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景点介绍

发布时间:2012-04-13 09:48: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难怪2001APEC会议也特别青睐周庄,把她定为上海以外的举办地之一。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的昆山市境内,建镇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周庄镇自古为泽国,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形成字形,因河成街,傍水筑屋,呈现一派古朴、明静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周  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昆山市和上海交界处的一个典型江南水乡小镇。
    周庄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由于明朝首富沈万三的落户,才使周庄得以繁荣。沈万三借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进行通番贸易,而使周庄成为当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成为江南巨镇。
    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在同济大学教授的帮助下,周庄决定保护自身的古建筑,维护原有的水乡风貌,开辟成旅游区,现在周庄所有的景点已经形成古镇旅游一票制,游客可以尽情欣赏沈万三的故居沈厅,由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弟弟建造的,可以坐船直接入室的张厅等水乡建筑。其中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石桥牢固而又质朴,建于明代,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横跨于南北市河和银子浜两条小河上。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错落有致,宛如一把大锁将两条小河紧紧地锁住,类似中国古代的钥匙,因此又叫做钥匙桥;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历史

     周庄古镇桥桥相望,桥桥相连,至今仍保存着建自元、明、清代的石桥14座。坐在船上游览,穿桥过洞,颇有情趣。如果你有雅兴,不妨一一探访。
周庄古桥:
富安桥1355年)
贞丰桥13世纪中叶)
太平桥15221566年)
双桥(世德桥、永安桥)(15731679年)
全功桥(1646年)
福洪桥(16世纪中叶)
普庆桥(1726年)
通秀桥(1774年)
梯云桥(1764年)
隆兴桥(14641487年)(1994年重建)
报恩桥(1711年)(1993年重建)
蚬园桥(1993年重建)
青龙桥(1993年重建) 

文化

      周庄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历来有吃阿婆茶讲茶,喝喜茶春茶满月茶等习俗,名目繁多,被称为江南茶道
      丝弦宣卷是流传有近200年的周庄传统民间曲艺,每逢演出,一如鲁迅笔下《社戏》中的场面,江南水乡热闹繁华的另一面尽现眼前。
      周庄妇女的传统服饰依然颇有特色,窄袖花襟,碎花底子,刺绣精巧,江南女子的细腻纤巧可见一斑。

 周庄旅游攻略
    “贞丰泽国”古牌楼是周庄古镇区的入口,是古镇周庄的象征。迎面的是一座醒目的汉白玉照壁,它是为纪念古镇九百周年而建立的,艺术的勾勒出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缩影;照壁处左转就进入了传统的古镇区,古镇实施的是“三线入地”工程,所有电线电缆都埋入地下,所以上空是看不到“蜘蛛网”的。前面一条很窄的古街俗称一步街
    过了一步街就到了双桥,游周庄双桥是不能不看的;陈逸飞被周庄人视为恩人,而陈逸飞生前在周庄建成他自己的工作室的愿望周庄人也已帮他实现。过双桥,往北走就到了周庄的古戏台,每天都有免费的昆曲表演。
    过双桥往南,便来到了建于明代的张厅。出张厅继续往南,我们便来到了江南民居之最的沈厅。出沈厅往北走便来到我们刚才路过的富安桥了,也是镇上最古老的一座桥,过富安桥一直往南走,过梯云桥,可以右转先到叶楚伧故居看一下
    出叶楚伧故居原路返回,顺着梯云桥一直往南走,过牌楼,便来到了全福寺。出了全福寺一直走,到路口左转便来到了贞丰桥,因周庄古名贞丰里,贞丰桥也因此得名。迷楼前面的这条街就是周庄的贞丰街,又叫中市街、文化街。
    逛完了贞丰街,可以从蚬园弄往北就来到了奇幻的所在:怪楼。从怪楼处往西到福洪桥,“蚬江渔唱”渔业馆便在福洪桥的南侧;过福洪桥往东便来到了周庄博物馆,到这里就游玩了整个周庄。这就是周庄的整个旅游攻略。

周庄原名贞丰里,原本是个偏僻的小村落,北宋元佑年间,村内有一位姓周的迪功郎,因信佛教,捐地200亩在白蚬湖畔建造了全福讲寺,老百姓为感激他,于是以他的姓来命村子的名,称周庄。
    1、【沈厅】 ★★★★★
    出张厅一直往南走,我们便来到了江南民居之最的沈厅。沈厅共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
    沈厅由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河埠,为江南水乡特有的建筑,主要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为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及议事之处;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所。
    第一进“水墙门”,以前水乡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船,所以这里是沈家的船码头,也是沈厅主人接送宾客的地方;
    第二进“墙门楼”,又称旱墙门,是沈家办理婚丧大事、张灯结彩的地方;
    第三进叫茶厅,是船夫和轿夫喝茶的地方;
    第四进也就是沈厅的正厅松茂堂了。匾上的“松茂堂”三个字,是清末状元张謇所写,这里是招待贵宾的地方。屋梁上精美的雕刻有凤凰、仙鹤等,厅堂两侧我们可以看到各有一个寿字屏风,屏风上刻有99个寿字,这些寿字乍一看似乎相同,但仔细一看会发现原来是各不相同。厅两侧上方的窗子一般是用来通风的,可沈家的这两扇高高在上的窗户还有一个用途,是为小姐相亲择婿用的,沈家小姐可以通过一块卸下来的窗板偷看一下未来的郎君;
    第五进大堂楼,现在是陈列室;
    第六进小堂楼,有沈万三的塑像;
    沈厅的最后一进,第七进,是沈家吃饭的地方,边上的厨房间是这一带最大的,桌子上摆的都是一些家常小菜,中间的主菜是沈家特有的万三蹄。
    关于万三蹄还有个小故事,相传当年朱元璋在酒席上为难沈万三,问他这道菜的菜名。沈万三何等机灵的人,他知道皇帝是故意刁难他,如果他说是“猪蹄”,岂不是要吃皇帝的脚(皇上姓“朱”,发音同“猪”)。于是他灵机一动,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对皇帝说这道菜叫“万三蹄”。
    围绕沈万三的发家有很多种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这样的:万三青年时,赤贫。一夜,梦见百余青衣人向他大声求救。晨起后,见一渔夫,手持青蛙百余,正要剥皮。万三感悟梦中预警,于是用衣服将青蛙换回,置自家后院的水塘里放生。青蛙彻夜达旦的吵闹,使人无法入睡。早上,万三走到水塘边,发现众多青蛙环绕着一个土盆喧哗,虽然蹊跷,但也不明就里。于是将土盆带回房中盛水。万三的妻子在土盆边洗涤,不慎失落一只银簪。簪子一落盆中,立刻盈满银簪。非常神奇。再试着投入一粒粟米,立刻就盈满粟米。方知,此乃聚宝盆了。
    沈家万三蹄是周庄的一道名菜,“肥而不腻,酥而不烂”是它的特色,每个来周庄的游客基本都会尝一尝,馈赠亲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古牌楼前的屋顶有只大大的蹄髈的两家店是周庄万三蹄总厂的门市店,大家游览完周庄后可以去买两只带回去。
    沈厅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官宅,而是民居,民居能有这么大的规模,而且保存了两百多年,这在江南一带是极罕见的。

    2、【周庄博物馆】 ★★★★
    过福洪桥往东便来到了周庄博物馆;
    博物馆设在一幢古朴幽雅的宅楼里,正门挂有“周庄博物馆”匾额,跨进门槛,依次步人前厅后堂,两边厢房夹拥,中间天井贯通。后边小院内修竹丛生,幽径生趣。
    馆内有镇北太史淀湖底出土的良渚文化和印纹陶文化文物,五千多年的石器、陶器、古木井板等数百件文物;馆内也有出自现代著名艺术家们之手的画、摄影、工艺美术作品。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展品,莫过于一件件反映水乡先民劳动、生活、娱乐的器具用品。弯弓饰雕的桃木翘龙扁担,水车上的榆钵杨戽,圆溜溜的木砻石磨,农船上的罱泥篓、渔舟上的木桨……
    周庄博物馆里浓缩了周庄的历史,也盛满了乡情。
    博物馆二楼有周庄的长画卷,还有语音解说,值得一看。

    3、【周庄双桥】 ★★★★★
    过了一步街就到了双桥,游周庄双桥是不能不看的;
    双桥的桥面一横一坚,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所以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这两座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拱桥为世德桥,方桥为永安桥,在周庄所有的桥中,只有双桥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加以介绍,足见其重要。
    1984年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乘坐小船来到周庄,看到了双桥,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于是,就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一幅题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后来这幅油画连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以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名字命名的哈默画廊中展出。这幅画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被阿曼德哈默用高价购藏。同年十一月份,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1985年,这幅画又经过陈逸飞的加工成为当时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从此声名鹊起。
    双桥两边有一些不错的手工艺品可购买。
    双桥下的君悦茶餐厅装修很有明清特色,逛累了可以找个靠窗的位子歇歇脚,看看周庄的水。
    拍摄双桥最好的角度是斜对面的太平桥下面的空地,可以拍出一个完美的“钥匙”。

    4、【南湖园全福寺】 ★★★★☆
    出叶楚伧故居原路返回,顺着梯云桥一直往南走,过牌楼,便来到了全福寺。寺庙原是宋元佑年间的周迪功廊舍宅为寺的,后经历代不断扩建,香火旺盛,成为江南一带的名寺,但,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间,寺庙被毁,被迫改作粮仓,这可以说是周庄的一大憾事,今天的全福寺是重新修建的。
    整个寺庙分为山门、指归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四个部分。众所周知,寺庙一般建在山上,为了远离尘世,有一个清修的地方,但是全福寺却是建在水上的,体现了水乡的特色,所以被誉为“水中佛国”。
    山门对着南湖,当年周庄老百姓要出门必须坐船,出门烧香也必须坐船,所以全福寺就体现了这一点,也点出了它的便利处。
    全福寺的检票口要过牌楼左转,稍微有点隐蔽。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进入山门,不要走中间的门,因为在佛门来说这是空门,意为遁入空门,四大皆空。
    出全福寺最好从北边的小门出去,方便继续游览古镇

民间收藏馆 烟雨江南,碧玉周庄,唐风孑遗,宋水依依。溯古寻源,太师淀沉积着良渚文化;流水人家,贞丰里孕育着水乡风情 …… 天孝德民间收藏馆座落于周庄镇城隍埭,坐西向东,典型的明代中晚期建筑。馆内收藏自石器时代起各代藏品二十余万件,分两大类型,历代民间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用具和散落流失于民间历代官宦用品,含八大类:木器、陶器、瓷器、玉器、铜锡器、石器、紫砂、骨角制品类。其中明清家俱、历代瓷器、玉器比重最大,铜器中的花钱尤为珍贵。藏品真实反映了古镇周边地区(三县交界)范围的民风民俗和吴文化历史。

一稀堂博物馆 一稀堂博物馆是在周庄镇政府和周庄『江南人家』的关怀、协助下,由河南省一稀堂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常州市常达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一所民办古陶瓷博物馆。始建于二00四年,建筑面积一千五百六十平方米。 瓷器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创造。考古资料表明,中国人生产陶器的历史已达一万年以上。生产瓷器至少也有三千多年。本馆展示了我国人类有史以来以黄河、长江等流域为主题的原始陶器的创烧至演变到近代瓷器的全过程。共设立了史前至商朝、春秋战国、两汉、隋唐、宋元及明清为主题的六个陶瓷展厅。因展品收藏地主要在我国北方,所以展品偏重于北方窑系。

怪楼 穿墙走壁、隐身人、空中浮游、变形人、小人国、从巨蛇口中脱险等这些您只能在科幻小说或科幻片、以及童话小说和您的梦境中才能看见和感觉到的情景,在怪楼的幻视馆里您不仅能看见而且您还能亲身经历和实现这些匪夷所思的幻觉体验。

 在周庄的近千户民居中,明清和民国明期的建筑至今仍保存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六十多个砖雕门楼,还有一些过街骑楼和水墙门,这在江南水乡是堪称典型的。在这些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建成。据《周庄镇志》记载:“沈本仁早岁喜欢邪游,所交者皆匪类。及父殁,人有‘不出三年,必倾家者’。本仁闻之,仍置酒,召诸匪类饮,各赠以钱,而告之曰:‘我今当为支持门户,计不能与诸君游也!’由是,闭门谢客经营农业,于所居大业堂侧拓敬业堂宅,广厦百馀椽,良田千亩,遂成一镇巨室。”看来沈本仁是属于那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物,他没有把上辈人遗传的家产挥霍殆尽,在父亲死后发愤耕耘,拓展家业,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沈厅。
沈厅共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物所罕见。
    七进厅堂内,占地一百七十平方米的松茂堂居中。正厅面阔十一米,前有轩廊,进深七檩十一米,厅后有廊。正厅正面成正方形,厅两边是次间屋,有楼与前后厢房相接。屋面为两坡硬山顶,除六檩至七檩为单屋顶棚,其馀都是双屋顶棚。厅内梁柱粗大,镌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风等花饰。厅堂中央悬匾一方,“松茂堂”三个凸出的泥金大字,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朝向正厅的砖雕门楼是五个门楼中最宏伟的一个,高达六米,三间五楼,上覆砖飞檐,刁角高翘,下承砖斗拱,两侧有垂花莲,下面是五层砖雕,布置紧凑。正中有匾额,刻有“积厚流光”四字,四周额框刻有精细的红梅迎春浮雕。砖雕门楼上还镌有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等图案,包括《西厢记》、《状元骑白马》等古典戏文,线条精细流畅,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一块长不盈尺的砖板上镌刻前、中、远三景,其刻工之精、构思之巧,足可与苏州网师园中的砖雕门楼媲美。
    大堂楼木梁架造型浑厚,一律为明式圆形图案。地板大多是六十厘米左右宽的单幅松板,坚固结实,可以想见当年建造时工程的艰重。大堂楼的栏杆与棂窗制作较为精致,与前厅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属徽派风格。
    沈厅在十年浩劫中遭受严重破坏。自1983年以后,开始沈厅的修复工程,先后修复了松茂堂、茶厅和大堂楼,开通了走马楼,后厅屋也已与波光粼粼的银子浜沟通。经过修缮的沈厅,恢复了清代建筑的风貌,成为受人欢迎的旅游景点。
    沈厅的第五进中,安放着江南豪富沈万三的坐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闪闪的聚宝盆。从四面八方来的人们,审视着这位六百年前的吴中巨富,或是为了得到某些启迪和借鉴,或是为了满足祈福的望。不管是什么身份,走进沈厅的每一个人,都会对沈万三这个传奇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行三,吴人呼为沈万三。又,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万三行秀者,故又称三秀。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徙至周庄东诧,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寻求进一步发展。他曾支持过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捐资修筑了都城的三分之一,于是朱元璋便封他两个儿子为官。沈万三在南京站稳脚跟后,花费巨资建造舒适的住宅,据记载有“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等等。后来,沈万三因口出大言,想代皇帝犒赏三军,得罪了朱元璋,被发配云南充军,在荒凉的边境度过馀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等地都留下了足迹,但始终把周庄作为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焉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相互联络”(《周庄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在南京置有别业,并先后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的封赏,但他不愿意离开周庄这块风水宝地。“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用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香火久盛不衰。
    沈万三富甲天下。《金瓶梅》第三十三回中,潘金莲还说了这样一句谚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人的名儿树影儿。”传说沈万三的发富是因为他从一位渔翁那儿得到了乌鸦石(或马蹄金)。更多的则传说他家里藏有聚宝盆,财宝取之不竭,因此富得连朱元璋都眼红了。
    在学术界,专家们分析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通番说”三种说法。
    一、垦殖说。在封建生产方式下,农业是主要的经营手段。沈万三的财富,主要也是依靠农业生产,依靠大片土地的重租剥削。他“躬耕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依靠垦殖发富是根本。周庄八景之一“东庄积雪”,据记载那里有巨大的粮仓,实际上正是沈氏庄园的标志。
    二、分财说。有人认为“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又有人说,“元时富人陆德原,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即沈万三秀也”(杨循吉《苏谈》)。总之,沈万三是得到了苏州陆氏的很大笔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说。据《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过,“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
    事实上,沈万三之所以成为江南巨富,以上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如果说沈万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说明他有了立业的根本。沈万三得到了苏州陆氏巨资,更由于“治财”有方,显示了他出色的经济管理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钱和手段。他拥有能使自己发展的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方面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蚬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晶等运往海外,开始了他大胆地“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使自己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就是以贸易赚下的一部分钱,购置田产,另一部分钱作经商的资本。所以说,沈万三是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而一跃成为巨富的。故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为沈万三父子之功”。
    沈万三富可敌国,富得连朱元璋都生出妒嫉之心。但他在遭受朱明王朝的:三次沉重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前后。《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传》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尽也,宜诛。’后谏口:‘妾闻法者,诛不法场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沈万三仗着自己有钱,胆大妄为,居然想代替朱元璋犒赏军队。幸亏有人在皇帝面前为他说了情,才免于一死,被充军云南。随即,他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万三捐资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城墙之外,相传还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两干锭,黄金两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还在南京建廊庑、酒楼等,耗资甚巨。这次打击不仅使沈氏家族失去了当家人,富气也减去了一大半,真可谓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充军时,周庄人也被株连,有尽株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告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少。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儿这年春天,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旺之子)沈至、沈庄(伯熙)又先后为逃避赋役而入狱。沈庄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至以户役故,缧绁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周庄镇志》卷三)。真是祸不单行。沈家的基业就这样从根本上被动摇了。
    第三次打击是在明洪武三十一年  (公元1389)。沈万三长子沈茂、女婿顾学文、曾孙沈德全等被充军,没籍田地,或遭凌迟。洪武初年,因为花了钱,沈万三长子沈茂被朱元璋授为“广积库提举”,次子沈旺被授为“户部员外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凉国公蓝玉案起,穷究党羽,株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人。沈万三女婿顾学文因夺人之妇,仇家怀恨在心,蓝玉事发,即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沈茂也受牵连,发辽阳从戍。据《吴江县志》记载,洪武三十一年二月,顾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等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这次,沈氏家族有八十馀人被杀。
    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地衰落了。刘昌《悬笥琐探》说:“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壮,殆中人家制耳。”沈万三家族遭受这样三次沉重的打击,走向了衰落的低谷。
    出身低微的沈万三,由贫而富,又“既盈而覆”,成为元明之际江南地主豪富的——个缩影,让专家学者产生浓厚的兴趣。沈万三在周庄的遗迹,他后裔所建造的巨宅沈厅,也吸引了中外旅游者

张厅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怡顺堂,相传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于明正统年间所建。清初出卖给张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称张厅。近几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精心维修,恢复了原有的风貌。
    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张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气派依旧。走过沿街的门厅,面前是一个天井,绿意盎然。两侧是低矮的厢房楼,上下落不都设蠡壳窗户。在漫长的岁月中遭到损害的砖雕门楼,坚实的石柱,细腻精良的雕饰,仍不难看出张厅昔日的风采。大厅轩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见的木鼓墩(柱础),这是明代建筑的明显标志。厅堂内布置着明式红木家具,张灯结彩,迎送宾客。墙上悬挂着字画,副对联尤其引入注目,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仔细琢磨,对联十分贴切地写出了张厅的建筑特色。
    大厅的东侧,有一条幽暗深长的陪弄。旧时,没有大事轻易不开正门,每逢婚丧喜庆或有贵宾来访,才打开大门,抬进轿子。平时家人进出都走陪弄。如今,陪弄却成了别有风味的旅游通道,在幽暗的光线中不知深浅地向前走,沉寂中不知逝去了多少时间,只看到斑驳的墙上,壁龛被烟火熏得黝黑,阴冷的潮气在脚下氤氲,惶惑间,一片含有绿意的光亮投来,眼睛顿时一亮:后院花木扶疏,春色如画,一条晶莹的小河奇妙地闪现在弄底,贴着墙根流来,又穿越水阁而去,仿佛文章高潮处的神来之笔,出乎人的意料。
    小河有一个优雅的名字“箸泾”。由于它与南湖相通,河水清洌。箸泾中段拓一丈见方水池,即是船儿交会和调头的地方。四周由花岗石驳岸护卫。驳岸上是临河人家的后窗,设有排敞窗,窗前有吴王靠,也叫美人靠,一种木棱式拉杆。窗下驳岸间如意形状的缆船石上,拴着条树叶般的小船,一副“船自家中过”的情景。
    张厅的后院,是个闲静素洁的小花园,四周围拥着粉墙黛瓦的民居。高高的风火墙下,翠竹摇曳,月季吐艳,书带草点缀着曲径。引人注目的是一柱太湖石,玲珑剔透,洁白如雪,高峰处有一峦状如飞燕,于是人们将它称之为玉燕峰。它为这个小巧的花园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
    来自大都市的游客走进张厅,穿过狭窄的陪弄,来到箸泾穿越的后花园,显然不是为了寻求惊险。他们可以走过架在箸泾之上的廊棚,欣赏河中小船,也可以穿戴明清服饰当一回历史人物。那些普通的民居、门窗和梁檩笼罩着岁月的烟尘。围坐在小方桌旁的老老少少,边往碗里夹菜边谈论家常,全然不顾从陪弄穿梭而人的游客投来探询和纳罕的目光。在游客们看来,居民们的装束、容貌乃至碗里的虾糟烧鱼、韭菜炒螺蛳,都是值得一看的。“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张厅,袒露的是最具体的现实,连同一份安谧温馨的水镇情趣。它唤醒了游客的怀旧意识,于是,感慨、诧异和歆慕,种种难以诉说的心绪都包含在旅人的情怀里。

 

 福洪桥在后港西口,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石梁桥。桥身中间的石条上,镂刻着图案对称的花纹,中间镌有“福洪桥”三字。但当地老百姓却叫它洪桥,反而把它的真名忘记了。桥在清康熙年间由里人重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重修。桥长16.4米,宽2.1米。跨度为4.7米。
    相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农民起义军反抗清政府的统治,由于众多的原因,遭到失败。当时有一支太平军从外地流落到周庄,当地地主豪绅十分恐惧,勾结清政府,一面散布许多谣言,污蔑他们是青面獠牙的“长毛”,一面伺机将太平军镇压。有一天,大地主黄通令纠集地主武装势力,在福洪桥上,残酷地杀害了几百个太平军的士兵,太平军士兵的鲜血染红了福洪桥的石阶,染红了碧澄的后港河。
    由于“红”和“洪”谐音,从此人们就把福洪桥称为洪()桥,用以纪念壮烈牺牲的太平军士兵。一百多年过去了,洪桥的名字仍然在流传。

 

富安桥,位于中市街东端,横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相传桥旁有总管庙,原名总管桥。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由里人杨钟建,初系青石面无级。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两次重修,为单孔拱桥。桥长17.4米,宽 3.8米,跨度 6.6米。清成丰五年(公元1855年)重修,易成花岗石,东西有级梯,中间为平面。刻有浮雕图案,桥身四角有桥楼,临波拔起,遥遥相对,据说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因不愿重蹈其哥哥与朱元璋作对最终被发配充军的复辙,而主动捐钱为乡里做好事,曾捐钱修建过富安桥。富安桥的名字,就是表达了他富了以后祈求安康的心愿。
    桥上有五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较长的一块在桥东 以作为行人坐歇的栏杆石,一块用作桥阶,较短的三块铺在西桥堍,足以证明该桥历史悠久。武康石采自浙江德清县的山崖间,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赭,不易磨损。几百年来不知走过了多少脚步,仍基本保持原状,雨雪天也不打滑。
    1988年以来,有关部门拨款修复四个桥楼,黛瓦粉墙,飞檐朱栏,雕梁画栋,一派古色古香。桥楼内设有茶楼和专售旅游用品的商店,既可供他人歇憩,也是欣赏水巷风光和摄影留念的好景点,为江南水乡仅存的桥楼合璧的立体型建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7e37ec1bb4cf7ec4afed0d3.html

《周庄景点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