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诗歌《咏水仙》中的语篇衔接与连中教贯

发布时间:2020-05-08 06:22: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华兹华斯诗歌《咏水仙》中的语篇衔接与连中教贯



———————————————————————————————— 作者:

———————————————————————————————— 日期:

华兹华斯诗歌《咏水仙》中的语篇衔接与连中教贯-中教数据论文

华兹华斯诗歌《咏水仙》中的语篇衔接与连中教贯

收稿日期:2015—04—12

作者简介:肖一(1988— ),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发祥(1956— ),男,河南三门峡人。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肖一,张发祥

(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必须运用一定的衔接手段来达到语义的连贯,否则就会引起语义含混甚至交际失败。尽管衔接手段在各种文学作品中都有所运用,但每一种文体的衔接方式又各有特点。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语言精炼,表达方式灵活,其衔接手段具有独到之处。本文以华兹华斯诗歌的代表作《咏水仙》为例,分析英语诗歌为达到连贯所运用的多重衔接方式,以期更加全面地分析英语诗歌。

关键词 :衔接;连贯;华兹华斯;《咏水仙》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9.050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117—03

衔接和连贯是话语分析和语篇研究中一组重要的概念。韩礼得和哈桑出版其专著《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自此,对于衔接和连贯的研究方兴未艾。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韩礼得和哈桑给“衔接”下了明确的定义:“衔接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和对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 正如韩礼得所述,“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是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组织起来,使语篇前后一致,语义联系连贯”。 为了达到语义上的连贯,韩礼得和哈桑将衔接划分成五种手段,即照应(reference),连接(conjunction),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在此基础上,胡壮麟于1994年出版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把语音、语调纳入衔接范围,提出了音系层面的衔接手段,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研究范围。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用短小的篇幅、精炼的语言表达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创作灵感,也正是因为如此灵活的表现形式,常使读者陷入其篇章表达不连贯的误区。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完整性,本文将综合韩礼得、哈桑和胡壮麟三位学者的衔接理论,从词汇、语法和语音衔接手段分析华兹华斯的诗歌代表作《咏水仙》,全面剖析诗歌的连贯性。

一、语法衔接

作为一个语义概念,当语篇中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对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出现了衔接。韩礼得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语法衔接包括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由于诗歌文体的特殊性,篇幅短小,省略和替代并不常用,在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中就主要采用照应和连接两种衔接手段。

(一)照应

语篇中某些特定成分无法通过自身在语义上得到解释,而是通过照应,指向语篇内其他成分才可以得到理解。指称(reference)又可以根据方向性分为外指(exophora)和内指(endophora)。外指(exophora)存在于上下文的语境之中,语篇本身之外。以诗歌的开头为例: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 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

这首诗第一句第一个人称代词“I”并没有在之前的语篇中出现过,但读者可以根据语境推断出“I”指的是诗人自己,这样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诗人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通过外指实现了诗内语义逻辑上的连贯。同样的,外指在本诗第三小节中还出现了一次: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本节第三句中“A poet”并没有在语篇前后出现,但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出“A poet”指的不是他人,而是作者自己,和下文的第一人称“I”相互照应。

与外指相反,内指指的是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之中。内指又可以分为前指(anaphora)和后指(cataphora)。还是以第三节为例,第一句中的“they”指代上文出现过的“daffodils”,而最后一句中的“me”回指前一句的“I” 。前指的使用使诗句联系紧密。后指并没有在本诗中体现。

除此之外,在《咏水仙》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使用也体现出了语义照应的衔接关系。人称代词“I” “they” “me” “their” 和指示代词“the”共出现了19次。在本诗中第一次出现的事物如“lake”“trees”“stars”等,作者均用指示代词“the”来修饰,采用外指,表达读者和作者对这些事物是共同熟悉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诗的第一节,作者首次提到水仙花时用的是“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接下来均采用“they”来回指“daffodils”,而到了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在“daffodils”前面加了指示代词“the”,与诗的开头首尾呼应,融为一体。

(二)连接

连接是一种运用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不同成分之间具有何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这样的连接成分可以是短语,例如“by the way”“at least”,也可以是连词,例如“and”“but”等。在《咏水仙》一诗中,作者多处使用复合句,由连词充当句与句之间的语义纽带,以达到意义连贯,形成衔接。例如: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此处,作者把水仙花比喻为天上的繁星,连绵不断,并用“and”连接两行诗句,把人从地上带到天上,扩大了读者的想象视野,妙不可言。又如: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诗人用“but”一词把水仙随风摇摆的舞姿和律动的波浪形成对比,更加突出水仙的欢快,其灵动的姿态跃然纸上。全诗的最后,作者写道: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诗人在结尾连用两个“and”,使语言连贯,富有张力,把情绪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大自然对人类心理的积极影响。

二、词汇衔接

词汇的衔接是指通过词汇选择在篇章中形成一条连贯的线索,从而实现语篇的连续性。韩礼得和哈桑在1976年将词汇衔接分为两类:重复(reiter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其中,重复被进一步划分为四种情况:重复(repetition),上下义 (superordinate),同义词(synonym)和概括词 (general word)。1994年,韩礼得将词汇衔接重新分类,分别是:重复(repetition),同义(synonym)和词语搭配(collocation)。

(一)重复

作为词汇衔接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词汇重复指的是一个词项以其自身形式或屈折变体重复出现,以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既可以是连续重复,也可以是间接重复。在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中,出现了三个词语的重复。首先,“dance”一词出现了四次,分别在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末尾“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第三节的第一句“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以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这样的词汇重复将水仙花曼舞的姿态和作者心中的愉悦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生动形象。其次,“daffodils”(水仙)一词在本诗的开头和结尾一共出现了两次,首尾呼应,更加突出歌咏主体。另外,在诗歌的第三节,作者在同一行重复了“gaze”一词,“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彰显了诗人激情澎湃、欣喜若狂的状态,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二)同义

当语篇中的一个词项和之前出现的某个词项意义上相同时,便出现了同义词,它也是一种词汇衔接的手段。然而,对于同义这种衔接方式的界定是有争议的。韩礼得在其1994年最新修订的著作中指出,反义关系也应和同义一起被列到词汇衔接手段中。在华兹华斯的《咏水仙》里,我们可以在诗的第一节找到同义词的衔接手段: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

在这里,作者连用两个同义词组“a crowd of”和“a host of”来形容水仙的繁茂,使语言生动形象,避免重复,不仅提升了本诗的艺术效果,也有助于达到语意连贯。

(三)词语搭配

搭配是指英语中的词语与某些特定词语共同使用的现象。词语搭配作为一种词汇衔接手段涉及所有语义相关的词项。例如在《咏水仙》中,“a crowd,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sparkling waves”“jocund company”都体现了词语之间在语义上的搭配关系。

三、语音模式

除了韩礼得和哈桑提出的语法与词汇衔接手段外,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到的语音模式也同样具有衔接的功能。不同的语音模式不仅能突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语义关系,还能把诗歌中的 关键词 连接成语义链,逐步解释语义发展的不同层次。诗歌中主要的语音模式存在于格律、节奏和音韵中。

(一)格律和节奏

在英语语音学中,重音和节奏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排列的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会产生不一样的节奏。英诗中的节奏就是由于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交替形成的,体现出固定的格律和节奏。《咏水仙》从形式上看,格律工整,大部分是四步抑扬格,整首诗基本格律的统一使诗歌读起来衔接连贯,朗朗上口。

全诗在重音分布上是规律之中富有变化。虽然整首诗歌的基本格律是四步抑扬格,但第一诗节的最后一行“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和第二诗节的最后一行“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分别采用了三个重音,首位中间各一个,既增添韵味,又不破坏整首诗歌的连贯性。

另外,诗人还使用了行间停顿(caesura)不停地调整着全诗的节奏,实现语音上的间隔性衔接,例如:

第四行: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

第五行: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

第十三行: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第十九行:For oft,when on my couch I lie

(二)音韵

通过重复相同的或相近的音素会产生音韵。音韵的使用不但可以增加语言的韵律美,还可以在语音上起到相互衔接的作用。《咏水仙》在音韵上也独具魅力,例如:第五行“beside”和“beneath”两个介词押头韵,增强了地点上的连贯性,使整行诗更加紧凑;第七行“stars”和“shine”押半头韵,加深了主体和动作之间的衔接。

四、结语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符合交际目的的必要条件。本文以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咏水仙》为例,分析了衔接和连贯在英语诗歌中的运用。尽管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篇幅短小,语言形式独具一格,往往让人感觉到有不连贯之嫌,但通过分析其语法层、词汇层和语音层上面的衔接手段的体现,可以发现整首诗歌结构紧凑、语意连贯、主题一致,达到了形和意的高度统一。

[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 [M].Lon中教don:Longman,1976.

[2]安晓红.英诗音韵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

[3]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5]施媛.回归自然追求“三性”——试析《咏水仙》的图形—背景构形[J].外国语文,2012(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cca72103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19.html

《华兹华斯诗歌《咏水仙》中的语篇衔接与连中教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