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文化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千秋经纬绣山河
/风写意
以线为绣,可织江山。 以心为绣,可织岁月。
——题记

在怀着一种不知名的心情写下题记这八个字时,耳机里正播放着徐千雅在今年春晚上所唱过的《丝绸之路》,大气而细腻的女声如轻轻诉说着一场久远而瑰丽的梦境般吟唱着丝路上风沙掩埋了千年的爱恨传奇。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从东往西本无界”,听到这句,我不禁打消了想要严肃刻板引经据典寻古问今浩浩荡荡写下几千字长篇大论的念头。
在真正谈及蚕丝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的渊源之前,我想要先讲述一个短短的故事,我与丝绸之路的故事。


去年的七月,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我与父母一起乘坐火车,从天府之国出发,经西安,过兰州,过青海,最终到达乌鲁木齐。不错,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我用另一种方式,怀着不一样的情怀,重走了丝绸之路在国内的大部分路段。
古老沉默的丝绸之路,在车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里无限向前延伸
1



着它沧桑的步伐,丝路上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这次换成了我遥望它曾在历史风沙里巍然注视的那些风景,帝都长安长宁永安的盛世繁华,西出阳关外渭城朝雨的送行浊酒,玉门关外不再悠扬的声声羌笛,抑或是古国鄯善外茫茫戈壁里的午夜余晖与一缕孤烟。
有一句话说,丝绸之路上所行走的,除了商人,官人,就是僧人。商人为利,官人为权,僧人朝圣,那么此番漫溯丝路,我又是为了什么呢?
驼铃声犹响耳畔,我看着车窗外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仿佛听见了深埋在这片土地之下的浅吟低喃。
在乌鲁木齐的商品市场里,陈列了各种各样繁复曼丽的艾德莱丝绸,印染细腻的印花夹缬,还不乏许多内地精细秀美的织锦绣品。是这条在山河深处搏动了两千年的心脏命脉,如同以山川为底以丝绸为线勾勒出的一副旷世经纬图,跨越时空与地域,还依然呼吸般在这片陆地的中心起伏明灭着不朽的光辉,从这一端到那一端,从千年前到千年后,漫漫丝路,何处是起点,何处又是终点?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从东往西本无界,那又是什么在信马由缰? 那歌声还在唱,唱紫气东来,唱祥云瑞卷,唱由心到心本无界。 踏过万里的足印,让我再遇见你。
是了,我想。那一方泛黄的传世锦绣所承载的,本就应当是一幅以漫长岁月织就的心之经纬罢。


2



言归正传,谈起丝绸之路,不得不谈起的就是它赖以命名的丝绸,以及丝绸背后所蕴藏的蚕桑文化。
虽无缘亲眼得见曾于课堂上听过的古时历代蚕织图,但在重庆园博园的江南园林内,我有幸看到了一组关于嫘祖以及养蚕缫丝织布等一系列蚕桑活动的石刻雕版。其上记载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被后世尊为“先蚕”圣母。
想来中国古代如同定式般的男耕女织便是由黄帝时期而来。“家家植桑,户户养蚕”,蚕桑织造因此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之后任王朝如何更迭,江山之主如何更换,“天子亲耕以供粢盛,后亲蚕以供祭服”始终是统治阶级对于农耕蚕桑不变的严待与重视。除此之外,蚕破茧重生的生命历程和神话中凤凰涅槃浴火的传说也成为了古时先民对于生命最初的敬仰与畏惧,由此形成后来古人追寻“长生不老”,梦想“得道升仙”的思想雏形。蚕与桑,本就作为一种图腾的形式,深深烙印在炎黄子孙的血脉深处。
“初植桑条勿动摇,先将豆麦和泥浇。细根留得须深种,准拟新秋半及腰”,春初栽桑;“河水清清不染尘,缫丝煮茧斗鲜新。抽来粗细随人力,色要相同缕要匀”,摘茧缫丝;“百丈龙纹斗样新,七衰云锦巧天伦。制成合用冰鱼濯,浇水桃花绝点尘”织绸染色;“五色丝伦七宝装,纵横巧制手裁裳。从此年年蚕茧茂,棉花乐制共畿疆”成锦作衣。纤细不过毫厘之间的蚕丝,就这样一点点织就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华章锦绣,是诗经里的素衣葛麻也好,是薄如蝉翼的素纱襌3


衣也好,是独属于帝皇的十二章纹也好,是名扬四海的“三锦四绣”也好,经纬之中,机杼声里,丝线穿梭中,历史长卷上细腻针脚所描绘的,除了三千里江山如画,不恰恰也是伴随华夏民族代代流传的蚕桑文明么?
现代人崇尚快餐文化,连安安静静坐下来看书都是一种奢侈,蚕桑织造,在我眼里恰恰却是最费时间,最耗心力,最需耐性的一项活动。历史沉沉阖眼,转瞬间便是数千年风云变幻,但有些积淀在骨血深处的东西却永远不会改变。不可否认,现代人或多或少都向往着古代,无论是男耕女织简单宁静的田园生活,或是珠钗绮罗霓裳翩飞的大唐盛宴,当代人用着不同的方式,努力延续着这样同一个华夏民族流传了数千年的惊世华美的梦境。
何谓传世,何谓锦绣,原来答案都蕴藏在这一方小小的丝之经纬中。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这是花重了几千年的锦官城,亦是我生活了十九年的故乡。
四川古称“蚕丛之国”,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闻名世界的“三锦四绣”中,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而蜀绣是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皇宋通鉴》载述:“蜀地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纨、绮绣4


等物,号为冠天下。”锦官城,不愧堪称与苏州并称的中国两大丝绸文化之都。
今日的锦官城,虽不复昔年“家家女红,户户针工”的盛景,但站在锦里蜿蜒曲折的长街小巷中,在浣花溪畔的蜀锦织绣博物馆里,仿佛依然能感受到提花织机上如飞梭流逝的丝丝韶华,和一方方颜色艳丽针法多样的绣品里所蕴藏的绵绵情意。令人恍然觉得,这千年时光所带走的,似乎只是历史的步伐而已。
那些情怀,那些梦境,那些情真意线绣不尽的诉说,便要从此尘封在了记忆深处么?
历史的问卷最终把答题权交到了我们手中。

以线为绣,可织江山。 以心为绣,可织岁月。 丝绸之路,由东往西本无界。 丝绸之情,自古到今本无疆。
我想这才是当今的蚕丝文化所想要表达的含义。

一路绵延,千生百劫。 去换一朵花开的时间。 一路绵延,风光无限。 终于等到花开的明艳。
我们有理由相信,流传千古的蚕丝文化与丝绸织造工艺,终能像5



歌词里所唱的一样,等到这朵传世之花再次盛放的那一天。
而你我,亦共勉。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91ba45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8.html

《蚕丝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