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读后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0-04-09 00:38: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读后感十篇

  《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是一本由当年明月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读后感(一):从这本书开始爱上读明史
  2017年,一部正能量主流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那就是《人民的名义》,仔细看过电视剧的朋友一定在心里默默记住了两本书:《天问》和《万历十五年》。电视剧借用高书记的一席话,点出了研究明史的无限乐趣及其以古鉴今的深刻含义。
  于是顺藤摸瓜地读了《万历十五年》,如果说《万历十五年》是以学术的角度旁征博引又鞭辟入里地解答了明朝由盛转衰中各个因素的联动,那《明朝那些事儿》则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告诉我们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不过也是普通人,用平白如话却十分实用的原理解释了他们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历史的行驶方向是由无数个偶然组成的必然。
  其实早在好几年前,就在图书馆翻了翻这本书,但不得不说,《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优秀白话历史读物缺少一个精彩四射的开头,这大概是历史作家在书写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性不足,因为这个开头我放下了这本书,一放就是好几年,直到后来再次的遇见。
  2018年初,我简单但也分门别类地订制了自己的读书计划,决定在地铁上用kindle电子书的形式开始阅读这套书,利用碎片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没想到每天这来回20分钟的时间,在日积月累后,也让我看完了这套书的第一本,希望今年能在地铁上看完这套书。
  《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读后感(二):朱元璋到朱棣
  过年前买的书,放假在家看完了第一本,说实话有点慢了,没办法,过年是比较忙的。
  虽说比较喜欢历史,但看的书好像是关于别的朝代居多,对明朝的印象大概就只有朱元璋、崇祯比较耳熟。清朝的皇帝可以从第一个数到最后一个,可是明朝的就不行了。起码看完这套书,我可以数一遍了。朱元璋的名字还挺有来历的,以前叫朱重八,也可以叫朱八八,后来改成了诛灭元朝的尖锐的玉,有意思。还有八八的做人原则,要么不做,要么做绝,那真是强人所为。可惜那些名将全都没有好结局,汤和例外。当然,他这么做也是为了子孙后代,但孙子太急躁,要削藩也要翅膀硬一点啊!结果,派了李景荣这么个叛徒,还下了个不能伤害叔叔的命令,结果你不是自己倒霉。所以说做皇帝一定要心狠手辣啊!那句话不错,做皇帝的都不是什么好人,可是不能否定他是个好皇帝。结果,朱棣做到了他父亲的名言,皇帝就该他做了。不过朱棣的手段果然残忍,方孝孺,黄子澄等等,在看书的时候我脑补的每个人的形象大概都是穿越时空的爱恋里的样子,电视的荼毒太深。不过,前辈们搞得蛮好的东西,要给后面的人搞得面目全非了。看到东厂,我想起了那些赫赫有名的太监们,这些人几乎都在电视剧中出现过,曹吉祥、魏忠贤、汪直、王振、冯保……
  似乎剧透到后面了。最不爽的是作者说到某某某时总要卖个关子,结果,看到后面又忘记前面了,不知是不是我脑袋不好呢!
  《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读后感(三):像小说一样的创业史
  1.逼出来的牛逼
  朱重八如果父母健在,家庭富足,社会安定,打死也不会去创业造反吧,没有任何羁绊反而冲锋上阵可以走得更远;朱棣如果不是削藩原因逼急了,估计也不至于那么快造反;其实人和人的差距的产生一部分是因为极端无退路的境遇和因此激发的决心坚强一系列东西吧;
  2.何为领导者
  就如朱元璋来说,通过自己艰苦努力在濠州城建立自己的部队,却能从容的把领导权让给曾经排挤他的岳父,这需要何等的胸怀气魄;在整个书中,同时也可以看到他高明的军事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自己的主见,更不必说建国后每天看数以千计的奏折和制定大明律法,如此勤奋敬业,他不成功那谁呢;朱棣和朱允炆在后期的较量中,可以知道用人识人很重要,任用李景隆就是个错误,不能杀叔父的命令也是个错误,领导班子过于年轻没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是南军最大的软肋;一个领导者,胸怀、才能、主见、勤奋、眼光、坚强果敢甚至残酷也是重要的因素,对了鼓舞士气很重要;
  3.草芥人命
  对朱元璋杀人都无语了,几万几万的杀;想想每个改朝换代的人都这么干,想想都寒心,特别是自己一起打江山的战友;那些皇帝就像小说家,当人物要出现的时候就让他们出现,不要出现的时候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让他们消失;最没人性却又反映人性---自私、为自己后代着想;
  4.创业艰难
  没想到朱棣造反也很不容易,我一直以为他就是天生的造反头子,轻而易举把侄儿赶下台呢,没想到他也好几次就要挂了;朱元璋取了江山,当皇帝照样不轻松,以前的敌人是千军万马的敌人,现在是威胁江山的一切因素,他虽然不要考虑衣食住行,甚至有生杀大权,但是也有他的难处,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别人的优势来比较,明显不合情理,其实每个人都在苦海里啊;
  《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读后感(四):如果生在乱世,我能成为谁
  我想很多人都想过这样的问题,每个人在看历史故事或是末日故事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代入感,并希望自己成为那个拥有主角光环的人,但事实上,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历史中的蝼蚁,如果生在乱世,我会是谁?我能是谁?
  我出生在一个穷苦人之家,家境贫寒,无奈出家,又乞讨三年,适值天下大乱,我被逼无奈,揭竿而起,领兵造反。先后有一大群优秀的敢死之士和运筹帷幄的谋士来投奔于我,并且先后助我打败两个实力远强于我的对手,接着又助我建国,国号大明,我是朱元璋。
  我能成为朱元璋吗?很显然不能,我不会拉拢人心,又远不如朱元璋勤奋,我大概只能止步于和尚或是造反。
  我从来不惧任何人,任何事,死对于我来说,不过是一阵短暂的疼痛,但我不怕疼。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良禽择木而栖,我投奔了一个很不起眼的人,第一次见他时,我说,让我来打先锋吧。他未理睬我,直到有一天,他的军队被河阻住,我驾船来到他面前,他终于任命我为先锋,于是我单枪匹马杀过河去,杀出一条血路。从此,我就是大军先锋。为他扫除一切敌人,助他称王建国。我叫常遇春。
  我是常遇春吗?很显然更不能,我怕死。
  我本隐居于青田乡下,满腹诗书。天下大乱是我最大的机会,直到有一天,我被以特殊的方式“礼请”至他帐下,成了他的狗头军师。一生跟随他大大小小经历无数战役,献策无数,曾在多个紧急关头,献策与他,救他性命,保他天下。从此历史上注定要留下我的神机军师之名。我是刘伯温。
  我是刘伯温吗?也不能,尽管我很想成为一个军师,但大概实施起来,我更有可能成为黄子澄、齐泰之流。
  我是帝王之后,生于乱世,长成于马背,我为父皇开疆拓土,震慑蛮戎。我心狠手辣,果敢分明,在父皇的所有儿子中,我是最像父皇的人。但我既非长子,又非嫡系,比起那个惹父皇疼爱的长兄来,我比他不知强出多少,但又能怎样?长兄病忘,父皇竟传位给长兄之子,无奈,天下迫我。我背上后世无数骂名,起兵而反,逼杀自己的侄子,自立为王。荡平北寇,南服百夷,威加海内,四海升平。我是朱棣。
  我能成为朱棣吗?我想,如果我生长于帝王之家,恐怕早晚死于声色犬马之劳。
  如果生于乱世,我会是谁?天下大乱,我敢反吗?如果造反,我能掌兵吗?若做军师,我能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吗?如果被俘,我能以身殉节吗?如果功成,我能全身而退吗?如若满腹诗书,我能不迂不腐吗?如若大兵来袭,我能守城三月吗?
  我大概是个废人了。
  《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读后感(五):我眼中的朱元璋
  在第一部《明朝那些事儿》收尾之后,我决定有必要简单地来谈谈我对朱元璋的认识。 让我们把时光倒回至公元1328年的安徽凤阳:这一天农民朱五四的儿子朱重八出世。命运之神似乎要赋予他神圣的使命——灭元建明。1398年,在京郊马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骑在马背上,突然回忆起过去的种种经历,顿时百感交集。然后他带着对壮丽山河的眷恋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这个他终身为之奋斗的地方——大明。 朱元璋,你是大明帝国的缔造者。你从一个处于垂死边缘的贱民成长为大明王朝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历史证明: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动荡年代里,你的成功绝非偶然,你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是最牛逼的人物。 你,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卑贱的布衣皇帝。早年的你,亲眼目睹家人因饥饿凄惨地死去。为了生存,被迫出家当和尚。这样的目的也很单纯——吃饱饭活下去。然而在残暴的元朝统治之下,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只能是空想。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你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里,举起了武装反抗元朝统治的大旗。后来的一系列事件是众所周知的:有幸结识众多优秀将领和谋士。在他们的帮助下,一路攻城略地,在应天建立大本营;于鄱阳湖大败陈友谅的水军;进而向东攻占苏杭,消灭了张士诚;然后调转枪口,征伐暴元,所向披靡,恢复了汉人统治;建立大明后,先后派遣将领讨伐北元残余势力,终于在捕鱼儿海彻底歼灭北元的有生力量,为帝国的边境赢得了一段相当长的和平环境。 然而,当外部敌人被打地奄奄一息时,你又开始调转枪口,向内部成员展开了血腥的“大清洗”:转眼之间,一大批文臣武将被流放和处死,大量无辜人员受到株连;胡蓝党案的血雨腥风搞得满朝上下人心惶惶。即使做到了这个份上,你仍然觉得还不够。于是你废除了丞相制度,制定严刑酷法,严惩贪腐,设立特务组织监督下属。就是在这种高压统治下,那一幕幕的历史惨剧轮番上演。于是乎,现代人有幸见识到了你的残暴与嗜杀的一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你的努力没有白费:战争的创伤逐渐愈合,大明帝国逐步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农业生产获得进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帝国内部形势一片大好…… 可是,在你安详离世之后,你怎么也不会想到:你精心挑选的继承人会在你过世不久就被人赶下台,并且最终下落不明。而你更不会想到的是:赶走你的继承人的恰恰是你的亲生儿子——皇四子燕王朱棣。你穷尽一生,呕心沥血,把自己的全部光和热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儿孙,原以为子孙后代会齐心协力,共同辅助新君,确保大明江山万世不衰。却不曾想,你的这份良苦用心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内心真正在乎的只是权位,而不是亲情。我想这对于长眠地下的你而言,难道不是莫大的打击吗?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你终究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获得了那一份久违的“放松”。我想:不论你生前的种种,历史和后人会给予你一个公正的评价。“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也让后人慢慢读懂了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9f0032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1.html

《《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读后感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