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读懂一篇文章(3)

发布时间:2019-12-16 20:34: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怎样快速读懂一篇文章?

2017年高考开始,语文高考取消了此前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选考题”,这是为了顺应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而做出的重大调整。这意味着,在语文高考时长150分钟不变的情况下,虽然题型作出了相应调整,但大大增加了语文高考试卷的长度,增加了阅读量、思考量和答题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考查。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快速读懂一篇文章,成了当下所有高三师生语文复习备考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题!

笔者不揣浅陋,贻笑大方,愿意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与读者分享——

1.快速理清一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思路层次

不管阅读何种文体的文章,第一步首先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像开车上路,首先要把握方向一样重要,否则,南辕北辙,越跑离得越远。

整体把握,首先要关注文章的题目。“目”就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题目就是题眼,通常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如果文章没有题目,就要关注文章的出处。分析题目,主要是弄清题目的结构:是短语,还是句子。是短语,要弄清是哪种结构的短语:偏正结构,关键词就是中心语;并列结构,几方面同等重要;主谓结构和句子,短语和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文章的写作重点!

古今中外,无论是四大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还是四大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无论是哪个国度,哪个作者,哪种文体,哪种写法,其写作过程,总要遵循一定的写作顺序,写作顺序体现在文章里,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层次结构。

写作顺序,有并且只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你还能说出第四种吗?你说不出!这三种写作顺序,或单独使用,或综合运用,仅此而已!

这是由人类生活的这个客观世界和认识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以任何人的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

记叙文(含新闻、传记、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等),应用文里的通知、请柬和书信等叙事类文体,诗歌里记人、叙事类的叙事诗和抒情诗,散文里记人、叙事类的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小说和戏剧等,这些凡是带有记人、叙事成分的文体,一般都采用时间顺序,分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追叙),不存在第五种!

介绍某个建筑、空间、处所等的说明文,诗歌里借景抒情、摹景状物类的抒情诗,散文里借景抒情、摹景状物类的抒情散文等,这些凡是带有摹景、状物成分的文体,一般都采用空间顺序,分前后左右中、高低远近、上下俯仰、整体与部分等,同时需注意顺序、角度和层次,立足点和着眼点等等。

介绍事物成因、由来和结构的说明文,议论文(论说、论述类文章),诗歌里的哲理诗,散文里的哲理散文(议论散文)等,这些凡是带有议论、说理成分的文体,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包括总与分(含总—分、分—总、总—分—总)、虚与实、动与静、主与次、先与后、表与里、现象与本质、整体与部分、概括与具体、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等等。

高考考场上,一般情况下,通过阅读题干,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就知道这篇文章的文体了,如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古诗文等等;读完文章,只要能对这篇文章具体的文体特征快速做出反应,明确其文体,那么,快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而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就显得非常容易了。

2.快速总结段意、层意和中心思想

理清作者思路——也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层次结构,这只是读懂文章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快速概括出段意和中心思想。

那么,怎样快速概括呢?

所谓概括,就是合并。就像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那样,无论是自然段和意义段的段意,还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的过程,其实就是合并的过程。

概括的原则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句子、段落和层次,取其相同的意思;有主有次的,取其主要的意思;意思不同的,各自保留其主要意思。

概括的方法是:一个自然段之内,先以句末点号为标志,搞清楚本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然后按合并的原则进行概括。

由几个自然段或层次临时构成的意义段,同样遵循上述原则进行合并、概括。

概括时,首先要充分发挥文中原有中心句的作用。无论是一个自然段还是一篇文章,中心句或主旨句通常出现在三个地方:段落或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出现在段首或篇首的中心句叫首括句(段),起总领下文、概括文意的作用。出现在段中或篇中的中心句叫过渡句(段),起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过渡句(段)都出现在前后两部分内容发生转折的地方,如果没有过渡句(段)的承上启下,行文就显得生硬、突兀、不自然!出现在段末或篇末的中心句叫总结句,起总结上(全)文、申明主题、卒章显志的作用。

3.进一步快速明确文章的表达技巧

在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之后,对于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而言,还要进一步快速明确文章的写作特色。尤其是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和散文,实用类文本中的传记、通讯和特写,古诗文阅读中的诗歌鉴赏等等,表现手法多是常考热点,尤应引起高度重视。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概念,指写作过程中表达思想内容运用的一切创作原则、规律和方法,具体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

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其中描写的内容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细节等,描写的方式有动与静、正与侧、虚与实之分,抒情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等。

表现手法包括想象、联想、类比、象征、双关、烘托、对比、渲染、反衬、比兴、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等。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借代、反复、反问、设问等等。

结构技巧包括悬念、过渡、照应、铺垫、伏笔、开宗明义、卒章显志、起承转合等。

读文答题时,应从多角度衡量文本的表达技巧究竟属于哪一种,是表达方式还是表现手法,是修辞手法还是结构技巧。或许这四种情况会同时具备两种、三种甚至四种,这时候要结合题意选取最合乎题意的、具有最鲜明特征和最明显表达效果的表达技巧,这样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下面仅以2018年全国高考卷论述类文本为例,具体印证上述各方面的理论: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奏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古、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又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实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 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解读步骤:

第一步:整体把握:

这篇论述类文章,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题目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历史视域中”是定语,属“偏”,“诸子学”是中心语,属“正”:“诸子学”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历史视域”是历史视野,换一种直白的说法,就是历史眼光,是发展、变化的眼光。诸子学说本是历史产物,但它不是静止的,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发展演变。这样一想,文章的中心内容就昭然若揭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7a1c4f6f8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a.html

《怎样快速读懂一篇文章(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