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参考:7037-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5 19:11: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健身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体育的战略定位开始向提升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倾斜,要求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纲要》指出,要通过体育与医学的结合来促进全民健康,这进一步显示了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体医融合包括康复医学、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健康管理学等众多知识的集合,是体育和医学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教师是学校教育实施的主体,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居于中心地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大部分教师最早是从运动人体科学和医学跨专业而来,目前的师资现状是康复专业的医师缺乏体育学的知识和实际运动经验,而体育专业从业者医疗没有医学背景,医学知识储备不足,这种状况导致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出现问题。所以如何提高运动康复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体医都通的复合型人才,就成为当前体医融合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课题界定

       体医融合:指在大健康理念下体育科学和医学科学的交叉和融合。它既有对人群疾病防治的医疗介入过程中积极结合体育干预,又强调在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进行体育干预过程中,恰当引入医疗手段进行监督和评价。

       体育院校:特指中国地区所拥有的以体育事业、教育、发展为核心与发展方向的本科高等院校。

       教学能力:教育大词典将教学能力定义为: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一般能力指教学活动所表现的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教学能力的关注始于 20 世纪 7080 年代,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进行了研究,普遍是从学生的角度和教师的角度出发。(2)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的研究。国外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一些发达国家将师资建设的重点放在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上,采取种种措施来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国内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内容。目前国内对教学能力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学者们看待教学能力角度不同,对教学能力有不同的理解。教育研究者们主要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三个视角来解读教学能力。(2)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进行探究。外部因素包括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则包括教师的表达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和知识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师对行业发展的敏感度等。(3)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国内学者针对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从政策、高校、自身三个方面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政策保障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外在动力;强化高校的培训,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则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保障;自主发展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途径。

2、体医融合

      国外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早在 19 世纪美国就提出了体医融合的概念,相关专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学科与医学学科结合的可能上,并进行了体育元素与医学元素相结合的研究与论证。美国大众健身工作是由公共健康、医疗保健、教育的等社会领域组织互通配合、共同发展。在德国,体医融合的机构健全,运动康复医院数量众多,设备齐全,专业水平较高,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有着明显的作用。

      国内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阶段我国对体医融合的研究堪称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不同专家对体医融合的研究就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模式的构建、作用、发展思路等方面。其研究观点主要有①加强对体医融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②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力度;③对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所需要具备能力素质;④体医融合的特点及可行性分析等。对体育院校培养体医融合类人才的师资和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几乎没有。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是深化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理论的需要。通过对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和提升策略进行调研,是对已有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理论有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另外,构建科学的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不仅能够为日后教学评估工作、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提供帮助,而且为高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也提供相应的标准和借鉴。

       2、是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分析调研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并提出提升路径,有助于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破解政策落地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目标

       对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体医融合背景下对运动康复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提出能够提高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对策。旨在提升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健康发展,并为体育高校其他专业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二)研究内容

     1、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2、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

     3、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3.1运动康复专业教师学科知识更新能力提升路径

     3.2运动康复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3.3运动康复专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

(三)研究重点

        1、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借鉴现有研究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教学能力的各指标进行权重计算,明确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2、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访谈对当前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提升途径。

(四)创新之处

        1、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的创新上。目前有关体医融合的研究多集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体医融合的作用、体医融合的发展思路等方面,对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几乎没有。

         2、研究方法。

        目前的有关研究多从理论方面进行,对于体医融合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定性研究较多,而定量研究极少。本研究主要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首先在了解当前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问题、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搜集国外相关文献并对其梳理,阐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容、探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方式;然后,对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最后,提出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资料(期刊、著作、网络等工具)的查找、整理和分析,了解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培养方式等,总结国内外学者己有的研究。

        2、德尔菲法。通过访谈专家,初步确定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各级指标,运用德尔菲和AHP法,采用矩阵手段对指标进行筛选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初步构建系统的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4、访谈法。对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培养措施、效果进行访谈,以获得客观资料。

        5、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21.0对测试数据(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9.9-2019.11),前期准备阶段:根据评审专家提出的改进建议,对研究总体框架、设计思路与方法进行修改完善,敲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9.12—2020.5),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购买图书资料、检索电子文献收集相关数据材料备用;确立实证调研方式、测试点、访谈对象与调研实施步骤。同时对一些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为本研究的进行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阶段(2020.6—2020.12),实证研究阶段:针对确定的调研点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原始数据,并根据测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指标筛选,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第四阶段(2021.1—2021.6),成果产出阶段:将前一阶段形成的阶段研究成果集中整理发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报告撰写;对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补,确保完成预期研究目标 。

        第五阶段(2021.7—2021.11),总结收尾阶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不足之处 ,撰写项目鉴定结审批书和最终成果简介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宣传推广等工作。

四、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前期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一)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前期研究成果

        王松,长年关注和从事教学一线工作,先后发表50多篇科研论文并承担参与10多项院\\国家级课题等等。2010年,主持的运动及中医药对人体机能的调节机制项目成为我校第一个获得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的项目。于2008年参与组建的组织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的称号;于2011年参与组建的运动训练监控实验室被湖北省科技厅授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称号。1998年参与制作的《运动解剖学》多媒体课件荣获2000年院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荣获武汉体育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01年参编译《骨科基础科学》一本,2008年参编《现代骨质疏松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一本,2009年参编《运动解剖学》教材一本,2011年主编《大学体育》教材一本。2014年主编《运动解剖学》教材一本。2013年获武汉体育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称号。

(二)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主持了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050388),发表《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导学生完成硕士论文《体医融合健康管理研究——构建社区慢病运动健管中心》,并参加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健康服务业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健康管理学学术会议

(三)核心观点:

        1公私合作模式是当前开展体医融合慢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有效选择,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和驱动,规范合作各方的职责与分工,建立由基层政府部门领导、协调,体育与卫生部门参与、监管,社会企业具体实施的多方协作机制,可以更加合理、高效地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通过构建专业的慢病运动健康管理中心,开展面向慢性疾病及高危人群的健身科普宣传、健康与体质检测、健康与体质评估,制订运动健康管理方案,在专业体育人员的全程指导和监督下,积极实施科学健身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和体质水平。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体育院校或体育学术团体的专业和技术优势,积极改革创新培养复合型的医疗和体育服务人才,广泛开展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模式,指导和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科学健身服务,将体育与医疗两种不同的健康促进手段相互融合,构建新型的慢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2、是深化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理论的需要。通过对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和提升策略进行调研,是对已有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理论有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另外,构建科学的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不仅能够为日后教学评估工作、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提供帮助,而且为高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也提供相应的标准和借鉴。

        3、是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分析调研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并提出提升路径,有助于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破解政策落地难题。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叶春明,于守娟face="">,杨清杰.“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01).

     2、邱良武,李军,江汎,.“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院校体医融合教学改革探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01).

     3、张文亮, 杨金田, 张英建, .“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健康综合体的建设[J]. 体育学刊, 2018, 25(06).

     4、张井玲.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质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5、廖远朋,王煜,胡毓诗, .体医融合: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01.

     6、胡珊明.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7、李湘皖.基于TPACK理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以影视广告设计课程为例[J].艺术教育,2019(03):175-176.

      8、童婧.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中南大学,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52915f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9a.html

《课题申报参考:7037-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