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8-01-13 20:43: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阅读理解

(一)、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①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愤怒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②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

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

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不是不抱希望的。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二)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全年《莽原》周刊

————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参加学潮斗争

————嫉恶如仇、勇于斗争

对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有思想,有远见,责任感强烈

“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

————敢于斗争、热忱爱国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

————和蔼善良可爱的青年

二、语句品析

(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愤怒感情推向顶点。

“惨象”和“流言”对举,“目不忍视”和“耳不忍闻”并提,概括尽了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残暴无耻和死难青年横遭虐杀的惨状。

“已使我”和“尤使我”又层层递进地写出了作者愤激之情。

(二)、“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缘由就是

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正是这种严酷的思想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于默无声息。

(三)、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用了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一选择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

一、导语设计(观看多媒体)

二、介绍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3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畅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清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19264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四、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让学生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小组用35分钟讨论,然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

1、介绍写作缘由 2、交代写作目的 3、回忆与刘和珍君认识过程 4、遇害概况

5、叙述刘和珍君等人的遇害经历 6、总结“三一八”惨案的经验 7、热情讴歌赞颂爱国青年

学生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分析第四节

如何理解“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含义?

把“惨象”和“流言”对举有何意义?

“惨象”,足以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比起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更恐怖。

分析第五节

作者为何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了那简直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分析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

(先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本文记述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情?其用意何在?(小组讨论发言发言,然后老师PPT展示)

A、 “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对真理的追求。

B、 反抗校长,为母校前途堪忧——嫉恶如仇、有责任感

C、 到执政府前情愿而遭到残害——一片爱国的热忱

用意:借助刘和珍君的积极上进、善良美好的形象来反驳抨击当局的“暴徒说”与“被利用说”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的一二部分

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dfad30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0a.html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等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