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答案

发布时间:2019-03-08 14:25: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黄科锋的补充】“涌”化静为动。“银”是比喻。

鉴赏: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南宋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作诗20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这首诗原题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诗人在题目中用最爱二字,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其中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黄科锋的补充】第三、四句实际上从侧面描写了雪之寒、雪之大,所以才有“冰散响”和“蓑衣时振”,并由此衬托出钓翁的凝定。“图画若为工”是说这幅景象若绘成图画,一定要工笔细描才行,否则画不出箬笠之箬,蓑衣之蓑,玉花之玉。

【作者介绍】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宋高宗时,曾拜尚书右仆射(丞相),兼中书侍郎。
    【注】①江上雪二句:化用柳宗元《江雪》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②箬,箬竹,竹子的一种。箬笠,用箬竹编制的斗笠。散,同霰,冰霰,小雪子。玉花,像白玉一样的雪花。③图画:意谓此等雪景.图画怎能画出。若为:怎么能。这句说,若把这景象画出来,将是一幅绝妙的图画。④屿,小岛。鳊(biān),一种淡水鱼,肉味鲜美。缩鳊,缩着项的鳊鱼。鲫,鲫鱼,一种淡水鱼,肉味也很鲜美。
   【赏析】这首词描写的是渔家生活。上片,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这两句描写真实,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目睹耳闻,堪称一幅工笔画。下片写渔家乐。小岛上的竹篱茅舍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这首词,真实、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答案】(1)(4)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答案 (1),充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升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冉冉升起的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置身山中,使人正心平,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

答案 (1)“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2)这首诗写了清静的夏日村落,乡村中的疏朗的月影,嘈嘈的溪声,表现出诗人喜爱乡村生活,追求清闲(清净、安宁)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或抒发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1)(4)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两字作用的.2;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2)(4)以松与叶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鉴赏】

    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字耐人寻味秋风中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翻思肯信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答案示例】《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句状写山岳之景,写出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山脉之形,是写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写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道理,是写理。作者由山岳的不同形态想到视角决定视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视角下会全然不同,进而联系到人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山中,表达出当局者迷的道理。诗中的景与理有相似之处,类比的联系,由景物的特点而升发出理的智慧,从赏景的层面向上走,升华出一种为人处世之道,闪烁着人类理性的光辉。由景及理,正是这样一种由景类比、联系到理的写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55a3f4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0.html

《诗歌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