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6-04 17:16: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赏析杜甫的《望岳》和《春望》。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两个天地是泰山开的!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B. “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此处将它入诗新颖别致。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颔联。

D.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到长安,山河依旧,草木葱茏,诗人感慨万干,不禁赞美。

2)这两首诗是杜甫在人生的两个不同阶段所写,而当时社会环境也截然不同,所以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相差很大。请你分别写出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1D

2)《望岳》表现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春望》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解析】【分析】(1ABC理解正确,D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眼中的长安城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些景象,让诗人非常的伤感。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分析,《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春望》 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天宝十四年叛军攻占长安,七月,肃宗即位,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诗歌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故答案为:⑴  D

《望岳》表现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春望》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南浦

王安石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

1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作具体说明。

2)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鸭绿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

2)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解析】【分析】(1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东风吹动了一江春水波光粼粼,摇动的新柳柔美地垂在岸边。鸭绿深绿色,代指春水,也就是粼粼起的水光;鹅黄嫩黄色,代指新柳。用了借代手法,以颜色代本体。

2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在南浦东冈吹东风的二月之时,美丽的景色让我诗兴大发。:引逗,挑弄。用了拟人手法,把物华比作诱人的美女,写出南浦风景之美,撩动我心,勾起我写诗的欲望。

故答案为: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鸭绿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

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鸭绿即鸭头绿,深绿色,代指春水。鹅黄:嫩黄色,代指新柳。鸭绿鹅黄都是借代的手法;

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 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拟人、比喻、对偶;

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概括描述形象特征。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分析】(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故答案为: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⑵ 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根据这两个比喻,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因此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最后三句话的意思是: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据此可知这几句话表达了词人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又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故答案为: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⑵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辨析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此题考查分析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来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四面歌残终破楚是《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用典的作用,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因此这个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这样写, 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模式: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7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中国现代诗人。

2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 1)艾青;蒋正涵

2)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解析】【分析】(1)《黎明的通知》是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他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

2)诗人把黎明拟人化,以黎明的口气把人们的期盼道出,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就是黎明的任务。诗人是传达黎明的祈愿的使者,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就是诗人的任务。摘抄下来即可。

故答案为:艾青 蒋正涵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把握《 黎明的通知 》的作者。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得出黎明的任务及诗人的任务。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答案】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以及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等诗句可知,两首诗都描写了乡村的秀丽风光;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以及蒸茗气从茅舍出,绿丝声隔竹篱闻等诗可知,两首诗都猫写了农家丰收的景象;《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山行》是唐代诗人项斯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写山水,饱含田园风味,写景如绘清幽静谧,同时充满 了勃勃生机。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绘劌绘声, 如歌如画,引人入胜。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请的手法,【甲】 诗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对生活充满乐观的人生态度,【乙】诗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以及不惜谢络仕途甘于归隐的决心。

故答案为: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能力。答题时应反复阅读这两首诗歌,从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即可。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拾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

2)请自选角度,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 1)白云堆;深林

2)【示例1】用词精炼,一个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

2)本题是对诗句鉴赏能力的考查。诗的最后两句是写樵夫挑柴下山的情景,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不说是樵夫挑柴,而说挑的是蝴蝶,语句含蓄,意蕴颇丰,一种生活的悠闲自在其中,一个字表现了喜出望外,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

故答案为:白云堆;深林;

【示例1】用词精炼,一个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两小题。

春光好

(唐)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寸,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欧阳炯笔下的初春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夜泊钱塘》末句微吟寄短愁愁指的是________之愁。(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

2)两首诗中各有一个字,请分别加以赏析。

【答案】 1)生机勃勃;羁旅(思乡)

2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解析】【分析】(1)《春光好》通过诗中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等句子可以看出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夜泊钱塘》中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据此作答。

2笋迸苔钱嫩绿意思是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儿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以致迸落了树叶。 从语音上看,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生机勃勃;羁旅(思乡);

⑵ “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原作,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从原作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分析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参考译文】

春光好

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地竞相生长。

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花儿,羞羞答答的,依偎在雪坞上,洒出满世界浓香。透过那金丝般的柳枝,看得见一轮落日,仿佛柳枝就挂在斜阳上。

夜泊钱塘

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已是傍晚时分。哪里可以让我栓住小船呢?层层树林里,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在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在秋风中振翅疾飞,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勾起我的思乡之情。树叶因难以承载这离别之情而坠落,思乡之梦化入这寒冷的钱塘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着。想寻酒市借酒浇愁又如何能化解这愁苦,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的愁绪。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倚杖、白人头

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故答案为:倚杖、白人头;

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子规,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分析】(1 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另外,杨花”“子规都是古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杨花含有飘零之感,子规含有离别之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里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之情。因此诗人选择这两种景物就烘托出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自己的朋友被贬到龙标,诗人非常同情朋友的遭遇,担心朋友路途的安危,自己又不能随同朋友前去,只能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月亮身上,希望月亮能代表自己一直伴随着友人到遥远的地方。因此,诗人的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故答案为:⑴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楚江:指长江。建业:今江苏南京。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浦:近岸的水面。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C

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1A错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题目及尾联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BC正确;D错在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的是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沾襟比散丝可以看出,尾联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 

2)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这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的景象,从而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叠词的运用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故答案为:⑴ B C

⑵ “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要从诗歌语言运用、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的含义。

【答案】 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故答案为:⑴C

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对照诗歌内容对照题干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答案】 1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解析】【分析】(1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慢走在春天的山林里面,春天的天日很长,黄莺没在歌唱,燕子却飞来飞忙着找食。首先要解释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内容理解,答出所表达的情感。如:缓慢、慢慢。对山中春日美景留恋欣赏,连脚步都慢下来了,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愉悦闲适之情。

2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桃花飘零,落红没有人注意,在山涧溪流中洗手却问的到桃花的香。可从侧面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赏析。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查考生对炼字的效果的赏析能力。考生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在诗句中该词语 的表达的内容,表现诗人的情感。考生要掌握诗词鉴赏题型的特点及其答题模式。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不能超出限制,在赏析时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辨析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情感。

16古诗文阅读

(甲)临皋闲题

苏轼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甚时也不妨熟歇    B  

(丙)纵笔三首(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与此胜(________    A.”    B.谁,哪一个    C.成熟

思欲林止息(________    A.完成    B.即使    C.靠近

人悟此(________    A.好像    B.如果    C.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酒红”    B“误喜一笑

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BCB

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3A处,示例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示例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B处,示例1: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示例2:填感叹号,因为熟歇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4)示例1A白须酒红相对(写对比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白须萧散满霜风满带凄寒之气。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示例2B误喜写出了小儿把老父亲酒红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朱颜的欣喜;诗人自己一笑点破小儿误喜,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他在临皋亭下,生活得自在舒服,饮食沐浴皆取自峨眉雪水,竟无归乡之心!这种感受就是苏东坡被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熟歇。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熟歇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义既可以是通假字,通,也可以翻译成谁,哪一个,今义为成熟,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中的就即可翻译成完成,也可以翻译成即使靠近,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C中的若即可翻译成好像,又可翻译成如果,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

2)本题翻译为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其中注意翻译成大部分翻译成何必翻译成为什么一定要

3)文中A处前面的一句表明心中有疑问,但从良久忽曰中的可知有突然明白之意,故可用感叹号,若用问号,形成自我反问,也可体现忽得解脱的惊喜和轻松之感,故也可用问号;B处是结尾句,用句号,平淡结尾,体现的是苏轼大彻大悟后的平静,用感叹号,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故用句号或者感叹号均可。

4A中白红颜色的对比,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B中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乙文中的熟歇二字体现的是作者不畏人生的挫折,在寄情山水之中依旧悠闲自得的豁达情怀;甲文中从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中可知他称自己是闲者,说明他内心的豁达,这与乙文的熟歇相对应,据此可以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BCD

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⑶ A处,示例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示例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B处,示例1: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示例2:填感叹号,因为熟歇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示例1A白须酒红相对(写对比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白须萧散满霜风满带凄寒之气。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

示例2B误喜写出了小儿把老父亲酒红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朱颜的欣喜;诗人自己一笑点破小儿误喜,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他在临皋亭下,生活得自在舒服,饮食沐浴皆取自峨眉雪水,竟无归乡之心!这种感受就是苏东坡被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熟歇。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熟歇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心境。

【参考译文】

【甲】: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乙】: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丙】:我这个多病的老翁在寂寥中打发时光;白须稀疏,面对着冷漠的秋风。小儿搞错了,庆贺我脸色红润健康;我不禁宛然一笑,这是喝了点酒,脸才有些红

1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火把从那里出来了

火把一个一个地出来了

数不清的火把从那边来了

美丽的火把

耀眼的火把

热情的火把

金色的火把

炽烈的火把

人们的脸在火光里

显得多么可爱

在这样的火光里

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

(节选自长诗《火把》,写于1940年)

1)此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成名作是________

2)全诗借助火把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2)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火把》的相关文学常识,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2)结合人们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多么可爱/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分析,表达了诗人向往光明的美好愿望,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感情。

故答案为: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

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把握作者、作品。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主旨的思想感情。注意通读全诗,根据题干提示把握诗歌火把这一意象, 所表达的感情,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 “中原乱,簪缨散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 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 1A

2)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解析】【分析】A解说有误,清秋意思是清冷的秋天,诗中并没有显示是初秋时节。BCD解说正确。

2)抓住万里可以知道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诗歌上片内容分析,作者登高望远,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此万里形容大江非常的辽远,大地非常的广阔。

故答案为:⑴A

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知识判断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紧扣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2)示例一:字用得好,一个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字用得好。一个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国破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所以,题目中的,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据此理解作答。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一个字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一个字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示例一:字用得好,一个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字用得好。一个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国破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

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1)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根据第(2)题所述背景知识分析这几节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联系全诗,从意象和表现手法方面分析,诗歌是怎样描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

【答案】 1)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

【解析】【分析】 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发表于19371228日的诗歌,最初刊登在《北方》。20世纪三十年代,艾青离开浙江老家前往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都市武汉,却没有看到全民积极组织抗战的景象,而到处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和流浪者,于是于深夜在武昌的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从意象角度分析, "土地""""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 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风,/象一个太悲哀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象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对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作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作了铺垫。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⑵ ①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此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找出作者用了哪些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可。鉴赏诗歌,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7a4748624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c.html

《(完整版)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