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哲学中的“有”与“无”

发布时间:2016-04-09 10:04: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老子哲学中的

摘要:《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老子在其著作中反复申述着的哲学,如何理解,是本文的关注点所在。本文解析了的几种观点,试图重构老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关键词:老子;无;形而上学

老子是先秦时代的大哲学家,与其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不同,他更关注于超越性的天道,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超越而高明的一面。也是在这个考虑上,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但是却对老子报以真正哲学家的称号(如海德格尔)。唐君毅将老子的思想概括为超人文主义,冯友兰在阐述中国哲学之精神的《新原道》中也认为老子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中极高明的一面,这都是对老子思维形上性的确认。

而老子思想中最能体现他超越智慧的一面就是他关于的论述。关于这个问题,任继愈先生评论道:把‘没有’抽象到概念的高度,也作为认识的‘客体’对待,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平,只在具有先进文化的民族才有这种可能。‘没有’没有上升到概念时,只是一次性的客观描述。提出了‘无’,则是认识的一次飞跃。”“是老子思想中最哲学的一面,本文拟分析《老子》文本中的诸层含义,以便更深刻地了解老子的哲学。

一、作为辩证范畴的

老子是中国辩证法的始祖,他对于范畴间的相互关系有精彩的描述。不同范畴相互依存,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以下只称章)也有两者间的互相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在这些概念中很重要的一对就是有与无,特别是第二章中讲到的有无相生,本文将以对它的探讨开始。

有无相生的意义有好多种理解,有人把它理解为和四十章相同的意思,也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理解就成为对老子哲学的一种宇宙论解释,是一种相生的关系。这种理解在《老子》书中其他部分也有体现,比如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如果这样理解有无相生,也就是说有是从无中生出来的。

不过,老子第二章提出的有无相生还有其他的意涵。在第二章的语境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句话前半句讲的是对立范畴的互相转化,可以转化成可以转化成不善。所以,后面的有无相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立范畴的转化关系,就是可以生成,同时,也可以生成,这和第一层关系只关注于有从无中生出来是不同的。不过再联系后面的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它也可以被理解成是一个事物在对立事物存在的前提下才能显出它的存在,就像有难才有易,有长才有短,有高才有下,有前才有后,当然也是有才有,有才有。这就是一种依存关系了。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另一困难,就是后面讲到的音声相和。我们当然不能说有才有,而是音乐和声音的组合造成了和谐的旋律,所以在这里理解,意思就是说互相配合造成了宇宙的大化和和谐。

上面三层意思,一是依存关系,二是转化关系,三是配合关系,是对《老子》第二章理解后得到的关于有无的几种理解。这里,我们是把有无理解为一种对立的范畴,它们是平等的,并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配合。在这里,并没有成为压迫于之上的一个更高级的范畴。总之,它们都属于不同范畴间的辩证关系,这是本文理解有无的第一层含义。

二、因无而有——对老子有无关系的一种别解

有无的关系除了上面说到的将有无理解为一种对等的关系范畴外,有无在《老子》一书中还有不对等的涵义,这种不对等可以被理解成一种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线形的。

这种线性的关系可以被概括为因无而有,这体现在《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看起来是张之强之兴之与之,其实却是要翕之弱之废之夺之,张、强、兴、与成了一种手段,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关键。

老子的这种用无来达到自己的有,经常被理解为一种阴谋论。《老子》第七章中说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后身是要达到身先,外身是为了存其身;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最终的目的还是成其私;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所以,是为了守住自己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最终也是要明、彰、有功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不争也是争,不争才是争的最好手段,只有不争才能最终胜于众人。表面的手段和深层的目的互相分离,使人莫可致诘,这是其高明处,也同时是其阴谋处。

这种看法也影响于老子的政治哲学。《老子》一书中贯穿着谦下为表、柔弱胜刚强的格言,但是这只是对民众而言,统治者恰是要利用民众的柔弱来实现对民众的控制。民众的愚昧才能成就统治者的大治。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第三章)让人民弱其志,强其骨,(第三章)而让君主能更好地治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取天下才是君主的关注点所在。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第六十一章)也是同样的意思。卑微处下是不得已,而勾践之志则无时不在。柔弱只是暂时的手段,其目的则在于更大的征服。

所以班固说《老子》一书是君王南面之术,(《汉书·艺文志》)也就是给统治者看的一部统治人民的权术书。钱穆也说老子是一个阴谋家,恐怕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他在《庄老通辨》中说:抑且《老子》书中之圣人,其不仁与可怕,犹不止于此。彼既窥破了天道,善为运用,已成为圣人之权术,而又恐有人焉,同样能窥破此天道,同样能运用,同样有此一套权术,以与圣人相争利。故《老子》书中之圣人,乃独擅其智,默运其智,而不使人知者。这都是将有无理解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将哲学运用到政治和权术斗争中去,形成了老子阴谋家的形象。这是我所谓的对《老子》的一种别解。

三、以无为本——老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老子重有无,而在有无中,老子又特别注重的意义,所以很多哲学史家将老子思想归结为尚无。但是怎样理解老子的这个,是理解老子哲学的一个关键。

老子哲学中有无有两种不同的意涵。陈鼓应先生说:二章与十一章上的‘有’是指现象界的具体存在物,‘无’则是指现象界的非具体存在物;一章和四十章的有、无是意指超现象界的形上之‘道’。他又说:二章和十一章上的‘有’‘无’如果译成英文,‘有’相当于existence,‘无’相当于non—existence,而一章和四十章的‘有’‘无’却是难以侈译的,如果勉强要译,通常讲‘有’译为Being,‘无’译为Non—being,不过老子同时注重‘有’和‘无’,和Parmenides只视Being为唯一的实存是不一样的。

据此可见有无的不同意义。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和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的有无,即陈先生说的超现象界的形上之‘道’;而二章故有无相生,十一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的有无,则指现象界的具体存在物和非具体存在物。这里,《老子》的本体论意涵极为显著。

的本体论意涵在王弼那里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在对《老子》十一章的注释中,王弼说: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这里王弼明显已经压制了而高扬的意义。有之所以有用,还是因为无,这和老子说的有无配合为用的意思已相距甚远了,也因此,王弼的哲学被冠以贵无论的称谓。

王弼特别注重无,但是他眼中的无和老子是不一样的。王弼哲学中的无,是一种超越的外在的本体,万事万物都以它为本,这个无如柏拉图式的理念,如朱子的理,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式的外在存在。《晋书·王衍传》载:(何晏王弼)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所以,无的作用是很大的,万事万物都要本之于无才能得到自身的规定性。

这个无不像一般的具体事物,具体事物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而有特殊规定性的事物就有自身的限定性,比如是方的就不能同时是圆的,是温的就不能又是凉的。因为有其限定性,就不能成为万物万有存在的依据,所以万有的本体就只能是无形无象的。这里,王弼所谓的并不是空无(老子哲学中有些的概念就是指空无),而是世界万物的无形无象的本体,这个本体决定了具有各种规定性的的存在和发展。

在王弼的哲学系统中,有无的关系是:是无形无象的,是本,是有形有象的,是末。有形有象的东西依赖无形无象的本体才能存在;,万有由于的统率,才有规律性;是绝对静止的,万有是千变万化的,然而终究归于静止。这就是说,世界的统一性不是它的物质性,而统一于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的。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王弼哲学中的有无与老子思想的绝大差异,这也是王弼对老子思想的极大发展。

本文关注于老子哲学中的,梳理了对有无理解的几种形态。或是将其理解为辩证的范畴;或是将其理解为阴谋的诡计;或是将其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对概念的这些不同的理解,丰富了老子哲学的维度,也是我们理解老子哲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3]钱穆.庄老通辨[A].钱宾四先生全集(第七册)[C].台湾联经出版社,1998.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

[5]王弼.老子注[A].楼宇烈.王弼集校释[C].中华书局,2009.

[6]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胡道静主编.十家论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c67e16700abb68a882fbaa.html

《浅谈老子哲学中的“有”与“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