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小说的民俗特征探析其作品的批判性

发布时间:2023-03-13 00:53: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2006年7月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Ju1.2006 第13卷第7期 Joum ̄of Hubei Insttute of Education Vo1.23 No.7 从鲁迅小说的民俗特征探析其作品的批判性 黄亚沉 (福建警官职业学院,福州350009) 摘要:国民的生活习惯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民俗现象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浸染、束缚和制约,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愚昧、落后、保守的一面。鲁迅看到了盘结在民俗陋习之根的病毒是封建思想的虚伪性、陈腐性和欺骗 性,于是在他后来创作的小说中,对民俗现象的描写更突出地体现了浓郁的批判倾向。 关键词:民俗;愚昧;残酷;虚伪;批判;封建传统思想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6)07—0011一O2 作者简介:黄亚沉,男,福建罗镇人,高级讲师。 鲁迅的许多作品中的人物是生活在地道的2O世纪初中 壤,是它赖以保持的精神支柱。”…因而这种民俗现象表现出 国东南沿海的农村,鲁镇与未庄那古老而少变的生活、成亨酒 愚昧性的特征。《药》中“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一民俗现象就 店的格局、社戏、赛神、祭祀等等,无不反映了旧中国浙东一带 是来自中国浙东一带的农村。华老栓用自己的积蓄虔诚地从 浓厚的民俗习惯,在这种长期共同形成的、世代相承的民问习 刽子手手中买来了蘸了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为儿子治病,但最 俗中,鲁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深沉的思考。在早期的作品 终没能挽救儿子的生命。长久的民俗习惯带有很强的荒谬色 中,他谈到了对民俗现象的最初感受。《五猖会》上关于迎神 彩,但广大民众以传统的思想意识对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民 赛会的津津乐道的陈述,《社戏》中对社戏的充满神奇的迷人 俗寄予了全部的希望,华老栓也不例外,他无法超越旧俗的规 色彩的描绘,以及《无常》中“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 约。.透过陋俗愚昧的表象,鲁迅看到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愚 常”的形象,这些充满生命力、迷人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少年 弄和毒害。《祝福》中鲁镇的人们把祝福作为“年终的大典”, 鲁迅。尽管带有某些迷信的色彩,但还是让读者感受到了审 “致敬尽礼地迎接福神,拜求一年中的好运气”,“年年如此,家 美意义。然而鲁迅以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对国民精神状态的 家如此。”这种神秘的祭祀风俗,不但愚昧,而且禁锢、规约着 思考,没有沉浸在对民俗文化的神秘的审美感受里,他清醒地 人们的思想,造成人们骨子里对神的虔诚,而人与人之间是冷 意识到,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稳固其统治地位,对自然现象 漠无情的,祥林嫂就是在鲁镇这种风俗人情中走向死亡。鲁 与人的关系特别关注,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人们的意识形态始 迅以其尖锐的驳议为我们揭示出民俗现象的愚顽可笑、陈腐 终服从于统治阶级专制下的封建思想,因此,国民的生活习惯 不堪,剖析了民俗背后沉淀的封建思想的陈腐意识,指出封建 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民俗现象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封建传统 思想正以愚昧的社会习惯体现杀人的本质。华小栓、祥林嫂 思想的浸染、束缚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愚昧、落后、保 的死看起来是个人悲剧,但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悲剧,是封建思 守的一面。鲁迅看到了盘结在民俗陋习之根的病毒是封建思 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残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 想的虚伪性、陈腐性和欺骗性,于是在他后来创作的小说中, 现行的制度更可怕、更残忍。鲁迅在小说中多次地把这种悲 对民俗现象的描写更突出地体现了浓郁的批判倾向,作者将 剧的人生展示给人们,充满了对乡间陋俗的否定情感,揭示了 人物的塑造与民俗现象的描绘融为一体,人物精神状态的展 封建传统思想借助陋俗扼杀中国人的本质。 示与民俗现象本质的挖掘紧密结合在一起,现实的批判与历 二、从民俗现象的残酷性批判封建传统思想 史的剖析达到高度统一,使读者对现实画面与历史背景产生 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是以维护封建统治制度下的社会秩 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握作品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本质揭露和批 序为目的,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欲望,在漠视个人的生存权利 判。 与独立意识的同时,摧残国民的灵魂。民俗极大地控制着个 从民俗现象的愚昧性批判封建传统思想 人与社会活动,并且是它孕育了人们的世界观与生活策略,它 长期以来,中国的统治阶级除了对广大民众进行残酷的 所沉积的文化因素体现了封建传统思想对人们的高压力,它 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外,始终没有停止对他们的思想束缚和 给人们带来了可怕残忍的悲剧。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比她小 精神压迫,在思想方面统治阶级最主要的统治手段是封建传 十岁,她照样嫁了。这种畸形的婚姻注定了她不幸命运的开 统思想,在封建思想的浸染下,广大民众思想意识处于蒙昧状 始。丈夫死了,婆婆为给小叔子娶老婆,把她卖给深山坳里的 态,形成了保守、愚昧、狭隘的社会心理状态,这种“在非科学 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心理状态,常常也是民俗生长的土 收稿日期:2006—04—10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12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贺老六,她被“用绳子一捆,塞进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 浸染,早年天真活泼的闰土一切生气都丧失掉了。中年闰土的 言行及心理活动表现出鲜明的民俗文化的虚伪本质,显示了其 内在的文化根源:封建思想中“上尊下卑”森严的等级观念腐蚀 了这个被摧残的灵魂,使闰土对“上”者产生了敬畏心理,这种 精神上的畸形状态体现了人生活在封建思想的等级观念中,自 拜堂、关上房门完事”。祥林嫂也出格地反抗过,“一头撞在香 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包香灰,”但 最终无法抵挡婚俗的制约。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祥林嫂丧失 了选择生活的权利,按照民俗说法,女子只有“嫁鸡随鸡,嫁狗 随狗”,丈夫死了,而她还是夫家的“财产”,夫家可以随意处 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自我封闭、自我毁灭的道路。这些民俗现 象造成的悲剧告诉人们,在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奴役下,国民 无法形成生气昂然、真正自由的个性,人们是在人格扭曲中苟 活着,没有幸福可言。《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等作品 置,而代表着族权的婆婆有权将她卖了,这是封建陋俗对民众 长期规约的结果。与其说婆婆剥夺了祥林嫂生存的权利,不 如说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冷酷无情葬送了她的人生。祥林嫂最 后陷入极端孤独与恐惧的情绪,在绝望中她为生存的权利作 最后的抗争,捐了门槛,但这一陋习却给她带来更大的精神摧 残,直到走向死亡。祥林嫂的精神意志和思想愿望被险恶的 外部环境吞噬,她的悲惨命运体现了鲁镇这种文化模式和生 活习俗对人的残害,深刻地提示了民俗特征背后封建传统思 想的残酷性。 <风波》中的七斤剃了光头,后到咸亨酒店听到“皇帝要坐 龙庭”的风声,吓得惶惶不可终日。这是因为清朝的习俗是 男人留辫子,七斤不安的是他的行为违背了封建思想的要求。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认为为小弟迁葬是传统的迷信习俗,但 他最终还是按母亲说的去做,他牺牲了自己的意志,屈就了现 实。在现实生活中民俗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以其冷酷无情的 面目从外部活动到内部心灵紧紧地控制着人们,规约着人们 的生活方式,限制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透过这些民俗现象的 残酷性,我们看到了个体的人与社会的对立,精神自由与封建 思想的对立。鲁迅以忧愤深广的笔调展示了在封建传统思想 控制下国民的人生价值,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传统思想,我 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封建陋俗的彻底否定,也是对封 建思想的愤怒控诉。 三、从民俗现象的虚伪性批判封建传统思想 各个不平等的社会都存在着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思想统 治,它们共同维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 最关键的统治手段是伦理道德统治,封建伦理道德的总基础就 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它是以承认社会人的不平 等为前提,其特征是上尊下卑、男尊女卑、长尊幼卑,这种以长 幼尊卑排序的文化形态除了维护历届统治者的统治外,国民的 人格及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人的情感受到严重压抑,形成 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虚伪和冷漠。<故乡》中美丽的海边沙滩 上的少年英雄闰土,在现实生活中变成一个麻木的、可怜的人, 少年闰土和“我”这个小少爷以哥弟相称,教“我”捉麻雀,讲述 月下西瓜地里手持钢叉刺猹的趣事,二十年后的闰土却变成手 像“枣树皮”似的“木偶人”,最让“我”感到心灵震憾的是他真 诚地称“我”为“老爷”,还让儿子水生上来打拱。那是怎样的悲 戚啊!“我”和闰土之间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而这就是封 建传统思想的尊卑观念。多年苦难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环境的 也都体现了这一深刻的思想内容。孔乙己看不起不识字的“短 衣帮”,坚持穿长衫站着喝酒,沉迷于对名分的变态渴望;祝福 时煮福礼的永远是女人,而拜祭的只限于男人,男尊女卑不合 理的社会地位不言而喻;阿Q在小尼姑面前是个“英雄”,但在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面前则是个地道的奴隶,在未庄他连姓赵的 权利都没有,被赵太爷一个嘴巴打出了赵氏家族。不平等的封 建等级观念控制下的民众,丧失了社会地位,扭曲了人格,缺少 反抗性和创造性。鲁迅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中指出:“中国的 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换来的。” 鲁迅 的分析是极其深刻,极富穿透力的。小说通过对民俗虚伪性的 描写,并把人物置于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展示出积淀在人物身 上的民俗观念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基因,再现封建传统思想对国 民心灵的摧残,揭示了当时中国国民精神状态落后于先进国度 的真正原因。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反封建的主 题是:破除封建传统思想。鲁迅的作品表现出冷峻的现实主 义创作态度,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传统思想,是反封建革命的最 深刻、最完整、最清晰的一面镜子。鲁迅认为,国民性是一个 民族在特定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中形成的特殊的心理素质, 封建思想意识形态统治了中国数千年,国民的思想意识及价 值取向,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实际上是束缚国民思想 进化的精神枷锁。在鲁迅看来,在中国,第一要紧的,是要唤 起国人的觉醒。要解救国民的灵魂,必须批判旧俗,进行文化 变革和社会变革。要变革,必须“有正视这些黑暗面的勇猛和 毅力,因为倘看不清,就无从改革,仅大叫未来的光明,其实是 欺骗怠慢的自己和怠慢的听众的”。 因此在作品中鲁迅执着 的用现实主义创作为原则,通过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毫无粉饰、 具体真实的描绘,使国民“自渐而急于求医”,从而找到一条切 实可行的改造社会意识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312. [3]二心集・习惯与改革[A].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1:224. 责任编辑:彭雷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dd77257b7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9.html

《从鲁迅小说的民俗特征探析其作品的批判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