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书笔记2000字

发布时间:2019-02-07 07:57: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谈美读书笔记2000

【篇一:《谈美》读书笔记】

美学初探

——《谈美》读书笔记

杜鹃 1090100084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这部文艺理论的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诱的启发,引领我们如何进行审美及如何创造美,赋予我们另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先是告诉我们美感是什么,到最后将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对最终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创造美。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的话题。然而作者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刚刚还在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尽显大师风范。

下面我就对于每一部分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想。

一. 美学初探——“美感是什么?

为了使几乎对美学处于零基础的读者更好地进美学的世界,朱光潜先生用一棵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一棵古松作例,揭示了人们三种不同的态度,即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可见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实用的态度是来自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起源于实用的知觉,强调环境对于人的作用及如何利用环境。科学的态度则是客观的、理论的,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旨在找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而这两种态度与美感的态度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他们对待事物的意象都不是孤立的、绝缘的——这也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的特点。正因为这样,人们才能获得美感经验,产生的感觉。而美感的态度则是被视为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凌驾于只能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体现出美事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而许多历史上遗留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不朽则体现出真正的美感所具有的超越时空、政治、宗教、民族的永恒性。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揭示了美感获得一条重要途径——美和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无论是对于游历新境时所感到的美,还是历史上话题人物身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实都是将事物独立于世俗之外,即使其与环境及一切条件绝缘,才能获得真正的美,使其孤立于功利的用途。我通过旅行获得一种感想,即乌托邦永远在远方,即便旅行的目的地物质贫瘠、生活困苦,仍旧使我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新鲜的美感,正是因为我不会在当地长久生活,不会过多考虑这并不优越的条件为我的实际生活造成什么不便,因此才能专注于当地迥异的美景与文化,将这些与我原本生活不同之处当成一幅孤立的美景来看,因此获得了美感。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美的事物一定要和实际的人生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还是以我上述个人经历为例,如果我真的过于长久地生活在一个条件不优越的旅行目的地,我也一定会感到不适,正是因为我把一种本来不熟悉的生活变成了一种我熟悉的生活,美感也随之消失,更多的是带来生活上的麻烦。这一体验,大概也能够验证这一观点。

接下来,作者又阐述了美感经与移情作用的关系,揭示了美感产生的基础。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中却含有移情作用。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个人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即不单是由个人及物,同时也是由物及人的。以古松的例子来看,而想获得真正地美感体验,就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是古松便不再是古松,而是一个承载了情感的载体,表现了自我而正是古松遒劲的身姿,更符合我所认可的高风亮节这一品质的联想。而正是这样的移情作用,让宇宙中的万物变得有生气,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以变得具有人情。这宇宙的人情化不仅使人体现了自我,反映了人的情趣,更使得物的特质对人也产生了陶冶性情的功效。

二. 关于美学的误区的探讨

朱光潜先生在接下来的章节里,针对读者易将其与美感混淆的概念——“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联想把考证和批评认为是欣赏,以及自然美这一矛盾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和论述。

可以看到,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著名学者,都对美感与快感产生过一定混淆,即便弗洛伊德也将在文艺作品中被满足的性欲当成美感。但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与实际要求的满足。由于快感离实际的人生距离太近,则并不是美感。而真正的美感,是可以独立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存在的。就如希腊女神的雕像,她即便对于人类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来说是无用的,但这座艺术作品的美依旧是不可被否认的。

那么,联想是不是美感呢?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因此艺术是不能离开联想的,但是,联想却是辗转不止的乱想,与人聚精会神地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所产生的美感是有区别的,而且美感是不带思考的,联想则难免带上个人的思考,不能使人一心一意地进行审美活动。

朱光潜先生还对一些误将考据、批评当作欣赏的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考据所得的知识可以作为进行欣赏活动的准备,然而若只是了解了知识并不能走入文艺的领域。而一些不会创作只会进行批评、或者按照固定的标准评判作品好坏的学者,则只是抱着科学的态度的冷静的、不加情感的批评家。他们站在作品之外、不能感受到身在文章中的身临其境感,又如何得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因此,考据和批评都不是欣赏。然而他还主张,欣赏也离不开考据与批评,应该先进行脚踏实地考据的,再进行的活动。

而在历史上引起过激烈争论的自然美这一概念,更是容易使人陷入审美的误区。一般人常认为的自然美,好像以为即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依然在那里。然而朱光潜先生则用一副线条图为例,让读者亲自体验审美的过程,证明了自然美其实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如果人们觉得自然美,其实自然就已经经过艺术化成为了人为的艺术品,是经过人情化和理想化的,不再是粗糙的自然了。

而主张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人们则是误用了自然美这一本身就矛盾的概念。他们主张自然的美丑与艺术的美丑是一回事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中模仿出来的。然而作者却举了两个例子来驳斥这样的主张——“自然美也可以化成艺术丑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而自然美这一概念其实已经包括两个含义,即事物的常态艺术美。这两种主张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三. 如何创造美?

在前面的章节中,朱光潜先生先是告诉了读者什么是美感,并且帮助读者理清了关于美学的几个误区。再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之后,朱光潜先生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探讨了如何创造美

在阅读这几个章节后,窃将创造美的过程比作同一个建房子的过程——从儿时游戏中获得的体验为地基,以模仿为砖,以想象为瓦,以情感为水泥,以格律为结构,以灵感为色彩。

创造之中有欣赏,但创造却不全是欣赏。欣赏只是要见到一种意境,而创造要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活动。而获得创造这一过程的体验,早期往往是从游戏中获得的。艺术和游戏一样,都是讲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这个意象便是情趣的集中点,并且将其外射,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这便是创造。除此之外,这两项活动的进行中都会达到一种聚精会神的状态,并且都带有移情作用,而且都可作为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不同的是,艺术带有社会性,并且需要由作品来传达

想象的作用则体现在将已有意象进行重新配合。通过分想,人们能从旧材料、平常的事物中选择出孤立的、具有特殊美感的意象;而通过联

想,人们运用象征的手法,达到寓理于象

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有机体。通过运用想象,艺术家们或从主观出发,或从客观出发,辟出实际人生和艺术中一种距离,达到使观者获得美感体验的目的。

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又是嵌在格律里面的。格律本为自然律,后来进行总结后变为了规范律。是否有能力驾驭格律,或者是反被格律驾驭则是衡量艺术家的标准。能否打破从心所欲不越矩这个矛盾,则是对大艺术家的必要要求。

我认为,模仿则是对于创造的一种材料积累。朱光潜先生指出:创造时旧经验的新综合,就经验大半得效仿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新裁。熟能生巧这一成语便是印证了这一点。但凡是艺术家都需要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如果说匠人的手腕是一种对前人模仿而获得的材料,那么诗人的妙悟就是将其升华。

想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除了靠模仿所获得材料,还需要那妙悟,即灵感。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值得一提的是,这所谓的工作,即灵感的培养不必限于读书,在工作范围之外下功夫,让思绪沉淀一段时间,然后在用本行艺术的媒介翻译出来。可见,灵感的获得,除了本人的基因和环境影响,用心才是最重要的。

四. 人生的艺术化

在这一章里,朱光潜先生将美学这一学术化主题的探讨与实用的人生相结合,将美学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更是为读者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启迪。 朱光潜先生提出了如下主张:

第一,如同一篇好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像这样的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

叫做人格。我们应该像对待一幅完美的艺术品一样,完善自己的人格,认真地生活。

第二,至情至性地去生活,不要有丝毫的假借。如同把生命流露与语言文字就

是好文章,流露于言行的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第三,参照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以是否能纳入和谐整体为标准,营造和谐的

人生,尝试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坚持适度原则。

最后,作者提出了情趣这一重要的概念。提倡读者过有情趣的的人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生活。并附上了他的叮咛——“慢慢走,欣赏啊!告诉读者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朱光潜先生的这部著作无论是从学术上还是对人生的指导上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次对他表示敬意,深感收获颇多。

【篇二:《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心得

读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感觉这部书不像是在谈深奥的美学,而更像是一部介绍美、鼓励年轻人去发现美、创造美的书。朱光潜先生在这部书里面所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审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讨自然美、艺术美、人生美,这些我们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美的事物。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开始谈如何发现美。究竟美在哪里?究竟什么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正如书中提到的关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问题所展示出来的,画家认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学家与商人眼中却只不过是一株客观实在的,实用的植物。按照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所说,正是因为植物学家与木商不能够跳出他们的专业的实用范畴才不能发现古松自然的盘屈如龙蛇的弦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可能也就是常说的审美无功利的通俗易懂的说法。但是,等到后面又谈到创造美的部分时,这种观点未免又有一点片面了。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品真正是不朽的。的确,真正的艺术品自然会永垂不朽,但如果脱离了孕育它的历史环境,再伟大的艺术品也是无从产生,更别提什么永垂不朽了。朱光潜先生如此说,当然是为了纠正人们对于审美无用的误解。说动人心魄的历史于我们无意义而《短歌行》于我们亲切,其实是漫长的时间已经把厚重的历史和我们的实用的范畴远远的疏离开来,让我们有机会以身处之外的心理来享受历史的跌宕起伏。艺术品作为一种对历史的记录或演绎,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大概不是当年历史的亲历者所能感受到的。

当局者迷,旁边者清。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朱光潜先生在书中也多次提到,虽然艺术来自于生活,但是艺术所用的情感却并不是生糙而是经过反省的。书中说,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站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也就是说,在艺术家亲身经历人生的大起与大落之时是无法将这种情感客观的表现出来,而非要等痛定思痛,心绪得以跳出之时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作为材料进行加工和创作,产生艺术品。而这种由主观到客观的过程,也即是摆脱实用性的过程。

当然,除去艺术家的亲身经历,还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基于虚构的人生感受。既然没有实际的亲身经历可以跳出,就需要艺术家能够将自己融入所要刻画人的心境与生活中去,去获得主观的情感已获得可以客观刻画的材料。美的艺术的创作,既不可过于主观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绝对客观而令作品趣味索然。

此时说到底,发现美的过程即是脱离实用性、逐渐走向客观的过程。人事景物,脱离了我们的日常实用,其中所蕴含的美感才有机会被我们所发现。

既然发现了美,就要去欣赏美。我们常常感到,自然风景是不变的,可是人与人对它的感受却文摘:谈美读书笔2000)宏纤之分,而是因为我们在聆听舒缓的音乐时心思不由自主的模仿曲调节拍进行舒缓的活动,进而勾起了我们记忆里面某种舒缓的人生体验,从而让我们产生了所谓的共鸣

因此,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反照。我们虽在移情中模仿着外物,却也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体验,也在进行着某种创作,而这种创作产生了我们千差

万别的审美体验。

然而,我们什么时候知道我们是在审美呢?审美的过程似乎就像在做梦。我们在做梦时通常不会意识到梦境,只有等梦醒之后才隐约对之前的梦境有所唏嘘。同样的,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欣赏越入迷,我们就越难觉察到自己是在欣赏它,也难以察觉自己在审美中所享受的快乐。这种感受似乎与上面的审美脱离实用以及客观的原则相悖,因为既然我们已经沉浸在对作品的欣赏中,又如何断言我们已经和作品脱离了实用的关系了呢?

朱光潜先生谈到美感有两个要素:一是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中也有一种适当的距离,二是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要说明这两点,就要分明快感美感二者。正如之前所说,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感到满足,喝水、饮食异能感到满足,这二者之满足究竟有什么不同,是区分美感快感的关键所在。根据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我们因为满足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快感总是与体验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某种饭菜可口,这种体验只是发生在我们品尝这种食物的过程之中。相反的,我们从欣赏艺术作品所获得的满足却发生在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行为之后。在聚精会神之中忘记自我,也正是指在审美的过程中脱离了我们的实际人生从而进入到一种拜托了物质实用的物我两忘境界了。这样看来,我们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美的满足也的确是一种脱离了主观与实用的感受。

那么在这里,我认为就有必要想一下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聚精会神的欣赏中究竟在想些什么。我们在阅读诗文时,常常有因为文章句子打动内心而想入非非之时。这种联想的行为在书中并没有被算作是审美的过程。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联想的时候已经脱离了艺术品本身,而转入对于我们实际人生的某种回忆性质的思考中去,因此无功利的欣赏也就中止了。当然,在我们从这种主观的联想中重新转入对艺术本身的欣赏时,审美的过程也会延续。

美感既然是我们内心脱离了物我的活动,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创造美呢?或者说,我们创造出什么样的艺术才算美呢?这里朱光潜先生用了七个章节来谈规律与创新的关系。正如书中所提到的:艺术家从模仿人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我们在前面说过,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

作者的观点认为,好的作品一方面来源于想象与情感的运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对格律、规则的因袭。我们在诵读诗文的时候常常一方面折服于作品或雄浑或细腻的构思,另一方面也感叹于作品流畅的音律与和谐的结构。构思固然出自艺术家之手,而音律与体例则是世世代代沿袭的产物。一种文体,创立之初往往新颖却粗糙,临近衰亡却华美而乏味。所谓的格律,也不过是诗人一代代传下来,约定俗成的诀窍而已。前人发现这样作文朗朗上口,后人便也模仿前人的格式,长久以来才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一种文体的衰败,其实是后人对于前人所创再无法创新,从而过于关注躯壳而失掉了对于生活本质的艺术的表达的结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如果想要懂得如何去创造美,就要大胆的、大量的去欣赏美。对于创作而言,极重要的灵感就是出自持续不断的,广泛的审美所积攒下来的潜意识活动。虽然艺术的门类繁多,但我们对于美的感受却是相通的。只有多去欣赏美,我们才能在潜意识里面积累足够多的情思,从而碰擦出宝贵的灵感火花。

我们中的大多数虽然无法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但懂得以跳出实用的眼光去玩味生活,去欣赏人生,我们也会从着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中体味到无限的乐趣。

【篇三:《谈美书简》摘抄及读书笔记】

《谈美书简》摘抄及读书笔记

摘抄

通篇读来,其中具有开创性的观点比比皆是,现在简要归纳辑录如下: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

学习美学的方法应是:在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同时,应多结合其他流派的观点考察美学。

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在审美中,人有意识的依据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和发现美,所以,美也是一种生产劳动。

美是有阶级性的,但同时,美更本质的性质是人性,阶级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这及时的更正了人们关于美的错误意识。

美与生理状态的内在联系,并认为美的文艺作品中应有思想性的渗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间接从作品中表现出来。

现实主义从客观出发,而浪漫主义从主观出发,并据此认为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因一点小过错而失败,从而产生出悲剧感,惊恐和哀怜是悲剧的情感基础,悲剧更为本质,好的喜剧作品中一定有悲剧性。

崇高是我们由压抑而产生的,它是由恐惧转为振奋的,并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自尊或愉悦。崇高侧重于对立和冲突,而秀美侧重于平衡和和谐。

读书笔记

〈一〉

美的本质。从柏拉图开始许多的哲学家、美学家以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但最终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见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这同样也告诉我们:美学是一种概念。美学之路,自然就艰难远久。 朱光潜先生却强调: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类对美的追求源于日常生活和经验。

学美学,首先应知道什么,了解什么。或者必备什么认知呢?朱光潜先生回答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理解起来似乎就是:各人资凛不同,环境不同。学美的性质自然也不相同。美源于一点;自然最终也会归就于一点。在探讨和研究的道路上。尽管途径各不相同。其结果却都一样。

〈二〉

谈美与审美。最直观的就是人。因为无论是对人的批评还是欣赏。都源于美的界定和价值。

对美的判断力并非人类诞生时就存在。而是随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而逐步完善所成为的一种情感意识。

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各种能力的有机统一体。它会将自然中的一些单一性适当融合。正是由于这种融合,才促使美体现在人类的认知、情感、意志中。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美学的基本;但也并非学懂了马克思主义就能学通美学。如果一个人学懂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并不具备认真刻苦、勇猛前进的时代精神;那么,他也不会在坎坷的学美之路上创造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

〈三〉

个人精神的结合产生了情感。人与人的结合产生了社会。当人们心中具备某

些东西后;他们就会开始宣释自己内心的美的感受。这其中自然就会要劳动。用劳动将自己的内心展现在这个社会。

展现的内容,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繁复的。这其中不禁要包括许多的学术限界。即不要因为不超越学术界限而宣扬单一的美学。这样不禁使美学空洞和抽象了。

艺术体现美,反映了现实中的自然。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创造,是一种劳动产物,所以艺术又被称为第二自然

艺术叙述了人们心中的情感,思维和梦想。通过艺术,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维高度和精神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通过修辞转化成艺术。艺术也就无形式。尽管在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主义思想。但艺术的终端。我想也会回归于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87318e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d5.html

《谈美读书笔记2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