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舌尖上的浪费”

发布时间:2020-08-02 12:34: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聚焦舌尖上的浪费

本刊编辑部

【期刊名称】《财政监督

【年(),期】2013(000)009

【总页数】6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financial-supervision_thesis/0201274525079.html

话题嘉宾

敏: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财政理论与政策、社会保障、教育财政、能源与环境财税政策等研究

宋立根:河北省财政厅财政监督检查局调研员、财政监察员,北京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孙兴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潘铎印:山东省青岛市审计局行审一处任职,时评写作爱好者,先后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 及中直党建网、审计署网等媒体发表各类短评近200 篇逾30 万字

主持人

静:《财政监督》杂志编辑

背景材料:

一餐饭,8 个人,消费7064 元,结算单上赫然可见河豚、蟹母、蚝母、八爪鱼等高档菜肴,人均消费近1000 元。如此铺张浪费,谁来买单?不出所料,最后是公款买单——签单者为福建莆田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2013223日,这张天价餐的账单被网友曝光并引发热议。224日,莆田市交通运输局对签单者作出停职调查的处理决定,并责令相关人员退还超标准接待的款项,待调查后再作出相应处理。

无独有偶。20131月中旬,《海南日报》记者在随同海南省有关部门联合检查组暗访时发现,当地一家以党政单位为主要客户的高档酒店,主打菜品是每位438元的红烧官燕、每位698 元的三支虫草炖水鸭、标价3288 元的精装佛跳墙等,发票信息显示在这里吃一桌饭花费动辄逾万元,其中检查组发现了一桌消费竟高达1.5 万余元的账单,令人瞠目结舌。海南省纪委随后对此迅速查明事实并对责任人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财政局局长王群作出免职处理,1.5 万元吃喝款被追缴。

长期以来,官场饭局饱受诟病,媒体近来更是用舌尖上的浪费中国式剩宴嘴上腐败等来形容官场公务宴请的奢侈浪费现象、揭露公款吃喝之风的盛行。自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以来,各地及时出台实施细则狠刹浪费之风,公款大吃大喝得到极大改善。然而仍有部分地方顶风作案、公款浪费依然猖獗。如何认识尖上的浪费?折射出怎样的餐桌上的政风?如何根治公款吃喝中的浪费腐败行为? 财政抑制舌尖上的腐败应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

何来舌尖上的浪费

主持人:背景材料中的案件都是在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后曝光处理的顶风违纪案件,对这两个案件怎么看? 其被曝光处理说明哪些问题?

王敏:这两个案件反映了:一是目前我国公款吃喝的确非常盛行且严重;二是公款吃喝有惯性,整治需要时间和坚持。被曝光处理说明:网络、新闻媒体等监督的强大威力; 目前监管制度存在有漏洞,需要进一步完善。

宋立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侈历来备受诟病,浪费行为更是为人不齿。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出台,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对付三公消费的利器,尤其是狠刹了公款吃喝浪费之风。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对公款吃喝浪费的特权念念不忘,一些官员明显的顶风违纪说明,把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真正落实好、贯彻执行到位,任重而道远。稍有懈怠,公款吃喝浪费的顽症很可能会死灰复燃。理论和实践又一次证明,只有高度重视解决苗头性的问题,前移监督关口,始终做到经常性高压态势,才能避免不良现象的逐步蔓延、无限扩展,才能维护党纪国法所确定的正常秩序。

孙兴全:明知是恶行而要为之,这是一种可怕的官场习惯,因为当事人身居官位,执掌公权,却无是非底线,他们在工作中捅出什么娄子的风险很大; 哪怕中央有明确的规定也顶风作案,政令不通,胆大妄为,这更是一种可怕的官场习惯,人类已经不能阻止他们了。将恶行进行到底,制约他们的规定被视为废纸一张,这种公职人员不少,他们的存在很危险,对国家,对社会,对执政党,必须警惕他们。其被曝光处理,就是宣示作恶要承担后果付出代价,制度不是摆设,人类有能力阻止他们。当然,如果被官场解读成偶尔撞上枪口、运气不好,被处理者也觉得自己冤,则实际威慑有限。从根本上讲,还得让人觉得制度可靠。

潘铎印:这两个案件的发生,关键是观念上的原因,认为接待客人不排场、不体面,反正花国家的钱,不是自己掏腰包,不花白不花,造成这种官场文化的泛滥。很多政府官员认为贪污、受贿有罪,但公款吃喝不算犯罪。我们的政府、企业铺张浪费,与爱面子、讲排场、好攀比的氛围有关,与好大喜功、追求政绩的理念有关,与急功近利、喧嚣浮躁的社会风气、社会环境有关,与有法不依、法不责众的社会现实有关,最重要的是与公共财务不公开、公共权力监督的形同虚设有关,与铺张浪费不受惩罚、还会得好处的结果有关。对于铺张浪费行为,必须给予纪律约束,对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的处罚作出明确规定,对违犯者要按照党纪政纪兑现相关责任惩罚,在处理处罚上必须动真格、出重拳、下猛药,用严厉的惩罚机制倒逼公务消费勤俭节约。

主持人:27日《人民日报》报道说,相关部门对于公款吃喝消费的规定越来越细,但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吃喝之风却有日趋泛滥、蔓延之势。中国公款吃喝开支1989年为370 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 关,2002 2000 亿 元,2005年突破了3000 亿元大关。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令人痛心。结合背景案件、以上数据及现实情况,谈谈公款吃喝、大肆浪费的危害有哪些? 浪费原因何在?

王敏:公款吃喝、大肆浪费的危害有:一是浪费了国家大量的钱财,影响了社会发展需要的正常支出,特别是关乎公众生计的民生支出;二是腐化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孙兴全:3000 亿能办多少事,是多少普通家庭的收入? 为什么我前面用到官场习惯这个词,就是因为3000亿提供了依据,公款吃喝达到3000 亿,不是少数公职人员能吃出来,是一种风气,一种普遍行为,一种制度之弊。这就是公款吃喝之类的公务消费可怕之处,是全员参与法难责众、随波逐流、积重难返。没有铁律很难扭转。

潘铎印:公款浪费之风是导致全社会浪费的诱因。公款吃喝的部门凭借管理国家职能,对纳税人的钱一掷千金,其规格越来越高,对社会消费起着影响作用。以致一些私企老板和有求于国家权力、行政机关办事的人等效仿,形成攀比之风;公款浪费之风损害了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公款消费慷的是公家之慨,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寒的是人民群众的心;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接待没有铁的纪律约束,也没有强硬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无限膨胀成为腐败的温床,严重侵害了公众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

不同的群体,浪费的原因不尽相同,公款吃喝浪费不用自己掏腰包,一些政府官员将争面子、讲排场看成是一种荣耀,而把勤俭节约当成了可耻,大操大办才有面子,菜点得多、酒上得足才有身份,所以浪费起来不心疼。关键还在于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政府部门机构和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上太过粗糙,公款接待缺乏合理的标准,公共财政使用的专门监督不力,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不透明、信息不公开,缺乏社会监督等,是公款浪费的重要原因。

宋立根:利用公款吃喝消费,除正常的公务往来所需要的公务接待外,经常性的公款吃喝的确是一些政府部门公务人员最基础性的腐败,公款吃喝浪费之风多年来也最让老百姓所痛恨。但是,公款吃喝并没有因为群众的厌恶而有所收敛,在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之前,各级各部门在禁止公款吃喝方面制度可谓齐全有规可依,不仅过年过节红头文件反复强调,而且平时各级领导讲话也三令五申,然而,公款吃喝消费依旧,很多公务人员对公款吃喝消费形成了习惯。在实际生活层面上,政府的监管和群众的监督有其名而无其实,不仅制度规定本身软弱,更缺乏长效监管机制,对公款吃喝浪费现象也可以说置若罔闻,缺乏主动的查处;即使有群众举报被媒体披露出来,处理结果往往也缺乏下狠心的力度,轻则批评教育,重则深刻检查,或是自掏腰包了事,极少见到严肃的行政处分,因公款吃喝开除公职的更少。长期对公款吃喝风的暧昧态度,形成了吃喝不犯法的误区,即使是不少领导干部对下属公款吃喝也是眼睁眼闭,公款吃喝浪费之所以愈演愈烈,与一些部门领导干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甚至姑息纵容有着直接关系。

探微餐桌上的政风

主持人:多年来,中央高层一直都在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但为何铺张浪费仍会成为一种久治不愈的官场病?为何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个嘴?公款吃喝、大肆浪费屡禁不止的背后说明了哪些问题?

王敏:公款吃喝、大肆浪费屡禁不止的背后说明了:一是政策执行不到位、不严格,甚至走形;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根深蒂固;三是违规、违纪的成本太低。

孙兴全:权力缺乏制约,财政预算留下了可操作的吃喝空间辅以创收、小金库、向企业吃拿卡要形成的财力供给,体制内监督不卖力,公众监督被漠视抵制,惩治力度和概率都太小,这都是原因。但我要强调一种更重要却容易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官场形成了一种普遍心理:他们有权公款吃喝,大家都在公款吃喝。

潘铎印:为何铺张浪费仍会成为一种久治不愈的官场病 主观上表现为:一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特权思想严重,官老爷习气浓厚。做事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严重。客观上:公务消费的预算关口没有收紧,有些基层政府部门甚至通过虚报、挤占其他经费的方式,为公款吃喝提供财力支撑;公务人员的节约意识不强,养成了铺张浪费的坏习惯,以至于不正常的铺张浪费反倒成了官场的正常现象;相关的政府办公制度执行不力,让目前那些禁止挥霍浪费公共财产的制度,实际效果形同虚设。

为何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个嘴?一是认识存在误区。不少公职人员认为贪污是犯罪,公款吃喝最多是浪费,贪污违法、入罪,而公款吃喝是违纪、下不为例,结果,公款吃喝屡禁不止。二是缺乏制度保障。相关的规章制度本身也存在漏洞:一方面,大多禁令文件本身道德倡导性内容过多,具体责任追究等细节性规定少,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财政预算存在不透明、预算执行弹性空间大等特点,各级公务接待标准也较为模糊,从而在客观上为各地公款吃喝的超标违规提供了制度便利。财务报销制度的不完善,在纵容和保障着公款吃喝。三是体制机制有问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致上百个红头文件管不了公职人员的一张嘴现象。四是利益驱使。公款吃喝背后,存在巨大的利益链条,形成一种腐败文化,成为有些干部跑门子、拉选票、建立所谓人脉关系的主要方式。公款吃喝的场合:上级来人检查考核要吃喝,到上级争取项目资金要吃喝,兄弟单位来交流学习,要吃喝,出门在外招商引资要吃喝。总之,不管是上级还是下级,不管是被监管的还是监管的,不管是被请吃的还是请人吃的,都得吃喝。这就体现了某种共同利益基础。

公款吃喝、大肆浪费屡禁不止的背后说明,公共部门的权力过大,缺少制约,随意滥用钱滥花钱;公共部门的预算约束能力很差,几乎在公共部门的预算执行过程中间,很少有监督。即使有监督、有审查,惩处也不到位。所以,致使一些人在挥霍、浪费、挪用、挤占预算方面肆无忌惮;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平台。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缺陷、监督乏力、法令不严以及私心作祟等等。因此,要根治这种弊病,除了需要媒体的呼吁、公众的监督,还要从制度上下手。

主持人: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点菜的人总是不差钱,消费的人也心安理得,这反映出官员怎样的心态?

王敏:典型的不掏自己腰包不心疼,不吃白不吃,但吃也无妨

潘铎印:一是认为吃喝无害。比较典型的论调是不贪污,不受贿,吃吃喝喝没有罪,一些公职人员认为,与贪污受贿相比吃喝不算什么大事,即便违纪,顶多问责一下、检讨一番了事。公职人员道德建设、作风建设目标模糊、底线拉低,造成了这种不算事、无所谓的心理泛滥,反映出某些干部无序化、庸俗化的明显倾向;二是认为吃喝有功。一段时期以来,接待也是生产力的论调甚嚣尘上,明里暗里被很多官员认同。他们偷梁换柱,把所谓接待与加快发展人为嫁接起来,似乎搞好接待才能营造发展环境,似乎搞不好接待就不利发展进步。接待也是生产力有个孪生兄弟叫关系也是生产力,他们认为吃吃喝喝、跑跑要要是关乎发展大计的重要环节。但凡有人指责或制止这些行为,他们会委屈万分地作出被逼无奈状、振振有词地祭出吃喝有功论,大言炎炎为吃喝腐化、铺张浪费树旗子、打幌子。

孙兴全:有人说中国是人情社会,中国人好客,这样的认知给公款招待提供了心理支持,就是把恶行抹上了中国国情、人情的糖衣。有人觉得得到高规格招待是一种面子,所以相互给面子形成公款吃喝风。还有一种认识,吃吃喝是小事,又不是自己掏腰包。

主持人:很多基层官员常说穷什么不能穷招待,这又反映出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潘铎印:穷什么不能穷招待,说到底也是一种官场潜规则。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了得到财政拨款,为了拉到项目,才祭出吃喝玩乐这一绝招。这充分阐释了前述的招待就是生产力,招待就是最好的关系润滑剂,只有保证领导吃好玩好,基层才能得到大量的财政补助资金,才能得到大量的扶持和倾斜政策,才有望拉到上级投资的项目。因为把上级接待好了,就能把各种关系处理好,拨款、上项目什么都好办。

孙兴全:这大概是接待也是生产力的逻辑。把上级伺候好,是官帽生产力、项目生产力、拨款生产力;把同级招待好,相互提供方便;把各方面打点好,合规不合格的事都好办下来。办事讲关系不循规矩,这是社会资本总额中的减项,但又是一个个官员、一个个单位编织关系网的手段。

宋立根:由于公务接待标准和实施细则上规定的模糊不清,出现了许多可以自由把握的空间,所以为官员穷什么不能穷招待提供了可操作性。尤其是一些基层干部,担心由于接待规格和标准低,在上级实际支持和工作评价上吃亏,无奈只好提高或超高标准给上级领导安排最好的烟酒和饭菜。最终形成迎来送往、奢侈接待之风。尽管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一再强调压缩三公消费预算,却在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幌子下,明修栈道而暗度陈仓,在预算其他项下安排三公经费支出,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限制成了阴阳镴枪头。有的基层政府部门,甚至通过虚报、冒领经费的方式,形成部门小金库,为公款吃喝消费提供财力支撑。

把公款吃喝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

主持人:对我国现行公务招待制度作何评价?

王敏:我国现行公务招待制度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不公开、不透明,暗箱操作严重,改革首先应该是公开、透明,让纳税人知晓公务招待的何人、标准怎样等。

潘铎印:整治公款吃喝就必须从源头抓起:一要全面、彻底地推行三公经费公开,尤其是公款吃喝公开,不能只是公开一个数目,而是要公开每一次吃喝的原始单据,包括请什么人,谁在陪同,吃什么饭,什么标准等等。二要积极引入群众和媒体参与监督,让监督的眼睛无处不在,这比政府的什么督查组、暗访组管用得多,而且不需要花一分钱的投入。三是推进财政民主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的硬性约束与法治约束,从源头上遏制跑部钱进的腐败现象。

孙兴全:取消公务招待行吗? 总有人说存在必要的公务招待。为什么公务招待是必要的? 又是国情、人情之类。这就是公私不分,以私人关系套用公共治理的一种混乱逻辑。取消了究竟有什么危害? 真有人能说得出来么? 恐怕没有。作为一家之言,我是主张取消公务招待的,除了国家礼仪外。取消不了的话,就是一个监督成本巨大的系统工程

主持人:如何界定舌尖上的浪费?有没有相应的标准? 如果没有标准,凭什么来治理?

潘铎印:舌尖上的浪费界定,我认为超过现行的财务接待标准,超出正常的预算开支基数就属于舌尖上的浪费。对于招待方面要有一个具体的操作流程,并配以相关的制度加以制约。财政要把好公务接待款项的定额关。滥耗公款吃请的源头问题,很大程度在于相关资金的预算定额不明、把关不严。一个公家单位,一年公务接待的定额是多少,或者说接待费用在公务开支中只能占比多少,地方财政在支出预算中都要明确。要切实实行公务卡消费制和严把报账关。列入财政预算的单位,公款吃请都应实行公务卡消费制,便于直接查询公务消费的时间、地点、消费金额、商户名称等信息,有效防止乱消费和利用虚假发票报销等漏洞。报销则须严格审核把关,有多少就报多少。最关键的还是要扎牢制度的铁笼子,杜绝各种形式的不合理支出。

王敏:我个人认为目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界定较困难,公务接待可能造成舌尖上的浪费,但不是唯一,一些和公务无关的接待可能是形成舌尖上的浪费的主要因素。

孙兴全:吃饱饭,对普通老百姓都不成问题,各级公职人员还缺吃缺喝? 出差会议有法定补贴,最好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以前,干部出差农村,吃人家的,都得交伙食费,不行吗? 现在官场早忘了。过去外饮不发达,接待单位帮助解决情有可原,现在出差在外,哪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在治理公款吃喝上,取消问题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

主持人:治舌尖浪费、管住官员的嘴巴,最核心的举措就是管住政府的钱袋,把公款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近年来中央部门已经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很多地方也在试行公开三公经费,但各地晒出的财政预决算总体而言还不够细化,给监督设置了障碍。请从公开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等层面谈谈尖浪费的治理方法。

王敏:既然是细化三公经费就应该落实在细化二字上,当然不一定完全公开一切账目,但若想了解具体情况(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应通过一定程序可以了解到。

孙兴全:在公务招待不能取消的前提下,除了公开总的招待费用之外,还得实行招待实名制。招待的是谁,请谁、谁请,吃喝的是什么,都要记录清楚。我建议客人、被接待的领导也得签字认账。再在网上公示。问题是,来不来真的?

潘铎印:三公经费支出应从单位、用途、额度、时间、地点、效益、预决算7 个维度上公开,向百姓交裸账三公经费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公开的细目要让大家看得懂。各级政府部门的开支,纳税人缴纳的每一分钱是怎么花的,花在哪里,都应找到详细的数据。

加强三公管理,要下决心推动财税改革,建立更加明确规范的公务消费预算制度,让任何一项财政收入和支出都进入预算,致力于建立一套完善的长效机制。首先从经费使用入手,公开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在公开的范围、内容、明细化程度上更细致、更彻底、更透明,完善公务经费的审计制度,让贪吃者们不能乱花钱;其次,从监督入手,让纪检监察、大众传媒和人民群众都加入到对公权力的监督中来,用监督的火眼金睛使丑恶、腐败无处遁形;其三,要完善行政审批、项目审批制度,使行政审批能够在制度框架内规范运行,让市场在项目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建立一套让贪吃的官员敬畏的吃不了兜着走的制度,用制度管住那一张张贪吃的嘴。制度是保证传统美德得以发挥作用的根本。故而,要从不断完善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做起,进而实现作风的全面好转。

宋立根:一是将正常的公务接待开支按照人均标准考量,进一步细化相关内容规定,凡是超标准的公款吃喝浪费支出统一纳入纪检监察查证范畴,属于天文数字的纳入严重违规范围,移送检察机关立案查处!二是定期公布公务接待信息,详细到每一拨的人数、标准、天数、总额等具体信息。各级政府部门每星期公布一次,避免因为时间过长、累计过多,信息有效性递减的弊端。三是加强公务接待经费监督检查,通过内部审计方式,每季进行一次;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每半年进行一次督导,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查处。建立长效机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思想教育,思想到位。餐桌腐败,事关国家的公信力,事关政府形象,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人人皆知,实际上人们对公款吃喝浪费的认识却远没有那么深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树立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的意识,将公款消费过程的铺张浪费提升到就是犯罪的高度,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严管重处,才能狠刹歪风。

第二,建设阳光消费,落实到位。通常所说的建设阳光财政。打造阳光财政,就是把所有财政事项予以公开透明,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扼制权力寻租的通道,从而达到从源头防治腐败的理想境界。关键是所有公务接待一支笔审批,提升相关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必须公开具体项目,细化到具体的人和事,要求财政部门将所有财政事项公开透明,尤其是三公经费按照细化的预决算公开。以杜绝和超标准配置三公经费为主要标志。

第三,完善分权制约,监督到位。依靠制度约束,从管理程序上实现从源头上治理公款吃喝浪费、防治舌尖腐败的制约,被管理者、管理者、制度制定者、监督者各环节各负其责,更好地监督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让民众一目了然,让公务员受到数字约束。纪检、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要协同动作,才能在事前打消过度消费的冲动,事后对违反规定行为充分曝光,应该查处的坚决查处,有错必纠、违规必查。在制度执行设计上,盯住决定餐桌消费的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正当的公款消费、餐桌腐败,一经发现,就地予以撤职处理,才能实现真正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综上所述,具备完善的制度,实施有效的监督,开展严厉的惩治,树立此风不刹,绝不收兵的决心,才能彻底打消一些人侥幸的心理,才能遏制舌尖上的腐败

施行公务消费发票双重(单位与经办人)实名制制度。凡三公消费内容,在必须开发票的基础上,不仅要开上单位的抬头,而且需要在开票人出具身份证后,在发票上注明开票人的姓名。发票双重实名制之后,经办人一望而知,用假发票和非实报实销的可能性会被降低。纪委或者审计部门核查公务单位的财务时,也可以清晰看到每一笔消费都是由单位哪个人经办消费的,如果感觉数额明显超出合理范围,或者消费次数过于频繁,可以直接质询当事人。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建议公务消费发票实名开具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financial-supervision_thesis/0201274525079.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4e4976f12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7.html

《聚焦“舌尖上的浪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