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18 15:18: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传统文化的继承案例分析

案例一:韩国抢注中国传统文化申遗

据韩联社1120日报道,韩国江陵端午祭于200511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为纪念其成功申遗9周年,韩国于21-28日在端午文化馆举行“小端午”纪念活动。

江陵端午祭委员会20日表示,将在端午文化馆2层展厅举行主题为“变与不变的端午树”图片展。此外,为发展江陵端午祭,还将于24日举行“2014江陵端午文学研讨会”。

韩国江陵端午祭是江陵地区特有的一种祭祀活动,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端午祭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活动期间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和农乐表演等。

分析:

首先,我们能从韩国政府这些作为看出,其实韩国方面已经承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深刻的影响,而客观上看韩国是一个相对于中国来说是较小的国家,文化底蕴也不是很深厚,但是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感,如果他们能将影响他们世世代代的中国文化申遗成功,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增加了文化底蕴,也使得整个韩国民族的自豪感提升了一大步。

其次,韩国能够成功将端午节申遗成功,无非是捡了漏洞,一是教科文组织方面的不明就里在文化遗产审核机制上存在问题,二是中国相关部门对文化自主权的不重视,这两点就足以使得韩国可以捡到漏洞从而通过这些申遗方案,而使得中国先民的辛苦创造改换了国籍。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进不进教科文文化遗产名录并不重要,那只是一种组织性的名录,重要的是对后代华夏儿女的影响,如果韩方将端午节等的起源写进教科书去影响自己的后代,那么这种影响是很惊人的,中华儿女难道要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和韩国后裔进行着本不该有的对文化归属的争论吗?

案例二:从清明文化节看中国传统文化

2015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全新开幕,本届文化节为期10天,从201541日到410日,在中国清明文化传承基地开封举行。作为本届清明文化节的主会场,国家5A级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清明文化名园清明上河园景区积极策划、组织并承办了一系列清明文化活动。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世界上还没其它一个国家为了过节,1亿2千万人非要回家过年,这是真正文化的力量。

香港城市大学副院长刘焕仪认为清明节的意义除了上坟祭祀之外,有慎终追远的意义,但比较烦琐的祭祀仪式和扫墓习俗可以减少,也可现代化,加进寒食概念,这样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山火机会和纸张物资浪费,同时饮食力求从简,肠胃可略微休息,为下一代积福。

分析:

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传承至今,体现了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除夕守夜、吃年夜饭,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等体现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是海峡两岸同根同祖同文化的有力证明。

3、对待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案例三: 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再谈“国学热”

近年来,“国学热”可谓持续升温——从有大学开办国学院、国学讲座,到接连出现的国学短信、少儿读经班、“孟母堂”及国学博客圈,以及汉服热、成人礼的兴起;放大到国际背景,从全球联合祭孔,到孔子学院在不少国家纷纷建立,以及汉语热在世界范围的升温等等——所有这些都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如何重新评价儒教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及作用、当代中国是否需要“重振国学”、“重振国学”该如何接续文脉等问题的争论。

 分析: 

1、传统思想是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国学”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有利于激励人们的精神,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则对人民的思想有腐蚀作用,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4、传统文化里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它的作用应该辩证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598328155270722182ef731.html

《传统文化的继承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