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

发布时间:2020-04-13 12:13: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山水田园诗,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成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3.咏史怀古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怀古伤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4.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5.送别怀人诗,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6.羁旅思乡诗,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7.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1.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2.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3.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4.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

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

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

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

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

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李白一-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

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甫沉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

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秋兴(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道。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释] 1.萧萧: .指发白稀疏的样子。苏轼《次韵詔守狄大夫见赠》:"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2、迮(ze) :狭窄,这里指宋朝金瓯(指国家版图)破碎,也象征着朝廷言路狭窄,预示着作者仕途不顺。3、造:这里指迫近,尽。《楚辞九辩》中有“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见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潘岳《秋兴赋》“悟时岁之道尽兮,慨俯首而自省”4、百战铁衣:唐代李白《从军行》有“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这里代指身经百战的将士。5、画角:古代乐器名。形如竹筒,外加彩绘,故称“画角”。- -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航动人振奋士气”五更画角"本指军中画角报晓声,这里象征军营或者战争.6、桐江:即桐庐江。在浙江桐庐县。汉代严光曾隐居此地,在桐江垂钓。7、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道。凭栏高阁之上,作者空怀满腔愤懣,只得借酒浇愁。“乾坤迮”迮是狭窄,为什么作者觉得天地狭窄呢?结合南宋朝廷偏安于一隅的事实,“乾坤迮”一词,用其字面意思,指国土沦丧、山河破碎、金瓯残缺。从深层次讲,这里的“迮”,不仅指有形的国土残破,更有深层含义。此前,陆游多次被贬,反映了仕途蹭蹬,官场险恶。正因赵汝愚等人的弹劾陷害,陆游在官场上屡遭排挤与打击。此后陆游经过几度启用和罢免,陆游便开始了基本上闲居的在野生活。所以,这时的陆游不免感叹,天地之大,竟不容他施展才华。“迮” 难道是写天地的狭窄么?不是,陆游曾在二十年中遭到多次贬谪,“乾坤”这里也象征着朝廷或者官场。一个“迮”字透入出了仕途的险恶,以及朝廷的腐败,引起了作者的无奈与感伤。病入中年日月道,写《秋兴》这首诗时的陆游已经59岁,由于作者年老多病,接近晚年,在诗歌中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岁月将尽的无限伤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道”作“迫近,尽”、“完了” 讲较妥。比如,潘岳《秋兴赋》“悟时岁之道尽兮,慨俯首而自省.”(见《昭明文选》卷十三)中“道尽”也是接近终了的意思。



(三)析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洁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 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间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 安肯来邪?”



1.注释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 “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需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2.注释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苏轼希望子由不要追求盛名,要小心谨慎,安全而归。但又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起承转合

①“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作用: 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b.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②“承”: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

作用: a.承上启下; b.铺垫下文。

③“转”:“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

④“合”: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作用: a.呼应开簋或诗题,圆合首尾; b.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c.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方式:一是直笔明接, 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达诗人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灵活变通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四)读正文

(1)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 有的诗讲究

近体诗 (第四句最重要) 起承转合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2)抓意象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抓意象:柴扉、落晖、松树、革门、绿竹、红莲、渡头

2.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红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B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3)抓用典

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

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

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典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

行舟忆永和兄弟

北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鱼传尺素,指传递书信。最早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

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所用的两个典故的且的: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五首(其二)

金元好问

惨淡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注]①1232年, 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

②龙蛇:比喻双方军队。

③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

之木石以填东海。

④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4) 抓关键词

类型

阐释

示例

典型诗句

显性词语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包含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 无聊之感)



性 词 语

(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他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

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题点二物象——因物寻志

物象与景象的不同

事物形象(物象)是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它不同于景物形象。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全诗主要描写该物的特点,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景物形象,也可以是事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物象,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①西陆:秋天。②南冠:囚徒。③玄鬓:蝉。



归雁(其一)——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

往上看,往前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喻家乡。



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1)诗中“丹橘”具有哪些内在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不以岁寒而变节;只求贡献于人;荫庇他人.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意象与意境

景物形象就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即意象。意象是指诗人为抒情或言志而精心挑选的客观自然景物(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亭台楼阁、名胜古

迹等),但这些客观物象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之后,便成了诗词中的意象。而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是既依托意象而产生又超越具体物象的,通过读者联想和想象才能进入的一种艺术培界

在古诗词中,意象和意境是密不可分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了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和途径。一般说来,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咏物诗大多如此,如王冕的《白梅》只描写了白梅一种景物;意象组合(列锦、交叉)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 -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的意境,从而表达一-种基调或某种氛围,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绝

句》(迟日江山丽)更是采用多个意象来描绘图景的典范之作。总之,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个意境,正确地把握二者关系,

还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沟通景与情、情与理的关系。

当然,意象和意境在使用范围和读者获取途径上明显不同:前者属于个体概念,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表意的典型物象,我们可以在诗词中数出来;后者是一个整体概念,是“象外之境”,它是一种需要读者借助外在的艺术形象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融入自己的心理体验才能悟出来的情调和境界。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 (侧重内心世界)、“ 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方法点拨

高考对意象的考查,有三项内容:找意象,抓内涵,析作用。

找意象

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转换为“ 细柳”“红花”

抓内涵

动词

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体味

形容词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色彩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表情达意,感发兴寄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在“抓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意象内涵的共性与个性。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意。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的《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清明——王禹傅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 元元:人民、百姓。

两首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陆诗:年老仍坚持苦学,并且读书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士人形象。从诗歌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年老但仍坚持读书,从第二句“本意在元元”可知他读书为民的心志。

王诗:寂寞清贫但又喜好读书的知识分子形象。从诗歌的前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是寂寞的,生活又是清贫的;但从最后一句则可以看出诗人又是喜好读书的。

古诗常见意象内涵

松梅菊竹寓高洁,借月把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落叶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寓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古诗常见六种意境

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79600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31.html

《诗词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