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后感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与学生共享心灵的旅程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有的催人泪下,有的震撼人心,有的发人深省。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来影响学生的情感,净

化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美好人生导航,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
最近,本人执教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感触颇深。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长
征过草地时的故事:身为军团长的彭德怀为了战士们,忍痛割爱,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杀掉以解决燃眉之急。课文赞扬了官兵一心,同甘共苦的长征精神。教学此类课文的困难在于,

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对接差距,这个差距会影响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难以“动情”。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为了消除距离,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悟,我带领着他们一起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共享一段心灵的旅程:

恰当的资料补充,激发对“旅程”的向往。“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而又严

肃的话题,那些英雄人物给他们的感觉是可敬的,但不一定可爱、可亲。为此,恰当的补充课外资料,有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成了当务之急。在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资料一定要精选才能达到效果。在第一次试上时,我准备了大量关于长征的资料,对长征的起因、过程以及伟大意义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是我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理性的

认识上,缺乏心灵的震动。第二次试教时,我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补充了《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等发生在草地上的故事,想引起学生的共鸣。但由于资料

的容量太大,学生只能走马观花,不能很好地唤起他们的切身体验。最后,经过精心挑选,我确定了一篇名为《生死野茫茫——泪看红军过草地到底有多苦》的文章作为补充资料展示给学生。这篇文章从“行难、食难、御寒难、宿营难”四方面介绍了红军过草地的艰苦,其

中特别是详细介绍了其中的食难。文中写到:“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没有吃的,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甚至将别人粪便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这些资料令人震撼,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那
“燃眉之急”。
另外,我认为教师呈现资料的方式也很重要。同样一篇补充资料,学生自由读与教师边讲边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我选择后者。课堂上,我声情并茂地朗读每一句话,再用精练的语言谈自己的感受来渲染气氛。学生静静聆听,时而惊叹,时而紧锁眉头。在短短的几分钟,

长征的艰难,战士们的艰苦展示在学生面前。最后,我引用了一名记者的话:“就是这样一支
褴褛不堪、瘦得只有骨头架子的部队,却能一师又一师地击败军阀部队,称得上是世界上最
1


顽强、最结实、最有政治觉悟的战士,是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

”顿时,学生对红
军战士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期待着踏上这段特别的“心灵旅程”。

教师的渲染引领,不可或缺的“导游”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

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传递着情感的信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在教学此类感人的课文时,我特别注意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用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当学生读完

彭德怀发出的第三次命令后,我补充了杀大黑骡子的一段插曲:方副官长端起机枪一阵扫射。


5匹骡马倒下去了,惟有那匹大黑骡子还在那里安详地站着,没有惊慌,没有奔逃,好像在等待执行任务。“把大黑骡子留下吧!”老饲养员叫喊着就要扑过去。“人比牲口更重要,不能


留下它!”又是彭德怀的命令,听得出他在极力克制自己我略作停顿,环视四周,用目光与学生进行交流。伴随着《过雪山草地》那深沉悲壮的音乐响起,我缓慢地说:“砰”!一声枪响,大黑骡子缓缓地、缓缓地斜倒下去了。不知不觉,我的眼眶已经湿润,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继续讲述着:老饲养员猛地挣脱拉着他的人,拼命地扑上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失声痛

哭起来狂风呜咽,野草叹息在场的战士们个个泪流满面。

此时的我和在场的同学
们也都泪流满面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有声语言,与眼神、动作等无声语言结合在一起,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与文中人物的命运相通。

教师的引领作用还体现在对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上。在教学到方副官长将

要杀骡子的那一部分时,我创设了一个对话的情境:在这寂静而又漫长的

20分钟里,方副官
长你为什么不开枪?你还在等待什么?军令如山,你怎么敢不执行军团长的命令呢?此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体会到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不忍和对军团长的爱。然而,课堂上有一位学

生意外地反问道:“军团长,难道你就真的忍心吗?”可见,他的关注点还是在彭德怀的身上。为此,我回答说:“那彭德怀呢?他就忍心吗?这可是与他亲如手足的坐骑呀,杀了它,就像

砍掉自己的手足,那种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但是,他必须要这样做。

”接着,我将曾经
在课件中被删除的一段资料口头讲述给学生:“据记载彭德怀所在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出发时有

86000多人,可是,到达陕北时只剩下

7000多人,光在过草地时就有近
2
1万人因为饥饿疲


劳倒下了。当时,每一点食物对红军战士来说,都是延续生命的希望呀!

”这个环节中,我用
打比方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彭德怀失去大黑骡子的那种彻骨的痛苦,再利用一组长征的数据,让学生明白彭德怀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使学生走进彭德怀那矛盾、痛苦而又坚定的内心,进一步感受他对战士们更深沉的爱。

静下心来品读文字,欣赏一道道“风景”旅程自然少不了一路的风景,那一草

一木,一方池塘,一座庭院都能给人以独特的美的享受。那么文本中的风景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那精彩的词语,美好的句子,巧妙的描写。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就应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对话,不放过那每一处独特的风景。

《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细腻的描写:“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

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彭德怀背过脸去”,“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

缓地摘下军帽”,“他推开肉汤发火道”等等,这些看似细小的动作,却把彭德怀这位铮铮

铁汉的内心世界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说,这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揣摩,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一改以往牵着学生逐段阅读的方式,而是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彭德怀发出的三次命令,

然后提出疑问:军令如山啊,可是同一道命令,这位军团长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下,这其中

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

320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
留意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接下来,我给予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着

课文,边读边画下触动自己心灵的词语或者句子,并简短地写出内心的感受。那一个个感人的细节,在反复阅读品味中越发清晰起来。在学生充分阅读后,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

们交流自己画下的句子,充分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比如,很多同学都关注到了“

彭德怀深
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这个细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深情地望”,

他们从中体会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深厚的感情。但是,既然内心如此不舍,为什么又会“平静地对警卫员说”呢?这种矛盾学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彭德怀的话:“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让学生聚焦“只有”、“或许”这两个词语上,体会这两个词语意味着什么,从而真正走进彭德怀的内心:是的,虽然他很爱大黑骡子,舍不得大黑骡子,但是他更舍不得战士们,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不得不杀掉牲口,他决心已定,才会如此平静。

深情朗读,欣赏风景的同时,你也成为最美的风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
要手段。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或激情澎湃,

3


或舒缓婉转,他们在体验美的同时,也是在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或许他们会成为课堂上更美的“风景”。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我根据文本的特点,教学的进程和学生情绪的波动,精心设计朗读方式,更好地呈现出文本的声音美、神韵美。如采用个人读的方法,指导朗读

2自然段,抓住“轻轻抚摸”、“悄悄塞”、“一直看着它吃完”这些细节描写,体会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的深情厚谊。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310自然段,再现彭德怀一声令下后,老饲养员和战士们再三请求的画面,读出自己对不同人物独特的感受。教师引读1319自然段,教师激情的引领使学生逐步进入故事的高潮,那一分一秒都牵动着学生的心,学生入情

地朗读着。最后,用齐读的方式,深情演绎课文最后一段意味深长的文字。总之,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不同的效果,学生在充分朗读的过程中,尽情抒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他们用朗读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用朗读与同学、老师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

朗读训练中,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例如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学生不能读出彭德怀与大黑骡子那份情感,我就自己示范朗读,用我的朗读来感染学生,让他们仔细听老师朗读的方法,领悟老师朗读时的轻重缓急,语调变化带来的效果。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自然而然地进入

文本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

练读。

倾诉情感,值得珍藏的记忆。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一步

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他们被感动着,必然也萌发出许多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果说这次“心灵的旅程”即将结束了,那么孩子们该留下些什么呢?在学习了第19自然段后,学生的情感到了最高点,他们沉浸在失去大黑骡子的痛苦之中。此时,我让学生想象:彭德怀想对斜倒下

去的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并让学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教室里再次响起《过雪山草地》那深沉悲壮的音乐,学生手中的笔沙沙作响,此时,他们所想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独白。一次旅程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段新旅程的起点。课后我布置学生搜集长征故事,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读懂其他同种类型的课文,揣摩此类课文的表达方法。同时与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南湖的船》一课结合,开展以“长征”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长征精神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扎根。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传授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充满激情和思想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以及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愿意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一起共享心灵的旅程,这就是语文课的特殊魅力所在。

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9ebadd57b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e.html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