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发布时间:2019-03-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而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所叙史实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76年)。它比较忠实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写出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和荒淫无耻,写出了当时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他们希望有安定和平的社会秩序以及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写作技巧上,《左传》在记叙各个战场和复杂时间时井然有序,繁简适度,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其他细节中突出人物性格、值得后人学习。 但是《左传》也反映了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二."长勺之战"历史背景:

“长勺之战”的双方是齐国和鲁国,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及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课文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三. 正音:

刿(guì) 间(jiàn 弗(fú) (biàn (bó (fú (zhé (shì (jié (mǐ
四. 朗读课文后,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词语:

实词(见书下注解) 虚词:
:①凭借,依靠。如:“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句式:
判断句: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 倒装句:何以战?即:以何战?
省略句:①(曹刿)乃入见。②必以(之)分人。③可以(之)一战。④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五. 学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文章三个自然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远谋。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

2 曹刿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的战术是什么?
明确: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中要注重实地观察,把握作战时机。 3 从战争中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
明确:从"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
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从文中不难看出,曹刿并非"肉食者",国家危难之时,他能挺身而出,固然可颂,但如果鲁庄公一意孤行,拒不接受意见,出战不带他去,战斗中也不听他的建议,那战斗的结果就会是另一样了。 深入探究:

1 《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本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第一段略去曹刿去求见的详细情节,对曹刿和鲁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中又着重于战前政治准备的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写曹刿指挥作战,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夫战,勇气也。”解释了击鼓一事,论战争中要养精蓄锐,激励士气,依靠勇气去压倒敌人。“夫大国,难测也。”解释了追击一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表现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2 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首先要重视士气。另外,还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1、下列红色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又何jiàn 肉食者bǐ B、牺牲玉bó 小信未fú C、下视其zhé 战,勇气也fū D、望其旗mǐ 战于长sháo
2、下列红色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又何 参加
B 之属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C 不能察 即使 D 而衰 再次
3、下列红色字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牺牲玉帛 B 可以一战 C 小大之 D 公与之
4、对“既克,公问其故”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既然战胜了,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B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曹刿的原因。

C 已经战胜,鲁庄公询问他取胜的原因。
D 攻占了敌人阵地,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5、填空。
《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作者是春秋时期 此书是根据 料编写的 体史书。
参考答案
1 C 解析:“夫”作以语词,应该读“fú”。 2 D 解析:“再”应该是“第二次”的意思。 3 D 解析:ABC三项中红色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牺牲”在文中指猪、牛、羊等;“可以”在文中指可以凭借;“狱”在文中指案件。 4 C 解析:本题要注意“既”与“其”的正确翻译。 5 左传 左丘明 鲁国 编年


1.括号内对句中红色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但) ②恐托付不效,伤先帝之明(凭)

③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同“邀”,邀请) ④用讫再令药熔(用火烘烤) ⑤肉食者谋之,又何焉(中间) 天大雨,道不通(适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考点】:词语的含义
【分析】:答案为C项。②句“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是“以致”的意思。⑤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是“参与”的意思,读jiàn 2.读下列各组句子,指出红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两组(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他为革命作出牺牲
B.陈涉时,尝与人佣耕/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门关上了 D.吾与汝力平险/原形 【考点】:古今词义的变化
【分析】:答案为BD两项。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现代汉语中也常用,但在词义上存在着差异,这是词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等演变的结果。有些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连用,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双音节词,这也要加以区别。辨析词语的古今异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A项中的“牺牲”词义不同,前者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后者是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C项中的“把”词义不同,前者是动词,“持、执”的意思,后者是介词。B项中的“少”词义相同,都是指年纪轻。D项中的“毕”词义相同,都是指全。 3.解释画线的词有错误的是(

A.满铁范为一板,持 就:完成 炀:烤 B.久之,目似,意 暝:闭眼 暇:空闲 C.岁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其租入 赋:征收,敛取 当:抵
D.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二黍 可:大约 许:上下,光景 【考点】:词语的含义
【分析】:答案为A项。“持就火炀之”中“就”的意思不是“完成”,而是“靠近”。

一、《左传》简介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史,《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经今文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成。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代杜预开始把它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表。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左传》篇名,都是后人所加。
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及齐师战于乾时(水名,在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课文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三、均转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0ee30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7.html

《曹刿论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