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的湘西方言

发布时间:2013-10-13 19:13: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衡阳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目:浅析沈从文小说中湘西方言的运用以《边城》为例

系: 中文系

业: 汉语言文学

号: 09050217

作者姓名: 覃玲

指导教师: 陈新潮

20135


衡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衡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衡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一)


衡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二)

衡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三)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湘西方言的运用

---以《边城》为例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

09050217 覃玲 指导老师:陈新潮

摘要:提起沈从文,让人想起的便是他的“湘西世界”,其浓郁的乡土色彩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眼球。本文以《边城》为例,结合文本分析湘西方言在该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并简要阐述其运用方言创作的动因。试图给读者提供参考,以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湘西世界”,了解沈从文。

关键词:沈从文;乡土色彩;湘西方言;《边城》


引言 …………………………………………………………………… (1)

1湘西方言在《边城》中的具体运用………………………………(1

1.1 单音节词的运用………………………………………………………………(1

1.1.1动词………………………………………………………………………… 2

1.1.2其他词类…………………………………………………………………… 5

1.2非单音节词…………………………………………………………………… 6

1.2.1名词 ……………………………………………………………………… 6

1.2.2动词………………………………………………………………………… 9

1.2.3形容词……………………………………………………………………… 11

1.2.4量词………………………………………………………………………… 12

1.2.5称谓词……………………………………………………………………… 13

2.沈从文运用方言创作的动因…………………………………………(14)

2.1方言本身具有的文学魅力…………………………………………………… 14

2.2湘西方言的丰富独特性……………………………………………………… 14

2.3作者个人的乡土情怀………………………………………………………… 14

结语……………………………………………………………………… (15)


引言

方言作为一种母语,它承载了一个人儿时就积累起来的对世界的那种认识、感受和情感体验,而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方言母语对人们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家也不例外。沈从文于上世纪30年代崛起于中国文坛,他运用湘西方言描绘原生态湘西世界的作品在文坛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些作品带有鲜明的湘西地方色彩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较深的地域文化内涵。

沈从文大量使用湘西民间口语方言,采用民歌俗语,使其作品充满了地域色彩,同时也给大量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与沈从文相关的研究有很多,也有不少研究涉及沈从文文学语言特色,但大多附丽于沈从文创作思想及价值的评述,少数几篇专门研究沈从文语言的论文也限于传统的风格。邵一飞在《论沈从文作品的民间口语叙事模式》中提出“沈从文在叙事模式上具有明显的民间口语特征,从形式上看,这些特征主要从口语句式、短语、排比句、从叠词、拟声词和方言词汇等六个方面表现出来。”他认为“沈从文使用民间故事家的口吻讲述故事、描写人物,大量运用湘西民间口语句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张贤平在谈论沈从文作品的语言特色时,则以“朴素美、乡音美、形象美”[1]来总结。关于沈从问作品中方言的研究,糜华菱以比画为依据作有《沈从文作品的湘西方言注释》,刘壮翀、刘壮韬以音序为依据作有《沈从文作品中湘西方言释义》,目前还少有研究者以沈从文具体作品为例来分析其方言的运用。本文将试图以《边城》为例,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湘西方言在沈从文作品中的运用,并试图为读者更深层次了解沈从文作品的风格和内涵提供阅读参考。

《边城》作为沈从文“湘西世界”的代表作,无论是在文化内涵方面还是语言特色方面都是最能表现沈从文的特色的,读懂《边城》对于读懂其他“湘西世界”作品有着引导作用。

1.湘西方言在《边城》中的具体运用

1.1 单音节词的运用

1.1.1动词

(1)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第一节,第362页)

(2)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第一节,第363页)

上面两处的“过···去”都是“到···去”。汉代汉语中的“过”虽然有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意思,但书面上很少直接用,往往只是与“来、去”等范围不确定或者“河、沟”等小范围的词连用。而在湘西,“过”字常常被使用,除了文中的“过湖南去”,还有走亲访友时也会说“过某某家去”。

(3)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第一节,第363页)

(4)(老船夫让翠翠去城里看赛龙舟,自己留在来守渡船)翠翠把眉毛邹拢去苦笑,“船陪你,嗨,嗨,船陪你。爷爷,你真是······”(第七节,第377页)

湘西人习惯用“拢”来表示到达的,如拢屋,(3)中就是到达河岸的意思。而(4)中则更多的是用“拢”的靠近的意思,并且是靠近得无法再近,程度很深。这样的用词能够完全表现出翠翠理解爷爷一心想让自己去看划船的良苦用心,从她的苦笑中,读者也能感受到翠翠的乖巧和爷孙俩的深厚感情。

(5)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第一节,第363页)

6······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情不过,也为了安心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第一节,第363页)

“把”字有很多用法,它可以是动词、名词、量词、介词、助词,而意思是“给”这一用法却是湘西所独有的。(5)中的“把”和(6)中的“把”都是“给”的意思,(6)中后一个“把”是常用的介词。“把钱”突出的是给钱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爽快的个性。

扎:(7)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的包袱上去······(第一节,第363页)

(8)(一过渡人给老船夫给钱,被老船夫硬退了回去后)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来,送给翠翠。(第六节,第375页)

“扎”在现代汉语中是“捆”,而在湘西人的语言里除了“捆”(扎头发)还有(7)中的“塞”和(8)中的“夹”的意思。老船夫把草烟塞进过渡人的包袱里,“扎”表现老船夫动作麻利爽快,毫不吝啬。腰带和裤腰之间是分开的,所以老船夫的铜钱是夹杂两者之间的。

:(9)(老船夫和翠翠)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第一节,第364页)

(10)(河里涨水后)便常常有人驾了小舢板,一见河心浮沉而来的是一匹牲畜,一段小木,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的声,便急急把船桨去。(第二节,第365页)

(11)邀会的,集款是时大多数皆在此地,扒骰子看点数多少轮作会首时,也常在此举行。(第二节,第366页)

(12)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第三节。第369页)

“逗”为“凑近、接在嘴上”之意[2];“扒”的意思是“掷”,以上三个都是湘西人常用的动词。“桨”是名词作动词用,意为“划”;“氽”本身是漂浮的意思,而在(12)中表示“憋着气在水里面游动”。

(13)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那黄狗汪汪的吠着,受了惊似的绕屋乱走。(第三节,第370页)

(14)(翠翠在河边与傩送对话时)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的吠起来。(第四节,第372页)

“吠”由“口”和“犬”合成,是最古老的表示狗叫的词,湘西保留了古语,一直用“吠”来表示狗叫,也体现了湘西人跟狗的和谐关系。上面的例子则是对狗的忠诚的无形赞美。

(15)(端午节,翠翠跟爷爷一起看赛龙舟,爷爷对翠翠说)人太多,站在这里看,不要动,我到别处去有事情,无论如何总赶得回来伴你回家。(第四节,第370页)

(16)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口信,告翠翠要她即刻回家。(第四节,第372页)

(17)那哥哥同弟弟在河上游一个造船的地方,看他家中那一只新船,再新船旁把一切心事全告给了弟弟。(第十二节,第392页)

(18)近六月时, 天气热了些,老船夫把一个满是灰尘的黑陶缸子从屋角隅里搬出,自己还匀出闲工夫,拼了几方木板作成一个圆盖。(第十二节,第391页)

“伴”为陪伴;“告”是“告诉”,比“告诉”语气轻,更亲切,是表达说、讲的常用词,多用于单方诉说;“匀”,现代汉语指使均匀、抽出一部分给别人或做别用,“匀”在(18)中是这两种意思的结合,是说老船夫抽出一些不用渡人的空闲时间来做圆盖,使自己的生活能够在船和其他事情上均匀,写出了老船夫的勤勤恳恳。

夜:(19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第十三节,第394页)

(20)吃了宵夜,老道士歪在死人床上睡着了。(第二十节,第410页)

夜即夜晚,天快夜了即是天要到晚上了,夜晚即将来临了,这句话简短朴实但又能道出夜幕即将来临时的状态,作者用“夜”字给人脑海留下夜的印象,鸟叫声不息带给人一种想象,营造了美而纯的画面;“歪”描写的是老道士躺在床上的姿势,作者用外在姿态的歪写内心气质的正。“死人”带给人的是一种恐惧,死人床就成了该远离的物件,而老道士却在死人家里能吃能睡,他内心的坦荡不言而喻。而老道士是平凡湘西人之一,因此不难看出湘西民众质朴的性格和强大的精神。

在湘西方言中,很多词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样的短语具有湘西言语的特点,如表示较量、比试的“过劲”。湘西言语中的人称代词也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如称呼老人家的“您哪、他哪”。这些词都是沈从文作品中方言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城》中也有这样的词。

不许(21)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第一节,第363页)

落雨(22)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第五节,第373页)

莫闹(23)“翠翠,莫闹,我摔倒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第五节,第374页)

断黑(24)她又不愿意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第四节。第371页)

不拘谁个(25)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这人就可以傍了门前长案坐下来······(第二节,第366页)

“不许”即不准、不让,由于湘西人性格温和,即使表达反对,说话时的用词和语气也相当的柔和,一般不用语气生硬的“不准”。从文中内容来看,老船夫老了,本就应该颐养天年,而“天”却仍让他摆渡,一是道出了老船夫命运多舛,二是流露出作者对于老船夫的怜悯。“落雨”就是下雨,这个词很多地方都有用,没有特殊的意义;湘西口语中一直用“莫+动词”来表示“别+动词”这一语法,”莫闹”就是别闹;断黑,完全变黑,与白天断了联系,在口语中表示夜幕的到临;不拘谁个,就是不管是哪个人、无论是谁。

1.1.2其他单音节词

(26)茶峒的青年男子眼睛光,选媳妇也极在行。(第十节,第386页)

(27)邀会的,集款是时大多数皆在此地,扒骰子看点数多少轮作会首时,也常在傩送此举行。(第二节,第366页)

眼睛光指眼光好,看事看人看得准;会,一种互助集资的方式。一个人需要一笔数目较大的钱,本人拿不出来,但又不想负债借钱,便邀集邻里亲友若干人成立一个“会”。每人每月拿出一定数目的钱凑成一个大数叫做邀会,也称打会.[3]

(28)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关荣。(第二节,第367页)

(29)“不咧,人家以为这件事你老人家肯了,翠翠便无有不肯了。”(第第十节,第386页)

红,本是颜色词,在句子中代表红色的布匹,是一种指代。这种指代不仅说明湘西语言的古朴,还体现出了湘西人不拖沓的性格。“咧”读 lie,语气助词,用法跟“了、啦、哩”相同。它湘西口语中经常出现,让说话人的语气中多了一分调皮、玩笑,少了几分严肃、生硬,也体现出了说话人之间的和睦、平等。

(30)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驾家中那只新油船下驶,好忘却上面的一切。(第十四节,第396页)

(31)这年青人(傩送)正像要远行的样子,一见了老船夫就回头走去。杨马兵就喊他说:“二老,二老,你来,有话同你说呀!”(第十六节,第400页)

(32)(老船夫)他向各个过渡本地人打听二老父子的生活,关切他们就像自己家中人一样。但也古怪,因此他却怕见到那个船总同二老。 (第十八节,第403页)

(33)杨马兵既是个上了五十岁了的人,说故事的本领比翠翠的祖父高一筹,加之凡是特别关心,做事又勤快有干净,因此同翠翠住下。(第二十一节,第411页)

“同”字在湘西方言里有很多种意思,在不同的语环境或不同的搭配里表达出来的意义也不尽相同。(30)中的“同”可以解释为“从”,介词,意思为大老从茶峒离开去往别处;(31)中的“同”是“跟”的意思,也是介词,有一定的强调作用:话是杨马兵自己主动要和说的,不论二老是否愿意听,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意味在里面,表现出了二老对于杨马兵要说的话并不十分感兴趣;(32)中的“同”相当于“和”,连词,连接的前后两者是并列关系,并无主次之分;(33)中的“同”是“与”的意思,介词。也可以解释成“跟”,但它更多的是凸显“住下来”的人双方额意愿,没有意思勉强的感情掺杂其中。这也是作者用“同”字在文中所要表达出的情绪。

1.2 非单音节词

1.2.1名词

湘西方言中有一类双音节词,与普通话的语素排序相反,如“热闹”记成“闹热”,在《边城》中也有一些这样的词。

气力(34)但不成,凡是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第一节,第363页)

气运(35)气运好,半年之内船不坏事,于是他从所赚到的上,又讨了一个略有产业的白脸黑发小寡妇。(第二节,第367页)

例句中的两个词与普通话比,都是语素逆序。“气力”就是“力气”,为了表示出所要强调的是出了人力,因此说成“气力”,给人一种具体的感觉;同样,为了强调好运,所以把“运气”说成“气运”。

在湘西方言口语中,以“子”结尾的子尾词特别多,这类词的大量存在与湘西当地的文化及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沈从文作为湘西作家,其作品中也大量存在这类词语,《边城》中子尾词也有不少。

铜子(36)(一过渡人给老船夫给钱,被老船夫硬退了回去后)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来,送给翠翠。(第六节,第375页)

星子(37)他为翠翠担心,他有时便躺到门外岩石上,对着星子想他的心事。(第七节,第378页)

雀子(38)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第十三节,第394页)

结子(39)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第十三节,第395页)

张子(40)(顺顺对老船夫说)“怎不早说?你不说,我还以为你在看我牌学张子!”(第十九节,第407页)

升子(41)剩下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灵,老马兵为大家唱丧堂歌,,用个空的木升子,当作小鼓,把手剥剥剥的一面敲着一面唱下去。(第二十节,第410页)

“铜子”指铜钱,“铜子”,听起来就像是一件小物品,表现出湘西人对于钱财的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星子”就是夜晚天上的星星,这样的叫法比较亲近,显示出了湘西人与天和自然的一种亲近的关系;“雀”在湘西是鸟的统称;“结子”意为一种复杂的说不清的关系;“张子”指打牌人的技术;“升子”是湘西人用的一种量具,为木质,下窄上宽,多用来计算粮食的多少。

《边城》中除了以上两类方言词,还出现了大量其他的方言词。这些词没有明显的构成特色,却也是湘西方言不可忽视的部分。

日头:(42)代替了天,使他(老船夫)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边的女孩子。(第一节,第363页)

(43)(老船夫对傩送说)“我是老骨头了,还说什么······这世界有得是你们小伙子分上的一切,好好干,日头不辜负你们。(第九节,第383页)

钵头:(44)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第二节,第366页)

(42)中的“日”就是太阳的意思,“头”是一个词缀,所谓“日头”就是太阳;太阳一起一落代表一天,所以“日头”引申之后可以代表时间、光阴,(43)中的“日头”就是取其这层意思;“钵头”是乡村常用的一种碗具,它是用泥土烧制而成,一般比较浅,湘西农村现在仍在使用

眼目(45)(酉水)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第二节,第365页)

颈膊(46)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第三节,第369页)

“眼”是眼睛,“目”也是眼睛,“眼目”就是指眼睛;”“颈膊”可以写成“颈脖”,“颈”跟“脖”是一个意思,“颈膊”就是脖子”。

行雨(47)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第五节,第374页)

隔岸(48)(老船夫)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和敏捷的替爷爷把路人渡过溪。(第一节,第364页)

白日(49)冬天的白日里,到城里去,便只见各处人家门前皆晾晒有衣服同青菜。(第二节,第365页)

“行雨”指夏天突然下的大雨,这种类型的雨只会下一会儿就会停,经常是伴着太阳一起下的;“隔岸”就是对岸,因为两岸之间隔着河,所以用“隔岸”更形象,更能给人一种画面感;湘西人把白天称作”白日”。

兴味(50)黄狗坐在船头,每当船拢岸时必先跳上岸边去衔绳头,引起每个过渡者的兴味。(第八节,第379页)

簸箕(51)(翠翠)痴着,忽然站起来,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

(第十一节,第391页)

工夫(52)近六月时, 天气热了些,老船夫把一个满是灰尘的黑陶缸子从屋角隅里搬出,自己还匀出闲工夫,拼了几方木板作成一个圆盖。(第十二节,第391页)

“兴味”为现代汉语中的“注意、关注”;簸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开,用来簸粮食等。也有用铁皮、塑料制成的,多用来清理垃圾。”(第五版,第107页)而湘西人所用的簸箕则为圆形,与平常大家影响里的簸箕有所不同;“工夫”指时间、精力,“匀出闲工夫”指在老船夫有精力的情况下抽出点不用拉渡船的时间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湘西人对于时间有着自己合理的安排,都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保山(53)(大老对二老说)“爸爸已经听了我的话,为我要城里的杨马兵做保山,向划渡船说亲去了!”(第十二节,第392节)

长年(54)(翠翠)下坎时,见两个人站在码头边,斜阳影里背身看得极分明,正是傩送二老同他家中的长年。(第十八节,第404页)

炸电(55)电光从屋脊上略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电。(第二十节,第408页)

“保山”是对媒人的称呼;“长年”就是长工,因为在一家人做事的时间很长,所以称为长年。“炸电”就是闪电,闪电多伴着雷声,犹如天空在爆炸一样,因而形象的称其为“炸电”。

1.2.2动词

拾取(56)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第一节,第363页)

回转(57)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第二节,第364页)

光赤(58)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第五节,第373页)

交把(59)翠翠既是她那可怜母亲交把他的,翠翠打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第七节,第378页)

(56)中的“拾取”、(57)中的“回转”和(58)的“光赤”,这三个词中的两个字是同一个意思,叠加在一起用是湘西的一种用语习惯。前面在单音节动词中一节中我们说过,湘西的“把”是“给”的意思,因此“交把”就是交给的意思,翠翠是她那可怜的母亲交给老船夫的。

挑绣(60)(这种妇女)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绿丝线挑绣双凤。(第二节,第366页)

泅水(61)这人虽然脚上有点小毛病,还能泅水;走路难得其平,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第二节,第367页)

怀疑(62)那时他还只五十岁,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故无人对他年龄怀疑。(第二节,第367页)

“挑”代表很用心、很仔细,“挑绣”刻画出了湘西妇女在做鞋绣花时认真的神态,惟妙惟肖; “泅水”就是游泳,现在意义上的游泳是一种娱乐的技能,而泅水对于生活在水边的的人来说,不单单是一种技能,还是一种生存的必不可缺的能力;(62)中的“无人对他的年龄怀疑”柄不是说没有人怀疑他年龄的真假,而是说没有人因为他的年龄而怀疑他为人处世的能力。

旅行(63)两兄弟既年已长大,必需在各种生活上来训练他们,作父亲的就轮流派遣两个小孩子各处旅行。(第二节,第368页)

倒锁(64)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 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第三节,第369页)

踹水(65)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的“踹水”游近岸边的。(第四节,第372页)

(63)中的“旅行”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出门游玩,而是一种近乎于流浪的自我历练的行为;“倒锁”就是反锁; 踹水,一种泅水方式的形象描写,指“会游泳的人在水较深的河里,用两只脚上下有节拍的踏动,上身露出水面,向前行进,手可露出水面,举着东西过河”。[4]

难为(66)“翠翠,难为你!······我回去就要人来替你们,你们快吃饭,一同到我家里去看船,今天人多咧,热闹呀!”(第九节,第384页)

回头(67)这年青人(傩送)正像要远行的样子,一见了老船夫就回头走去。(第十六节,第400页)

分派:(68)(老船夫对翠翠说)“天保当真死了,二老生了我们的气,以为他家中出这件事情,是我们分派的!(第十六节,第401页)

“难为”是用来感谢他人帮忙或者安慰他受苦的人的词,可以解释为“辛苦了”;(67)中的“回头”是转身,与现代汉语中的回头意思不同;分派,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分别指定人去完成工作或者任务(第五版,第400页),而(68)中的“分派”可以看做是“连累”的代名词,在老船夫看来,二老把他哥哥的死归结于与翠翠的亲事的失败,认为是自己和翠翠连累了天保,害的他被淹死。

害病(69)(一长年)同二老说:“这是什么玩意儿,难道老的害病弄翻了,只剩下翠翠一个人了吗?”(第十八节,第404页)

发痧(70)“爷爷怎么的,你发痧了?你躺倒荫下去歇歇,我来管船!”(第十九节,第406页)

答应(71)船总见老船夫的眼睛盯着他的脸,想得一个满意的回答,就说“有这事情。”那么答应,意思却是:“有了你怎么样?”(第十九节,第407页)

害病,即生病;发痧,即中暑;答应,即回应、回答。

1.2.3形容词

溜刷(72)(翠翠)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第一节,第364页)

全个(73)······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第二节,第367页)

真干:(74)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第四节,第372页)

新近(75)这两人把话说妥后,就过另一处看一只顺顺新近买来的三舱船了。(第十节,第387页)

硬扎(76)做一个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第十三节,第395页)

溜刷,形容人做事手脚麻利,速度快;“全个”就是全部与整个的结合,强调一心一意做事情;真干,是“真能干”的缩写;新近,就是近来、最近的意思;硬扎,在湘西指性格坚强勇敢或身体健康结实,此处指性格上的坚强勇敢。

光光的:(77)(一个过渡女孩)见翠翠尽是望她,她也便看着翠翠,眼睛光光的如同两粒水晶球。第八节,第380页)

光光的,形容女孩眼睛明亮,眼神纯净,体现出来的是女孩少不更事时的天真无邪。

弯弯曲曲(78)(二老说)“······至于我呢,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只是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就是他弄死的。” (第十七节,402页)

弯弯曲曲,是二老用来形容老船夫为人不直爽,像山路一样弯多,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湿莹莹:(79)(杨马兵)······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自已跑到翠翠家去看那个死者,眼睛湿莹莹的······(第二十节,第409页)

湿莹莹,写出了杨马兵看到老船夫的尸体后流泪的悲伤之情,莹莹,写出了眼泪光亮透明的质感, 写得细腻有情感;硬僵僵,僵硬的意思,将杨马兵抚摸老船夫冰冷的尸体时的一种伤感表现出来了。

沉沉的(80)一会船总顺顺从外面回来了,样子沉沉的,这豪爽正直的中年人,正似乎为不幸打倒努力想挣扎爬起的神气······(第十六节,第400页)

沉沉的,本意为东西很重,此处形容船总顺顺在得知大儿子天保被淹死后沉重的心情。

虎虎的(81)两长年同马兵吃了宵夜,喝过两杯酒,精神还虎虎的,便轮流把丧堂歌唱下去。

虎虎的,意为像老虎一样,形容人精神旺盛。(第二十节,第410页)

《边城》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方言词,比如:形容盛情难却,无法推脱的“情不过”(第一节,363页);批评人做事不认真仔细的“毛手毛脚”(第二节,366页);用来指代他人的“别人家”(第六节,376页);贴近生活具体事物的颜色词“豆绿色”((第八节,379页);表示实在不知所措、无可奈何的“莫可奈何”(第九节,第382页)。

1.2.4量词

在《边城》中,一些量词的运用是在其他作者的作品中难以看到的,它表现出了湘西方言的特别和有趣。例如:

(82)祖父就说:“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第六节,375页)

(83)(一对过渡母女)母亲穿着新浆洗得硬朗的蓝布衣服,女孩子脸上涂着两饼红色,穿了不甚合身的新衣,上城到亲戚家中去拜节看龙船的。(第八节,380页)

(84)说着船已拢了案,翠翠抢着帮祖父搬东西,但结果却只拿了那尾鱼······(第九节,382页)

(85)天夜了,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的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看你飞地多远!(第十三节,394页)

1.2.5称谓词

湘西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聚集了苗族、土家族、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在这个地理位置偏僻,民风朴素的地方,其称谓也带有民族地方色彩。首先体现在对孩子的叫法上,在《边城》里,所有人都叫天保为“大老”,叫傩送为“二老”,很明显这是按照他们兄弟俩的排行来叫的,老大天保叫大老,老二傩送叫二老,这也是对孩子最普遍的称呼。再者体现给孩子取名用字上,湘西人为人淳朴善良,给孩子取名时往往随意但却寄托着希望,老船夫给孙女取名“翠翠”,表面上看是“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第一节,第363页),实则希望翠翠能像两山的篁竹那样健康的成长。还表现在对人的尊称上,老船夫在茶峒边城的小溪边勤勤恳恳的守着渡船五十多年,为人有热情大方,因此受人尊敬,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称其为“伯伯”,例如:

(86)天保:“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志,像个观音样子······”第七节,第378页)

(87)傩送:“伯伯,你到这里见过两万个日头 ,别人家全说我们这个地方风水好,出大人,不知道为什么原因,如今还不出大人。”(第九节。第383页)

(88)一熟人:“伯伯,你翠翠今年十几岁了?”(第十节,第387页)

(89)杨马兵:“伯伯,我在有事情告你,碰巧你就来城里!”(第十六节,第399页)

(90)顺顺:“老伯伯,我们谈的那件事情就吹了吧,天保大老已经坏了,你知道了吧?”(第十六节,第400页)

从沈从文在《边城》中对湘西方言的运用上来看,湘西方言在其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居多,而单音节词以动词为主,多为古词遗留,双音节的词以名词居多,多为口语用词。《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的名篇之一,它展现了沈从文先生别具匠心、巧妙地运用方言,使其整个作品成为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值得去赏读、研究。我们说方言可以创造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增加感染力,它可能是作者的精心锤炼,有意为之,也有可能是内心感情的释放,无心之举。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从创作方式上看,方言的运用是有意为之,但从创作动因上则是无心之举。

2.沈从文运用方言创作的动因

2.1 方言本身具有的文学魅力

“方言是语言的的地域变体,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恰当使用方言,有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营造浓郁的地域氛围,增强作品表现力。”[5]方言的功能是多样化的,除了能够确立地理背景和反应人物社会地位,还可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塑造简洁、凝练的文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方言都是作者精心锤炼,有意为之,它们在普通话中很难一一对应,即使有,也难以尽其意,它们无法靠通俗的表达或者是方言对译来传达和再现。这便是方言本身所具有的文学魅力。

2.2 湘西方言的丰富独特

湘西方言本身保留着不少古代用语习惯,语言有一种古典的气息,句式简洁明快,表情达意不铺张,叙事成分居多,因此语言有古朴自然、新颖别致的乡土特色。而湘西位又于湘语和西南官话交界地区, 境内存在面目特异的乡话和多种小土话, 以及土家、苗、侗、瑶等少数民族语言。各种语言、方言长期交错分布, 互相碰撞、接触和影响, 导致该地区的方言出现许多不规则演变,语言和方言情况相当复杂,这也使得湘西方言丰富独特。

2.3作者个人的乡土情怀

一提起沈从文,就必然联想到他所创造的神奇、独特的“湘西世界”,翻开“湘西世界”,到处散落着湘西方言,这也是沈从文作品的一大特点:运用普通话与湘西方言夹杂的方式来创作、来表达。

沈从文的教育背景决定了他的基本语言面貌。沈从文1902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如同现代诸多文学家一样, 沈从文也是从母亲那里受到了最早的教育。母亲教会沈从文认字, 给他讲述大量当地民间传说和野史逸闻, 其中有些是来自少数民族的故事。沈从文四岁开始读书, 大约六岁上私塾, 朗读、背诵《诗经》和《孟子》 , 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但他不在意正规的书本学习, “逃学”是其必然的功课。“逃学”之后, 沈学会从一本“小书” 读一本人生的“ 大书” 自然山水间的各种声音都能强烈地刺激他,童年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开放的、略带点野性的启蒙教育, 使街头、田野、河边等成为沈最好的老师。湘西凤凰口语,一种与自然亲近,以汉语西南官话为基础, 参杂一定苗语词汇的边地方言,塑造了沈从文最早的语言底色。童年年少年是一个人生命的初步, 关于童年少年的世界原初感受往往成为一个人最深远最幽美的记忆体验,沈从文虽然长期生活在古都北京, 并先后在上海、武汉、青岛和昆明留下足迹, 1981 年还应邀出访美国,但无论京白沪腔,还是齐音滇韵,均没有改变其语言“湘西的根”;他也试图学习外语, 但也最终不了了之。

对于湘西, 沈从文始终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依恋深情。1981 4 8 , 沈从文回湖南, 在湖南省博物馆发表演讲时, 深情地说:“ 我离开家乡已经六十年了, 可是我的情感, 我的兴趣,多半还是集中在家乡的一切。”[6] 在《从文自我评述》中, 他说: “我人来城市五、六十年了, 始终还是个乡下人, 不习惯城市生活, 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自觉定位“乡下人”的结果, 必然在语言感情上亲近和认同“乡下人”的语言即湘西方言, 使沈从文能够60余年语言面貌上坚守“湘西的根”, 更为重要的是, 源于自觉的“乡下人”文化身份认同, 沈从文成为湘西生活的自觉叙述者和歌颂者,而且在文学“湘西世界”的打造中湘西方言成为其重要的话语资源。

结语

沈从文作为乡土小说作家,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很多意义非凡的作品。本文着眼其方言创作的具体表现并简要分析其运用方言创作的动因,试图为读者阅读“湘西世界”作品提供参考,以便他们能更深刻地了解“湘西世界”,了解沈从文。同时也希望能为方言研究添砖加瓦,为促进方言研究的健康蓬勃发展尽绵薄之力。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的名篇之一,它展现了沈从文先生别具匠心、巧妙地运用方言的特色,也使其整个作品成为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本文以沈从文先生代表作《边城》为例,以语素及词性为根据,列举作品中出现的湘西方言词汇,并结合文本加以解释和简要分析。从本文来看,沈从文在文学作品中的湘西方言运用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居多,而单音节词以动词为主,多为古词遗留,双音节的词以名词居多,多为口语用词,语言有古朴自然、新颖别致的乡土特色。

沈从文自己也说过,“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的水上人的语言太多了”,“文字一部分充满泥土气息”[7]。的确,他的语言完全根植于生活之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去描写优美健康的人性、纯洁古朴的风格。 我们说方言可以创造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增加感染力,它可能是作者的精心锤炼,有意为之,也有可能是内心感情的释放,无心之举。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从创作方式上看,方言的运用是有意为之,但从创作动因上则是无心之举。

注释:

[1]张贤平.朴素美、乡音美、形象美--略谈沈从文作品的语言特色[J].吉首大学学报,19864),44.

[2]刘壮翀、刘壮韬.沈从文作品中的方言释义二[J].天津大学学报,1999,1(2),150.

[3]刘壮翀、刘壮韬.沈从文作品中的方言释义三[J].天津大学学报,1999,1(3),230.

[4]刘壮翀、刘壮韬.沈从文作品中的方言释义一[J].天津大学学报,1999,1(1),29.

[5]胡六月.文学作品中方言的另类功能及翻译——以鲁迅小说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院报,2012,(05).

[6][7]王亚蓉. 沈从文晚年口述[ M] .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003,2.

参考文献:

严家炎,孙玉石,温如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边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2-412.

刘壮韬.沈从文作品中的方言释义.[J]天津大学学报,1999,1.

胡六月.文学作品中方言的另类功能及翻译——以鲁迅小说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院报,2012,(05).

王亚蓉. 沈从文晚年口述[ M] .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003.

李雪峰.湘西之子文学语言的地域风韵[J].汉语文化,2004,(03).

贺忠.从湘西方言看沈从文的小说[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董正宇.沈从文与湘西湘西方言--兼论沈从文对现代汉语文学的贡献[J].吉首大学学报,2006,27(4).

张贤平.朴素美、乡音美、形象美--略谈沈从文作品的语言特色[J].吉首大学学报,1986,(4).

邓莹.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情节”[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6).

⑩糜华菱.沈从文作品的湘西方言注释[J].吉首大学学报,199213(3.4).

On Shen Congwen Xiangxi use of dialect
--- To "biancheng" Case

Department of Chines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09050217 QinLing Suprevisor: Chen xinchao

Abstract: Institute Shen Congwen, reminiscent of is his "Xiangxi World, its rich local color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countless readers and researchers. "Border Town", for example, combined with text analysis Xiangxi Dialect in the works, and briefly described the use of dialect creation motivation. Trying to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a reference, so that they ca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Xiangxi world, understand Shen Congwen.

Key words: Shencongwen;Local color;Xiangxi World;“BianChen”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d6a963010a6f524ccbf85ac.html

《《边城》中的湘西方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