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2019-09-21 20:08: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食用菌发展前景

发展食用菌前景广阔

2008-08-08 09:46:4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发展食用菌前景广阔

1、食用菌概况

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保健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防癌、抗癌、防止多种疾病的功能,是一种健康长寿无任何污染的绿色的食品,也是一种美容食品,常吃食用菌不但可提高免疫力,还可消除面部的色斑、黄斑、雀斑,使皮肤变白、变嫩的神奇效果。

过去食用菌都是靠自然野生,数量稀少,采集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70年代初开始人工栽培,到1978年全国产量只有5万多吨,80年代进入了发展阶段,1990年突破100万吨,到2001年达到781万吨,产值达314亿元,而且每年都是以30-40%的速度增长,。其中平菇259万吨,香菇207万吨,双孢蘑菇74万吨,金针菇38.9万吨,黑木耳42.4万吨,银耳11.4万吨。还有姬菇、草菇、滑菇、灵芝、天麻等产量均居第一位,随着技术上不断改进和更新,新品种不断增加,目前可不受地区资源条件的限制都可栽培。

我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是世界上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中国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就业人口1500多万,食用菌产品成为我国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

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食用菌生产,20027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在考察北京楼梓庄乡食用菌基地时指出:“要把食用菌这个产业做大、做强20031014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山东定陶县视察食用菌生产时,赞扬食用菌搞得很好,要继续发展下去

全国很多食用菌生产大县,都是县长书记和县长亲自挂帅抓食用菌生产,如福建古田、浙江庆元、河南泌阳、西峡等县都以食用菌生产为主,全县85%的人都在从事食用菌生产,这些县的年产值在7亿元以上,全县出现了很多百万富翁。

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食用菌生产发展,已由过去小规模演变成巨大的产业化经济,已形成了经济支柱。全国出现了食用菌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县多达30多个,年收入上百万元的食用菌专业户达万名以上,带动了内地食用菌的生产。目前河南、四川食用菌的年产量也超过了100万吨。食用菌在全国的种、养殖业中,排行仅次于粮、棉、油、果、菜位于第六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发展潜力很大。

2、食用菌生产条件

气候环境条件:生产食用菌除技术资金而外,食用菌栽培条件首先要进行地区区域选择,关键是温度的选择十分重要。一般除干旱高温沙漠地区而外,其余地区都可栽培,适宜自然生长气温一般在5?-30?之间,根据不同的品种按排不同的生产季节,使每个品种出菇时处于最佳的温度时期,有利于高产、稳产。

根据不同的品种,若利用自然条件,大多数食用菌生产季节为每年9-次年3月,出菇期为10-次年5月,属于中低温型品种,高温型品种生产季节应为每年3-5月,出菇期5-9月,很多品种都能常年生产。

栽培条件:栽培方面的条件首先是资金,根据资金决定生产规模,一般是第一年投资较高,以后投资较低。除了资金而外,主要是栽培管理技术。

食用菌的生产人员要求不高,一般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都能撑握,中小规模生产者,只要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和购技术资料,或聘请专家指导,特别是大规模的生产,最好请专家技术把关。

生产原料:食用菌的生产原料很广、来源丰富,主要原料有木屑、树枝丫、树叶、山毛草、棉籽壳、玉米芯、秆、甘蔗渣、稻草、麦草、或所有农作物秸秆、牛、马、羊粪等,都可作为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原料,其中只要有1-2项原料都可栽培,一般每斤原料可产鲜菇1斤左右,生产成本很低,生长周期一般在2-6个月,很多食用菌品种都可常年生长。

食用菌栽培的品种有:香菇、银耳、黑木耳、毛木耳、冬菇、蘑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草菇、姬松茸、双孢菇、鸡腿菇、天麻、冬虫夏草、北虫草、竹荪、猴头菇、灰树花、牛肝菌、羊肚菌、杏鲍菇、白灵菇、松茸、茶薪菇、红菇、阿魏菇、大盖菇、长根菇、金蘑菇等,还有很多珍稀名贵品种正在研究开发之中。

3、食用菌的经济效益

食用菌是一种投资低、见效快、收入大的致富门路,设备简单,原材料来源丰富,技术容易撑握,产品销路好的特点。栽培食用菌的规模大小,一般根据资金多少而定,生产成本仅占产值的50%左右,资金多少都可进行栽培,但规模越大,成本越低。

在一般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投资多大利润就会有多大,若投资1万元,一年可获纯利1万元,投资10万元,一年可获纯利10万元,一般生产每袋菇成本0.8-1元,收入2-3元,其中纯利润都在1元以上,若一个人一年能生产3-5万袋,纯利就可达到3-5万元,收入高于所有种养行业。

食用菌最大的前景在于产品的深精加工,由于目前我国食用菌主要是以生产产品出口为主,深精加工方面还是一个空白,如能将食用菌提取出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锗、荷尔蒙、多糖等营养成份,广泛用于医药、饮料、保健品、化妆品、食品等行业,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目前,全世界生存着的菌物20,25万种,其中包括约12万种真菌。有一些毋须借助显微镜,用肉眼就能辨识其子实体的大型真菌称之为蕈菌。

蕈菌按其功能,可供食用的是食用蕈菌,简称食用菌;供药用的称药用蕈菌;具有毒性的叫有毒蕈菌;特性不明,尚待辨识的均列入其它蕈菌。这种区分也只是相对的,多数食用蕈菌都可兼作药用,许多药用蕈菌,都可以食用;有的有毒蕈菌,经过特殊烹调处置或许也可以安全食用。总之,这些区分都并不确定,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且不同地区的文明和风俗习惯对此也有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蕈菌业发展很快。世界食用蕈菌总产量在1950年代初不足10万吨, 70年代中上升到近100万吨, 80年代中期超过200万吨, 90年代中已达500万吨。50年来, 总产增长了50多倍。在飞速发展的蕈菌业中,我国尤为突出。从50年代开始, 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我国的食用蕈菌生产一直在持续迅猛地增长,产量和产值持续增长,品种日益增多,质量有所提高,市场不断发展,出口量逐渐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直接从事食用蕈菌生产的约2千万人,1996年蕈菌产量达350万吨,初级成品产值在120亿元以上,1997年约400万吨,产值超过150亿元。全国食用蕈菌总产值仅次于种植业中的粮、棉、油、果、菜,超过了茶叶和蚕桑。食用蕈菌业已成为某些地区,尤其是原来经济较贫困的山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使部分山民摆脱了贫困,达到小康,有些甚至正在迈向富裕。据1997年统计,蕈菌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县有2个,超过2亿元的9个,超过1亿元的12个,超过1 000万元的有13个。又如浙江省,食用蕈菌产值的比重仅次于粮、菜、果,居种植业中的第4;其庆元县食用蕈菌产值接近农业产值的一半,该县1995年仅香菇产值就超过8亿元;福建古田2/3的农户参加食用蕈菌生产,7 000多户由于生产食用蕈菌而脱贫,1 000多户年产值在万元以上;广东番愚、惠东建立现代化菇厂,每天向香港供应鲜金针菇2,3吨。

我国土地辽阔,生境复杂,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据统计,已报导的野生食用蕈菌约860种,其中已知可以人工栽培的目前还不到10%。实际大规模栽培的只有白蘑菇、香菇、平菇、草菇、木耳、银耳、金针菇、猴头菌……10多种,只占已知蕈菌的2%,3%。至少还有近20种是可以栽培且具有市场潜力的美味蕈菌。

提高产品质量。目前,我国食用菌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但当前我国食用菌生产还存在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的倾向。只有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对食用菌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改善菇形,才能打出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国际蘑菇学会主席MarkWach博士日前证实,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出口国。

MarkWach博士是在2003中国(昆明)食用菌商品展销暨野生资源保护新产品开发研讨会上发表的一份书面讲话中说这番话的。

据介绍,全世界共有野生食用菌种2000多种,中国就有981种。食用菌是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总产值达200多亿元。现在,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 40,2002年其产量为876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 408亿元。

目前,中国已有多种类的食用菌出口,2002年出口到11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菇()出口6648 吨,创汇4148万美元,占世界香菇贸易额的80,;黑木耳()出口7767吨,创汇2507万美元。全国共有食用菌从业人员2000万人,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当地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云南和四川等省。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 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MarkWach博士表示,中 国的食用菌产业在科学研究、技术发展与市场营销方面日益先进,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光明的前景。尽管如此,国内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仍有众多因素制约着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使得该产业走向国际大市场之路屡屡受阻。

中国食用菌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在寻找中国食用菌产业难以挺进国际大市场的原因时,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食用菌行业自身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尖锐。由于该产业较大程度依赖于资源,过量采挖、破坏环境等因素使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吉林省松茸产量就从年产上百吨减少到了现在的不足30吨。种源市场也比较混乱,菌种老 化、退化和低劣问题严重,形成了摘桃人多,种树人少的恶性循环。加工上仍未形成标准化加工,目前无论是粗加工还是深加工,都是低水平重复,其深度和广度都急需提高。此外,市场流通杂乱,整个市场处于无序竞争中,惯用价格战、以次充好、收购压级压价、销售抬级抬价的手法,没有形成一个强势品牌。生产方面,规模小、条件差、科技含量低。还有人才素质有待提高、产品未经国际认证等种种因素,都制约着整个产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食用菌在出口方面也面临严峻形势。近年来国外市场经济不景气,干品、鲜品销量增长缓慢加上国外的绿色壁垒,使得该产业扩大国际市场十分困难。而且中国食用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20027月份美国扣留了来自中国有害物超标的蘑菇产品85;2003年春节,香港卫生部门指责国内出口的香菇含有毒物质,致使新加坡、北美等国家纷纷取消订单。一系列事件加上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渲染,使得这些地区消费量下降,价格难以复原,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

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顾二熊分析,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此外食用菌在科研、产品质量、产品价位、深加工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还需要不断努力,继续拼搏。

中国应着力构建现代食用菌大产业

中国加入WTO后,食用菌产业像其他所有产业一样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应着力构建现代食用菌大产业,才能真正参与并赢得世界市场。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监事长毛传福认为,中国食用菌行业应寻找突破口从传统走向现代。在食用菌的种源方面,可以利用国内现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组建优良菌种标准化繁育公司通过高新技术确保种源高品质,树立强势品牌;机械化工厂应向规模经营发展,从分工专业化、生产机械化加工标准化、经营管理企业化等方面加以规范;在加工方面,应向精、深发展,实施高科技含量、高卫生标准的加工,创造世界名牌;此外,生产开发多品种的产品和高科技的食用菌提取物也是重要的突破口。

毛传福还谈道,构建现代食用菌大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关键是要整合国有资源(包括科研机构,生产、流通资源)和民间资源以实现规模经营;还应重视优势产业布局,按照现代企业的特点,在生产、加工流通和研发等方面合理布局;另外,还必须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比如参照国外经验搞农民协会,立足于为企业服务搞商业协会。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和企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使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潜能;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引导产业走向现代化。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

  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

  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

  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

  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

  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

  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

  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

  最怕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句失真的谗言,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叠诱人的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深谷。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

  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

  太远的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的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的距离,多像一朵艳丽的花,一首悦耳的歌,一首优美的诗。

  人生路上,每个人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我们都是相互之间不可或缺的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

  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

  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

  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

  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

  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

  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

  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

  最怕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句失真的谗言,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叠诱人的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深谷。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

  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

  太远的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的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的距离,多像一朵艳丽的花,一首悦耳的歌,一首优美的诗。

  人生路上,每个人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我们都是相互之间不可或缺的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89160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67.html

《食用菌发展前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