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完美版

发布时间:2019-05-14 21:23: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风筝》教学设计及思考

四川省盐亭县黄甸中学 陶建军

教材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感情真挚、意蕴丰富的佳作。文章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表达了对冷酷的现实的极端憎恶。

学生分析:

《风筝》是学生升入中学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鲁迅的文章往往在嬉笑怒骂中针砭时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鲁迅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学生在对其作品主旨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

设计思路:

课前向学生介绍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及教育思想,简介鲁迅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着新课程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高鼎七绝《村居》,让学生带着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有感情地朗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在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季节,迎着和煦的春风点缀了春日的天空的纸鸢又叫什么?

生:风筝(师板书课题)

师:风筝是童年生活的点缀,是欢乐、自由、梦想的代名词,有风筝可放的童年是快乐的,关于风筝的回忆是幸福的。今天,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的《风筝》,看看作者带给了我们关于风筝的怎样的一段往事。

二、 自主合作,解难释疑

学生课前反复阅读了课文,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为了让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信息,挖掘文本内容,我围绕课文内容由浅入深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适时抛出,采用多种答题方式,把大家理解上存在分歧或难以理解的问题交由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一)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二)文中风筝往事涉及了几个人物?谁像诗中的儿童那样热爱风筝?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另一个人物对风筝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个态度?

(三)引导学生看书上插图,设身处地分析想放风筝而不得的小兄弟的心境,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四)小兄弟买不起风筝,哥哥又不许放,未泯灭心中的风筝梦的他背着“我”干了一些什么事?“我”是如何对待他的?小兄弟当时的处境可以用哪一个词来概括?

(五)我踏扁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偷做的风筝,我现在认为是一种什么行为?我把二十年前的所作所为看作是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这里又包含了我怎样的感情呢?

(六)小兄弟听“我”讲当年的事时,他诧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小兄弟真的忘了当年的事吗?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没忘,只是不想让哥哥再伤心自责,所以故意说忘了。

生(2):没忘。因为哥哥的做法对他的伤害太深了。

生(3):忘了。因为时间会冲淡一切,毕竟过了那么多年了。

生(4):忘了。因为文中说小兄弟多病,他也许记不起往事了。

“忘了”,“没忘”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为了深入领会文章主旨我作了如下引导:如果小兄弟一直认为是哥哥无情地虐杀了他的风筝梦,扼杀了他的童年的幸福,他会忘记吗?

生:不会。

(七)师:如果他真的忘却了呢?他之所以忘却是因为他认为哥哥做得对。哪怕是对他精神的虐杀,哪怕是以他童年的快乐作为牺牲。(教师再适当讲解封建社会传统的三纲五常、长兄为父等思想)

明确:弟弟已认同了这种等级制度,接纳了封建传统思想,所以对哥哥的作法毫无怨恨。

作为当年的被虐杀者,他甘受虐杀,后来又如此健忘,这使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感到了些什么?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

(八)讨论作者“悲哀”的原因。

提出以上问题后,我把较简单的问题交给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激起他们参与的欲望。把理解上可能存在分歧或难以理解的问题交与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三、 自读自悟,质疑探究

在这一环节 ,让学生回顾老师的讲解,再次认真分析文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我采用了学生质疑-学生释疑-教师点拨的方式。学生真正“活”了起来,提出一些课堂上未涉及到的问题,其他同学又认真讨论,然后较准确地解答了这些问题。思维碰撞激起的智慧的火花让我欣喜地憧憬课改的光明前景,在庆幸不用多费唇舌去说服学生之余,我不得不为面前这些鲜活的精灵赞叹。

学生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 在北京的冬季见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二) 第二段中描写风筝“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为什么用“憔悴可怜”?

(三) “我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小兄弟会怎样想怎样做?

(四) “我偶然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前面用“不幸”一词?

(五) “无怨的恕,说谎罢了”这一句话如何理解?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积极争取发言,教室里举起的一只只手臂犹如一片幼林,让我看到了春天的希望。我不得不惊叹于学生的集体智慧,不得不折服于运用课改理念带来的神奇魅力。如学生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同学答道:“憔悴本是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这里用来写风筝,说明风筝外形不漂亮,很形象。”有同学说:“根据下文,我认为这也是在暗示小兄弟形象就像这风筝一样瘦弱、可怜。”后一回答事先我也未曾想过,学生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不无道理。

课后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深懂得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课堂上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学习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了有效发展,学生在老师提供的展示才华的空间里主动参与,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激活以后,教师的教学便事半功倍了,正所谓“给一点阳光,他们就灿烂”,也正由此照亮了课改前路。

这堂课让我懂得了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隐其学,则疾其师”。作为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发现,鼓励他们创新。

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把新课改的理念注入到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有效学习系统设计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便为期不远了。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81916b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f.html

《《风筝》教学设计完美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