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的名人例子11个

发布时间:2019-08-20 23:13: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标签 :标题 ]

篇一:创新事例

创新要勇于否定权威 ( 普朗克和爱因斯坦 )

1900 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

“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 ”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

普朗克公式。 他沮丧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

终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 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 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 由此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

25 岁的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

量子理论, 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随后又锐意破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 创立

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新权威。

齐白石老人五易画风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

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他 60 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 60

岁以前。 70 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 80 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齐白石一生,

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 能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 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

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他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 。就是说,在

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发展, 这样才会赋予艺术以鲜活

的生命力。

创新让人们不断靠近真理 (揭开天体的层层面纱 )

长期以来,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心体系”的理论统治着人们的头脑。托勒密认为

地球居于中央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都环绕地球运行。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推翻

了托勒密的理论,阐明了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后,布鲁诺接

受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系统。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发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有黑子, 银河

由无数恒星组成, 金星、水星都有盈亏现象等。 不久,开普勒分析第谷。 布拉赫的观察资料,

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 并提出行星三大运动定律, 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 因此可以这样说:科学是不断发现的过程,真理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保守是创新最大的障碍 (牛顿晚年趋于保守 )

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他的一生有许多重大

的发现: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冷却定律以及微积分等。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学说的范畴而不能自拔。 他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上帝的存在, 结果自然

毫无所得。 由此看来, 即使一个伟大的学者, 一旦落入陈旧的范畴, 也谈不上有丝毫的成就。

创新即是表现个性 (郑板桥独创一体 )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

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然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据说,有

次练书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画来画去。 妻子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是在练字。他妻子

嗔怪道:“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 ;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 ?”郑板桥听

后,猛然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 ! 从此以后,

他力求创新, 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 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创新推动历史前步 (商鞅变法 )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即位。 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 于是下了一变法图强的

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

商鞅到秦国后, 宣传“强国之术” ,决心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 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

任命他为左庶长。

公元前 359 年和公元前 350 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了新法。秦国经过商鞅变法,

面貌焕然一新。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

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正是由于它的作用,秦朝的历史才变得如此辉煌

埃及公开赛时王皓

埃及公开赛时一打,几个外国选手都不适应。王皓拉过去的球带着侧旋,他们老想侧身,

结果经常被球打到肚子上。 那次比赛打完后, 王皓的信心马上就上来了。 教练吴敬平说, 2003

年主要练王皓反手拉过去对方回球后他下一板的衔接球, 作为一个整体技术, 作为一个专门

环节来强化, 这也是直板横打技术上的一个突破。 王皓这个环节突破了, 整个技术显得更厚

实了。

莱特兄弟不迷信书本——创新要敢于向权威挑战

1899 6 月初,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俩开始正式阅读与钻研有关航空与飞

行方面的书籍。 1903 12 17 日,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 他俩制造出人类

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并且试飞成功。仅仅用了 4 年多的时间,他俩便实现了人类几千年

的飞行梦想,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在反复进行滑翔试验中,莱特兄弟发现气压中心侧转的现象——弯曲的翼面气压中心并不

总是像平翼面承受的气压中心一样往一个方向移动。 这一重大发现与许多科技书籍的论点相

违背——科学家们已经获得的关于大气对机翼压力的数据竟然有许多是不正确的! 莱特兄弟

于是在 1901 年下半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对模型机翼进行准确试验的风洞, 用两个多月

时间使用风洞进行了 200 多次各种类型翼面试验,取得了一整套科学数据,并根据这些数

据设计出飞机。

莱特兄弟不迷信书本,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这是创新必备的可贵品质。

高校缺乏原始性创新——学术呼唤原创性创新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我们国家的论文数已经居世界前十位了,但我们的原始性创

新却太少了。

我国大学代表原创性水平的学术指标差距巨大, 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也没有被引用率最高

的教授,每年发表在《自然》和《科学》上的论文很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知识创新仍

处于较低水平, 科技国际竞争力相对进步不快。 科技竞争力的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国

力的重要原因。 而与此同时, 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急起直追, 印度有几所大学目前的

师资、设施和管理水平正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

哪一笔是自己的? ——艺术上的创新胜于模仿

刘石庵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书法家,它能集各家之长自成一体,形成了厚重的独特风格。刘

石庵有个学生,是另外一个书法家翁方纲的女婿。翁讲究“笔笔有来历” ,不像古人之处,

就认为是败笔。当他的女婿向他讨教书法时,翁说: “去问问你老师,哪一笔是古人的?”

女婿没有听出其中的挖苦口气,便去问他的老师。刘石庵想了一会,说: “你回去问问你岳

父,哪一笔是他自己的?”这样针锋相对的质问, 表明了两位书法家不同的书法见解。 可后

人对注重创新有自己风格的刘石庵的评价远在一味仿古的翁方纲之上。 这是对两种艺术实践

的公正裁决。

五易画风的白石老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 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 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爱因

斯坦 ·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李四光 ·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司汤达

·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我们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在成功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斯迈尔斯 ·遇到难题时,我总是力求


寻找巧妙的思路,出奇制胜。——朱清时

·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萨特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鲁迅 ·人类的

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蒙森 ·想出新办法的

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马克·吐温 ·异想天开给生活

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这是每一个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巴乌斯托夫斯基

·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柏格森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 如果能够打破常规, 完全自由进行创作, 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卓别林

·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

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本田宗一郎

·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松下幸之助

·如果你要成功, 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 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 ——约翰· D·洛

克菲勒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保守是舒服的产物。——高尔基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阿西莫夫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爱因斯坦

·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

献。——爱因斯坦

·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

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鲁迅

·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雨果

篇三:创新事例

创新事例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 1964 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

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70 年,与其助手李

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 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 “二九南一号 A ”和相应的保持系 “二

九南一号 B ”,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 “南优二号” ,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

术。 1986 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

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创新

叩诊法诞生

18 世纪, 一位奥地利医生在给一个患者看病时, 尚未确诊, 患者突然死去。 经过解剖发现,

其胸腔化脓并积満了脓水。 能否在解剖前诊断出胸腔是否积有脓水?积了多少?一天, 在一

个酒店里, 他看到伙计们正在搬吃酒桶, 只见他们敲敲这只桶,敲敲那只桶,边敲边用耳朵

听。他忽然领悟到,

伙计们是根据叩击酒桶发出的 声音来判断桶内还有多少酒的,那么人体胸腔的脓水的多少

是否也可利用叩击的方法来判断呢?他大胆的做了试验, 结果获得了成功。 这样,一种新的

诊断法——“叩诊法”从此诞生了。

二、一孔值万金


美国一家制糖公司,每次向南美洲运方糖时都因方糖受潮而遭受巨大的损失。结果有人考

虑,既然方糖如此用蜡密封还会受潮,不如用小针戳一个小孔使之通风,经实验, 果然取得

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申请了专利。据媒体报道,该专利的转让费高达 100 万美元。

日本一位 K 先生,听说戳小孔也算发明,于是也用针东戳西戳埋头研究,希望也能戳出

个发明来。 结果,他发现在打火机的火芯盖上钻个小孔, 可以使打火机灌一次油由原来的使

10 天变成 50 天。发明终于被他“戳”出来了。

五易画风的白石老人

齐白石,本是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

功,他永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 60 岁以后的画,明显地不同于 60 岁以前。 70 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 80 岁以后,他的画的风格

再度变化。据说,齐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仍然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为成熟,形成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f12ffa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d8.html

《关于创新的名人例子11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