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认证

发布时间:2020-05-30 04:13: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认证

2016上半年北京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确认时间

  2016上半年北京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确认时间

  “2016上半年北京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确认时间为您指明前进方向,且行且珍惜!小伙伴们,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哟,赶快行动起来啦!

  2016上半年仍按历年惯例举办北京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和春季教师资格认定,采取网上报名,现场确认交费的方式进行。

  一、网上报名时间

  20161215(周一)1300—29(周一)1500,在此期间每天900-2200

  二、现场确认及交费

  ()中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现场确认及交费

  1.时间:201618日至14(含周六日,上午900—1130,下午100—400)

  2.地点:见中公北京教师网

  ()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考试现场确认及交费

  1.时间:201618(周四)110(周六),上午900-1130,下午100-400;

  2.地点:见中公北京教师网

  ()程序

  1.考生本人办理,现场需查看考生身份证原件、提交报名信息表(报名信息表需本人签字并手填本人手机号码);

  2.如委托他人代办,需查看代办人身份证原件、提交复印件和考生报名信息表(报名信息表需本人签字并手填本人手机号码);

  如一人代办多人报名,则需为每名考生各准备一份代办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于办理时提交;1名代办人最多代办理5名考生的交费确认,不接待集体办理;

  3.现场交费,每科30;

  以上三步骤一次性完成确认。

  ()要求

  由于现场人数众多,为了减少排队等候办理时间,请大家提前做好以下准备:

  1.网上报名时请认真填写本人个人信息,报考科目等,在网报期间个人可以进行修改,确实无误后请提前打印好报名信息表并本人签字,现场不提供修改个人信息和打印信息表服务;

  2.现场只收取现金,请提前准备好零钱。

  三、特别提醒考生

  ()请避免多人使用同一台计算机报名。如需多人使用一台计算机,待前一人报名结束后请先关闭浏览器后再重新进入报名入口,以避免后一人的报名信息将前一人的信息覆盖而导致前者网报不成功;

  ()户口和人事档案均不在北京的人员无法在北京市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请这部分人员慎重考虑是否参加北京市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报名;

  ()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无法申请教师资格;

  ()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自2016年起毕业的本科和专科毕业生必须参加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因此,目前在读的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和专科二年级及以下在校大学生应参加2016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不要申报此次考试;

  ()请于2016313(周五)下午100以后下载打印准考证。考试时间为2016322(周日)

  2016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沈心工编配的学堂乐歌有(《体操兵操》);创作的学堂乐歌有(《黄河》)等。

  2、李叔同编配的学堂乐歌有(《送别》),创作的学堂乐歌有(《春游》);他曾出版中国第一个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

  3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笛、箫、笙、鼓、板、木鱼,扬琴。

  4、箫友梅音乐创作中代表性歌曲(《问》)、大提琴曲(《秋思》《春江花月夜》)等。

  5、《怀旧》是黄自的管弦乐作品。

  6、歌剧《白毛女》运用民歌素材塑造人物形象,如喜儿的主题音乐是河北民歌(《小白菜》)而发展。

  7、施光南的代表作品有年: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歌剧(《伤逝》)

  880年代影视歌曲中,有充分发挥民族调式特性音色彩的歌曲,如(《绒花》);有运用传统作曲手法的歌曲。如(《我爱你,中国》);有西北摇滚风格,如(《少年壮志不言愁》)

  9、学堂乐歌:是1898—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它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之通俗、典雅的新型歌曲。学堂乐歌本应称乐歌,因它产生在学堂,故都称学堂乐歌。虽其后冲出学堂走向社会,但称谓仍未改变。

  10、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与明清时的十番锣鼓有着紧密联系。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在农村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多面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在城市以文人演奏居多,演奏手法即兴、协调讲究韵味,旋律多加花,故风格优雅华丽。现在泛指的江南丝竹即属此类。

  11、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后经过演奏家们的改编创作,使旋律流畅、轻快,出现多种装饰音型,富有较强的娱乐性。曲调来源除粤曲外,还吸收古代词曲及其他乐曲。前期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期以高胡为主。

  12、秧歌剧:是在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基础上,综合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音乐与表演形式而创作。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

  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

  13、简述歌剧《白毛女》?

  答:19454月,在延安成功上演了由贺敬之等人编剧、马可等人作曲,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作品通过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传奇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处于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农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他们紧跟共产党、推翻旧世界的决心。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创造性地吸取了民间音乐,并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使该作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戏剧性,成为我国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是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歌剧《白毛女》吸收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其中著名的唱段有《北风吹》《扎红头绳》《我要活》《太阳出来啦》《杨白劳》《大红枣儿甜又香》《哭爹》《十里风雪》等。

  歌剧《白毛女》的产生,推动了文艺工作者对歌剧创作的热情,随后又出现了《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歌剧作品。

  更多2016上半年北京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确认时间信息,敬请关注中公北京教师网

  鼎力推荐:2016上半年北京市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简章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认识角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

  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课时,我出示一个和一个正六边形,让两名学生上台做滚动实验,看哪一个图形滚得远。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中的奥秘,发现到正六边行有角,阻碍了滚动的力量,所以滚的慢,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为学

  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角,感知角,出示主题图,指名学生到台前来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物体哪些地方有角。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有角,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角。

  2、让生用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并教予学生作角的标记方法。

  3、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给学生出示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4、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再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得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的结论。

  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分大小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哪个角大。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把它们标出来。

  2 课本第68页上的比一比的第题。

  3 找一找下图中有几个角?

  、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进一步巩固熟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东西哪些有角。

  五、说板书设计

  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比、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统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

  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

  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一种型号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几种型号呢?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是哪三段呢?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

  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今后,同学

  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

  该怎么办?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

  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 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 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

  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

  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1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

  人身体素质的了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

  气质量情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定,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因数与倍数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

  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

  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平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习。当然,放在每个年级来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平,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近利。然而,究竟是否该放在四年级来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主动性,目的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3、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

  板书:12×1=12   6×2=12   4×3=12

  3、谈话: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

  “12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3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指名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一起横着读一读,再竖着读一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如果我说 “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

  5、练习。

  谁也能说一道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二、自主探索,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

  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依次乘12345……来找3的倍数;也可以每次加3来找3的倍数。

  提问:写的完吗?那怎么办?

  2、能总结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3、能找出2的倍数或5的倍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的倍数有246810……

  5的倍数有3691215……

  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三、比较交流,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研究找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有困难的也可以小组里先商量一下。

  教师巡视,有目的地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名板演。

  2、比较有序无序两种情况,引导:对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的?

  3、比较乘法找除法找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4、回顾刚才的交流,你觉得要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最大的诀窍是什么?

  5、能找出15的因数或16的因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

  交流:15的因数有13515

  16的因数有124816

  6、观察上面三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四、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2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填表。

  《因数和倍数》的说课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

  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本   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

  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

  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说教学流程

  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

  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

  板书:12×1=12   6×2=12   4×3=12

  3、谈话: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

  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

  “12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3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师:如果我说 “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

  12×1=12呢?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

  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

  二、合作交流,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研究找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想办法找出18的所有因数吗?有困难的也可以小组里先商量一下。

  教师巡视,有目的地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名板演。

  2、比较有序无序两种情况,引导:对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

  的?

  3、比较乘法找除法找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4、回顾刚才的交流,你觉得要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最大的诀窍是什么?

  5、能找出15的因数或16的因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

  交流:15的因数有13515

  16的因数有124816

  6、观察上面三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三、自主探索,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

  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依次乘12345„„来找3 的     倍数; 也可以每次加3来找3的倍数。

  提问:写的完吗?那怎么办?

  2、能总结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找出4的倍数: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四、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教师出示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3页:《倍数和因数》。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两道试一试及相应的想想做做,例1通过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例2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并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例3教学找一个 数的因数,再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打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激趣、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我预设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操作发现,理解概念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首先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你们和老师是什么关系?你和妈妈呢?其次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操作发现,理解概念,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操作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那些不同的乘法算式。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猜一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然后电脑演示相应的操作。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给出抽象的意义,而是结合乘法算式进行直观的描述,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因此,教师首先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12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及时练习。我把想想做做1题改为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

  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师就需及时有效介入比如,“24除以3=8”,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知理解掌握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并结合试一试,通过交流比较,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第二个层次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相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而言,找一个数的因数无疑难度增加了,在此环节中不必急于告诉学生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我作了充分的预设: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由于一个数倍数特征的借鉴,一个数因数的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

  倍数和因数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倍数和因数,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穿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

  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方面: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操作交流、引入课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由6种归纳为3种,并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

  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已有的乘法算式教学系统的知识概念,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教师通过讲授一道具体的乘法算式,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并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另外两道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以巩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这里结合具体的算式,充分利用学生对乘法算式中各数关系的已有知识,直观描述概念,是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也是为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步完善认识,深化理解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通过提问“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随后,让学生应用例题学习的方法独立找出25的倍数,既巩固了对例题的理解,又为讨论一个数倍数的特点积累了感性认识。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时,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我们仍然采用例1的数据,找12的因数,再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独立找36的因数,形成了反思——学习——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

  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通过学生的回答,再结合老师的板书,让学生归纳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可以用乘法也可以用除法,从小到大,一组一组的找,这样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内容延展

   这节课是《倍数和因数》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初次接触这两个概念,因而操作、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初步的正确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多说,想想做做第23两题作为这节课的课后练习,在第二课时的巩固练习中,将会出现一些辨析题、拓展题,使学生达到灵活掌握、灵活运用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一、   首先我说一说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认识.

  《倍数和因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以及具备了一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归纳水平的基础上的。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关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也是五年级下册将要学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等等知识的基础,还为六年级学习分数通分约分、比的基本性质作准备,还能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数学思想,丰富数学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本课教学内容为教科书第70-72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根据这些内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倍数、因数的含义,根据乘法算式,能说明几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2、使学生能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一个数倍数、因数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尤其是学会写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四、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想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融洽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前,给小组学生、全班学生编号,引出乘法算式。第一小组12人,×=12。全班42人,×=42。教师结合在练习类似的口算题。×=6,×=10,8÷=,15÷=。这也为后面学习倍数、因数的含义提供材料,更为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打下基础。

  2、通过操作,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用12个正方形摆成长方形。长方形里每排正方形的个数、摆的排数以及正方形的总个数三者之间蕴含了倍数和因数关系,而且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长方形引出乘法算式:3×4=12,教师结合介绍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学生学着说一说,再说说2×6=12,1×12=12,再结合课前的口算题让同桌位孩子选择说一说。教师在学生练习后,可出判断题:12是倍数,1是因数。让学生判断从而加深对倍数和因数关系的理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个正方形我们可以摆一摆,知道有几种摆法,那18、50、100个甚至更多呢?是不是都用摆的方法?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3、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探究新问题,经历学习过程,发现新方法。

  教师出示你能找出3的所有倍数吗?教师主要用问题引导,学生为主体写3的倍数,发现写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这个问题教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而言,比较简单,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

  4、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发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渗透不重复,不遗漏的数学思想。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学生独立尝试,自主去找一个数的因数,同时思考方法。引导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找的。师生交流,发现找一个数因数的科学合理方法。 5、在整个课堂生成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突出重难点,并激发学生学会运用新知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一个数倍数的特点,学生容易理解,观察一个数因数的特点,若学生发现不了,教师可以结合编号,提问15、25等数的因数,让具体学生站起来,教师有意识提问为什么1号学生站起来两次?帮助学生发现1是任何数的因数。再提问为什么15号、25号同学没有坐下呢?从而帮助学生发现一个数的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6、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感觉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数学思想,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 在课后想想做做完成后,拓展题中可以出生活实际问题,如:5路车和8路车在同一车站同时发车,5路车每隔10分钟发车,8路车每隔15分钟发车,两车在哪些时刻同时发车?在课结束之前,可以利用全班同学的编号玩有关倍数和因数的游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主动性,目的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

  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3、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

  板书:12×1=12   6×2=12   4×3=12

  3、谈话: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

  “12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3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指名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一起横着读一读,再竖着读一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如果我说 “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

  5、练习。

  谁也能说一道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二、自主探索,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

  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依次乘12345……来找3的倍数;也可以每次加3来找3的倍数。

  提问:写的完吗?那怎么办?

  2、能总结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3、能找出2的倍数或5的倍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的倍数有246810……

  5的倍数有3691215……

  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三、比较交流,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研究找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有困难的也可以小组里先商量一下。

  教师巡视,有目的地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名板演。

  2、比较有序无序两种情况,引导:对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的?

  3、比较乘法找除法找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4、回顾刚才的交流,你觉得要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最大的诀窍是什么?

  5、能找出15的因数或16的因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

  交流:15的因数有13515

  16的因数有124816

  6、观察上面三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四、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2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填表。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贵池区城关小学   余莉

  一.

  1、说课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

  2、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整数的认识,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4、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5、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力求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1、活动化

  对因数概念的认识,设计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在思考哪几种拼法时,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地学习;学生对因数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先形后数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抽象的过程。

  2、自主化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

  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3、合作化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4、情感化

  新课程要求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要素。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数学的魅力。

  三、:

  操作实践,认识倍数和因数

  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会摆吗?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你的摆法吗?

  全班交流摆法和算式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就藏在这些乘法算式里。因为3×4=12,数学上我们可以说312的因数,那么4„„反过来,我们说123的倍数,12又是的„„学生齐读。

  2、剩下的两道算式,你能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指名学生说。

  3、师:刚才老师听你们说1×12的这道算式时,感觉有点儿特别,哪一句?

  生:1212的因数,1212的倍数。

  教师再就着算式再次强调。

  4、师:你能写一道算式,让你的同桌找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同桌合作。

  5、师:老师也写了一道,你能找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6、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也可根据除法算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不能单说哪个是因数,哪个是倍数,而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自主探究,寻找倍数和因数

  1、刚才我们已经寻找到了12的因数有1 122 63 4

  师:12的因数还有吗?为什么?我们找的时候怎么找的?

  2、现在我们来找16的因数,你能找出16的全部因数吗?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师巡视,找出典型板演

  3、师:你喜欢并欣赏黑板上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请你给你认为不太好的方法提意见。 指名回答后继续提问:怎样找16的所有因数?寻找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你会找其它数的因数吗?将你的方法说出来。

  指名回答后教师适时的板书

  教师总结:正是因为你们思考问题的有序,才导致了结果的完整。

  4、试一试:找出20的因数。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去找。

  5、探索发现: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6、师:刚才通过乘法、除法算式去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我们还要寻找一个数的倍数,123的倍数,那么,31倍是多少?你会找3的倍数吗?

  指名找,你找一个,他找一个,能找完吗?那怎么办?

  学生独立寻找3的倍数。指名板演。

  请写的又快又对的学生介绍方法。并交流评价小结,评价时突出有序思维的策略,

  7、试一试:40以内7的倍数

  指名板演。问:省略号呢?为什么不用写。

  8、会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吗?怎么找?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多少?最大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游戏激趣,智能内化。

  拿出你的的学号,看看谁是老师的朋友。教师出示卡片。

  5 我找我的倍数

  36:我找我的因数

  1 我找我的倍数,我找我的因数。

  „„

  小结: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倍数和因数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九单元的第一节课《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整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通分和约分以及学习分数的四则运算奠定基础。这节课是概念课,第一部分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第二部分教学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前者是形成概念,后者是应用概念。教材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直观上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乘法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然后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用动手操作和写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本节课用到的学具是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硬纸片。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不能持久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影响。基于以上认识,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我给这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动手操作,认识倍数和因数。

  二、自主探索,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三、合作交流,探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四、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主要教学环节和重点难点的处理。

  第一个环节,是认识倍数和因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以前,要说倍数和因数就必须先说数的整除,由数的整除引出倍数和因数。但《课程标准》没有提出认识整除的要求,对于这节课的内容,相应的目标是能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倍数,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因此,这节课只要用学生熟悉的乘除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一开始

  我就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相同的正方形硬纸片摆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摆了几排,每排摆了几个,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34=12 26=12 112=12,教材是中以34=12为例,讲解了12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3都是12的因数,这就是倍数和因数概念的出现。由于这是一节概念课,概念课中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的,但我想这并不意味让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因此在出现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你认为3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由于学生对于乘除法已经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一定有学生能说出“123的倍数,可能学生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又问,123的倍数,那反过来能怎么说?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是却给了学生思考和接受因数这个概念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123的倍数,反过来3就是12的因数,接下来412的关系就迎刃而解了。然后再给学生一个举一反三的机会,用学到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解释26=12 112=12这两个算式里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我给这一个环节设计的练习是谁也能说一道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题的设计意图是将想想做做1题改为由学生自己出题,来自学生自己创造的材料比较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但学生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例举乘法算式,如果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那就由我及时介入,举一道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根据除法算式也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里要注意的是,倍数与因数是一种关系,要通过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要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不要让学生说成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第二个环节是找3的倍数,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内容。我先问学生“3的倍数是怎样的数?形成找3的倍数的思路,然后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根据3的乘法口决,学生一般都能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找,并按顺序写出来。然后我问学生写得完吗?为什么?让学生理解写倍数时为什么要用省略号。此外,我觉得最好强调一下用加法也能找到一个数的倍数,这样就可以照顾到一些差生,使他们有更多的途径学习新知识。这一个环节的练习是书上试一试中的题目:找25的倍数,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巩固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有关倍数的一些规律,比如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象这种在实例中寻找共同的特点并且总结成规律的做法,虽然是不完全的归纳,但对小学生来说已经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了。

  第三个环节是找36的因数,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且有顺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这个环节是个教学难点。教材中出示了这样一个算式:=36,让学生明白括号里的数就是36的因数,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削弱了。我想,无论用乘法算式还是用除法算式,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去写,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评价,删去重复的,补上遗漏的,学生一般都是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有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实际水平,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36的因数找完后,我再次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的好方法,学会有序地思考和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这一个环节的练习是找1530的因

  数。这时也许还会有学生会出现漏写或无序的错误,比如找30的因数,有的学生会写成:56215130,想法是不错,一对一对的找,也有的学生虽然是按顺序写了,但会把30漏写,也许他没有算出来,也许他以为30不是30的因数,由于找因数是一个难点,所以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我倒觉得在这里要充分挖掘学生的错误,把错误做为一种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是为了不错。当然在指出学生错误之前要先找到他的优点,给学生一个心理上的安慰,让他能更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以上是我的说课,定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乘法

  负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上――下、哭――笑、向前走2――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取出300元、运进2――运出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者应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给予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的开始,利用课件,创设水果批发市场的情境:运进苹果2吨,运出香梨2吨。从管理员小王的物品进出单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运出2,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用符号“√”“×”、相反方向的箭头;有的用笑脸哭脸”;还有的用文字说明等,当然也有学生用正数、负数尝试着区分。虽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本质上都与正、负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适时

  地引出负数的数学史话,向学生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负数探索与研究。

  在欣赏数学史话的同时,我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统一、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由被动化主动,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并逐步符号化,学生认识逐渐清晰。

  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并描述性的介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知识,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温度计中哪个刻度最重要?温度计中的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用正负数来表示的欲望。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练习可以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时,我首先拨动温度计,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接着,又设计了一个反向练习,让学生拨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变教材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方法,让学生拨一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小小的,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写出三个地方的温度,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初步感知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

  三、回归生活,拓展运用——应用负数。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电梯中的正负数: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二楼,应按哪个键?

  2.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3.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负数,并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落实到位。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乘法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上――下、哭――笑、向前走2――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取出300元、运进2――运出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者应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给予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的开始,利用课件,创设水果批发市场的情境:运进苹果2吨,运出香梨2吨。从管理员小王的物品进出单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运出2,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用符号“√”“×”、相反方向的箭头;有的用笑脸哭脸;还有的用文字说明等,当然也有学生用正数、负数尝试着区分。虽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本质上都与正、负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适时地引出负数的数学史话,向学生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负数探索与研究。

  在欣赏数学史话的同时,我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统一、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由被动化主动,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并逐步符号化,学生认识逐渐清晰。

  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并描述性的介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知识,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温度计中哪个刻度最重要?温度计中的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用正负数来表示的欲望。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练习可以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时,我首先拨动温度计,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接着,又设计了一个反向练习,让学生拨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变教材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方法,让学生拨一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小小的,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写出三个地方的温度,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初步感知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

  三、回归生活,拓展运用——应用负数。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电梯中的正负数: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二楼,应按哪个键?

  2.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3.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负数,并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落实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语文说课稿:将相和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语文说课稿:将相和将相和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指谁?指谁?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字就是本篇课文的

  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再指导学生用“~~~~”“——”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

  、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3146881bb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9.html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认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