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鲁迅

发布时间:2013-01-09 17:48: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清课文脉胳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

    介绍作者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故》《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1)给加点字注音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虐杀(nüè) 苦心孤诣(yì)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ò) 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 愤怒 duò堕落

    赚zhuàn 赚钱 shù 宽恕 zhuì下坠

    诀jué 诀别 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3).多音字。

    è 凶恶 ě 恶心  嫌恶 shí什物  劳模 什模

    shén什么  模样

4)解释下列词语

憔悴:形容风筝的单薄瘦小。

嫌恶:厌恶。

惊惶:惊惶、害怕、慌张。

瑟缩:这里指因受惊而抖动。

虐杀:虐待而致死。

苦心孤诣:费经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3 整体感知  

   1 听读课文

试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干什么 怎么样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2) 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题目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明确: 风筝是文章的线索。开头写在北京冬天看见有人放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从而引出对风筝事件的回忆。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中断记叙的线索,插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其作用在于使叙事波澜起伏,丰富文章的内容,而且插叙部分都有起止的语言标记。

第一部分(12),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0),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1112),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惊异和悲哀巧设悬念,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

4布置作业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2) 1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3)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第二课时

1)圈点词语,   学习  通过 神态、语言、动  等词语语反映人物物心理.的方法

2)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 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指名朗读课文(3—4)

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嫌恶  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明确:惊呼 ,跳跃 ,张着小嘴 ,苦心孤诣 (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4 基于作者这种思想,在文中是他是什么样的形象?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1)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在这句话中,哪些字词特别体现“我”对小兄弟的虐杀?

伸手 抓断、掷、踏。(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的盛怒和狂暴)

2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慌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这是对小兄弟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突出了小兄弟被发现后的那害怕心态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5 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学生总结)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是一个野蛮

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自责。

    第三组

自由朗读第5—11段。

思考[问题情境三]                                                   

             1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

(划出并自读。)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精神虐杀是指扼杀了弟弟喜欢风筝的天性。

这一幕是指我粗暴、蛮横的拆毁了弟弟的风筝。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6、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办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

办法二: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结果:失败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第三课时

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二)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三)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四 )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009e5f4c8d376eeaeaa3140.html

《风筝 鲁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