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周邦彦)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人”明“志”。 2)背诵本词。 2、技能目标:
1)用“缘景明情”的的方法赏析诗歌。 2)品味本词重点语言。
3)学习从“对方落笔”的抒情方式。 4)掌握“诵读”的其它要点。 3、情感目标:
1)继续通过“诵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通过图文统一的课件制作,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技能目标”中的(1)(2)(3)三大点及“情感目标”中的第一点。 教学难点:“技能目标”中的(1)(2)两大点。
教学思路:“诵读”为鉴赏本词钥匙,掌握本词的各项知识只是手段,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才是最终目的。
教学内容:《苏幕遮》整首词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步骤初步诵读——“知人”“志”—— 重难点赏析——整体理解诵读——“诵读”要素总结——本词相关琏接——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理念
1、声情并茂的“诵读”为学生品味诗文语言,提升语文素养的最佳 途径。学生唯有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能”才能真正意义上地打开“语 文”的大门,走进“语文”缤纷的世界,才能去爱“语文”并享受语 文!
2、语文的工具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此“听、说、 读、写”贯穿课堂。
3重视语文课的熏陶感染:据本词“荷”的特点,精选了与之
有关的国画和现实中荷花、荷叶美图来制作课件,尽最大可能 做到图文合一,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教材整体教学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为《中国诗歌散文欣 赏》的第三单元的教学目的,所以,“诵读”作为手段贯穿整个单元 教学;又《中国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欣赏”内容为第一、二、三 单元,三个单元的教学目的依次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 境,缘景明情”“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为此,教师在教学后一单 元时,皆应以前一或前所有单元为基础。

那么,《苏幕遮》一文的教学也不例外。

:这三个单元诗鉴的三个层次(即三个单元的教学目的)
基础: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提升: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共鸣: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 (“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
4、由于本首词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最后一首, 故要对三个单元以来一直以“诵读”为授课手段的“诵读”其它要点 进行总结。
课堂组织形式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分组讨论。 2、活动:听、说、读、写。

教学过程


△导入:集体诵读刚学过的李煜《虞美人》词导入。(因要求每一位同学按学此诗时的诵读方法去诵读此诗,所以诵读的效果不错)

一、初步诵读:整体上把握本词的诵读。 1、自由诵读这首词。
2、学生自由起来诵读此词,读后要求学生结合对这首词的理解,谈
谈对本词的朗诵,是如何处理的?
3、教师指导诵读:整体上,上阕欢快,下阕轻柔。 4、欣赏视频:《苏幕遮》朗诵。 5、学生再自由读,并齐读一遍。

二、“知人”明“志” 1、作家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词人。他精通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2、本词的“志”是什么? 明:思乡;
3、作者为什么思乡?用文中话回答。
“故乡遥,何日去?家在吴门,久作长安旅” 4、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上阕写眼前荷花美景;下阕抒思乡之情。
5、上、下阕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关联?联系两阕之间情感纽带是哪个意象? 明:见景抒情。荷花。


三、重难点赏析 ▲赏析之一:写景
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现景:词的上片 有哪些意象?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2、析景:想象:这些意象所形成的画面有怎样的特点?
矇眬、欢快、清新、明丽、淡雅。
请大家结合以下意象,用散文语言的形式,“画”一幅《夏日风荷图》。
意象:鸟雀、屋檐、初阳、风荷、水面 1)生写。
2)生站起来读自己的“画”。 3)教师范例:
微润的晨空里,雕栏的屋檐下,鸟雀们欢快地叫着晴空。宿雨已收,平静的池塘里,圆润润的荷叶,有的轻浮水面,莹莹如玉盘初拭;有的玉立亭亭,婉媚如美女出浴。初升的太阳照临荷塘,晓风吹过,荷叶摇曳微颤,那荷叶上的水珠,在阳光中亮闪闪地滚动着,滚动着--------(供参考) 品味语言:“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王国维认为这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大家置身诗境,理解这句话。
1)学生分组讨论——确定代表回答,教师一一肯定,评析。 2)教师明确:本句写出了荷的神态、精神。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其次,这两句词炼字功夫了得。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举”字最为人称道,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3)教师补充:对诗句中重点词的品析,可用换词法,如:将“一一”换成“亭亭”效果如何?将“举”换成“立”如何?在对比中品味语言的妙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亭亭”只写出荷花修长的静态;“立”只写出了荷在风中的强劲及静态,不及“举”显出荷的精神。
3、摹形(行):作者的形象或行为是怎样的?
明:室内—檐下—室外,远看。
4、明情:寄寓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沉闷、愉快、喜爱


上阕诵读指导: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沉闷;低沉;慢。 欢快;语速加快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喜爱;语势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三字重读,字字稍顿,要读出荷花英姿。 (教师指导——单个学生读)

▲赏析之二:抒发情感的方式
1、讨论: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种抒情方式又有什么好处?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明确:运用设问,从对方入手;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用设问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
3)好处: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为细腻真切 2、拓展:
1)阅读下两首诗,看看在抒思乡之情的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教师明确:都从设想家人想念自己的角度入手,表达远在他乡自己的思家之情。 2)再阅读杜甫的《月夜》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教师明确:本诗设想妻子思念自己和儿女不懂得思念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在鄜州的妻与子的复杂细腻的感情。——明代王嗣奭在《杜臆》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3、小结:
抒情方式:主客移位
好处:从对方入手,笔落对方显自己情深。

下阕朗读指导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语速放慢,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读出。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充满深情,读出梦幻的感觉。 (教师指导——单个学生读)

四、理解诵读:学生在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诵读整首词。 教师范读——单个学生声情并茂地读——集体声情并茂地读


五、诵读技巧总结:经过长期的“诵读”训练,诵读除了节奏、快慢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外,还应注意哪些? 教师总结:
1)诵读是对作品再创造的一个过程。
2)要在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一览众山小”地朗读。 3)置身诗(文)境,你即作者。 4)读出情境,读出画面。 5)声情并茂。

六、相关琏接:阅读本词“相关琏接”宋代咏荷词二首:两词中所写的“荷”各有什么特点?在词中各起什么作用? (一)甘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注:傍 —靠近 念—说。粉郎—所思之人。 明:“荷”的特点:衰败、凋零。
作用:以“荷”来渲染人物内心孤寂。

(二)系裙腰(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注:“题叶字”指写信。
明:“荷”的特点:“小如钱”。
作用:以“荷”来寄托思念之情,宽慰之意,其中“藕”“莲”运用了象征和谐音。

七、背诵本词
(略)


附:课文结构设计


燎香消暑---沉闷 上片写景,
上阕 鸟雀呼晴---欢快 情因景异,
风荷摇曳---喜爱 富于变化。
见景抒情
羁旅他乡---伤愁 下片抒情,
下阕 情因景生,
梦回荷塘---深情 思乡情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f02254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7.html

《苏幕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