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发布时间:2019-06-18 08:46: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长征

作者简介:

王树增,中国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90,》《1911》,中篇小说《鸽哨》《黑峡》《猛潮》《月斑》《破译》《红鱼》《甜蜜海滩》《我的小驭马》《红邮车》《禁止忧郁》等。其作品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等。

创作背景:

1934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脫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缸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瘴。在创作《长征》的过程中,王树增希望年轻人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读懂历史,感受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结构剖析:

第一部分(第一至二章):介绍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三至十八章):介绍红军长征的过程。

思想意义及价值取向:

红色经典《长征》是一部优秀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堪称写长征的“史记”。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再现了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通过讲述这一伟大壮举中发生的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近距离地接触了长征的历史。

1.《长征》一书中,作者赋予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2.长征考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意志,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和军事智慧,并最终促使中国共产党形成高度的团结一致。

3.作品集中体现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积极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就青少年来讲,弘扬长征精神,能培养吃苦耐劳、永不言败的顽强拼搏精神,能培养团结协作、荣辱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能培养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名著详解:

内容解读:

第一至二章 介绍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突破重围“左”倾错误反“围剿”失败长征开始

第一章 突出重围

1934723日,由于局势的日益恶化,已在根据地转战近五年的第六军团接到中共中央的命令,撤出根据地,运用游击战,冲出敌人的包围圈,重新寻找一块生存之地。在敌人层层封锁和重重包围之下,第六军团在突围行动中损失惨重,其中甘溪战役最为惨烈。与此同时,第七军团奉中革军委的命令攻打福州失败后也开始被迫转移。从重重包围中冲出的红军第六军团和第七军团,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淹没在1934 年纷杂混乱的历史之中。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意识到红军第六军团和第七军团的遭遇,已经成为一个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事件即将发生的前兆。

★第二章 绚丽之梦

1921年,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我国成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伟大的绚丽梦想与壮阔的革命实践自此发端。在经历了国共短暂合作之后,面对国民党的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决定起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19278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在湘赣边界火热进行着。19284月,湘南、南昌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顺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支红军。12月, 彭德怀带领红五军到达江西宁冈县的砻市,与红四军会合。随着红军队伍的逐渐壮大,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根据地成立了红一方面军。在国共两党决裂两年后,中国工农红军已经成为对国民党政权具有对抗能力的武装力量。

1930年,国民党军对红军开始了军事“围剿”,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红军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但由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这次军事上的失败使工农红军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最终,红军决定撤出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转移,长征由此拉开了序幕。

第三至十八章 介绍红军长征的过程

十送红军艰难险阻突破重围胜利会师

第三章 十送红军

中共中央做出大规模军事转移的决定后,从舆论、物质、人员扩大等方面开始了准备工作。前线的部队在逐一后撤,苏区内也在紧张地筹备转移,为了牵制国民党部队,为主力部队转移尽可能争取时间,中共制定了一份“走留”名单,留下的便意味着九死一生。19341010日夜间,中共中央率领着八万六千多人的红军队伍悄然从瑞金出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第四章 路在何方

红军的军事转移开始了,当红军的主力部队悄然出现在中央苏区防线的最南端时,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却正向中共苏区的核心地带压缩,于是,蒋介石只能命令驻扎在此地的粤军严密封锁南端的防线,不让红军突围。粤军首领陈济棠为保存自身实力,并未全力围剿红军,这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条件。红军顺利渡过桃江,突破了国民党设置的第一道防线之后转而西进,向湖南进发。面对由湘军和粵军组成的第二道防线,红军领导人抓住两军不协同作战的弱点,顺利突出重围。随着红军即将全部进入湘南,蒋介石决定向西全力追剿红军,毛泽东此时提议立即停止西进,转而向北走,但他的建议并未被理会。中革军委坚持继续西进,渡过湘江,事实证明,这个决定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五章 山河苍茫

1934年,分散在中国各地的数支红军武装正独自进行着顽强的斗争。10月,在湖南省边界,贺龙领导的第二军团和萧克领导的第六军团会师后,为了寻找一块立足之处,不断进行移动作战,最大限度地牵制了湖南省内的国民党军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红军的压力。这年秋天,在闽浙赣苏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与第十军在此会合,合编为第十军团,这只不幸的部队却在搬离闽浙贛苏区时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数次围剿,最终难逃厄运,从此在中国革命史中消失了。11月,在河南省的中部,红军第二十五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撤退时也遭到了敌人的多次伏击,在敌人的毁灭性“清剿”下,红二十五军依然顽强地生存着,渡过了灃河,转战伏牛山。与此同时,中央红军的官兵也在用生命和热血强渡另外一条大河——湘江。

第六章 橘子红了

蒋介石对中央红军西进的这一行动意图十分清楚,早在 193411月中旬,国民党军南昌行营就已制定出了集合五路大军在湘江以东地区围歼红军的作战计划。在截获了蒋介石的电报之后,中革军委不顾毛泽东等人的反对仍坚持西进,准备在敌人完成部署前,渡过潇水和湘江。1122日,中央红军在白崇禧率领的桂军的消极防守下,终于撕开了湘江防线的一道缺口,艰难地渡过了潇水。当敌人从南北东三面夹击而来时,被封堵在潇水与湘江之间的红军意识到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继续西进,即使流血和牺牲。1128日,中央红军决定强渡湘江。

第七章 血漫湘江

为了掩护军委纵队渡过湘江,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湘江两岸开始了异常艰难的阻击战。11 28日,红三军团第五师阻击桂军的战役在新圩打响,面对敌人的火力猛攻,红军战士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了整整三昼夜;在湘江上的界首,红三军团第四师的官兵顶着数倍于己的敌人的疯狂进攻,顽强固守着阵地;同时,红一军团也在另一侧的脚山铺阵地上阻击追赶而来的敌军。经过了多天的鏖战,121日,中央红军终于渡过了湘江。湘江一战成为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烈、最惊心动魄的一战,无数倒下的红军战士再也无法站起来跟随党的队伍前进,红军人数从瑞金出来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湘江一战后,红军开始翻越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

第八章 恭贺新年

193412月,红军在长征途中迅速占领了黎平,在这个边界小城里召开了首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这次会议没有触及党和红军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领导层问题,仅就红军的走向在军事层面上做了决定。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进军遵义。短暂的休整过后,红军开始向遵义方向移动。新年之后,红军迎来了前进道路上的又一个阻碍——乌江,为了赶在国民党主力部队到达前渡过乌江,红军将士凭借顽强的作战精神,突破了黔军的乌江防线,成功强渡乌江,为北上遵义打开了通道。

★第九章 夜郎之月

193517日,中央红军占领了遵义城。115日,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在革命的危急时刻使党对红军的军事领导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它使毛泽东从此开始了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同天,国民党“追剿军”总指挥何键发出了向遵义地域全面进攻的作战命令。面对敌人的全面夹击,中央红军决定从遵义地区撤离,北上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在土城战斗失利后,中央红军为了保存实力,暂时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决定西渡赤水河。129日,红军在“一渡赤水”之后向扎西地区转移。接连战争的失利使红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开始意识到敌众我寡的红军要想取得战斗胜利必须出其不意,在运动中打击敌人。扎西会议上,毛泽东建议红军向东再渡赤莱,回到遵义。

第十章 残阳如血

1935211日,中央红军开始从扎西镇向东进发,在国民党军的错误判断和疏忽之下,几天后,中央红军出其不意地再次来到了赤水河边,二渡赤水河再度回到了贵州,迅速占领了黔北重镇桐梓。中央红军在经历了残酷的娄山关之战后,继续乘胜追击,重新占领了遵义城。37日,随着国民党中央军的通近,遵义地区的局势日益严峻,中央红军不得已决定撤出遵义。在国民党军的追剿下,红军三渡、四渡赤水河巧妙地迷惑了敌军,南下过乌江再次进入云南境内。

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

1930年,红四方面军建立了鄂豫皖根据地,红军队伍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但1932年,由于张国焘的错误决定,致使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从根据地撤离,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转移,在历经了千辛万苦之后,红四方面军在川北地区重新建立起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9月,蒋介石命令川军大举北进“围剿”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开始了一场历时长久的川陕保卫战。19348月,取得战斗胜利,但是,川陕根据地所遭受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19351月,受中革军委的指示,红四方面军在发动了广昭之战后返回川北准备西渡嘉陵江,与中央红军会合。1935 328日夜,渡江战斗正式打响,渡过嘉陵江后红四方面军又迅速攻克了剑门关,占领了川北的广大区域。当红军官兵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张国焘却擅自做出了放弃川陕根据地的决定。

19352月,为了阻止中央红军与贺龙和萧克的部队会合,蒋介石对红二、红六军团尚未巩固的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围剿”,严重的敌情使红二、红六军团最终放弃了刚刚开辟的根据地,开始了又一次的战略转移。1935年,分散在各个地域的紅军武装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艰难地寻找着各自的生存之地。

第十二章 金沙水畔

19354月下旬,中央红军已全部由黔西进入云南。在滇军的追击下,红军决定抢渡金沙江。430日,在红一军团佯攻昆明之时,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突然北返,开始了对金沙江渡口的偷袭。红四方面军与川军进行的土门战役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部队,为中央红军抢渡金沙江减轻了压力。截止到59日,中央红军全数渡过了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巧渡金沙江后的会理会议确定了中央红军的下一步计划是向北前进,穿过彝区,抢渡大渡河,实现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

★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

19355月,当国民党在通往大渡河的大路上部署兵力时,红军却选择了另一条小路前往大渡河,但走这条小路势必要经过彝区。在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后,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向大渡河进发。526日,红军主力部队和中央纵队由于缺少船只无法在安顺场渡口顺利渡河,只能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夺取泸定桥。529日,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红军战士凭借着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成功夺取了泸定桥,使中央红军顺利渡过了大渡河。6月中旬,中央红军在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顺利会师。624日,在两河口附近,毛泽东与张国焘见面了,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时刻。流下喜极之泪的红军官兵还不知道,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红军来讲,一个更加危险的时刻正在来临。

第十四章黑暗时刻

1935626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两河口会议”。会议未采纳张国焘的西进建议,而是通过了毛泽东的北进计划。两河口会议后,张国焘与毛泽东之间的政治矛盾日益加剧。629日,红军两方面军兵分三路一并北进,途中,中革军委发现张国焘有意拖延部队北进的速度。在松潘战役准备的最后关头,为了能让红一、红四方面军拧成一股绳,合力作战,中革军委通过讨论后决定让张国焘担任总政委。面临敌人的追击、粮食短缺、内部矛盾激化等问题,发起松潘战役的时间被一拖再拖。由于内部矛盾再次激化,中革军委召开了“沙窝会议”,但此次会议并没有令张国焘回心转意。

由于松潘战机的延误,中革军委决定将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穿越松潘大草地,继续北上。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和私心,张国焘在北上途中不顾毛泽东等人的劝阻擅自对左路军下达了南下命令,而毛泽东则带领着少数红军继续北上。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历史,称之为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在黑暗中行走的毛泽东意识到:一切需要从头开始。

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

19357月,红二十五军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做出了正确的战略性决策:配合中央红军北进,去陕甘苏区。为了帮中央红军牵制敌军,二十五军与国民党进行了数次交锋,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政委吴焕先不幸中弹身亡。随着处境的越发艰难,红二十五军决定不再等待主力红军,直接往北去寻找陕北红军。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抵达了陕西省永坪镇,与刘志丹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顺利会合。而同一时刻,毛泽东率领的红军正饥寒交迫地行进在中国西南部蛮荒的原始密林中,在攻克了天堑腊子口、翻越岷山后,中央红军终于走出了艰难的困境。当毛泽东正思索下一步红军该往哪里走的时候,通过国民党的报纸他得知了红二十五师已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至此,明确了红军前进的目的地:陕北苏区。1935923日,红军陕甘支队正式向北出发了。

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

193510月,一路北上的陕甘支队相继控制了西兰公路,翻越了六盘山,在青石嘴地区击败了前来堵截的国民党骑兵团,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令红军士气大增。但此时,率领红军南下的张国焘却宣布成立了另一个“中共中央”,自己任“中央”主席,这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是一次绝无仅有的分裂事件。107,张国焘发布了《绥丹崇懋战役计划》。至1020日,“绥丹崇懋战役”胜利结束,红四军实现了第一个战略目的。

1019日,陕甘支队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顺利会师。为了不把敌军带入根据地,1021,彭德怀下达了战斗指令,红军战士们英勇杀敌,取得了吴起镇战斗的胜利。112日,陕甘支队和红十五军召开了胜利的会师大会。113日,中共中央在下寺湾召开了会议,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也就是实际上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军委主席,并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番号。

19351024日,红四方面军南下战役的第二阶段正式打响了,他们再次翻越夹金山,南下并东出,在短短十几天内表现出直取成都的强硬态势。而此时的红四军还没有意识到危险即将临近,接下来的百丈关一战使张国焘坚持南下的计划彻底梦碎,红四方面军从战略进攻被迫转为了战略防御。就在红四方面军与川军进行殊死血战时,远在陕北的红一方面军在直罗镇战斗中取得了胜利,终于有了一个可靠的立足点以及谋求新发展的出发点。1935129日,当北平学生高呼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走上街头时,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经历了重重磨难的工农红军,将要与一个能够改变历史的巨大机遇迎面相逢了。

第十七章 北上北上

19359月,红二、红六军团与“中央”取得了联系。由于张国焘的刻意隐瞒,紅二红六军团并不知道指挥自己的是红四方面军,而非中革军委,直到数月之后两军会合时,他们才明白了这一点。19351119日,红二、红六军团受“中央”的指示开始了战略转移。 鉴于国民党已经洞悉了其西进的目的,封锁严密,红军的作战异常艰苦,第二、第六军团在西进途中强渡了澧水、沅江,经历了惨痛的便水一战后伤亡惨重,“中央”建议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在经历了百丈关战役后,红四方面军的处境日益艰难,撤退到夹金山以北寒冷的山区之中,这使声言“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张国焘处在了极其被动的境况里。19351217日,在陕北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修正了党的政治策略,提出了要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并讨论了红军接下来的军事战略问题,会议最终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红军东征的主张。

19363月,为了尽快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红二、红六军团渡过金沙江、翻过大雪山,历尽千难万险后终于在5月达到云南境内。同年4月,张国焘在军事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决定北上。7月初,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当天,陕北也发来了贺电,庆祝两军胜利会师,并欢迎两军继续北上与中央带领的红一方面军会合。正在热烈庆祝两大主力会合的红军官兵明白,他们充满来知艰险的行军之路还远远没有结束。

★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

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部队积极准备北上。张国焘虽然取消了“第二中央”,但仍然没有消除个人的政治野心,采取各种手段拉拢人心,朱德、刘伯承等人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6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分三队开始北上,翻越了大雪山,再一次进入了松潘大草地。85日,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走出了大草原,沿着北上红军的路线继续前进。

19369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图在会宁一带切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道路。193610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会宁,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10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此时,中国工农红军的三个方面军已全部集中在甘肃与宁夏的交界处。鉴于国民党军队四面合围而来,会宁的局势越来越严峻,中共中央决定提前发动宁夏战役,实现“占领宁夏,打通苏联”的计划。但在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的猛烈打击下,红军的计划未能如期实现。1 1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打击胡宗南部,遏制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山城堡战役,红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1 1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山城堡集会。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人物形象:

题型分类整理:

一、填空。

1、《长征》的作者是中国军旅作家 ,他还著有《 》《 》《 》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21928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转战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 军。

3193111月,在中央苏区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地址在江西 ,主席是

4、从193010月到19339月,蒋介石先后 次调集176万兵力围剿中央根据地。

5、长征起始点为

6、红军共 次渡过赤水河。

71934年,中央红军决定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8、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是 ,红军经此战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

919351月,中央红军主力强渡 天险,占领了遵义。

10、湘江战役的惨胜直接导致了 的召开,此次会议实际上确立了 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1、毛泽东曾说, 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12、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根据党的民族政策,与当地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红军将领是

1319355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飞夺 ,越过了被敌人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14、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

15 日,在陕北召开的 上提出了“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这是共产党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做出的明智而正确的政治抉择。

16、长征途中的五次著名会师分别是懋功会师、水坪会师、 会师、甘孜会师和 会师。

17、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在 会师。

二、选择。

1、党内(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情误指挥,是造成中央红军被迫激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

A.“左”倾冒险主义 B.经验主义 C.主观主义

2、红军长征的原因是(

A.日本的人侵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北上抗日

31934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亦称红一方面军)被迫从( )撤离,开始长征。

A.福建长订 B.江西瑞金 C.福建上杭

4、当中央红军以血肉之躯突破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人员已经由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

)余人。

A.5 B.4 C.3

5、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A.两河口会议 B.俄界会议 C.遵义会议

619351月至3月,毛泽东等指挥的(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迁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成为我军战史上的光辉典范。

A.四渡赤水 B.湘江之战 C.娄山关之战

719355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飞夺( ),越过了被敌人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A.泸定桥 B.赵州桥 C.卢沟桥

8、中央红军长征结束的时间是( )。

A.1936 B.1935 C.1937

9、长征大致时间为( )。

A.1933年至1935 B.1934年至1936 C.1935年至1937

10、遵义会议后红军决定( )。

A.南下 B.北上 C.东进

11、(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A.193410 B.193610 C.193810

12、( )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娄山关会议

1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应是( )。

①四渡赤水 ②遵义会议 ③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 ④强渡乌江 ⑤渡过金沙江 ⑥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③④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14、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151936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的红军三大主力是( )。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三、判断。

1、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对党和军队的领导权。(

2、三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3、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4、将介石调集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重点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5、在1934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6万余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6、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7、红军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

8、毛泽东和周恩来指挥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9、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

10、“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是毛泽东登上娄山关时的咏怀之作。(

11、《长征》采用了对比、细节描写的手法,以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构成主旋律,故事跌宕起伏、叙事生动活泼、细节精彩、感人至深。(

四、简答题

1.四渡赤水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2.读完《长征》一书后,你能说说长征精神都有哪些内涵吗?


3.请简述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十送红军(节选)

月亮升起来了,又大又圆。红军主力部队和挑着各种担子的民夫队同时通过于都河上的木桥,拥挤着的长长的人流望不到头也望不到尾。一个肩上挂着个印花包袱的女红军,因为人流的阻挡无法过河,焦急中她突然看见了四团团长耿飚,于是像是看见救星似的大声喊着:“耿猛子!我走不动呀!过不去河,怎么追上队伍呀?”耿飚刚刚接到中革军委作战局的一纸命令,命令他的部队不得延误立即过河,要求其他人必须等待主力部队过完后才能使用木桥。耿飚在人流里高声喊:“大姐!别着急!实在追不上,就等后卫部队吧!

经过耿飚身边的一位红军战士这时问了一句:“团长,看这个阵.....咱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呀?

耿飚说:“打敌人去!

月亮被云彩遮住了,红军的队伍点起了火把。

伴随着于都河溅起的水花,数万红军身后的苏区响起了流传至今的歌声: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呀,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

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呀,

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1.阅读文本,结合《长征》一至三章,说一下红军决定长征的原因。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抒发离别之苦,在《十送红军》一章中,王树增也借月亮写离别,“月亮升起来了,又大又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在红军长征中,有一首《十送红军》的民歌流传至今,听过这首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2)江山多娇(节选)

二十九日,朱德下达了北进的命令。

自一九三六年九月三十日起,红四方面军分为五路纵队,由甘南向北面的通渭、庄浪、会宁和静宁前进。第一纵队的第四军是先头部队,他们刚刚到达通渭县城,胡宗南的部队就追了上来,鲁大昌和毛炳文的两个师也从兰州方向来。为避免与敌人纠缠,尽快地与红一方面军接应部队会合,第四军一个昼夜急行军二百三十里。北上沿途全是黄土山坡,村庄极其罕见。在连续的行军中,官兵在忍受极度疲惫的同时,还要忍受严重的缺水。出发的第三天,红军官兵终于看见一个小茅屋,只有一个老婆婆住在里面。经过官兵们解释,老婆婆把她积攒下的半桶浑浊的雨水和一小罐蜂蜜送给了红军。官兵们每人喝了一小口,然后把蜂蜜和剩下的水混在一起全给了伤员。

……

九月下旬的时候,红四方面军停留在甘南,就是否北上的问题一再争论,宝贵的时间因此被严重耽搁,胡宗南部的十多个团趁机进至甘肃东部的清水、秦安一带,向驻扎在天水的国民党军第三纵队司令毛炳文部逐渐靠拢。这不但给红四方面军的北上带来了危险,更严重的是,由于红四方面军从甘南移动而出,位于甘东南的红二方面军的侧翼暴露了……红二方面军已腹背受敌。

在向中央请示并得到同意后,红二方面军开始单独突围北进。

这一行动,被贺龙视为“长征中最危险的一次”。

1.我校准备举行一次“重走长征路”的旅游活动,如果你是导游,请你为本次活动选择条最合适的旅游线路(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武汉---------西安----------会宁

D.上海-----------瑞金---------武汉----------吴起镇

2.选文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字“压”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红军将士在缺水的情况下,忍受着疲惫,坚持急行军是为了什么?这表现了红军将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4.结合文本,为什么说贺龙认为红二方面军单独突围北进是长征中最危险的一次?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王树增 朝鲜战争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2、四 3、瑞金 毛泽东 4、五 5、瑞金

6、四 7、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8、湘江战役 9、乌江 10、遵义会议 毛泽东

11、四渡赤水 12、刘伯承 13、泸定桥 14、夹金山 151935 12 17 瓦窑堡会议

16、吴起镇 会宁 17、甘肃会宁

二、选择。

1-5ABBCC 6-10AAABB 11-15BBCBD

三、判断。

1-5、√×√√× 6-10√√×√× 11、√

四、简答题

1.四渡赤水使红军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2.中国红军长征过程中展示出了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患难与共的团结协作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长征精神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3.原因: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精神;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反动军队之间矛盾重重,难以对红军进行合围。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千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以乐景写哀情,月亮那么圆,红军却要离开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根据地,这其中蕴含着浓浓的眷恋与不舍。

3.《十送红军》这首民歌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次次的战斗,次次的送别,从一送到十送,多少回熟悉的场景,总在那些村口、山头河边上演。可是一九三四年秋天,再次送走的红军,却不知何时还能相见。

(2)

1. A

2.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红军将士处境的艰难,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红军将士急行军是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避免战斗伤亡,尽快与中央红军会合。在极度缺水和疲惫的情况下坚持行军表现了红军将士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对于长征来说,每次危急关头,都存在失败的可能。这一次的突围北进,敌人力量强大,围追堵截。红二方面军没有掩护,腹背受敌,陷人孤军作战的困境,损失惨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032ec3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6.html

《长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