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教师版

发布时间:2020-06-08 09:39: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

《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在现代文阅读中明确提出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并将“探究能力”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种能力作为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能力点。

一、什么是探究题

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探索研究,就是在详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所以它的核心是发现和创新,它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复述、理解和概括,它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探究性的问题都是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的,也就是说它的答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出来的。它需要学生花一番功夫,费一番周折:或是让学生调动情感思维,进行一番或苦或乐或悲的体会;或是让学生发挥想象思维,进行一番形象上的重塑;或是让学生开启理性思维,调取储存于脑海中的各种知识进行筛选、提取、归纳、推理一番。有时甚至是三种思维的综合运

(一)体裁题材

2004年《草堂诗魂》 游记散文 对文人命运的思考

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 议论性散文 对当今娱乐文化的思考

20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 散文 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怀念

2007年《麦天》 散文 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

2008年《侯银匠》 小说 赞美古镇的人情美

2009年《上善若水》 议论性散文 歌颂古老劳动人民的智慧

2010年《溜索》 小说 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 小说 歌颂抗日青年的爱国精神

2012年《邮差先生》 小说 歌颂仁厚、质朴、善良的人性品质

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 散文 赞美何容坚持自我、不妥协的品格

2014年《安娜之死》 小说 揭示社会的虚伪、罪恶

2015年《比邻而居》 散文 对多元生活方式与传统关系的理解

2016年《会明》 小说 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期待

2017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小说 对友谊和人性的解读

2018年《小哥儿俩》 小说 对人伦亲情的赞美

(二)主题分类

1、农耕文明(城市) 2、传统技艺(文化)

3、生活方式(现代) 4、精神家园(心灵)

5、生活哲学(道理) 6、生存智慧(境况)

7、人性人心(真善美) 8、自然之美(物我)

9、家国情怀(民族社会)

二、高考真题

(一)2018年《小哥儿俩》

16.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答案:

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二)2017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本内涵,不可断章取义,更不可主观臆断;应力避单一思维,要多角度、多层面理解文本内涵;要善于选取恰当的角度,在某一角度或某一点上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或有创意的理解;要在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解读文本,不可随心所欲、脱离文本指向回答;要立意明确,层次分明,语言表达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如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三)2016年《会明》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解析】仔细看看勾画的句子,“微笑”的“意蕴”就在其中: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四)2015年《比邻而居》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答案:

不同的生活状态(方式)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

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平衡、和谐;只由它弥漫,散开

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

(五)2014年《安娜之死》

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4. 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6 分)

答案:① “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

② 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

③ 画龙点睛, 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南师大吴锦教授在对《安娜之死》修正答案时认为“意蕴”指深刻含义,阅卷时答案作了调整,蜡烛不是“比喻”,是象征,“蜡烛点亮”象征安娜对光明的追求,“蜡烛燃烧的过程”象征“安娜发现社会的罪恶”,“蜡烛熄灭”象征“安娜希望破灭,社会罪恶将她吞噬”。意蕴答成“安娜对光明追求,被社会黑暗吞噬,表明作者对安娜同情,对社会的批判”对。

(六)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喜爱北平,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最大的原因:朋友

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

【解析】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考虑句子的含义,而后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

(七)2012年《邮差先生》★★★

(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答案】 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自然天气

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心理状态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人文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体会这句话的含意,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天气,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小城的人文气氛。

(八)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答案】深刻寓意:

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

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解析】找到所有有关自然景物的描写(见背景为黄色的字体)。开头交代下雪,明显是在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之后提到的腊梅林,是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第二问问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显然象征品格这一点要展开来答。注意腊梅林的变化:雪白——雪消了大半——人梅相映。每一个变化都是一个得分点:雪白:暗喻孟弗之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雪消了大半:暗示澹台玮和萧子蔚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人梅相映:表现澹台玮隐喻坚贞人格。

仍旧是“夸”题,夸叙写自然景物的好处。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象征人物性格三方面考虑。答案分成深刻寓意和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两方面来答。

(九)2010年《溜索》★★★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答案】深刻意蕴:

① 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② 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③ 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 “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① 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② 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③ 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④ 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十)2009年《上善若水》

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6分)

思维导学:

①《考试说明》中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本题主要从哪个角度切入?

② 全文的主题是什么?“上善若水”作为标题,与主题有什么关系?

③哪些重要语句和段落内容能够体现“上善若水”的深刻内涵?

④ 根据问题拓展思维:都江堰表现了哪些“上善”,与都江堰相关的人表现了哪些“上善”?

答案:① 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② 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

③ 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十一)2008年《侯银匠》★★★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答案】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间接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明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

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解析】这道探究题有一定难度,光停留于一些文句和字词,是做不好的,必须要把握准小说的主旨和主人公(后者往往服从于前者,因为最能表现作品主旨的那个人物才是主人公)。那么,本文的主旨和主人公是什么呢?小说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都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第一段写“侯银匠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他作为手艺人,勤劳且灵巧。有其父必有其女,正是因为侯银匠勤劳、精细、能干,才有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也许是作者考虑到小说的着眼点在于侯银匠,所以倒数第三段又回到了侯银匠的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侯银匠喝酒,写他想起两句唐诗,进一步写他对女儿的深深思念。这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如果题目换成“侯银匠的女儿”,恐怕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的叙事角度是要变一变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三、角度总结

围绕“人”,考虑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传统、人与文明、人与环境、人与文化等等角度

四、课堂练习

过 滩 谣

廖静仁

我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时那段拉纤的生活经历

  那时,我还只有十三四岁,刚刚小学毕业。因为家父蒙难,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被切断了,无可奈何,我只好离开学校,跟随一位堂伯走上了艰难的纤道

  其实沿江是有一条较好的路的,但那是一条人行道。而纤道却是时断时续的,遇到崖嘴和较大的江湾子,拉纤人便只能攀藤抓草爬过山崖,或和衣过江湾。这种时候,一帮纤夫中,最艰辛的要数拉头纤的人了。拉头纤的人肩上还要负着沉重的一卷纤缆,那是拉远距离所必需的,所以拉头纤的人在攀崖嘴或和衣过江湾时,因纤缆拖累而摔倒,那是常有的事情。每见到这种情景,我真有些受不住了,然而我那拉头纤的伯父却一笑置之,说:“这算么子,你还根本就没尝到拉纤的苦味呢!”

  真正尝到拉纤的苦味,是在那个严寒的冬天。

  那是年关将近了。俗话说:有力好攒年关钱,一天硬要抵两天。一帮纤夫,在年关时包一两艘长途船,装货老板比起平常日子来是要慷慨得多。

  我们那回包的是一艘从洞庭湖区启碇的装粮船。那路程是相当远的:得转沅江,溯益阳、桃江等好几个县城才能到达目的地安化。沿途有八八六十四滩呐!而偏偏又碰上大雪纷飞的天气。沿江的行人道上,人迹已被白雪覆盖,就连平素弄潮戏水的啄鱼鸟也早已藏匿进崖巢里去了,那纤夫们用脚掌抠挖出来的纤道,就更难寻见了。而我们,就凭着过去对它的熟悉,一步一探地摸索着行走。

  起初,尽管我们怎样把脚踝严严实实地用棕片紧裹起来,再套上益阳板子草鞋,但那雪水还是渗进了皮肉,像是有千根万根针尖在猛扎。到后来,便渐渐地麻木了,双脚完全失去了知觉,只有耳朵听见脚掌“咔嚓咔嚓”地抠进雪地里去的声音。直到拼命拉滩了,才全身发起热来,于是那冻僵过的双脚便感到了痛楚,那是一种奇痒无比的痛楚啊!

  到得崩洪滩时,我被这条闻名整个资江的险滩吓得目瞪口呆,然而就此时,从我伯父的口中突然迸出了一声悲壮的《过滩谣》的号子声来:呃——纤夫过滩哪——嗬嘿!

  陡地,我发现纤夫们全都一震,抬起沉重地勾着的头颅,用异样的目光投向江心。我曾听伯父说过,纤夫号子是非常单调的:“呃哩喂哟——嗬!呃哩喂哟——嗬!”就这么反复咏叹。而象今天这种悲愤的《过滩谣》却是轻易不喊的,只有在纤帮中有同伙遇了难时,才会喊起这种号子来。究竟出了什么事?我定睛看那灰朦朦的江心,果然有一具尸体被寒流冲了下来,那一定是拉纤人没有辨清路线或者是过崖嘴没有攀住藤蔓而失足掉在江中的——他的肩膀上,还紧紧地系着纤绳呢。

  一声惊呼,我倒在了纤道上……应该感谢纤夫们那陡然同呼的悲壮的《过滩谣》——纤夫过滩哪——嗬嘿!

  不惜命哪——嗬嘿!

  前面有人坠下滩哪——嗬嘿!

  后面纤道脚板响哪——嗬嘿!

  ……凝重、深沉,越来越响,越来越响。朦胧中,我倏忽意识到那惊心动魄的呐喊是在呼唤着我。顿时,只觉得周身的骨骼、肌肉在膨胀,血管里的热血在流淌……我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伯父他们已经把我甩下一段路了。我不能看着船被拉上滩,不能等着伯父来把我抬上船。我的眼睛里迸着火焰,腾地爬了起来,不顾一切地拖着一双结冰的脚向前面滩涂赶去。

  船仿佛被冰冻凝住在滩涂上了。

  尽管北风呼呼地嚎叫,但所有的纤夫的躯体却在咝咝地冒着热气。他们的脊背都弓成桥拱状,在嘎吧嘎吧地作响;他们都把铁耙般的脚掌死死地抠进积雪,抠进地面;而那一双双粗手,都颤颤抖抖地向前伸着,企图抓到一点点能够牵引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缕细藤,哪怕是一棵小草,那也是救星呀!

  除了那凝重、深沉的《过滩谣》还在江峡中回荡,却听不到哪怕是一丝一缕的呻吟和唉叹。如果自己不是一名纤夫,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在这种冰天雪地的严冬,把一艘沉重的木船拉过资水第一险滩——崩洪滩的滋味是什么。

  我发狂般地吼叫着:我来了!——我来了!——一个懦弱者的灵魂,在这苍凉、激越的《过滩谣》的号子的冲激下,毫无畏惧地重又迈进了这支负着人生苦痛,却又能征服激流险滩的队伍!

选自《新华文摘》(1987年第4期)(有改动)

1.作者为什么要写“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时那段拉纤的生活经历”?试作探究。(6分)

①纤道艰险使作者对那段艰难岁月刻骨铭心;

②纤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毅顽强的品格令作者由衷赞叹;

③征服激流、险滩的经历,让作者对生活、生命有了深刻的思考、认识和感悟。(每点2分)

五、课后练习(见《核按钮点点通》专题16)

六、知识总结

高考命题者会聚焦什么?

1、缺失信仰(人文精神) 2、爱攀比(境界)

3、对美好事物不感动(体悟) 4、不懂得施舍、悦纳(给予)

5、单调与规律(物化) 6、焦虑无处不在(平衡)

7、压力太大(空间、减法) 8、不敢坚持做自己(自我)、

9、心灵的封闭(自由) 10、心无所依(回归)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1800a8824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a.html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