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0-29 22:43: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毋-k零I …年第9 追忆荷尔德林(外一篇) 写下这样一个题目,其实并不只是出自 “追思”,而是因为最近读了两本书,书名 都叫《追忆》。一本是由林克先生翻译的德国 诗人荷尔德林的诗选(四川文艺2010年版); 本是由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欧 文(中文名宇文所安)所著的《追忆:中国 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郑学勤译,三联 2004年版) 宇文所安的《追忆》,我是在上世纪九十 年代读过的,不是现在所读的三联版,而是 上海古籍1990年版,那是由王元化先生主编 “海外汉学丛书”中的一种,译者也是郑 学勤先生。 我为宇文所安这样一个被誉为“为唐诗 而生的美国人”对 ~ 亍中国古典文学  (尤其是诗歌)的   藏迷既感动.为l乜 - 在中国 典 诹  茹究上所付出的巨大  0 l努力雨 腰,当然  l 更主要 还是:  |了对l乜桷落述镝港  心阅读,我受益匪 90 ●李杜 浅——我不敢说我已收齐或者全部细心地阅 读了他所有的汉译本,但如下的译本是读过 了:三联版的《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中 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追忆:中国古典文 学中的往事再现》《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中唐文学文化论集》《初唐诗》《盛唐诗》《晚 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860)》; 上海社科院版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和江苏人民版的《他山的石头记》等。 说这些话,似乎是有些偏了:本是要说 荷尔德林的,怎么就说起宇文所安?我想了 想,自以为还是合理的:我是在读荷尔德林 的《追忆》时,想起了宇文所安的《追忆》, 想起了他的一席话(这席话是当时我在拙作 《游戏:有关情爱的十六种吟方式》一书中引 用并商榷过的): 早在草创时期,中国古典文学就给人以 这样的承诺:优秀的作家借助于它,能够永 垂不朽。 由于这种强烈的诱惑,中国古典文学渗 透了对不朽的期望,它们成了它的核心主题 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到处都可以看 到同往事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后之视今,亦 
犹今之视昔”,既然我能记得前人,就有理由 希望后人会记住我,这种同过去以及将来的 居间的联系,为作家提供了信心……但是, 任何强烈的期望都有相应的恐惧伴随出现, 惧怕湮没和销蚀的心理,须臾不离地给永恒 “写下自我”的期望罩上了阴影。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当时是不太认可的, 于是我在文章中写道: 我欣赏这样的分析,然而同时又不得不 指出,所谓文学的“不朽性的承诺”以及“惧 怕湮没和销蚀的心理”,其实是没有地域性的, 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学、东方文学,还是对于 西方文学,这都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个 值得研究的主题。 而且,倘若没有这样的“承诺”,文学 似乎便真的成了一个人的无关痛痒的嚏喷或 呵欠;文学对于我们,也便失去了他存在的 意义。 人的一生很短。人在一生中不可能走得 很远:就空间来说,他不可能走遍这个世界 的每一寸土地;就时间来说,他不可能走进 他没有出生前便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历史。 专栏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历史以及人类的记忆或 了解,是从史书或文学作品中获得的。 文学说到底是一种记忆。 唯此,现在我想,我们对于古典文学的 阅读,说到底也许只是一种追忆。我们追忆 荷尔德林——他光辉而又无奈的一生;即使 已经精神失常了,也还是一直在努力完成着 “创立”——因为他认定: 但海洋 夺去又给予记忆, 爱情也勉力让目光凝望,追忆荷尔德林一外一篇  \李杜 但那永存的,皆由诗人创立。 《追忆》 “永存”,也就是宇文所安先生所说的“不 朽”吧?而“创立”,或者也就是作为一个诗 人的“天命”,或者至少是必须做出的“承诺”。 这使我想起了海子,这个热爱荷尔德林 的诗人,想起了他的那篇《我热爱的诗人—— 荷尔德林》,他在文中曾这样说: 把宇宙当作一个神殿和一种秩序来爱。 9l 


警I年第9 它们太阳后太阴 它们东与西,南又北 透过万物,我看见了死亡 我看见死亡对一切的成长叹息: 零—— 而零在大地之上虚怀若谷 并且激励万物 这使我顿悟,使我意识到这是诗人 所渴盼并在努力企及的诗意的“抵达”,或者 说是抵达“诗意”;或者也可以用荷尔德林的 话说,叫“诗意地栖居”。 “诗意”。多少年来,我都认为这是一个 不太好诠释的词——尽管辞书里说得异常明 白:诗意,就是诗的意境;指给人以美感或 有强烈的抒情意味——十多年前,我就曾和 诗友们谈及这个问题:诗意。 我说,所谓诗意,也许就是诗歌所呈现 出来的人生的悲剧意味吧。 我还说,所谓悲剧的意思,就是你在景 阳岗上遇到了老虎,你本来可以把它打死的, 可是哨棒断了,你终于没能把它打死。 能够打死老虎并且打死了它的是正剧。 不能够打死结果却把它打死了的是喜 剧。 悲剧和喜剧的逻辑发展,都在于因果关 系的被破坏。 我当初亦曾想:“因果”,可能也就是一 “天命”。听天由命,即世俗生活,自然和 文学艺术无关;只有当“天命”遭遇“被破坏” 时,才产生了文学艺术:无视天命,随意而 为甚而对之加以嘲弄,产生了戏剧;遵从天命, 94 却又不甘于受其摆布,进而站出来进行诉说, 产生了诗。 现在看来,这些想法也许并非无稽之谈, 对于一个诗人的成长而言,甚至也可以说是 “必要”的,但究竟也是不“充分”的。 因为再三读过广学的诗后,我对“诗意”, 有了更多的体悟。 诗意。也许即是一种“光芒”——“明 天的光芒”,是“额头”迎向的“远方”—— 广学在开卷诗《让我从你们中间疾步走 过》里便这样说: 小小的,你们不要在这里闪烁 我所抵达的是明天的光芒 你们这些鳞片的喜悦 波浪的拥挤 止不住的言说 请等一等 谢谢你们给我的温暖 可是我怀着一颗殷切的心 我的额头迎向远方 请让我从你们中间疾步走过 在这里,我们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诗人所 说的“明天的光芒”:它不是“小小的”“闪烁”; 不是“鳞片的喜悦/波浪的拥挤”;甚至不是 “言说”……她感谢这些“光”所给予她的温 暖,并从它们中间“疾步走过”…… 她的走向是肯定的、清晰的,那就是“明 天”和“远方”。但即使如此,仍会让我们想 起荷尔德林的“诗人何为”这一千古发问。 这当然并不是对诗人自醒意识的怀疑,而是 说在“明天”或者“远方”,是否就真能看到 你所想象的那种“光芒”;也就是说,如果没 
有或者不是,接下来你将怎么办? 我已经不能够再去悲伤 所幸的是,我觉得广学自己已经破了这 个题——因为我读到了她的《幸福》。这是一 首以省略号开句的诗,第一句为“……我的 脚步留在了地上”,所以我有理由一厢情愿地 片刻的郁闷之后,必须马上回过神来 将两个嘴角微微翘起,带动整个面部表情 微笑是一种体操,全身经络正在打通 气行血行。仁慈的女神适时降临 我的眼睛开始放光,我的心灵 把这首诗当作《让我从你们中间疾步走过》 的“姊妹篇”或者续诗—— 我的脚步留在了地上 屋里屋外——简单的循环将时光拉长 吃粗茶淡饭。听微风在花瓣间呢喃 阴柔的树荫,缓慢转动着四面八方 感谢神的提醒:后退一步。 当人群那欲望的气球碎裂在天空 我这里剩下了澄明的空气 剩下了大地与山川的花纹 提前到来的傍晚显得悠长 我在河边漫步。消隐了爱 我在爱之后捧着爱 当我抬头瞩望远方 夕阳的余晖,宁静而辉煌 就是这么“后退一步”,广学反而看到 了她原来已经感知、但不甚直观的“明天的 光芒”—— 那是一种“澄明”、“宁静”而又“辉煌” 的境界……是我们“抬头瞩望”时所得见的、 或者是跟我们“殷切的心”所契合的“诗意” 的境界。可是我们毕竟是站立在大地上,而 且是如此渴望能“就这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 上”——这里有山川、河流、房屋、草木、 当然也有爱和悲伤……我们又该怎样?广学 说:《微笑》—— 被擦去灰尘。一面光洁的铜镜 映照生存的美好:我活着。呼吸 相反的方向已经走得太久 我是那么易于受伤。不止敏感于 粒石子的棱角,一根藤蔓上的 刺。这个世界究竟赠予我什么 在一切之下,在黑暗之中 专栏 生命发出尖锐的吁请:健康 如果我能够像河流一样 不觉得包容,她只是顺畅…… 我欣赏这首诗,因为它似已处在“诗意 地栖居”的较高层面上——“活着”,“心灵 被擦去灰尘”,像“一面光洁的铜镜,映照生 存的美好”;“呼吸”,像一条河流,“不觉得 包容,她只是顺畅”—— 况且她在这里还写到了河流,也就是说 到了人类之所以可以生存至今的根本——不 是一个人,而是人类——人类是因为河流才 追忆荷尔德林^外一篇一\李杜 得以生存至今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印度河和恒河;尼罗河;亚马孙河,密西西 比河;黄河与长江……它们孕育了人类,也 造就了人类的诗歌——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诗经・关鸠》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 安就哭了。 《圣经・诗篇》 95 
蚕文学I年第。 晚上又回到它温暖的怀抱;等等。在这个喧 我想这或许也是一种天命——当然,我 说的不是诗句本身,而是“源流”—— 嚣的时代,“零”,给了我深深的宁静和无穷 的力量。 就像华夏文明发源并依傍于黄河与长江 两条大河,广学的诗亦起始并再现了两股源 流,那即是:爱,和痛苦。 她在可作为后记看的“诗歌创作札记” 这席话无疑是重要的,大致可以作为我 们理解这部诗集的一把钥匙。但我个人更喜 欢她在另一首诗里的表述—— 《痛苦与爱的双重构建》里即说: 首诗的完成,往往是心灵的一个遭受 折磨的过程。但写诗更大的不易,在于诗人 生活在苦难之中;换言之,诗人对苦难有敏 锐的感知能力和很强的承受能力。写诗30 年, 无论一开始写那些稚拙的诗句,还是有了一 些进步的今天,我的基本的状态是一致的。 我开始写诗的时间比较早。这意味着, 我那么早就在感受痛苦了。 在后来的岁月中,我对生活与生命的爱 是越来越深入了。也正因如此,痛苦才经常 会如影随形般伴着我。 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些年来,周广学就 是在“如影随形”的痛苦和“越来越深入” 的爱中不断地开掘着自己诗歌创作的泉源, 并努力建筑着一个属于自己的诗歌圣殿。她 的开掘和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因而她的成就 亦是大的。 广学在这部诗集的后记中谈及—— 在我的意识中,“零”的含义更为丰富。 比如,我觉得,“零”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帮 我们正衣冠、明得失;“零”也是一种人生态 度,它代表谦畏,渴望新知;“零”还蕴含着 种活力,它总是处于举步向前的状态,它 对前进的方向有一种成熟的酝酿,它包孕着 种不为人知的华丽;“零”甚至是一所美好 的家园,每天,我从它充满期望的目光中出发。 96 “不要在逼近真实的地方停止不前” 最高的乐趣 就是站在零的位置,而倾向于比零大 就是张开嘴巴,让真理自然而然地流溢 出来 就是站在寂静里 画出花朵层层叠叠的瓣儿 让它们在阳光下微笑 在微风中倾斜 就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见 山的峥嵘水的动荡 《最高的乐趣》 “张开嘴巴”、“用自己的眼睛看”,似乎 本就是一个诗人与生俱来的天命,但这似乎 还不够。一个诗人终其一生,可能还是要努 力抵达一种境界——就是上帝(上苍)所想 象的诗人应该能够达到的境界,因为在这个 “贫乏的时代”里,他们除了通过诗人,已经 无法和众生沟通——也许我的说法有伤神明, 但我还是期待着能抵达这样一种境界,并和 广学以及所有的诗人们站在一起,或者“就 是在零的位置”,或者是“在寂静里”,我们 看着“山的峥嵘水的动荡”,说:这是“自然 而然”的…… 责任编辑/鲁顺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3aa4b163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d.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