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告别革命论”

发布时间:2011-12-06 23:15: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告别革命论”

文学院 10对外汉语 201009123034 李晓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包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文化心态;学术自由远离政治是一个文化强国应该恪守的原则。

“告别革命论”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著名哲学家李泽厚与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所所长刘再复先生在1995年合著的长篇学术对话录《告别革命》一书中。

选中论文题目,上网搜索“告别革命论”的定义,出乎意料的发现介绍这一观点基本含义的文章不多,议论它的文字倒比比皆是。这让我很纳闷,究竟是什么言论如此引人关注? “告别革命论”认为“革命是一种破坏力量”,“革命延误了现代化进程”。如果不是“革命”而是“改良”,中国现在将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因而提出了“告别革命”的忠告。

关键词:革命 改良

“告别革命论”认为“革命是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

这种观点只是拿革命的缺点和改良的优点作比较,很不客观。革命免不了流血牺牲,人力、物力、财力投资都极大。如中国抗日战争,《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中记载,经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所以,“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这一点有其合理性。但依此全盘否定革命则有失偏颇。不可否认的是:经过革命洗礼之后,平等、集体、社会正义等观念都比没有革命过的地方强烈的多。且不说革命给华夏名族带来怎样的福祉。放眼世界,各个发达国家无不经历过或大或小的革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亦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具有世界意义,除此还有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等。充分说明,革命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因此,革命未必尽是消耗,适时的革命以少量的消耗换取更长远更持久的利益。

革命不必然高明于改良,改良也不必然高明于革命。二者都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手段,应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分析采取何种手段合适。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曾经多次改良,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预备立宪,无不以失败告终。历次改革的失败,充分证明了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再加上领导变法各阶级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使每一次改良的历史环境都不充分具备,因而改良不能挽救近代中国,革命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维新改良失败,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残酷杀害戊戌变法的革命志士,改良之路已经绝难再走下去了。之后甲午战败,清政府又签下《辛丑条约》,此时它已经彻底沦为外国殖民势力的帮凶走狗。中国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统统丧失,巨额赔款更加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各位心忧国运的仁人志士继续劝其改良继续和清政府妥协,已无异于帮凶,帮助清政府搜刮压迫百姓。由此可见,改良未必都是能量的积累。当然,这也并不是说革命就优于改良,只是革命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而已。

诚然,改良也有它独特的优势。适时的改良,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黑船事件爆发时,面对外来入侵,日本选择顺应事态发展,采用改良的办法,既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文化,又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打下坚实基础。同样是改良,为何到了中国就不行?说到底还是社会环境不同。

关键词:侵略有功?

“告别革命论”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没有西方的殖民征服”,中国“将永远沉睡,得不到发展”

不可回避,西方列强入侵我国的确为当时的封建专制打开了一扇门,随着国门洞开,资本主义制度,民主、自由、平等观念,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技革命成果等等蜂拥而来,让自诩天朝上国的我们眼界顿开。但不要忘了,列强撬开我们家门的目的是想窃取财富并非送礼物给我们。事实为证,《晚清割地赔款录》中记载,近代中国战争赔款总值约为库平银956814007两,合关银941375451两,合1326323847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巨额战争赔款,犹如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深重的灾难,严重地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所以说,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给中国带来“掠夺、压迫、剥削”和“现代化”的这两个礼物中,“掠夺、剥削、压迫”是主要的,而“现代化”只是他们大势掠夺的手段或者是给中国人民的一点“诱铒”。

客观的说,我们固然不知道,如果没有西方的殖民征服,如今的中国是怎么样一种情形,但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权利肯定一定会比现在好,历史是事实,事实不容随意假设随意妄想的。

关键词:文化心态

和“告别革命论”相对应的是“唯革命论”。“唯革命论”和“告别革命论”是两种错误的历史观。“唯革命论”片面地强调“革命”,认为“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要“为革命而研究历史”。“告别革命论”则片面地强调“现代化”,认为“革命是一种破坏力量”,“革命延误了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告别革命论”的确存在有失偏颇的地方。但也有其可取之处。据李泽厚和刘再复先生回忆,文章一经出版便遭到了上至中央下至三流知识分子的一致批判,无限夸大的上纲上线,给他们扣上反中国共产党、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三顶大帽。而且有很多不明就里甚至没有系统理解这一理论的人对作者的人格妄加评论恶语相向。这种政治干预学术的做法我不赞同,我们的文化心态好像过于固化,容易把文化和政治混为一谈,我觉得学术研究应该自由多样,为什么要规定学术文化思想统统要和主流意识形态一致?

距离此观点首次提出已时过16年,16年后的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力,汲取古今中外多种知识营养的我们绝不会用那种直线性的单一思维模式去狠批或者吹捧一个人,我们的文化心态是开放的,我们希望中国的学术届是自由的,我们更希望中国是一个兼容并包有自信力的文化强国。

参考资料出处:

百度百科

《告别革命》李泽厚,刘再复

《告别革命论错在那里?》 张海鹏

浅谈“告别革命论”

文学院 10对外汉语 201009123034 李晓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包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文化心态;学术自由远离政治是一个文化强国应该恪守的原则。

“告别革命论”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著名哲学家李泽厚与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所所长刘再复先生在1995年合著的长篇学术对话录《告别革命》一书中。

选中论文题目,上网搜索“告别革命论”的定义,出乎意料的发现介绍这一观点基本含义的文章不多,议论它的文字倒比比皆是。这让我很纳闷,究竟是什么言论如此引人关注? “告别革命论”认为“革命是一种破坏力量”,“革命延误了现代化进程”。如果不是“革命”而是“改良”,中国现在将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因而提出了“告别革命”的忠告。

关键词:革命 改良

“告别革命论”认为“革命是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

这种观点只是拿革命的缺点和改良的优点作比较,很不客观。革命免不了流血牺牲,人力、物力、财力投资都极大。如中国抗日战争,《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中记载,经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所以,“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这一点有其合理性。但依此全盘否定革命则有失偏颇。不可否认的是:经过革命洗礼之后,平等、集体、社会正义等观念都比没有革命过的地方强烈的多。且不说革命给华夏名族带来怎样的福祉。放眼世界,各个发达国家无不经历过或大或小的革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亦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具有世界意义,除此还有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等。充分说明,革命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因此,革命未必尽是消耗,适时的革命以少量的消耗换取更长远更持久的利益。

革命不必然高明于改良,改良也不必然高明于革命。二者都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手段,应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分析采取何种手段合适。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曾经多次改良,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预备立宪,无不以失败告终。历次改革的失败,充分证明了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再加上领导变法各阶级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使每一次改良的历史环境都不充分具备,因而改良不能挽救近代中国,革命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维新改良失败,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残酷杀害戊戌变法的革命志士,改良之路已经绝难再走下去了。之后甲午战败,清政府又签下《辛丑条约》,此时它已经彻底沦为外国殖民势力的帮凶走狗。中国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统统丧失,巨额赔款更加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各位心忧国运的仁人志士继续劝其改良继续和清政府妥协,已无异于帮凶,帮助清政府搜刮压迫百姓。由此可见,改良未必都是能量的积累。当然,这也并不是说革命就优于改良,只是革命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而已。

诚然,改良也有它独特的优势。适时的改良,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黑船事件爆发时,面对外来入侵,日本选择顺应事态发展,采用改良的办法,既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文化,又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打下坚实基础。同样是改良,为何到了中国就不行?说到底还是社会环境不同。

关键词:侵略有功?

“告别革命论”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没有西方的殖民征服”,中国“将永远沉睡,得不到发展”

不可回避,西方列强入侵我国的确为当时的封建专制打开了一扇门,随着国门洞开,资本主义制度,民主、自由、平等观念,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技革命成果等等蜂拥而来,让自诩天朝上国的我们眼界顿开。但不要忘了,列强撬开我们家门的目的是想窃取财富并非送礼物给我们。事实为证,《晚清割地赔款录》中记载,近代中国战争赔款总值约为库平银956814007两,合关银941375451两,合1326323847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巨额战争赔款,犹如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深重的灾难,严重地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所以说,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给中国带来“掠夺、压迫、剥削”和“现代化”的这两个礼物中,“掠夺、剥削、压迫”是主要的,而“现代化”只是他们大势掠夺的手段或者是给中国人民的一点“诱铒”。

客观的说,我们固然不知道,如果没有西方的殖民征服,如今的中国是怎么样一种情形,但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权利肯定一定会比现在好,历史是事实,事实不容随意假设随意妄想的。

关键词:文化心态

和“告别革命论”相对应的是“唯革命论”。“唯革命论”和“告别革命论”是两种错误的历史观。“唯革命论”片面地强调“革命”,认为“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要“为革命而研究历史”。“告别革命论”则片面地强调“现代化”,认为“革命是一种破坏力量”,“革命延误了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告别革命论”的确存在有失偏颇的地方。但也有其可取之处。据李泽厚和刘再复先生回忆,文章一经出版便遭到了上至中央下至三流知识分子的一致批判,无限夸大的上纲上线,给他们扣上反中国共产党、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三顶大帽。而且有很多不明就里甚至没有系统理解这一理论的人对作者的人格妄加评论恶语相向。这种政治干预学术的做法我不赞同,我们的文化心态好像过于固化,容易把文化和政治混为一谈,我觉得学术研究应该自由多样,为什么要规定学术文化思想统统要和主流意识形态一致?

距离此观点首次提出已时过16年,16年后的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力,汲取古今中外多种知识营养的我们绝不会用那种直线性的单一思维模式去狠批或者吹捧一个人,我们的文化心态是开放的,我们希望中国的学术届是自由的,我们更希望中国是一个兼容并包有自信力的文化强国。

参考资料出处:

百度百科

《告别革命》李泽厚,刘再复

《告别革命论错在那里?》 张海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60b3b27482fb4daa58d4b50.html

《浅谈“告别革命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