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篡改历史留下四大后遗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走向共和》篡改历史留下四大后遗症
日前,某报刊登的一篇文章称,因为争议过大,正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的历史剧《走向共和》一边播出一边重新剪辑,并在每晚11点左右增加一集加速播放。央视原先宣称该剧要破例连播三遍,如今播放一遍尚且难以正常进行,连播三遍的设想自然破产。然而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走向共和》的人物定位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有的观众说《走向共和》给了历史人物一个客观的评价,而更多的观众则认为,该剧为了追求所谓新意,哗众取宠,随意篡改历史,是不负责任的。
不论争议结果如何,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该剧对历史人物的演绎不符合史学界对历史人物的定论。一位看了该剧的高中生说:我看到了一个有气节、有民族英雄感的李鸿章,让人同情、让人敬佩。而这同他们学习过的历史课上的李鸿章几乎调了个。为求新意篡改历史,《走向共和》到底带来多少后遗症?
重要历史人物在剧中面目全非
历史学家说某个人卖国我偏不说卖国,教科书说某个政府腐朽我偏不说腐朽,历史记载某事不是这样我偏认为是这样,别的影片这么拍我偏要那样拍。大概是为了追求新意吧。家住西三旗的徐宏波观众说,可历史是能以艺术的名义随意标新立异的吗?
55日播出八国联军入侵一场戏。慈禧在朝堂上那一番慷慨激昂的表现,动员朝臣同仇敌忾抗外敌,对英法美等八国宣战等等,可谓义正词严、令人敬佩。那远近变换的镜头,居高临下的角度让人感觉到的是革命影片中惯见的伟人们大义凛然、慷慨陈词。
56日第27集展现签定《辛丑条约》的情景:庆亲王看到条约上的内容后,手一直在抖,以致于根本写不了字。这时李鸿章走过去把笔拿了过来,对庆亲王说:天下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名字签在卖国条约上。你还年轻,还是我来担这个罪名吧!……”
在戏中,历史上那些坏人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通通成了忧国忧民、气宇轩昂的,就连慈禧挪用北洋的钱也有了合情的解释,袁世凯也成了主张新政的雄杰,称得上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而其中尤以对李鸿章的演绎为甚,简直就是来了180度的大转弯。该剧编剧张建伟表示,《走向共和》让历史人物更接近历史原貌。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则认为:电视剧想恢复历史真实,实际上并没有做到,把关键性的东西删去,走入了一个误区。他指出,《走向共和》过度追求个人作用,似乎某个人的原因决定了历史,实际上并非如此。
该剧着力从李鸿章爱国气节和其代为清政府委曲受过上大下功夫,极力营造李鸿章悲壮之情,认为李鸿章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灭亡才忍辱签字的,而且好像是因为李鸿章英雄行为才使中华民族免于沦亡的。对清史颇有研究的流泉先生表示,《走向共和》故意避开了一些真实的历史细节,让人们得出一个如果李鸿章有能力,说了能算,大清必然不会灭亡的结论,客观上起了扭曲历史本质和历史精神的作用。编剧导演竟成历史塑造者
该剧第九集孙中山出现时,形象晕晕乎乎、东张西望,有点像街头混混又有点像落魄书生。当准备发动广州起义的孙中山意外得知三合会的人不能到来时,箭在弦上却又风云突变的心情可想而知,却只见孙中山晃了一下脑袋,轻描淡写、面无表情地对手下人说了一声:撤吧。那若无其事的模样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革命者策划已久的反清起义的失败,倒像几个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一次恶作剧的泡汤。
我认为对孙中山的刻画是极其失败的,我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我们革命的先驱者竟是这样一个人!”观众小黎说。
每当我看到那个英气不足、油滑有余的孙中山,无论是那个在檀香山顶着募捐箱慷慨陈词却又像是在跑江湖玩杂耍的孙中山,还是那个谈笑间忽然跳起、一惊一乍地痛斥国家腐

败的孙中山,我的心里都充斥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失望。观众郜大军撰文表示,也许纯粹是因为思维定势和个人好恶,但我坚信,另类并不是滑稽,平民也不等于平庸。如果滑稽、平庸冲淡了革命家的气质,那么,孙中山也就不是孙中山了。该剧编剧张建伟表示,《走向共和》肯定是历史正剧,但历史正剧不同于历史研究,它允许存在合理的虚构。编剧盛和煜也表示,《走向共和》创作的初衷是希望唤起大家的民族精神,让大家了解先辈们在中国发展历程上探索和前进的事例,知道今天的来之不易和必然性。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自有专家和有关部门来考证。
确实,一段历史的考据也是浩如烟海,没有几个人能研究透,断章取义在所难免,至少应尽量客观才是,别有太大的反差。一些史学家同时也表示。雍正前一阵是刻薄狠毒的独裁统治者,现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皇帝;李鸿章前一阵是臭名昭著的卖国贼,现在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义和团前一阵是抗击洋鬼子侵略的急先锋,是底层民众的代表,现在是阻碍进步的绊脚石,是宣扬封建迷信活动的团体……白纸黑字的历史教科书和现在这严谨负责的连续剧,到底谁是历史的真面孔?
历史学家和作家自然有区别,但当作家走进历史题材的创作领域,他应该尊重史实,不可以把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打扮的大姑娘,这也正是创作的难度所在。历史学者姜鸣表示,在我看来,历史作品的力量在于真实,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魅力,在于它重现了极为丰富和感人的历史场景。
《走向共和》第十集,甲午战争风暴袭来,70多岁的李鸿章仍能以满清重臣的身份约20多岁的一介平民孙中山,李中堂坐到餐桌前,边吃边听孙中山倾诉他的革命志向,还嘱咐孙中山小心等等。而李鸿章拒见孙中山、拒纳《上李鸿章书》的史实可以在史料和孙中山的文章中考察出来,并且已经上了教科书。
不少史学家、大学教授和观众认为,该剧用写实的方法编造和更改了一些不可以编造和更改的历史,它会给社会留下许多后遗症。混淆价值观
电视剧把李鸿章塑造成有骨气,甚至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人物。家住东高地六营门小区的许小姐说,一下子把李鸿章从大卖国贼的牌位上拉下来,又给他一枚大民族英雄的金牌。
历史学家姜鸣先生认为,近代史距离今天如此之近,史料和研究成果如此丰富,熟悉它研究它的人又如此之多,来不得随心所欲。可是,该片作者却毫无顾忌地下手,例子不胜枚举,编导们口口声声说自己的作品是严肃的历史正剧,以期对观众进行再教育,这就使得历史学家大跌眼镜。姜鸣说。
对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史学界是有定论的,并早已写入教科书。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走向共和》的全面平反,是一种价值失范、目标缺失现象,势必造成国人价值观的混乱,影响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位人士表示。
该人士指出,当一种价值观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时,这样的价值观就是合理的、正确的。而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违背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的价值观就是不合理、不正确的。歪曲正义感
剧中,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的银子修建颐和园以及大搞生日宴是为朝廷争面子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生日办寒碜了,怎么能体现大清国的国泰民安?那么洋人就会瞧不起,百姓也会不服你。洋人瞧不起,他就会欺负你,老百姓不服,你就会出事,江山社稷就会毁于一旦。在国家存亡关头挪用海军的银子修建颐和园,大办寿宴只能说明慈禧的腐朽与集

权到了无所控制的地步,而剧中却以审时度势的政治家形象替代了民众脑海里阴险毒辣的恶女人形象。
李鸿章是《走向共和》前半部分重墨描写的人物,他因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等卖国条约而长期遭人唾弃。《走向共和》则将李鸿章塑造成清廷官员中最具有世界意识,忍辱负重的一位洋务功臣。与此同时,窃国大盗袁世凯成了主张新政的雄杰、治世之能臣。
《走向共和》不科学、不理智,没有对历史资料进行深入挖掘与提炼,没有从这一段历史的争辩中去把握应该阐扬的历史精神,有可能贻误青年人,贻误历史剧艺术的健康发展。贵州大学历史系陈教授认为,简单地说就是歪曲正义感,在剧中,做了误国误民的坏事不是坏人,而解释为之所以做坏事,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致。以此类推,是不是若干年后,因非典逃逸、渎职的人也是因条件所至而无罪呀?误导历史观
历史是客观的,关键是我们持怎样的历史观。对一个人的历史评价应该持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李鸿章等人的美化是一种反历史的伪手法。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观众沉重地表示,李鸿章作为晚清的一位重臣,确实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但其所作所为是有着很深的个人或派别利益背景,可以说总体是为了维持反动和腐朽的专制制度。中不讲背景,只挑大历史中的某一件事来为李鸿章歌功颂德,把李鸿章塑造成了一个一心为公,全心全意富国强兵的人物,这讲得通吗?
一个人的好坏对一个国家不会有那么大作用,因为人是生活在体制里的,这里不光是这个人因素,还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要把这些都结合在一起,才能对这个社会真正了解。一位教授表示,把希望寄托在某些个人身上的历史观是错误的。
袁世凯后来违背了原来的誓言——‘以后有帝制为之者,天下共诛之,想要当皇帝,这就是他窃国了。至于说到袁世凯有才能,这是肯定的,否则也就不能当上大总统了。但这种案不能翻,否则对这种历史人物就难辨其是非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房德邻表示。助长浮躁风
这部电视剧中所提到的中国经历的几大历史事件,甲午海战、《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修园子、孙中山的十次起义等历史事件毫无虚构。编剧张建伟表示,但很多戏确实是编出来的。有些话确实是编导们主观上加的,他们的依据就是按人物的性格,能做出这样的举动。他说。
然而,许多观众和专家则表示不赞同,认为历史不是反推出来。历史正剧在表现重要史实和重要人物时是不可以杜撰和戏说的,不然就扭曲了历史精神,模糊了重大历史人物的思想脉络和精神反差。北京大学历史系大四学生张某认为,就历史正剧的创作而言,何艺术真实都应遵循历史正剧的规律。从主观上,出品人把该剧最大的取胜筹码放在了为李鸿章的翻案上。
我历来把荧屏上越来越多的清宫戏看作是一种新兴的商业题材样式,犹如美国无穷无尽的西部片、灾难片、警匪片,当不得真。姜鸣先生说,为使片子拍得好看,编剧们没有真正搞懂历史,就贸然创作,还以允许虚构来辩解,其实只能证明自己的无能和助长社会的浮躁之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385ca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9.html

《《走向共和》篡改历史留下四大后遗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