卖信息、改变债务水平的功能,然而有局限性。但“某些组织”能更好的实现降低风险、出卖信息、改变债务水平的功能,并强化这种功能,“某些组织”就是金融中介机构。

二、方法

建模推导

三、观点

信号在公司向市场传递其价值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而必不可少的。

“某些组织”能够专业于风险收集、出卖信息、提高债务水平,向市场传递项目价值的真实信号,这就是金融中介机构。

四、结论

2个命题,4个推论:

(一)企业对自己投资的项目的持股比例越高,则市场对该项目的评价越高

(二)如果企业家必须高成本或有成本的把企业的价值传递给市场,那么他将在项目上持有更多的投资股份。

(三)当项目的市场价值超过其成本时,(企业家)才会去接受这个项目

(四)项目的特别风险或风险厌恶指数的单方面增加,都会导致企业家的项目持股比例的下降。

(五)特别风险的增加会导致(企业家)对项目的收益期望增加

(六)在市场认定的任意的项目价值水平下,更高的项目风险,意味着更低的债务水平

在金融中介理论中的拓展:

金融市场模型难以解释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而从Coase以来的交易成本理论尽管能做一些解释,但将其作为唯一的理由是不妥当的。

企业的私人信息对购买者有利,因此购买方希望能有一个组织收集并出卖相关信息。

企业直接出卖私人信息有两个不利:无法防止购买者将其作为公共产品再出卖,无法让购买者完全确定信息的真实程度。

金融中介的出现解决了这两个不利:中介的回报来源于资产组合,即便购买者出卖某些信息也不会危及中介的总体利润;专门机构做信息的确定与出卖让购买者更放心。

而同时,由于投资组合降低了风险,根据“推论4”,这将提高债务水平,从而使金融中介更像中介机构。一旦某个组织专门从事于风险收益、信息出卖的工作,他将倾向于加强这种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金融中介机构。

五、创新

(一)将信号理论引入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

(二)从信息不对称与信号理论的角度,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性进行分析

(三)拓展了MM定理

六、不足

(一)纯技术化的倾向过于明显

(二)有些过于繁琐的假设与推导是否必要,值得商榷

(三)不考虑并购

(四)不适用于控股比例,如国有企业的持股比例的解释

(五)在金融中介理论领域,正如LP本人所指出,此文只是些“初步”的思想,尚没有形成严密的数量化的分析框架,因此他们的工作(在金融中介理论领域)仍然是很有缺限的。当然,这也为后续的Diamond等人的进一步工作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LP的论文对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发展的启示在于:

就LP的这篇论文而言,可能在信息不对称、信号理论、公司治理等方面的贡献更大些,其中的2个命题,4个推论都是关乎这些方面的,只是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提出了关于金融中介理论的一些初步思想。

但正是这些“初步思想”第一次将信息不对称与信号理论引入了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领域,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在处理信息不对称方面有优势,从而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性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在Akerlof的基础上将金融中介理论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第四段 如何告诉人家:你是一家“好”银行

一、商业银行的独特性

商业银行是企业

商业银行是世界上负债率最高的企业

商业银行是风险最高的一类企业

控制风险的能力是衡量商业银行“好”与“坏”程度的重要指标

——但问题是:你如何告诉人家,你是一家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好”银行?

二、有效的信号:资本充足率的高低

(一)世界上的事情仅仅通过“口说”是无凭的

(二)资本充足率的保有需要成本

(三)成本决定了资本充足率这个信号传递的真实性

(四)资本充足率的传导机理

三、资本充足率的演变历史

(一)资本/负债

(二)资本/资产总额

(三)资本/资产的分类加权

(四)资本/(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分类加权

(五)提高原有的4%与8%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四、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管

(一)今年以来为什么各商业银行纷纷增资扩股并大规模发行长期次级债?

(二)为什么在大幅提准与公开市场操作回购流动性的同时,还要下达严格的贷款额度要求?

(三)为什么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多种多样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

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也称次品市场,也称阿克洛夫模型。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柠檬市场的存在是由于交易一方并不知道商品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来判断平均质量,由于难以分清商品好坏,因此也只愿意付出平均价格。由于商品有好有坏,对于平均价格来说,提供好商品的自然就要吃亏,提供坏商品的便得益。于是好商品便会逐步退出市场。由于平均质量有因此下降,于是平均价格也会下降,真实价值处于平均价格以上的商品也逐渐退出市场,最后就只剩下坏商品。在这个情况下,消费者便会认为市场上的商品都是坏的,就算面对一件价格较高的好商品,都会持怀疑态度,为了避免被骗,最后还是选择坏商品。这就是柠檬市场的表现。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复习题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

1.信用的基本特征包括:

A 贷出 B 偿还 C 期限 D担保 E利息

2.设在现代银行制度下,a企业以延期付款方式卖给b企业商品一批,价款1,000,000元,b企业签发给a企业一张商业票据,a企业可通过哪些方式转化为银行信用货币:

A 向商业银行贴现 B 在金融市场上出售 C 到期兑付

D 用于偿还债务 E 向中央银行再贴现

3.商业信用的提供方式主要有:

A 发行企业债券 B 延期付款 C 预付货款

D 预付定金 E 发行大额存单

4.下面哪些项不是商业银行的资产:

A 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B 在同业的存款 C 持有的政府债券

D 办理票据贴现 E 吸收的储蓄存款

二、改错题(在错误的词句下面划横线,并将正确的语句写在每题下面的括弧内。每题3分)

1.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中,活期存款的资金成本和营业成本低于定期存款。

2.商业银行按照法定比率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称为超额准备金。

三、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基本帐户

2.同业拆借

3.表外业务

4.资本充足率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商业银行的性质和功能。

2.什么是贷款程序?贷款程序包括那些环节?

3.简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

4.银行票据贴现与短期贷款有什么不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54ca20c3b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d.html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