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发布时间:2018-10-08 22:52: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爱因斯坦: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为德裔美籍物理学家,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的乌尔姆,是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的众多领域都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如对布朗运动的研究;创建狭义相对论;推动量子力学的发展;建立广义相对论与开辟宇宙学研究途径等。他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创立了奠定现代物理学重要理论基础的狭义相对论(1905)和广义相对论(1915)。1921年,他因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和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于美国的普林斯顿。  教 育 目 标  童年的爱因斯坦安静,缄默,不喜欢学校里对学生要求的千篇一律地诵读和通过复述来考察学习。在爱因斯坦眼里,学校的老师仿佛是领着士兵进行枯燥的无意识训练的军士,而学生就如同没有笑容、不准发问的士兵。16岁时,思维敏捷、上课时喜欢指出老师的错误的爱因斯坦甚至被慕尼黑的一所学校开除。正是根据自己做学生和当教师时所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爱因斯坦提出了对于教育目标等问题的观点。  一 、培养个性与精神的独立  爱因斯坦在多篇文章中都认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个性为目标,以抗拒那种试图将学生培养成仅仅是社会工具的观点和做法。他认为,如果社会成员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社会就没有发展的可能。而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培养要求个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在一篇文章中,他表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1936年10月,他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明确表达了他对于学校教育目标的观点:“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此教育目标将思考与行动并重,因为在他看来,人格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所以实际行动是实现目标的重要的教育方法。在《自述片断》一文中,他比较了少年时期在瑞士上的阿劳(Aarau)州立中学和此前在德国中学学习的状况,阿劳州立中学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纯朴热情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处处使人感到受权威指导的德国中学相比,他感到:“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些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的优越呀。”  爱因斯坦对个人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的重视,与他所处的时代与环境密不可分。20世纪30年代初,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瘟疫在德国泛滥,爱因斯坦目睹德国民众陷入对希特勒的盲目崇拜和战争狂热之中,他以冷静理性的思索和特立独行的勇气坚持着自己对于人道与和平的信念,同时对这种普遍的狂热进行着反思。在《我的世界观》中,他坦率表达了对个人价值的重视。他认为,人生中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没有独立精神的群众在思想和感觉上都是迟钝的。  他相信,能思考的个人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并建立起那些为公共生活所遵守的新的道德标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是社会向上发展的动力。他认为,社会的健康状态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也同样取决于个人之间的密切的社会结合。  在学校教育中,针对学习专业知识与养成独立精神两种取向,爱因斯坦认为后者更为重要。他认为,学校教育的首位目标不是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而是使其养成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的能力。掌握了学科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的人,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单纯接受专业化的人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考察了学校教育的状况后,爱因斯坦指出,学生学业负担太重,如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会危害独立思考的发展,从而必然导致肤浅。他提出,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爱因斯坦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在天赋,这种潜在天赋应当获得机会来加以发展。只有这样,个人才会得到他所应得的满足;而且也只有这样,社会才会达到它最大的繁荣。因为,凡是真正伟大的并且激动人心的东西,都是由能够自由地劳动的个人创造出来的。他声明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这也是教育中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精神的教育原则。  二 、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个人的独立性虽然是爱因斯坦非常重视的方面,但正如他对学校教育目标所表述的那样,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应当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爱因斯坦认为,学校不是将大量既定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而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  在《社会和个人》中,他用朴素的语言考察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个人几乎全部的行动和愿望都同别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大部分知识和信仰也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而来。他认为,人类之所以胜过野兽,就在于人类生活于社会之中。而个人之为个人及其生存的意义,则在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支配着他一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他说,他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他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所以他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他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而判断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应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学校里所学习的文化和知识,也包含着一代一代人的努力。爱因斯坦在对一群儿童的讲话中说到,学生从学校里所学到的奇妙的知识,是数代人工作的成绩,是由世界上各个国家里的人们用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产生的。他充满感情地对孩子们说:“这一切都作为遗产交到你们手里,使你们可以领受它、尊重它、增进它,并且有朝一日又忠实地转交给你们的孩子们。这样,我们这些总是要死的人,就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了永生。”他认为,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就在于此,青年学生一旦了解了这一点,就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别的民族和别的时代。  他指出,学校的管理与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动机。对于学校来说,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来进行工作的做法,制造出来的是顺从的人,而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将遭受摧残。他认为教师要尽可能少地使用强制手段,学生尊敬教师的唯一源泉是教师的德和才。学生行为的第二种动机是人对于赞许和尊重的期望,即好胜心,但这是一种复杂的感情,建设性的力量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更高明、更强或更有才智,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惟我独尊的态度,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避免使用易于产生个人野心的简单办法来引导学生的行为。他不赞成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及选择理论来鼓励竞争,他强调人是社会动物,一个成功的人从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远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由此,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学校的重要任务在于启发青年人认识到,在学校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与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工作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学生愉快地追求知识和艺术技能,这是人的最高财产。  三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专家。他反对学校直接教授那些在以后生活中直接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生活所要求的东西过多,学校不大可能采取这样的专门训练。在某种意义上,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亦当如此。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只能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不能成长为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学校应当把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需要使学生理解社会伦理准则并对之产生热烈的感情,需要养成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同时还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幻想与疾苦,以此获得与别人和集体的适当关系,他认为,这些价值观主要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而是通过“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得来的。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针对古典文史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之间的抗争,他表示不偏袒任何一方。在他看来,关键是通过教育获得一般能力,如学生通过体操和走路,锻炼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适应任何体力劳动;思想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的技能锻炼也与之类似。他引用了对教育的一种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这样的学校里成长起来,教师应有选择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广泛自由。  成功的关键在于相信自己有成功的能力。本文来自《教师博览》全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联谊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6925f7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6.html

《爱因斯坦: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