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析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资料

发布时间:2023-01-19 16:48: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品文档
浅析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特点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着丰富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力。《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乐曲的内容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它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十面埋伏》又名《阳平楚》,其曲谱最早见于清代华秋平编译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 (简称华氏《琵琶谱》 。乐曲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楚汉之争”的故事情节,着力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202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拥军10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率10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项羽慷慨悲歌,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把剑自刎。
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文中所描写的《楚汉》一曲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

《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 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为紧张。 精品文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e0c6b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08.html

《最新浅析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