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50怪

发布时间:2011-05-07 18:40: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天池怪鱼在游玩

 

  天池中有无怪兽是个谜。天池中有鱼是不是个谜呢?天池怪兽尽管古今有多人目击到,并有照片,但从未有人捉到一只怪兽;天池中的鱼在水中游玩儿不仅有多人看到,而且曾有人捉到一条怪鱼交给笔者,笔者也不认识这种鱼,体长约一尺,模样跟明太鱼相近,身长还有桔红色的直线和圆点儿。



  事情发生在1993年夏天,抚松县东岗镇一青年农民在长白山西坡游玩,当他们一行几人下到天池边时,不约而同的发现水中有一条鱼在慢慢游动。他们不禁怦然心动,天池水温低,连微生物都罕见,哪里来的鱼呢?其中一位青年农民迅速用双手将鱼捉住,问岸边的人,竟无一人识得此鱼。于是他将鱼拿回家,然后通知笔者,笔者闻讯,前往观看,也不认识。恰逢威海电视台一位记者莅临抚松遂将此鱼录相,准备送到中央电视

台,做为重大新闻播出。这条鱼并不是孤立的,此前、此后也有多人在天池里发现若干条相同的鱼。



  消息传出,惊动一位水产专家,他看到这条怪鱼后,认为是虹鳟鱼,属于珍稀品种冷水鱼,邻国曾多次将虹鳟鱼苗放人天池中做试验。威海电视台这位记者得知这个结论,非常失望,因为它失去了重大新闻价值。



  十年来,经常有人看到天池中有活鱼或死鱼出现,都感到奇怪。大概看到这篇文章后,会脱口而出:原来如此。

 

 

 

天池之水通大海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高最深最大的高山湖泊,南北长4.85公里,东西宽3.35公里,面积为9.82平方公里,略呈椭圆形,犹如莲叶初露水面。天池水面海拔 2189,最深处373,平均水深204米。总储水量为20亿立方米,全国平均每人占有1立方米之多.天池的特点是气候多变,风狂,雨暴,雪多,全年大风日在270天以上,平均风速为11.7/秒。天池自11月末封冻至翌年6月初解冻,冰层厚达I.21.5.

  天池之大,积水之多,是其它高山湖泊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天池却只有一个出水口,即沿乘槎河行至断崖,形成68米高的长白瀑布。这一出水口的最大特点,就是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也不论是旱年少雨、涝年水大,都一律一直下泻,水量几乎不增不减。 即使在最严寒的三九季节,长白瀑布被冰冻得银柱包裹,只留有三、四米的水流,但天池水仍然照样流淌。有时总向山区夏季里干旱少雨.一连几十天不下雨, 可天池水仍不见少。这样的池水可真够水平,堪为一大怪事。

  怎样解释这一怪事?(长白山江岗志略》中记载:“天池在长白山顶为中心点,群峰环抱,离池高约二十里,故名为天池。土人云,池水平日不见涨落,每至七日一潮,竞其与海水相呼吸,又名海眼。又云,天池水清浅处,可以行人,数年前有猎夫自碧螺山下,渡至补天石旁,其中有热如汤泉,冷如冰海之处,五步外即深不可测,以足试之,滑腻异常,又名温凉泊。《东三省纪略》中载:“山顶有潭,曰图们泊,译言万也,言万水之源也。天池还有龙潭海眼温凉泊等名称。 《抚松县地名志》云:天池除地下水外,主要从21.4 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积中蓄积雨水和雪水。天池水的水源主要应从地下水、雨水和雪水中聚合,那就应该按照这些水源的增减而发生变化,可是为什么常年不变呢?所谓海眼竞其与海水相呼吸,即与大海相通, 可是大海与天池相差2000多米的高差,海水能上来吗?海水是咸的,可天池水甘甜凛冽,清澈见底,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有大海就有龙宫的传说,这高高的天池因与大海相通,可真的有龙王及龙宫的传闻哩。

  据《抚松县地名志》中记载:天池悠久的历史,留下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有池中雷声轰鸣、百里可同的龙宫演操;有水声澎湃,响如鸣金戛玉的龙宫鼓乐”......

  更有趣的是相传某年五月,忽然有一朵黑云自西北飘然而来,一阵狂风暴雨,冰雹齐落,烟波浩渺的天池,顿时咫尺难辨。十数日后,又从天池中升起几朵五色彩云,绕池一周后直向东南飞去,唯有黑白两朵居后。又过数十日,只见几朵彩云簇拥着白云从东南飞回,仍入池中......。这就是著名的黑龙江龙王会同天池龙王朝拜东海龙王的故事。

  又据传说,有一位道人真的去龙宫拜访过呢。一 ,他由悬雪崖下临天池,见有数尾赤自倒鳞鱼在池中游动。道人涉波捕去,那鱼只是微微摆动,被他一把捉住放进玉浆泉,接着又去捕另一条鱼,可是贪婪的道人却失足坠入池中上不来了。他扶石而下百丈余, 只见石阶如梯,望四周楼台殿阁,雕龙玉柱,金碧辉煌。他进入正中华丽的宫殿,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仰卧在水晶床上,听去鼾干声如雷。道人不敢上前,马上退出殿宇跋蹬奔波。走约百步,回首宫殿,却见五色光芒耀眼,银波微微荡涤。道人已是心悸有余,四肢无力了。他扶在石阶上,喘息片刻,只觉耳如萍梗,随波荡涤,恍惚欲睡......。待醒来,见有两猎夫站在他的身边。定眼一看,自己已站在乘槎河上。两猎夫见池内一 人浮水而来,原以为是由西坡口向东坡口游渡者,经道人一说方知池中有龙宫一事。

  第二天清早,道人领着二猎夫去玉浆泉观鱼,那鱼仍在池内跳跃,当猎人用手去提时,鱼却潜入泉底 不见了。他们只好喝点泉水准备返回,这才品尝到了清冽甘洁、醇甜如蜜的玉浆泉水。

  天池这一池天水,既有地下水、雨水与雪水为主要水源,又有龙眼"海水"相通,并且还有龙宫” “龙王的美丽传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使之更加神 秘莫测了。

 

 

 

树上长出人参来

 

  人参,同其它植物一样,在土地上生长。但对土壤的要求比一般植物苛刻得多。种过庄稼的不行,种过菜的不行,施农家肥不行,早不行,涝不行,太阳晒不行,不见阳光不行,大雨浇不行,湿度不够不行,熟地不行......,必须是伐掉树木以后的腐殖土才最好,否则会烂掉。人参对气候环境的要求也很严格,热带地区不行,寒带地区不行,只在温带适当的地区才行。中国只有东北三省的极少数地区适宜人参生长,世界上不过朝鲜、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少数国家出产.

  以上主要对人工栽种园参而言。野山参的生长条件要求更甚,需在原始森林的针阔叶树木附近的适当地区,目前我国野山参资源仅限于长白山腹地的原始森林区,且数量极少,濒临绝迹。

  但是,有人竟在长白山森林中的大树上发现了茁壮生长的野山参,使放山采参人感到万分惊奇。

  这位发现者爬上大树,仔细观察,只见人参长在树干与树枝相交的小洞里,洞内有树叶腐烂而成的腐殖土。那么,是谁将山参种子种到这小树洞里的呢?

  老挖参人分析,种参者有可能是人参鸟,人参鸟爱吃人参果,吃后将参籽拉出来,恰巧便到树洞里,洞内有树叶、杂草烂成的土,加上适量的雨水和树浆,则长出人参来;也有可能是松鼠、花丽鼠(俗称花丽棒子)所为。花丽鼠也特别愿意吃人参果,它们只能消化人参果的外皮果肉,而果肉里面的人参籽则被排出体外。花丽鼠常在树上生活,将人参籽碰巧拉到树洞里也是可能的。

  人参贼籽特别怪,只有经过鸟、鼠的腹中走一次进行发酵”,才能出苗生长,否则还不出芽。人们种植园参时,首先也要将人参籽堆在一起再埋上土发酵,发出芽后才能种。

  那么,小树洞里烂成土的草和树叶是哪里来的呢?这个就不难推断了:是鸟类或松鼠类弄来的,用以建窝。

  人参之乡抚松县民间文艺家杨万久先生曾搜集到一个人参传说《歪脖子挖参》,也有在树上发现人参的情节。歪脖子"是个青年农民,跟放山人到长白山, 想挖苗人参卖钱维持生活。人家找参往草地上看,他却往树上瞅:因为是歪脖子,往地上揪太累。领头放山 的人见状,把他训斥了:“找参不往地上看,难道人参长在树上?!"话音未落,“歪脖子,真就看到大树杈上有一棵顶着红籽的人参......,据称这苗人参是宝参, 卖了不少钱......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大树上长出野山参,仔细分析原因,虽然奇怪,却也在情理之中。

 

 

石头漂浮水上面

 

  将一块石头扔到江河湖海之上,任何一个正常的人也会知道,石头会沉进水底,这也是常识之一。但在长白山区,却有一种石头,丢在水上不下沉,稳稳漂浮水面之上,随波逐流,仿佛一叶小舟。当地人称其为江沫石,正确称谓浮石

  浮石是如何形成的呢?民间有种传说:

  很早以前,天池没有水,长白山遍地是火,是个火焰山,整天烟气腾腾,人鸟兽虫,啥也没有。天上有这么哥儿俩,哥哥叫玉柱,弟弟叫天柱,听说长白山成为火焰山,草木不生,很是同情,向玉皇大帝请求下雨把火浇灭。玉皇大帝恩准以后,下了三天三夜大雨,终于将火浇灭。长白山的火虽然灭了,但仍然又干又旱,没有一点水。玉柱跟天柱说:咱们在长白山山峰中间挖个井吧!”天拄同意了,兄弟俩不分白天黑夜挖到七七四十九天,只听呜呜作响,突然,从井底窜出大火来!

  哥儿俩迅速跳上峰顶,只见大火越烧越旺,也是急中生智,连忙往深井里填石头。石头丢进火中,也被火烧着了。哥儿俩不管那一套,还是一劲儿填石头。填了七天七夜,才把大火压灭。哥俩顾不上休息,继续挖井。先把填进去的石头挖出来,这些石头被火烧得轻飘飘的,净蜂窝眼儿。玉柱和天柱又挖了许多日子,终于挖出了水。水越涨越大,一直涨到山顶,顺着山豁口哗哗往外淌,那些被烧过的有蜂窝眼儿的石头,漂在水面上,随着水一起流走了。这哥俩挖的井,就是天池,这些被火烧过的石头,就是江沫石——浮石......

  这个传说,与事实有些贴近之处。实际上浮石是长白山火山爆发后由岩浆凝结而成的海绵状岩石。

  浮石的主要性能是不导热,根据这一特性,自然派上许多用场。

 

小草吃虫真奇怪

 

 在长白山海拔900-1300米的林区,生长着一种 茅膏菜,老百姓叫吃虫草捕虫草”,具有吃虫、杀虫的奇特本领,实为奇怪。

  吃虫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10厘米左右,叶片有的为圆形,有的呈半圆形、圆椎形等等。叶子的边缘生有腺毛,腺毛能分泌出甜香味的粘液。粘液透明晶 ,像露水珠一般。昆虫闻到香味儿,便落到叶子上, 吸吮露珠,粘液就把昆虫粘住,动弹不得。这时,腺毛 便像章鱼触子似的,伸过来将昆虫包住,然后以自身 的消化液把虫子慢慢分解、

消化吸收。最后,昆虫只剩 下一个空壳。这时,腺毛就松开”,恢复原状,等待 下一个自投罗网的昆虫。

  吃虫草所捕杀的虫子,大多是对森林、农作物有 害的,如此看来,吃虫草对人类是有益的,对维系自然 生态环境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松树桦树谈恋爱

 

  在长白山新近发现的自然景观中,有一种尤其壮丽的景观,叫做松桦恋",意即松树与桦树谈恋爱,实为一怪。人有七情六欲,可以谈情说爱,难道说植物也通人气、能谈恋爱?

  出现这一景观的地方,在长白山西坡下的岳桦林与针叶林相连的分界林带。在这个地带上,应是有针叶的松树与低矮的岳桦稀落散生,互相存在,尔后便 各奔东西,上为纯朴的岳桦林带,下为苍翠的针叶林 带。然而奇怪的是,这两个树种在断代分离时未免难舍难分了,竟然互相依偎拥抱在一起,不忍分离。一棵松树与一株桦树结为一组,簇拥一起,众多的景象形成了强大阵容的松桦恋景观。松树高大挺拔,庄严肃穆,岳桦赤裸火爆,横枝伸展,它们根连根,枝攀枝,扯不开,理不清,就像那一对对情人幽会在长白山之下、绿草茵上。大自然的天然造作,展现出松桦恋, 这一令人叫绝的奇观。

  传说在许多年前,有一对年轻人,男的叫小松,女的叫小华,两个人是郎才女貌,天生的一对,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正当他们长大成人要结婚的那年夏天,家乡暴雨成灾,发了大水,庄稼全都被淹死了,到了秋后颗粒无收,村里人纷纷外逃。他俩哪里还能举行婚礼,两人一合计,不外出就得饿死,干脆闯关东去吧。就这样,小松和小华一路艰辛、一路乞讨地好歹来到了长自山。这里可是养育穷人的地方,只要有力气,人就饿不死。最初他们以打柴为生,肩背人挑卖柴禾,后来进山拣山货,采蘑菇,摘木耳,逐渐地知道了人参的价值,若是挖个大山货,那可是正儿八经地够过一辈子了。就这样,他们越走越远,走进了长白山老林里,开始干起采挖人参的行当来。说起挖人参,不懂行的人以为很容易,岂不知得遭多少罪。小松和小华每天在大树林子里转悠,树高林密不见阳光,遇到连雨天在林子里面趟露水更是潮湿难奈。到了晚间,在树林下打小宿,小咬咬,蚊子叮, 而且还得打上火堆,以防野兽袭击。小华紧紧依偎在小松怀里,两个人说说心里话,感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他俩挖的人参,由少到多,由小到大,每逢秋季就到附近山下的山货庄卖掉人参,把挣的钱除寄给家里一部分外,其余部分都接济了穷人。渐渐地, 他们的所做所为便在长白山区传了开来,而且越传越玄乎。有的说,怪不得他俩心眼好,敢情是人参娃娃来世间接济穷人。有的说,他们是两颗上千年的人参精,来到民间私访民情。这兄妹俩有时走到街上,听到背后的人嘀嘀咕咕,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儿。

  这年秋天,天气将冷,也是该下山的时节了,可小松和小华却恋恋不舍,想再挖几苗山参再下山,或许能遇到大山货哩。就这样又靠了半个多月,天更凉了, 晚间冻得直打哆嗦,这才想要下山。也是合该出事,长白山下有一个恶霸地主叫孙来财,外号叫孙贪财, 有良田百顷,肥猪满圈,可还不死心,也打着挖山参的主意。这天他领着十多个家丁肩扛猎枪,背着参镐,既进山打猎,又要采挖人参。走了一天,什么也没有见着,日头快下山时,他们在大树林中准备宿营。正在这时,远远地,家丁们看见前面树林里有一男一女,男的 穿件黄布衫,蓝裤子,女的穿件红上衣,绿裤子,正向 这边走来。孙贪财因为财迷心窍,更加上他知道许多关于人参的传说,什么人参娃娃、人参姑娘等等,又联 想起人们关于近段时间对人参精的传说,他细眼一看,在这深山老林里,放山的人早已走光,哪里还有人烟,眼前这两个人分明是人参娃娃和人参姑娘了, 是急忙喝令家丁十几个人朝这俩人奔了过去。

  小松和小华看见这群人一边喊棒槌,一边端着枪冲了过来,便急忙意转身往回跑,看看快撵上了,无奈 便把背筐扔了,这一夏一秋的山参全都在里面。家丁们看看撵不上了,便开了枪,一时枪声大作,震得白山林海回音不绝。孙贪财到跟前一看,这么些小山参, 定是他们的伙伴,他俩一定是大山参。前后一转悠,便 来了鬼点子,他断定,这两苗大山货一定会伏在这附近,长白山顶寒冷,不能长大参。他俩既然跑了,非得 死在山上不可,待明年雪化了便唾手可得。于是下令 安营扎寨,守住所有林中通道,不许他们回来。

  这下子可苦了小松和小华,天气寒冷,又没有了 粮食,一靠近孙贪财的防线便是一顿枪子,悔不该在这里恋着多挖参。北风呼号,大雪纷飞,最严酷的冬季来到了。小松说:“我们活,活在一起;死,死在一块。小华说:“愿我们死后变成两棵树,长相厮守,永不分 离。就这样,小松和小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被无情 的大雪埋在了长白山上。

  第二年春暖花开时,不见了小松和小华,在他俩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两棵小树,一棵松树,一棵桦树。

  长白山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松树和桦树任凭风吹日晒,暴雨严寒,十分顽强地屹立在那里,他们紧紧拥抱,互相依偎,还是原来小松和小华的形态。

 

 

飞鼠粪尿可治癌

 

  飞鼠也称飞狗子,是长白山区一种小型鼯鼠,体长近20厘米,尾长10几厘米。尾扁呈羽状,背部毛色为褐灰色,腹部灰色。它的活动规律是昼伏夜出。可以在林间飞行。所谓飞行,实际就是滑翔。滑翔时四肢平伸展开,尾部充分挺直微翘,动作优美。飞鼠的皮毛有珍贵的利用价值。



  飞鼠的粪尿有很高的医疗用途,可以人药。粪粒亦称灵脂米,粪便与尿一起结成的块儿称糖灵脂。经医疗实践证明;飞鼠的粪粒以及粪尿结块儿对结核杆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可缓解平滑肌痉挛、治疗痛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疼痛等症。还能增加白细胞数量,对血淤引起的心腹胸肋痛疗效显著。



  由于飞鼠的粪尿有上述功效,所以对一些癌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只是飞鼠的数量越来越少,它们的粪尿就更少,所以收集飞鼠粪尿做为治癌药材非常困难。当然也有解决办法,一是加大保护野生飞鼠的力度,二是开展人工养殖飞鼠项目。

 

 

阴坡黑熊先出来

 

  黑熊是冬眠动物。但它与蛇类等冬眠动物的冬眠方式有不同之处。蛇类动物冬眠时如同死亡;般,春暖花开时才苏醒过采。黑熊冬眠时仍然呼吸,饿极之时,便舔掌充饥。



  黑熊大多在树洞中冬眠。事先找好树洞,大雪封山之前,进入树洞之中,春季雪化之时冬眠结束,钻出树洞寻觅食物。山分阳坡和阴坡,阳坡由于光照强,积雪融化得快;背阴坡太阳光照射不到,冰雪融化得慢。黑熊有的住在阳坡,有的住在阴坡。按人们的常规思维,既然阳坡的雪先化,那么住在阳坡树洞中的黑熊就应该先爬出树洞。其实不然,人们发现,每当开春之际,阳坡冰雪消融、背阴坡仍旧大雪覆盖的时候,窝居在阴坡树洞里的黑熊便早早钻出来,结束冬眠。而蹲在阳坡树洞里的黑熊,依旧岿然不动,直到阴坡雪也化净,才昏昏沉沉从树洞爬出,堪称一怪。



  说怪也不怪,山里人悟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春天来到之时,住在阴坡树洞的黑熊从洞口望见对面阳坡的雪化了,露出了青草,便以为阴坡的雪也化了,便匆忙钻出树洞,这时虽然发现阴坡仍有雪,也不会再回到树洞,而是奔到阳坡去寻找食物;而住在阳坡树洞的黑熊,估计春天到了,但从树洞口往外一瞅,看见对面山上还是白雪皑皑,以为自己所居之山也是大雪覆盖,所以只好咬牙在树洞中坚持下去,直到阴坡雪化,才拖着疲劳饥饿的身躯爬出树洞,结束了漫长的冬眠(或谓半冬眠)生活

 

 

成堆山梨都不睬

 

  长白山森林中的山梨,味道清香,甜中微酸,倘若室内有几个山梨,满屋子都是沁人心脾的梨香味儿,是各种各样家梨无法比的。



  七月核桃、八月梨,每到农历八月,山里人便到深山去采摘山梨。山梨树较高大,而且树枝上长满硬刺儿(这当然是山梨树的自我保护措施),人们爬树时一不小心就会受伤,所以打山梨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有些人不愿意爬树,就等山梨成熟落地后,在地上捡。但是如果遇到地上成堆儿的山梨,却谁也不去捡,甚至不去理睬。这是为什么呢?



  先讲一个真实故事。有一个人到山上搞小秋收(秋天人们上山采野果、挖药材统称小秋收),发现草地上有一堆山梨,便抓起一个放进嘴里吃,咬了几口觉得味道不对,不仅没有香甜味儿,还有点儿微微发臭。正在发愣,忽听不远处有响动,循声一望,原采有一只大黑熊正在一棵大梨树上吃梨,吓得他躲在身边的树干后,大气不敢出。过了一会儿,黑熊大概吃饱了,便从树上下来,东瞅瞅、西望望,然后在树下拉起了屎。拉完后,这只黑熊大摇大摆地走了。这个人估计黑熊走远了,才悄没声地走出采,到大梨树下,发现刚才黑熊拉出来的是一堆已经发黑的山梨。这才知道方才自己吃的那个梨也是黑熊拉出来的,不禁一阵恶心。从此他了解到黑 熊吃山梨是囫囵个儿吃,囫囵个儿拉。他回村后,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长白山区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于是人们上山再发现成堆儿而且变黑的山梨,谁也不去理睬它。如果是不了解底细的外地人到长白山发现黑熊拉出来的山梨,说不定会上当呢!

 

 

泉水冬季不封盖

 

  长白山区的冬季,大雪覆盖、气候寒冷,最低温度可达摄氏零下40,大小江河全都结冰封冻,处处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然而,位于长白山西麓抚松境内的泉水河却是一番不同的风景,不论冬天气候多冷,泉水河依然如同夏季,流水淙淙,在白雪皑皑的世界格外醒目,令人称奇。



  泉水河冬季不结冰的历史,起码有几百、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之久。它不是人为所至,而是大自然造就。气温在零下30的时候,泉水河的水温竟然是零上10左右。更奇的是,不论春夏秋冬,泉水河的温度相差无几,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泉水河冬暖夏凉。



  泉水河是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各具魅力。春季,千姿百态的野花竞相开放,风情万种的小鸟啁啾鸣唱。真真是鸟语花香;夏季,万树吐绿,各种各样的山野菜和中草药次第破土而出,奉献人类:山芹菜、黄瓜鲜(广东菜)、蕨菜、刺嫩芽、贝母、细莘、天麻、穿龙骨......应有尽有;秋季,千山五色,野果成熟,百宝下山。红松籽、山里红、软枣子(野生猕猴桃)、山葡萄、山核桃......数不胜数;冬季,居高临下,泉水河犹如银海中一条游龙,昼夜不停地奔向远方......



  泉水河为什么冬季不结冰?这个谜早已解开:因为它是由十多个露天温泉汇成的河,所以乙多少年来冬老太太企图将它封冻,却始终未能如愿。



  泉水河的独特风光吸引了许多游人莅临。吉林省泉阳林业局在那里建立了啤酒厂,生产的泉阳泉啤酒知名度很高,著名的张健成为该产品的形象代言人;抚松县泉阳镇在此地建起了矿泉水厂,生产的长白山天然锗矿泉水很受欢迎。



  如今,泉水河已由泉阳林业局改建成旅游观光地,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处。

 

麝毛一年变三变

 

  麝,又称香獐子、山驴子、獐、獐麝等等,生活在长白山腹地针阔口十森林中,系鹿科动物,身型较鹿要小,雄麝鼠蹊部有麝香腺,香腺呈囊状,有分泌麝香的功能。



  麝香是十分珍稀名贵的药材,具有发汗、利尿、兴奋中枢神经作用,对于昏迷病人、植物人有显著疗效。对脑血栓病人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对脑炎、梅毒、伤寒等病也有疗效。目前已知用麝香配制的成药近300种之多。除药用外,麝香还是高级香水原料。正因为此,麝是千百年来人类猎捕取香的主要对象。



  麝在动物世界中也是温夕顷弱小的,它不仅是东北虎等大型动物的主要猎物,也是狼、猞猁、大型山猫等非大型动物的猎物,就连狐狸和雕还时常袭击麝的幼仔。在这种艰难的生活状态下,逼使麝有多种自我保护能力。例如它的毛色,可随季节不同而改变,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夏季到处是青纱帐,麝的毛色较深重;冬季白雪皑皑,麝的毛色就变浅。



  为了安全起见,麝白天一般不到处活动,隐蔽在干燥温暖之地,等清晨和黄昏这两段时间觅食。麝的食物主要是多汁叶嫩的植物,长白山区可供麝进食的植物达80种左右。



  麝是珍贵的动物,又是可怜的动物。它从不与人为敌,从不欺负别兽,从不惹事生非,但还是难逃被人、兽捕杀的命运。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每年捕杀麝20万头,获取麝香2000公斤。到20世纪末,野生麝已很难发现。



  近些年,吉林省加大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颁布了无限期禁猎的法律,收缴猎枪。林业部门还成立了动物保护协会组织,不定期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正在增强,野生动物种群有所回升。一些单位和个人还发展了人工养麝项目。



  人工养麝不算复杂,只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建有安静的圈舍和一定面积的活动场所,配制其爱吃的食物即可。当然还要了解麝的发情、交配等知识,以便繁殖幼仔,扩大养殖数量。



  人工养麝既可避免这一物种的灭绝,又可补充人们对麝香需求的不足,一举两得。

 

 

树干长树站成排

 

  如果告诉您,树干上又长出一排树来,您大概不会相信,而在长白山锦江峡谷附近的原始森林里,横七竖八的倒木树干上,却自然生长着一排排整齐的小松树,构成一种奇观,使游人驻足忘返。

  这种自然奇观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只能去推测。 这些长树的倒木,树干上已长满苔藓,树干上站成排的小松树之根,扎在苔藓以下。那么,是谁将松树种子种在倒木干上的呢?很可能是松鼠所为。

  我们知道,每到秋季,松鼠要采集大量食物储藏起来,以备越冬之用。它储藏食物的地点,是分散的、小型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其中哪个仓库被别 的动物发现,不会影响大局。但也有个问题,藏的地方多了,难免会忘记一些,这就使那些埋在土里而忘记 食用的树种,在第二年春发芽生根,破土而出,长出小树来。既然如此,松鼠也极有可能将松树籽藏在倒木 树干上的苔藓下边,遗忘后,使这些松树籽借助苔藓内的湿润条件,发芽生长。

  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游人朋友不妨亲自目睹树干长树站成排"的奇景,自己去猜测吧,这些小松树正列队迎候您在临呢!

  除此而外,这里还有树上长树的景观,也很奇特。任何人来到这里,都会产生美妙的遐想。不信,您不妨来试试看。

 

 

高山杜鹃顶雪开

 

  在长白山最高处的高山苔原地带,气候恶劣,土质脊薄,植被生长的条件非常差。这里年平均气温为 7.3,7月平均气温8.7,无霜期平均70天左 ,大风与雪也多于其他地方,严冬时节压在植物上 面的积雪达2米多厚。这个地带生长着岳桦、笃斯越桔、长白沙参、高岭凤毛菊、高山梯牧草等低矮树木和植被。

  然而,正是在这种非常恶劣的气候和土质条件下,一种最具生命力的高山植物---高山杜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顶风斗雪,傲然怒放。每年的四月末五月初, 带和高山苔原地 ,冰雪尚未完全融化,山巅依然白

雪皑皑,高山杜鹃便在沟谷山坡上成片成群地竞相开放,铺满了整个坡 ,非常壮观。茎横卧,枝斜升,花色乳白或淡黄,娇嫩艳丽,晶莹欲滴,在寒风中摇摆挺立,显出无限生机。与近处残雪和山巅银色世界连为一体,相映成趣,成为长白山之春最早的报春花和最壮丽的景观。它的伴生植物这时还未从冬眠中苏醒,大概会感觉到相形见绌、自愧不如。

  高山杜鹊是长白山上部主要观赏植物之一,对保存物种、维持生态平衡和进一步研究花科植物耐寒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一些春季最早 登山的游人,站在这成群成片的高山杜鹊前无限感叹,赞誉这高山之花的顽强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同时 又目视四周的残雪疑问,在这种寒冷的气候和劣质的 土壤条件下,高山杜鹊竟能顶雪开放,实为怪事,它有 什么特殊的基因达到如此不畏寒冷的程度,令人称奇。

 

 

 

蘑菇把嘴拱咧歪

 

  蘑菇,是人人爱吃的有着丰富营养价值的食用菌。长白山区有一种胶陀螺蘑菇,俗称猪嘴蘑”,鲜为外埠人所知。长白山人对它又爱又怕:爱是因为它特别好吃,口感好,“有咬头”,比木耳好吃;怕是因为稍有不慎它能把人的嘴拱歪”,使人见不得阳光受不得风,浑身像无数细针乱刺似的,难以忍受。

  胶陀螺均为黑色或棕黑色,形状如同猪拱嘴,这是人们称其为猪嘴蘑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 人若吃多了这种蘑菇或者不洗就吃,人的嘴唇也会肿得像猪嘴。

  胶陀螺只生长在榨木上,每根榨木只生长一次, 以后再不生长这种蘑菇,但可以生长木耳和其它蘑菇。这种特性,同其它蘑菇截然不同。长白山区其它著名的蘑菇如元蘑(冬蘑)、榆黄蘑等,年复一年,年年生长。

  据植物专家研究,胶陀螺没有营养价值,这位与其它蘑菇相反。胶陀螺为什么能把人的嘴拱咧歪”? 专家们证实,胶陀螺子实体附着一种毒菌,如不洗去,人食用便会中毒,当地人称被了。

  在长白山区民间流传着猪嘴蘑可以治疗癌症的说法,并有实际治愈的例子。人参之乡抚松县的东岗镇、仙人桥镇、抚松镇等地,都有吃猪嘴蘑治好癌症的人。有的是胃癌,有的是肺癌,有的是喉癌。这些病人吃胶陀螺时一般不用水洗?或者稍微用清水洗洗下即 食用,奇怪的基是癌症患者食用胶陀螺却不会中毒,大概是以毒攻毒之原理。

  有专家讲,胶陀螺可以治病,但不是其本身的功能,而是附着在它身体表面的细菌所起的作用。

  不管怎么说,像胶陀螺这种稀有奇特的菌类,应当深入研究,或许会对人类的健康长寿有着举足轻重的用途。

 

 

老虎绰号是猪倌

 

  在长白山区生活的老虎即东北虎,是兽

中之王, 它既猛又灵活,使其它动物闻风丧

胆。奇怪的是老虎行动灵巧敏捷却不会爬树

,黑熊笨拙竟能顺利而快速爬上粗细高矮各

种树木。我们不能不佩服大自然的巧妙安排

,只有如此,才能使老虎、黑熊这样的大型动

物同时生存。

  东北虎的别名很多,除老虎外还有大虫

、大爪子、细毛子、猪馆等等八、九个之多

这些称谓,唯有猪馆最奇特,使人们很难理解,不过,要是知道猪馆名字的来由,也就不感奇怪了。

  老虎是食肉动物,以鹿、狍、野猪等野兽为捕食对象。梅花鹿、马鹿、狍子、獐子之类动物奔跑速度快,行动迅速,不易捕捉,所以野猪是老虎的主要猎物。

  老虎发现野猪群以后,会悄悄地尾随其后,伺机下手。有时要跟一两天甚至更长时间,就像猪馆放猪似的,猎人们看到这种情况,就戏称老虎为猪馆

  猎人在狞猪时如果发现野猪群,要首先看一看有没有猪馆"跟在后边,确认没有以后,才向野猪发动进攻。

  东北虎跟随野猪群后边偷猎的特性,有时也会遭遇不测。如1952年吉林抚松县一位农民下了一个套子套野猪,被循着野猪踪迹追击的老虎撞上,这位农民溜套子"发现套着了老虎,遂用枪将这只失去反抗能力的兽中之王击毙。那个时候还没有野生动物保护 ,所以打死老虎也属正常的狞猎行为。

  由于前些年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不够重视,任意捕猪,加之森林面积锐减,成群的野猪已很难看到了, 东北虎更是所剩无几,踪迹难觅,所以,老虎跟随野猪群后边偷猪的场面,也就成为历史。

  但愿这种历史能够早日重演。

 

 

群猪不如孤猪

 

  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从前有个国王,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们叫到身边,取来一支箭,让他们折,儿子们很容易就把这支箭折断了。国王又把10支箭捆在一起,让儿子们折断,儿子们用尽全身力气,也没人能折得断。国王趁机说明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来教育孩子。这种道理,也适用于动物界、植物界。比如树木,大片的森林,风沙很难侵入,而一棵独树或小片树林,则很容易被风吹倒。再如野兽,成群结队的就比一个二个的气势大、有威力,“好虎架不住一群狼。但长白山麓的野猪却不是这样。

  许多猎人、放山人、采药人、捡蘑菇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当一群野猪与一只老虎相遇时,头猪马上带领众野猪掉头就逃,老虎却像散步似的跟在后边,等到野猪累得精疲力竭时,老虎便下口美餐起来;但是, 当老虎与一只野猪相遇时,情况截然不同,野猪不仅不逃跑,反而将屁股往草丛中一坐,高昂着头,跳着两个撩牙,向老虎迎战。老虎向野猪扑过来,野猪将长嘴巴子一甩,“--",便将老虎的肚子用獠牙豁开一道长口子,老虎只得带着重伤逃跑......

  猎人狩猎时,也是愿意打群猪,而不愿打孤猪。遭遇一群野猪时,只要瞄准跑在最后边的打即可,其它野猪不会来救援;遇到单个的野猪时,猎人们就不轻易动手,因为野猪会同猎人拼命的。

  一群野猪的威力不如一头野猪的威力大,是一桩怪事。但细细想起来,也不奇怪;一群野猪虽然数量多,猪心不齐,各自为政,谁也不想带头同敌人博斗,多也是自搭;一只野猪虽然力单势薄,但敢于拼命,勇于斗争,则可以弱胜强。

  通过发生在动物界的群猪不如孤猪帅的现象, 是不是值得人们去深思和借鉴呢?

 

 

喇蛄倒退比进快

 

  地球上的动物都是往前行进的速度快,往后倒退的速度慢,甚至有些动物还不会倒退。人类--算是高级动物吧,也是往前走快,往后退慢。连人类制造的汽车、火车也跟动物一样,向前行快,往后倒慢。事情总有例外,凡事很难绝对化。长白山腹地大小河流中生活的喇蛄(石蟹),却与众大相径庭:往前爬行时慢慢腾腾、磨磨蹭蹭,跟蜗牛差不多;往后倒退时则判若两人,尾巴一卷,“突、突......”,几乎射箭的速度,眨眼间退到石头底下不见了,实在令人奇怪。

  喇蛄不属于两栖类动物,但离开水中短时间内仍旧生存。观望喇蛄生活习性时最有趣的是蜕盖”,也叫蜕皮。每年秋初高梁晒米的季节,江水温和,水清流 缓。 喇蛄都趴在靠近岸边又浅又平的稳水里,静静地熬过十几天的痛苦的蜕盖”,过程。原来身上的黑盖整个脱落,在身上又长出一层又软又薄的软盖来,再过 几天才能变得又亮又硬。

 

 

狼獾撒尿野兽骇

 

  狼獾也叫貂熊,哺乳动物,身体和四肢粗短像熊, 但个头比熊小得多,尾巴长,长着蓬松的尾毛,棕黑色,上山能爬树,下河会游泳。别看它形体不大,却有超兽的本领,使獐狍鹿兔望而生畏。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会记得这个情节:孙悟空外出化斋之前,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个圆圈,将唐僧、沙僧和猪八戒围在圈内。妖怪来袭击唐僧时,地上的圆圈立即放出光来,形成光的屏障,使妖怪不能靠近 ......。这当然是神话故事,但在现实当中,却有类似的现象,比如狼獾,发现猎物以后,迅速撒尿,一边尿一边跑,起点和终点相接,尿了一个圆圈,将猎物围在圈中。被围的动物,闻到狼獾尿液的味道之后,即刻中魔一般,乖乖地呆在原地,一动不动,束手就擒。这时狼獾便会将猎物饱餐一顿。假如此时有别的野兽来争抢食物,接近狼獾的尿液圈后,便立即停止不前,不敢越雷池一步。胆大的,掉头就跑,胆小的在尿圈外动弹不得,坐以待毙。

  狼獾凭借尿液为武器,可以轻易吃掉比它高大而且奔跑速度快的獐、狍、鹿等动物,野兔、松鼠之类就 更不在话下。

  狼獾的尿液为何有如此魔力?有人分析说,它的尿液有特殊气味,可以麻痹动物的中枢神经,使之不能自己;有人说,狼獾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海陆空( 树)都能施展进攻对手的功能,使多数动物吃过亏而吓破胆,所以,当闻到狼獾的尿液气味后,就失魂落魄,像被迷住似的....

  究竟是何原因,应该由动物专家去研究。狼獾用尿液吓倒众兽的奇特本领,也值得研究。 但是,由于前些年人们对野生动物不注意保护, 滥捕乱猎,致使狼獾这种动物在长白山数量锐减,濒临灭绝,游人已很难见到它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七星鱼嘴总张开

 

  人吃饭时,要靠下颌与上颌的张合,说话、唱歌 ,也是如此。动物也同人一样,空中的飞鸟,陆地的野兽家畜、水中的鱼类,吃食物或者鸣叫,起码应有一个能活动的、会张合的下颌。鱼类大多不能像鸟和兽一样鸣叫,但进食时嘴巴是十分敏锐灵活的,没有一 张灵活乖巧的嘴巴,大概就难以生存。

  然而,在长白山腹地的大小河流当中,生活着一种体圆而细长、两侧各有排列均匀的七个小圆点的鱼--当地人称七星子鱼却同其它鱼类不一样,上下颌是固定的,不能活动张合,嘴巴总是张开着,“O” ,像人正在发的声音似的,十分奇怪。

  别看七星鱼的嘴巴不能张合,却不耽误进食,它追捕到其它鱼类后,嘴巴像吸盘一样,牢牢叮上,吸食血肉。

  七星鱼属于鳗鱼的一种,但在长白山区的江河中 很难看到其它种类的鳗鱼,有人开玩笑说,七星鱼太霸道了,把其它种类的鳗鱼都给赶跑了。

  由于七星鱼这种怪模样,使它成为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反面人物。有一个《鲤鱼、鲸鱼和七屋子鱼》的民间童话,讲述了关于七星子鱼嘴巴合不上的来历:

  松花江里生活着鲤鱼、鲸鱼和七星子鱼,鲤鱼和卿鱼很团结,经常在一起玩耍,七星子鱼很不眼气,便挑拨它俩之间的关系,一次两次不起作用,它就不厌其烦地三番两次地挑唆,时间长了,鲤鱼和卸鱼信以为真,就打起架来。二鱼互不相让,从松花江一直打斗 到天池瀑布附近。七星子鱼悄悄躲在后边,尾随着看热闹。心中暗忖:这回可出了胸中的怨气,我从来也没这么开心过。正想着,忽然感觉憋闷得慌,仔细一看, 江里没水了。原来,天池爷爷见鲤鱼和卿鱼总打架生气了,关了闸门,不给松花江水了。七星子鱼害怕极 ,连忙大声喊:“天池爷爷,快快放水救救我们吧,是我瞎造谣,挑拨鲤鱼和卿鱼打架的......

  "天池爷爷打开了闸门,松花江里又有水了,可鲤鱼和卸鱼听到了七星子鱼的喊话声,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知道上了它的当,一齐来找七星子鱼算帐.七星鱼吓得掉了下巴,到现在还整天张着嘴,永远也合不上了......

  其实呢,七星子鱼并不那样坏,有很多益处,比如说还能出口创汇呢?

 

 

棒打狍子挺随便

 

  狍子是鹿科动物,在长白山区可谓家喻户晓的动物。它的身型比梅花鹿略小,前肢短,后肢长,耳朵、眼睛较大,脖子稍长,尾巴很短,夏季毛色栗红,冬季毛色棕褐,屁股白色。雄狍有角。主食青草、野果和蘑菇等。性格温了顷,善奔跑,外号傻狍子,是老虎的捕食对象,更是人类猎捕的动物之一。狍子肉味鲜美,毛皮有防潮保暖功能,本身又无自卫能力,所以狍子成为悲剧性动物。



  多少年来,长白山区流传一句话: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是长白山人都知道的三种奇怪现象。



  其实说怪也不怪,因为长白山被当年清朝政府封禁二百年,原始森林和森林中的动物得到保护,到中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初期,长白山区的动物种类还很多,狍子也不太怕人,所以不论是猎人还是其他人,发现狍子在身边走过,随手捡起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它打倒。



  人们对付狍子的办法很多,下套子、挖陷阱、用枪打和用狗撵。狗撵狍子是长白山猎。人最常用的办法。但平时不行,平时狗没有狍子跑得快,只有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才行。



  上个世纪50年代狍子还很多,狍子跑到村子里是经常事。曾经有一件关于狍子的真事挺有趣儿:一年冬季,有位林业工人在结冰的河上行走,忽然发现一只狍子在前面不远处冰面上趴着。他如获至宝,迅速冲上前,狍子慌忙站起身逃跑,但冰面太滑,狍子跑不快,这位林业工人几步蹿到狍子跟前,将它摁倒在冰河上面。这位工人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主意,将裤腰带解下来,套在狍子的脖子上,然后左手抓紧裤腰——免得掉裤子,右手牵着狍子——像牵牛似的,往回走。狍子乖乖地跟在他身后,一点儿挣扎反抗的迹象也没有。他非常高兴,心里盘算着狍子牵回家如何吃。当离开冰河走上岸边的林间小路时,狍子突然一甩头,从那人手中挣脱出来地一下蹿出十几米远,等那人回过神来,狍子早没影了!



  这位林业工人别提有多懊恼了,煮熟的鸭子飞了,怎能不窝囊!等静下心来往回走,才发觉自己心爱的皮腰带已被狍子带走了......后来,这位林业工人捉狍子不成反失皮带的事就成了当地山里人口耳相传的笑话。



  由于前些年人们缺乏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致使狍子的数量急剧减少,棒打狍子的现象已成为历史。



  近些年,我国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长白山又被列为国家的自然保护区,非法狩猎现象已不多见,野生.动物数量又有所回升。只要人们有了自觉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意识,相信不远的将来,还会出现棒打狍子的现象。不过那时不是真打狍子,而是人与狍子和平共处了。

 

瓢伸河里舀鱼玩

 

  如果您看了前篇文章《棒打狍子挺随便》,一定知道了棒打狍子瓢舀鱼之说。也有棒打獐子瓢舀鱼的说法。獐子亦属鹿科动物,但比鹿小,背部黄褐色,腹部白色,头不长角。过去长白山区獐子很多,现在已经十分罕见。瓢舀鱼这种情况在长白山区也存在许多年。



  50年前或更早以前,长白山当地少数民族和关外来的流民,大多在依山傍水之处盖房建屯。房子是简易房,村落人家很少。烧柴,到房后山上去捡;吃水,到屋前河里去挑。想吃山菜,灶坑里生着火以后再到山上采都来得及;要吃鱼,提着桶拿着水瓢,到门前小河里伸手就能舀上来!小鱼每条重半斤左右,大的每条三、五斤甚至十几斤。多数是细鳞鱼、哲罗鱼、虹鳟鱼、重唇鱼、鲤鱼等冷水鱼达几十种之多。大江小河水清见底,鱼群在水中游,能把河底覆盖。鱼如此之多,用瓢将鱼舀上来也就不足为奇了。许多闯关东的人看到这种场面,感到十分惊奇,并把这种奇景广为传说,使关外人也知道

瓢舀鱼的故事,自然对长白山产生神秘感而向往。



  随着长白山区人口的增多,瓢舀鱼的现象成为美好的传说。细鳞鱼、哲罗鱼等珍稀品种鱼基本绝迹。近些年,人工养鱼发展起来,鲤鱼数量增多,虹鳟鱼也饲养成功。但是,要想达到以往那种瓢舀鱼的状况,是很困难了。

 

野鸡飞进饭锅来

 

  野鸡即雉鸡,又称山鸡、环颈雉。雄雉很美丽,尤其是长长的尾羽,光艳迷人,许多人家将雄雉尾摆放到室内,权当工艺品。雉鸡的肉、卵都是野味儿中的上品。



  所以,雉鸡多少年来都是人们猎捕的对象。长白山区的人,都了解野鸡飞进饭锅里这一趣事。这种现象不是人们的夸张之说,也不是偶发事件。过去长白山雉鸡特别多,飞起来遮天蔽日,落下去踏草盖绿。所以野鸡误闯进人们的屋子里的事常常发生,不足为怪。但对山外人来说,就是天大的奇闻了。



  关于野鸡的趣闻有很多。例如在冬季,人们发现野鸡以后,马上将棉帽子摘下扔到空中,野鸡发现后,立时落下钻进雪地中,只有尾巴暴露在雪地之外。人们走上前,轻而易举地就将它捉到。于是人们都说野鸡傻,顾头不顾腚。雉鸡为何如此,是因为它聪明过分,误将棉帽子当成鹰了,钻进雪地里,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其实野鸡并不傻,甚至很聪明,可以欺骗狐狸。



  狐狸爱吃雉鸡的蛋,每当雉鸡产卵期间,狐狸便出动了,到处搜寻野鸡蛋。这时雄雉鸡在产卵的雌雉鸡附近站岗放哨,如果发现狐狸,雄雉鸡立刻假装受伤的模样,耷拉着翅膀,跌跌撞撞往前跑。狐狸见状,心中窃喜,急忙去追雄雉。雄雉鸡见狐狸追上来,马上往前飞一小段路再落下来,引逗狐狸追赶。狐狸不知是计,继续往前追。眼看要抓住野鸡了,雄野鸡再往前飞一段......。就这样飞飞停停,直到把狐狸引离产卵的雌野鸡很远了,雄雉鸡才腾空而起,绕了一个大圈,再返回去给雌雉鸡站岗放哨。这时狐狸才知上当,但为时已晚。雌雉产完卵后,往往用树叶或土覆盖,有时狐狸能扒出土中的雉鸡蛋。野鸡还有办法对付狐狸。在雉鸡卵附近堆起一个个小土包,土包中埋着它们的粪便。狐狸如果寻来,以为土包中埋着雉卵,结果扒出来臭粪,便自认倒楣,忿忿而去。



  野鸡飞进饭锅里的现象也已成为过去。野生的雉鸡越来越少。几十年来,人们只知道乱捕滥猎雉鸡,不重视保护,出现了生态失衡的恶果。自从吉林省人大通过五年禁猎和无限期禁猎的法律以后,野生动物数量有所增加,雉鸡数量也明显回升。一些农民还发展了人工饲养雉鸡的项目,既增加了收入,又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还减少了人们对野生雉鸡的捕杀,对保护这一物种起到积极作用。



  大自然任何一种动物和植物,都是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在一种完整的食物链、生物链中生存。任何一种动物和植物灭绝,都会影响到生态平衡。所以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刻不容缓,人人有责。



  我们盼望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现象能够重现。

 

喇蛄做出豆腐来

 

  说起豆腐二字,人们并不陌生,大人小孩都知道。这种用黄豆做出的豆腐,既鲜嫩,又可口,营养价值又高,上可摆到高级宴席,下可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而且百吃不厌。用豆腐做出的菜肴多达上百种,可设豆腐全席。什么麻辣豆腐家常豆腐沙锅豆腐”,什么四喜豆腐南煎豆腐”;又有豆腐脑, “豆腐泡豆腐卷豆腐干;还有小豆腐卤豆腐”,更有那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做豆腐菜肴的最大特点,就是豆腐不怕炖,时间越长越鲜嫩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真可谓是卤水点豆腐 一物降一物

  在豆腐这个庞大的家庭中,要说起蝲蛄豆腐来,可能就不大有人知道或很少了解了。这种名肴,原料却不是植物大豆制成的,而是江河中一种叫蝲蛄的很小的动物。有人不信:动物怎么可能做出豆腐来呢?这可真是长白山的又一怪事。

  在长白山下的松花江和这条江的各个河岔子里, 有一种叫蝲蛄的虾,亦称石蟹长白山龙虾。外形像海里的龙虾,尾巴很长。这种蝲蛄是山里人爱吃的水产品,可以做出许多菜肴。摆上一桌龙虾宴,就像是一幅精美的图画,又好吃又好看, 可与长白山人参宴媲美哩。

  蝲蛄豆腐”, 这可是城里人烹不出做不出的菜。先用水将蝲蛄洗净,然后揭盖去皮,放进石磨,磨出汁来后,用沙布过滤去渣,将原汁倒进滚开的锅里,蝲蛄汁立刻变成了脑儿,一朵一朵的,鲜红的是蝲蛄肉,金黄的是蝲蛄黄,翠绿的是韭菜末。可谓异彩奇花,鲜嫩可口,令人赞叹不止。能做出这美味佳看的一定是高级美食家,岂不知,这种美食家在长白山里到处都是,几乎家家都会做。

  更有趣的是,日本一名客商来长白山旅游,中途安排在一农家餐馆进餐,端上蝲蛄豆腐以后,他用匙在里边搅了半天也不喝,然后放下匙问:这里面怎么没有豆腐啊?原来他是寻找大豆做的豆腐呢!一句话使大家捧腹大笑。经过翻译解释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知识性还挺强,集吃与乐趣一起,成了一种长白山文化呢。在中国长白山抚松人参节确定的长白山山珍宴的菜谱中,博杰先生钦定,把这道蝲蛄豆腐列进了十大名菜之列哩!

 

蛰麻咬人不自在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凶猛刁恶的野兽咬人伤人,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可野草也能咬人伤人,或许是天方夜谭吧。在长白山大森林里还真的就有这么一种咬人伤人的草,你相信吗?

  长白山随着海拔、气候、土壤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植物的组成和分布与平原或一般山地显著不同,从低海拔的山下到高海拔的山顶呈现出明显地、有规律地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特征。长白山火山锥体从熔岩高原上拔地而起,相对高度达2,000米。当山下已是春 暖花开、到处春意盎然时节,长白山顶却是冰天雪地。这种明显的立体气候差异,使植物分布具有垂直地带性,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大的垂直景观带。

  长自山的野生植物群系,分为珍稀植物,材用植物,药用植物,食用植物,蜜源植物,饮料植物,香料植物,观赏类植物等八大种类,多达2,000,是一个庞大的植物世界,可谓奇花异木,瑞香奇草。在林荫下的 草丛中,隐藏着许多珍奇植物。那多年难得一出土露 脸的野山参,那寄生在水冬瓜根系上的不老草,那随风摇曳,发出奇香的月见草,那成为饮品原料之王的笃斯越桔,那可做观赏的万年松、高山偃松等等。

  有一种咬人的草叫蛰麻子,浑身上下长满倒戗刺,用手一捋,小刺全刺进肉里,一时半会儿挑不出来,犹如被咬了一口。这种被咬的感觉,就像蜂子蜇似的,痛痒难忍。蜇麻子棵高叶大,很引人注意,经常采下来玩耍或用来包东西,它的刺全都隐蔽在叶的背面,很容易使人上当。许多年以前,从山东逃荒闯关东的人进山挖参,肚子一疼蹲在草裸里解手,然后顺手捋几片草叶揩腚,这一擦不要紧,屁股上立刻刺出几道血印子,小毛毛刺全都刺进了肉里。吓得解手人一边提裤子,一边喊:关东山真厉害,草还咬人!

  按一般常理,山外人进山,都小心翼翼,主要是防止碰上野兽或是不小心掉进山涧里。负责带队的导游 员经常告诫游人:不要用手乱碰草,小心叫草咬着!有些胆大的暗自好笑,草还能咬人?偏要随意用手乱摸乱碰,结果真的被蜇着了,这才知道长白山的厉害, 草都咬人!

 

狼学人哭骗小孩

 

  长白山是野生动物的世界,在这里繁衍

生长着上百种的野生动物,有的甚至是国家

和世界濒临灭绝的稀有观赏动物。有人推算

从卫星航拍的照片中只看到 两只东北虎,

实这两只是暴露在树木稀少的地面上的,

躲在草丛中和石缝中的能拍到吗?还有人说

鸳鸯地里戏鸳鸯这一风景虽好,可却不

曾看见野鸳鸯,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当年

这里草肥水足,当然是鸳鸯栖息地,而现在公

路从这里穿过,鸳鸯还不徙迁 难道要等待被

活捉吗?长白山里的野生动物不仅品种众多

,而且数量很大,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动物聚合

玩耍,野猪一过就是好几头,梅花鹿群至少有

十几只。鹿群过处,形态各异,就像是一幅绝

妙的鹿鸣图。黑熊喜欢独行,但有时也经常

是刚过去一头,后边又来一头。在长白山峡谷的沟谷上,动物的粪便到处都是,有时还能见到刚便后还冒着热气的兽粪呢!

  在这些动物群中,大概人们最不喜欢的就是狼了。狼经常学人哭泣的声音,大概不为一般人所知。

  那是在一九八一年夏季,长白山的一个屯子边上,一名乡镇干部下乡从此地路过。当时正在铲二遍地, 山里的野草非常高。天快黑了,模模糊糊的,这名干部听到不远处有哭泣声,便站下来观望,这里是一片坟莹地,有十多座墓冢。长白山区的埋葬方法基本上是土葬,也就是人死后装进木材做的棺材,所以坟堆比较大。哭泣的声音正是从这里坟墓中传来的。再细一听,不是一个人在哭,而是有好几个人,哭得悲悲切切,非常伤心。是谁家死了人?这名干部常年在这个村子包点,回到县里开会才几天,这次回来刚走到村子边,所以直犯嘀咕,不知谁家死了人,便顺着哭声往前走,快到坟基群时,哭声没有了。这可怪了,难道活见鬼了?于是就朝村子里走去。走了不远,哭声又传来了,这回哭得更悲哀。到了村里一打听,这几天根本没死人,但为什么又听到那哭声呢?老村长一听乐了,解释说这是野狼学人哭呢!狼学人哭,学得非常像,主要是欺骗村边的小孩上当。小孩儿听哭声一过去,便会被狼吃掉。原来如此啊!

 

 

大树上面猴头摘

 

  长白山以其十分丰富的土壤繁衍生长着众多的可食性野生植物。山中的各种野菜、野果和种子含有 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营养价值极高,尤其是长白山的山野菜和真菌类植物的产品大量出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最原始的野生植物,是真正纯而又纯的绿色食品。据《长白山志》记载:长白山区有近200 种野菜、野果和种子等野生食用植物。可利用的果实有山楂,山荆子,花盖梨,山葡萄,软枣,猕猴桃,越桔等10余种。可利用的种子有红松、胡桃楸、平榛、毛榛等l0余种。可利用的蔬菜有薇菜、猴腿蹄盖蕨、龙牙惚木、大叶芹、芥叶蒲公英等30余种,可利用的真菌有密环菌、冻蘑、榆黄蘑、猴头、木耳等loo余种。

尤以山芹菜、薇菜、蕨菜等产量最大,每年采摘季节都大批加工,外销出口。

  在真菌类的野生植物中,各种蘑菇按不同季节和海拔而争相生长。那黄色晶莹的榆黄蘑呈宝塔形展现在你的面前时,真会令你唾涎欲滴;那火爆桔红的树鸡蘑真像是雄鸡报晓的鸡冠子;那圆圆的、胖胖的冻蘑和榛蘑虽然朴实无华,却是真菌类中的上品,构成 真菌类大家族的山木耳、松蘑、桦蘑等等也是质量上乘。

  人们常说世间有六大美味佳肴,即银耳、燕窝、猴头、熊掌、鲍鱼、鲨鱼翅。其中猴头和熊掌这两种就产在长白山。熊掌以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等高营养价值而闻名,而猴头则以清淡幽雅、滑而不腻的品质所著 称。不明底细的人会以为这种猴头是南方人爱吃的猴 脑。将活猴绑上,用尖锤敲碎猴的脑袋,吸吮那还在活 动的脑汁,那小猴此时还没有死,而是眼含热泪乞求 饶恕,这未免太残忍了。 长白山的猴头,是真菌家族中的成员,又叫猴头 ,对子蘑,狍子屁股,白头翁。它的外形长得象个白 猴的脑袋,毛茸茸的,没有杂色。又像是山里小狍子的 屁股、一朵白花。猴头蘑寄生在桦树上,或尚未腐烂的 倒木上,桦树的树身是黑色的,与白色的猴头相衬映, 远远的便能望见,那一簇毛茸茸的、乳白色的蘑菇真 像是人们所形容的白头翁、狍子屁股呢。最为奇怪的 ,如果在一棵树上发现了一簇猴头,那么在它相对 的不远的柞树上,必定还有相同的一簇,所以人们又叫它为对子蘑就像情人约会似的,令人疑惑不解。 懂行的山里人进山采摘猴头,一定会将这一对蘑菇全 部收获回来,而不能只收获一半。 猴头蘑不仅是极为名贵的山珍,味道鲜美,而且 还可药用,有助消化利五脏的功能,用于消化不良、体 虚无力、神经衰弱等症的治疗。用猴头还可做滋补健 身食品。最叫绝的是,猴头含多糖,具有抗癌效能。许 多人千方百计要吃猴头,不仅要吃这种口味,更主要 ,可能与健身防癌有关系吧。

 

 

窗户冰花实在怪

 

  长白山区的冬季,每到早晨起床后,人们便看到玻璃窗上结满了霜,即冰花(又称霜花、窗花)。冰花组成的图案非常好看,奇怪的是,这些图案基本上都类似南方或热带雨林植物模样,如芭蕉树、香蕉树、椰子树等等,总之,没有一种是东北当地的树木。



  笔者曾天真地想:如果南方和热带地区也有窗户冰花图案,会不会是北方的植物呢?只可惜南方和热带地区冬季不会结冰,玻璃窗上从不上霜。那里的人也就欣赏不到冰花的美丽。



  由于冰花的独特和美丽,就诞生了以冰花为题材的童话。如《冰花奇遇记》、《神奇的冰花儿》等等。长篇 童话《鸳鸯孩儿》曾有一章玻璃窗冰花世界,具有一定代表性,也很有意思,故事的梗概是:主人公鸳鸯孩儿银哥和铜妹兄妹俩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出生人死毫不畏惧,他们俩有许多好朋友,如七色羽鸭狐”(狐头鸭身,长有七种颜色的羽毛,可以隐身);还有十字蛇”(四条不同颜色的蛇,尾巴总对在一起,呈十字形)等等。有一天,鸳鸯孩兄妹要离开七色羽鸭狐远行,七色羽鸭狐便动情地唱了一首歌:



    只要你们微微一笑,



    我的愁苦便云散烟消。



    只要你们微微一笑,



    我就没有什么不好。



    不论你们走到哪里,



    我愿陪伴到天荒地老。



    我愿你们永远微笑,



    抛弃心中一切烦恼。



    只要你们微微一笑,



    我也就陶醉了......



  鸳鸯孩儿兄妹离开七色羽鸭狐,来到长白山岳桦林中一座大玻璃房内,玻璃窗上的冰花显现出热带森林的风光、大海的波涛......。鸳鸯孩儿银哥沉浸在美丽的冰花世界中。忽然,他在冰花中看见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看到了自家小院儿和日夜思念的爸爸。银哥情不自禁地扑到玻璃窗上,居然进入冰花之中。他踏着冰雪,在银白色的热带丛林中穿行,一路上全是陌生的异域风光。鸳鸯孩儿银哥不觉得累,只觉得新奇,他有一个信念,就是找到自己的爸爸......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来到家乡,看见了日思夜想的父亲......,可是,太阳升高了,玻璃上的冰花要融化了,银哥预感到不好,急忙告别爸爸,迅速返回,在冰花融化之前,从玻璃窗上跳下来,完成一次奇妙的冰花之旅......



  童话虽然是虚构,是作家的想象,但也是源自生活。生活中的美丽和神奇,是创作童话的源泉。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神奇而美妙的。但为什么总是显现南方和热带植物风光,却令人费解。会不会有一天,冰花会显示外星人的图象呢?这便是大自然的奥秘。

 

树洞冒出青烟来

 

  早年间的长白山人居住非常分散,东山一户,西坡两家,两座山对面便能望见,鸡叫狗咬,人语喧哗,但要遇到一起,可就费劲了,就要下岭爬坡,中间还要趟过一条江,真正是鸡犬相同,人难见面。再后来便逐渐形成了小村落,小村屯,二、三十户人家就是一个屯子,大部分都是本家族的,“扯着骨头连着筋”,屯子和屯子之间相距也比较远,都被冒烟起的大森林所遮掩。屯子里的住房大都采用长白山的优质树木来建房,“霸王圈”,“头顶锅”,“筒子房等结构是绝大部分。也就是把树木伐下来后用木头垛起来,连房盖都用木板劈成片当瓦苦,房子既结实又保暖,夏天晒不透还遮荫。

  从山外来长白山深山里的人,远远地看见屯子里冒烟,都觉得奇怪,怎么家家房子边上长着一棵大树,大树里面冒出缕缕炊烟来?尤其是冬天的景色更奇怪,大树上面挂满了白霜,里面冒出来的烟也是白色的,飘飘渺渺,烟雾腾腾,笼罩着整个村屯。到了近前才看明白,原来是家家都用大树筒子做烟筒,把树筒子立在房子根上,下边凿上洞,与屋里炕洞相连接。在长白山里虽然木材有的是,但要找一个好烟筒还挺费劲呢。首先要选硬木的,桦、榨树,曲柳,榆木之类的,要选直溜的,不能有弯节。再就是树筒里面的空间大小,一般是站干,即大树树心开始腐烂,用碎木材和豆秸点燃一点点往里熏,一边熏一边敲,直到将这个圆筒做出来。农村做拉柴禾的爬犁也是这个办法,先把新伐下来的榨木、扭劲子、桦木等放在豆秸里点燃了闷, 到一定程度弯出弯形后别在大树下或碾子下,过几天木头干了爬犁辕子也就弯成了。

  有人担心用木头做烟筒不安全,如果火烧大了还不得把烟筒也一块给烧着了才怪呢。其实不用担心, 树筒里面已经熏黑了,而且非常坚硬,就像涂了一层防火漆,别说冬天,就是三伏天烀猪头家中办喜事,把炕头烧得滋滋热,倒盆水都能开,可这外面的烟筒保 证没事。在寒冷的冬天,这烟筒跟还是小猪崽或看家狗的热炕头,它们趴在烟筒脖上,下面热乎乎的,真是个好被窝哩。

刺楸落叶一圈白

 

  在长白山垂直分布的四个大景观带中,针阔混交林带枝繁叶茂,树木浓郁,形成了莽莽苍苍,浩瀚林海的壮观景象。那一望无际的绿色林海便是令人热血沸腾,心旷神怡的一大景观。在这个林带中,针叶树种即红松、杉松、落叶松等松树高大挺拔、苍翠碧绿,与之相伴的则是那又高又大的阔叶树种,杨树、桦树、槭树、榨树、曲柳、椴树、楸木、黄菠萝等,枝叶茂密,遮天蔽日。树下则是枯木野藤,蒿草野卉,覆盖了整个森林植被。

  这些针叶和阔叶树种,大多都是长白山的优质木材,伐后外运可用于建筑、工业、国防等事业上。其中 有一种树,叫刺楸。外形与胡桃楸差不多,树皮黑色, 纹理宽深,树木细而笔直。它与胡桃楸的区别,就是这种楸木长着木刺,密密麻麻。但在树木成龄后,下半部木刺老化脱落,只在上半部和树梢上有刺,所以难以区分这两种树。

  刺楸有什么作用呢?它是制做家具的上等木料,可与崩松、花榆等比美。崩松外溢香气,不受虫蚀,而且木质细腻,清淡文雅。花榆花纹多姿,有的像金鱼, 有的如蝴蝶,摆上一对花榆箱子,就像是一对精美的 工艺品。用高丽明子打的家具,既黑又亮,黑中有纹, 显得端庄大方。曲柳上那一个个树包,本是一种病态, 因树木发育不好而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树包,外表看像 是一个个木疙瘩,大概如同人长肿瘤似的。但只要将 树包锯开,一片美丽漂亮的花纹便会展现出来,一朵 朵奇花异随大放异彩,真是天然巧成,那人工造出的 木纹图案也自愧不如。用刺揪打家具,是长白山林区中的一大特点和优势。这种木材木质坚硬,木纹很细,又有椭圆形图案,将木材的材质与木纹的优点集中在 一起。而且还有香脂气味外溢。一对木箱放在屋内,不仅光滑明亮,而且放出异香,真是难得的上等好材料。

  质量虽好,木料难找。在大森林里要寻找到一棵刺揪,那可是难了。不仅是因为这种树的数量少,而且因为它的外表与胡桃楸相似,不好区分,所以人们看到满目的楸木,可又都不是刺楸。聪明的长白山人长年生活在大山里,终于发现了刺楸生长的秘密。每年秋季下霜后,阔叶树的树叶由青变黄,秋风一过便纷纷落叶,十多天工夫,大森林便改变了模样,阔叶树只有粗壮的树干挺拔屹立,它们的树叶全都落下,唯有那针叶的青松仍然叶冠碧绿。刺楸落叶时与其它 树叶不同,它的叶子全是白色的,落得非常均匀,围着 刺楸树根部洒下了一个圆圈,就像下了一层白霜。秋后进山寻找刺楸,不必东张西望,只要瞅到地上的一圈白叶,便是刺楸无疑了。

 

石头磨出裤子来

 

  火山爆发时的多次喷发,使长白山改变了模样, 既有高峡出平湖的一池天水;又有群峰环天池 十六座山峰;既有十里不同天的四个垂直景观带, 又有白雪落龙潭的长白瀑布......原本坚硬的岩石被火山岩浆燃烧得千疮百孔,裸露或漂流或埋藏在植被中。被燃烧的最严重的石头变成了火山灰、火山渣, 岩浆凝固后变成了浮石,一般都有足球和菜碗那么大,最大的浮石每块约半立方米。这种石头形大体轻, 外表呈灰白色,有着多层石孔,似乎在倾诉它经历了多少历史沧桑。由于非常轻,所以能顺江河漂流而下, 又叫江沫石。对这种石头的认识和利用,也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一样逐步加深的。

  一是可以用来磨刀除锈。在最初时人们发现它体轻质软,便拣回来磨除菜刀上的红锈。在长白山区的住户过去几乎家家的厨房里都备有这种石头。

  二是可以用来除脚垢。过去的浴池都是大塘子,几十人泡在一个水池里,在水池边便有许多浮石。人们浸泡透了以后,拣一块石头来磨脚,将脚上的厚茧和老垢一点点磨去。这种石头又软又涩,既能去灰又不伤皮肉。在西安骊山下当年杨贵妃洗浴的华清池中,有一个石臼式的小石坑,有人猜这是放肥皂的地方,有人说是杨贵妃当年洗澡时用来小便的地下暗孔。其实这是贵美人用来磨脚修脚的石头,把脚放进石坑里来回磨,既解痒又去垢(美人也有垢)。可惜皇城的贵族们尚不知道长白山里还有一种比这更好的消闲之物哩。

  三是可以用来做盆景。大大小小的浮石经过简单的组合造型,便成了独具风姿的室内盆景,既典雅,又奇特。有的单位部门专门派车从山中整车运回浮石, 在院子中间塑造石林喷池,也别有情趣。

  四是可以用做建筑材料。这种浮石体形轻,保温性能好,用来做空心砖或隔离板、装饰板等,有很好的保温和隔音及防火作用。并可制成耐火砖来砌锅炉。

  五是可以用来磨裤子。现在服装市场风风朦朦的牛仔系列和水洗服大概都离不开浮石水洗这道工序。本来好好的衣服干嘛非要先磨洗一番,变得像旧衣服一样?为什么要用石头来磨洗,不知是谁发明了这种怪物。原来这种牛仔布料非常硬,在膝盖及臀部等地 方磨后变软更有风姿。于是,长白山的浮石这一宝物得以充分利用,成汽车、整火车地外送。上海、广州、深 圳等大城市有关工厂应用了浮石,甚至外国的企业也到长白山来进口浮石,据说也用来磨洗裤子。

 

 

孪生峡谷人青睐

 

  长白山锦江峡谷是近些年才被人发现并成为一处旅游景观的。北锦江峡谷长10公里,谷深80米左右,谷宽100g5]50米之间。谷底有清澈透明的溪水汨汨流淌,两岸有百态千姿栩栩如生的熔岩造型。如骆驼双峰双熊登山双象吸水秃鹫望天犀牛观月孔雀开屏象豹嬉戏白山犬吠怪兽吼天鸡凤和鸣百兽聚会仙人相约五指神峰恐龙再世锦锈屏风古城峰火以及谷底森林等等,单据此便可略知一二。 1997年,有关部门科考人员根据航拍地图为线索又发现一条南锦江峡谷,在北锦江峡谷之南800余米,北南两条峡谷基本上是平行的,距离都超过5公里,简直像孪生的亲姊妹一样,实乃神奇。



  南锦江峡谷谷底也有一条溪水流过,即南锦江。两岸悬崖峭壁、熔岩耸立、造型各异。峡谷中间的原始森林,树木茂密,倒木遍地,上面覆盖着厚厚的苔藓植物,万年松晶莹翠绿成群成片。各种野生真菌触目皆是:树鸡蘑、刺蘑、榛蘑、桦蘑、猴头蘑等形态多样,使人馋涎欲滴。一看便是深山闺秀人未知的原始状态。



  南锦江峡谷深约100米,宽约200米,与北锦江峡谷的规模相仿,只是水流巨大,声震空谷,与林涛声组成了别具风味的交响乐。如果人能像小鸟一样飞翔,则可清晰地欣赏到孪生的南北两条姊妹峡谷的雄姿奇貌。但是我们可以乘坐飞机去游览孪生峡谷,有人乘直升飞机对两个姊妹峡谷进行了航拍,孪生峡谷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尽收眼底。



  现在,北锦江峡谷已经对游人开放,在去峡谷途中几百米羊肠小路旁,人们还可看到松桦恋等景观和原始森林的景色;南锦江峡谷由于山高林密、野兽出没,目前没有修路,所以还未向游人开放。



  这两条相距800米而平行相对的孪生姊妹峡谷是神奇而迷人的。

 

 

温差径庭悬雪崖

 

  长白山天池西面青石峰与梯云峰之间有一悬雪崖,仅仅两公里半温差竟达22度,非常奇怪。



  二十世纪初,奉吉勘界副委员刘建封曾在《白山纪咏》中写道:雪崖上下五华里,暑度居然廿二差。也就是说,悬雪崖5华里的距离在夏天温差竟然相差22度。



  悬雪崖海拔高度大约在2500米左右,长白山主峰为2600多米,天池水面为2200米上下。凡是登临悬雪崖又下到天池水边的人都有共同的感受:如果在天池边是夏天的感觉,那么在悬雪崖顶如同过秋末初冬。所以有经验的游人到长白山总要多带一套衣服,登山时穿上。如果游人没有多带衣物游长白山也没关系,现在有关部门和个人在长白山西坡、北坡设立了旅游服务处,可以租到棉大衣、运动鞋、安全帽等物品,比较方便。

虽然说海拔高度越高气温就越低,但像悬雪崖这样垂直高度仅几百米温差就达20多度的现象可能不多见。



  当然,夏季悬雪崖温差20多度不是天天如此,有时相差10几度,冬季温差就更小了。



  设身处地想一想,在两公里的范围内,在极短的时间里领略到炎夏的热和初冬的寒,一定很有情趣儿,这也是长白山风光吸引人莅临的原因之一。百闻不如一见,南方的朋友和外国朋友不妨一试,定不虚此行。

 

塑料大棚林中埋

 

  如果站在高处或远处眺望长白山林区,会看到成片、成排的塑料棚,静卧在林中的山头山坡,构成道道独有的风景,使山外人感到新奇。



  我们不妨先来猜个谜语:塑料大棚林中盖,一排一排连成片。若问棚下种的啥?不是水果不是菜。



  这则谜语对于外埠人比较难猜,对于长白山人则轻而易举地知道答案:即园参,人工种植的人参。



  栽种人参,可与一般农作物不一样。人参的祖先是原始森林中的野山参,成千上万年的生长史,使野山参形成了喜光怕强光、喜干怕旱、喜湿怕涝、喜微风怕疾风、喜腐殖土怕粪肥的习性,比较娇贵。我们的祖先经过一代又一代野山参家植实验,终于成功地养植了园参,即我们今天人工栽种的人参。



  栽种园参,也是很难的。首先对土壤的要求严格,必须是腐殖土。土中不得有树根、石块儿,比种花的土还要肥细。还要把土堆成畦,畦上搭棚盖,遮光避雨。人参种子种到地里长三年后,要从土中起出,然后再换新土重新栽种,再生长三年,一共六年,方可收获。由此可见栽种人参之艰难。



  40年以前(20世纪中叶)参农们种参的苫材用的还是木板,非常方便。但后来木材紧张、木板成本高,人参的苫材改用油毡纸,再后来改用价格低廉的塑料薄模,一直延用至今。塑料大棚林中埋,于是成为长白山区一种奇异的景色,为外地游人打造了人文景观。

 

 

刺龙牙木水中栽

 

  刺龙牙即龙牙木忽木,俗称刺嫩芽、刺老芽,是生长在长白山等少数高寒山区的有刺儿灌木。其嫩芽形状近似香椿芽,味道清香,不仅是山里人喜欢吃的绿色食品,更是山外人求之难得的珍品。



  刺龙牙的生长习性很独特。它一般生长在荒山路旁,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只要不是低洼涝地就行。但对粪肥却极不喜欢。也就是说,刺龙牙不需要任何粪肥,也不需要农药,因为它一般情况下不发生病虫害,由此可说,刺龙牙是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绿色食品。



  刺龙牙的嫩芽在春季可采摘两茬儿,产量不高,野生刺龙牙树数量逐年减少,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许多人想出一个办法,初冬时节将刺龙牙木割回家,放进水缸中,再灌水使其生长,到春节期间便可收获刺嫩芽,每公斤价格30元至50元人民币。此时如果到这些人家参观,便可看到水栽刺龙牙的独特风景。然而,上述做法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掠夺资源,使野生刺龙牙资源面临绝迹的危险。好在吉林抚松原县委副书记李景发同志试验成功刺龙牙有性繁殖,并取得国家专利,有关部门现已种植上百上千亩刺龙牙,长势良好,预计很快便可在整个东北地区发展起来

 

 

漂亮蘑菇不可爱

 

  长白山野生蘑菇有多种可以食用,数量惊人。常见的可食用蘑菇有榆黄蘑(金顶蘑)、元蘑(俗称冻蘑)、木耳、猪嘴蘑(胶陀螺)、树鸡蘑、刺蘑、粘蘑、松蘑等等。这些蘑菇的形状主要是伞形、耳形、扇形;颜色为黄、青、黑、棕、肉色等。总体看,大多数可食蘑菇的颜色不很美丽鲜亮。



  长白山区有数十种颜色鲜艳非常漂亮的蘑菇,含有毒素,不可食用。一旦误食,轻者呕吐昏迷,重者致人死地。其中一种为笑菌,食用后能使人神经错乱,大笑不止,后果严重。所以,采蘑菇的人发现漂亮蘑菇后都敬而远之。



  有毒蘑菇和无毒蘑菇在外形上差别不明显,以伞状居多,用文字很难表述清楚,只能说色泽艳丽的毒蘑多,色泽灰暗的无毒蘑多。凡事都不是绝对的,例如可食用的榆黄蘑(金顶蘑),伞盖鲜黄,伞柄乳白,样子也很好看,但它不仅没毒,而且味道十分鲜美。野生的榆黄蘑数量越来越少,一般人很难吃到。人们已经研究成功培植榆黄蘑的办法,但人工蘑的味道目前还无法与野生蘑相比。



  有些人识别有毒和无毒蘑菇的办法是观察蘑菇是否生虫子,有虫子的为无毒蘑菇,无虫子的为有毒蘑菇。

林蛙死后排成排

 

  林蛙,又叫东北林蛙,老百姓叫它为蛤蟆

。它不同 于平原和丘陵地区的蛤蟆,而是以

吃青草和害虫为 ,又是水陆两栖动物,所以营养价值很高,“春天鲜, 秋天香”,林蛙主要在春秋两季捕获食用。林蛙又可产 出蛤蟆油,是补品中的上品。

  春天来了,青草泛绿,池水升温,林蛙开

始从江河中跳进山坡上的小泡子里产卵。人

们抓林蛙的办法都用绝了,蹲在泡子边上学

蛤蟆叫,叫得那个像劲,真的把蛤蟆叫到脚下

乖乖地做了俘虏。在江河边上用手电、明子照。林蛙都跳进了泡子里,便用发电机过电, 使林蛙两爪发麻,全都电得跳出水面。

  秋天到了,林蛙要到江河里越冬了。人们熟知林 蛙生长的习性和规律,少数唯利是图的人便在它归途的路上下趟子”,也就是用塑料薄膜在山根上拉起一 道大网。林蛙由山下往江河奔,一下子跳到塑料膜上, 一蹦蹦不多高,再蹦也跳不过去,因为塑料布又软又滑,林蛙站立不住,只得眼睁睁地被装进布袋里去。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太大了,而且又很残忍。

  冬季里的林蛙却躲在江河中冬眠越冬,靠消耗自身的营养。在有的小河岔子里,由于河水较少,三九天时便干涸了,这样使得原来在水里的林蛙没了立足之本,没有了水源,紧接着便没了氧气,整个河沟里的林 蛙便全都憋死了。奇怪的是,林蛙临死时,好像一点也不慌张,也不乱蹄,都是头朝前,自然匍甸,一个挨一 个地趴在那里,像是经过训练的部队一样非常整齐, 这种怪事许多老农也说不清楚原因。据有关专家分析,林蛙排成一排,是准备离开小河。正常情况下, 蛙在春天从河里上岸时,都是集体配合行动,一个接一个,像人叠罗汉似的,可以接一米多高,借着下雨之势,跳出水面上岸。第一个跳上岸的林蛙,再回过头来拽第二个......。上述排列整齐而死去的林蛙,没有等到春暖冰化,实在遗憾。

 

 

人参上桌变成菜

 

  人参自古以来,是皇帝的贡品、滋补品,也是最重要的药品。例如清朝皇室最好的抢救病危者的药物急救章中最主要的一味药就是人参。后来人们发展起来园参(野山参家植),人参数量多了,有条件的老百姓也可以用人参治病或滋补身体。通常的方法就是熬参汤,对妇女产后身体虚弱和老年人十分有效。对伤寒病等重大疾病可谓具有起死回生之功效。有上百种中成药应用了人参。此外护肤美容化妆品也应用了人参。



  山外人可能不知道,在长白山区,人参已走上餐桌,变成营养价值高、味道独特的菜肴。



  过去,人们只知道人参炖母鸡,但不是当菜吃,而是当药吃。现在,长白山腹地的人参之乡抚松县宾馆的厨师们率先搞出人参宴,在中国抚松长白山人参节期间推出,受到中外宾客的称赞。



  人参宴最初有几十种菜,现在已达上百种。如拔丝人参、鲤鱼参片、人参甲鱼、人参粥等等。寻常百姓如果有远方来客也将人参做成菜肴用以招待。用人参做菜虽然造价太高,但热情的长白山人还是乐此不疲的。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南方人也不妨试着用人参来做菜尝尝,其品味一定难忘。

 

车没轱轳也能开

 

  自从人类用木材制做出圆圆的轱轳,便发明创造出木制人力车。独轮车、双轮车、畜力车、动力车等。不论什么车,共同点之一就是都有轱轳。甚至连天上飞的飞机也有轱轳。然而在长白山区却有无轱轳的车。



  这种无轱轳车,是长白山区冬季主要的运输工具,有人拉的,有狗拉的,有牛拉的,有马拉的,现在又有了电动的。当地人称无轱轳车为爬犁,同雪橇差不多。



  人拉的爬犁,制做较简单,将两根一把多粗的硬木长竿揻成弯,再安装上四根立柱和两根横木,就算完成。别看这种爬犁简陋,但装载1000斤也压不坏;牛爬犁、马爬犁制做方法与人拉爬犁差不多。不同的是,两根木头要粗些,并且分软竿子爬犁和硬竿子爬犁两种。这种爬犁可拉动上千斤重的原木,在林间小道穿行十分方便;还有少年儿童们就可制做的小爬犁,不必用长竿,只是几块木板底下钉两根腿儿(木条铁条)即妥。小爬犁主要用途是放爬犁坡儿,即坐在爬犁上从坡上往坡下滑行,非常有趣儿。



  狗拉爬犁(雪橇)人们比较熟悉,凡是北方地区都有。近些年人们又制造出电动爬犁,即电动雪橇,更加省力。不管哪种爬犁,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要有雪。否则是寸步难行。



  长白山区的爬犁两条腿之间的距离是统一的,这样的好处是在雪地上压出硬实的爬犁道,在阳光照射下,两条爬犁道闪闪发光,仿佛两条铺在雪地中的钢轨,爬犁走在上边滑溜通畅。



  长白山林区的无轱轳车——爬犁,是当地人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交通运输工具,既简单、又实用。近些年长白山开展了冰雪旅游活动,乘坐马拉爬犁、狗拉雪橇或电动雪橇在冰雪地上奔驰,欣赏着身边的雾凇奇观,如同步人童话世界,其情其景真正妙不可言。山里人会热情地期盼国内外朋友莅临,尝试一下爬犁——无轱轳车的乐趣。



  秋初时使用。孩子睡在悠车里非常舒服,尤其是夏天,凉爽宜人。在关外人眼里,养个孩子吊起来是平常事,而在关内,特别是黄河、长江地区的人眼里,却感到奇怪。



  随着时代的进步,长白山区和东三省上述三怪已经成为历史。在农村,一般人家都换上了玻璃窗,用窗户纸糊窗已十分罕见;大姑娘叼烟袋的现象早已不存在。别说大姑娘,就是男士们吸烟的人也越来越少。况且各种带过滤嘴的卷烟吸食方便,不必使用烟袋。婴儿睡摇篮的现象也很少了,已被婴儿睡床、睡车等取代。



  总之,关东山三大怪的消失,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黑风口下把人拽

 

  长白山地域宽广,地势高大,地形复杂,有着许许多多的奇特地貌。有赤裸外露的断岩、峭壁、自鸣壁; 有地质奇特的岩龛、凹穴、冰斗、U型谷;有石壁直立的峰谷、槽谷、豁口、峡谷,有嶙峋奇特的岩柱、怪石、倒石堆。那疾风凌力、黑云笼罩的巨大风口,堪称一怪。



  从北坡登山时,先从环境优雅的白河镇乘车驶出,沿途观赏那娴娜多姿的美人松、白雪银涛滚落的二道白河,逐渐进入原始森林,越过岳桦林带,便是离主峰不远的高山苔原地带了。一条水泥公路一直延伸到山顶,曲折迂回,水泥路桩与链条紧密排列。看得出山势险峻,道路崎岖。



  在公路下方有一个断崖豁口,整日里黑云压顶, 浓雾笼罩,并有强大的疾风不停地由谷底向上猛吹。这个豁口断崖处就是黑风口。黑风口位于不老峰东侧尾端与观景台中间。两侧峭壁如削,断崖险岭,相距20,恰似天然屏风上的巨大窗口。



  长白山地域宽广,地势高大,地形复杂,有着许许多多的奇特地貌。有赤裸外露的断岩、峭壁、自鸣壁; 有地质奇特的岩龛、凹穴、冰斗、U型谷;有石壁直立的峰谷、槽谷、豁口、峡谷,有嶙峋奇特的岩柱、怪石、倒石堆。那疾风凌力、黑云笼罩的巨大风口,堪称一怪。



  从北坡登山时,先从环境优雅的白河镇乘车驶出,沿途观赏那娴娜多姿的美人松、白雪银涛滚落的二道白河,逐渐进入原始森林,越过岳桦林带,便是离主峰不远的高山苔原地带了。一条水泥公路一直延伸到山顶,曲折迂回,水泥路桩与链条紧密排列。看得出山势险峻,道路崎岖。



  在公路下方有一个断崖豁口,整日里黑云压顶, 浓雾笼罩,并有强大的疾风不停地由谷底向上猛吹。这个豁口断崖处就是黑风口。黑风口位于不老峰东侧尾端与观景台中间。两侧峭壁如削,断崖险岭,相距20,恰似天然屏风上的巨大窗口。



  据《长白山志》记载:风口的下方是狭长的峡谷, 二道白河沿峡谷蜿蜒北流。由谷底至崖顶高约500 米。山高风大”,风口平均风速11.7/,最高达17.6/秒。大风日数270多夭。南北走向约4公里的狭窄隘谷地形,是使风口风速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黑风口又是高山风造成的一个奇迹。这种巨大的地质营力,经过漫长时间,把岩石裸露的风口雕塑得越发沟深崖陡。



  来长白山游览的人为什么偏要到这个令人胆寒的地方呢?原来这里既是风口,又是观赏长白飞瀑的最佳处。从这里看那一池天水涌下的长白瀑布,听不到白雪银涛落潭之声,但却望见那一条白练高高挂起,镶嵌在绿色林海之中,格外醒目而迷人。所以黑风口便成了观瀑的最佳处。又因为人们好奇心强,都说 这风口的风力巨大,不亲自体验一番岂不是枉来一回?



  黑风口风力之大,使游人无法站立行走,只得匍匍爬行到崖边向下观望。此断崖处壁陡如劈,呈两级阶跳直到谷底。如同人在天中向下观望,令人毛骨悚然。这风口偏偏每日刮风不止,黑云笼罩,既使整座大山晴空无云风和日丽,好像也与它无关,照旧不开晴。 汽车不敢靠近风口,否则车门难开,每年都有几辆小骄车的车门被强风吹坏,人要接近黑风口先得整顿一番,不然头上的帽子、脖子上的纱巾也会吹到崖下。



  黑风口既让人胆寒,又使人振奋,登长白山不到黑风口吹一吹还真没滋味。有人曾设想,在黑风口建上一座风力发电站,可是一本万利,又是高山上的一颗明珠,可能再创下一个全国之最或是世界之最



  有诗赞曰:

  

  雾茫茫白练如带,

  

  青嶙嶙峭壁悬崖。

  

  风萧萧直扑天外,

  

  绿茵茵青山常在。

 

夹皮沟里黑熊哀

 

  看过电影《林海雪原》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的观众,都会知道夹皮沟”,这个地名。长白山区不止个地方叫夹皮沟,从字面看,这个地名就够奇怪的了,关于它的来历,很有些情趣哩!

  过去,长白山完全被原始森林覆盖,高峰、小山、沟沟岔岔一般没有名称,村屯周围的山被称做东山、 西山、南山、北山,或者根据山的形状起名,如笔架山、奶头山、马鞍山等等。夹皮沟是两山夹一沟的地形,以前没有什么名字,沟两边的山上古树参天,木把们成群结队来伐树做木头,或把木头运出山,串成木排顺松花江漂流到吉林等地出售;或就地用戗锯拉成板材出卖。

  戗锯,现在除极少数山区农村外,很难见到,已被圆锯、带锯等取代。圆锯和带锯都需要电做动力,没有电之前,人们将原木锯成板材,主要靠戗锯。戗锯的形状上宽下窄,将近二米长,锯齿像倒戗刺。锯木板

, 需要两个人合作。 首先搭个架子,将原木滚到架子上, 固定住,然后才开始用戗锯板。两个拉锯人的位置, 一个站在原木上,一个站在地上,二人一来一回、一拉一推,必须配合协调,才能成功,不经过学习锻炼,是拉不好戗锯的。拉到一定长度,为防止木头夹锯,需用楔子钉进锯口,使木头缝隙扩大,再拉起锯来就省力了。

  话说长白山下、松花江上游有个无名沟,盛产优质木材,木把们蜂拥而至,在沟里搭起一个个拉戗锯的木架子,开始了放树、拉木板大战。傍晚时分,人们把戗锯条从拉到一半〈或一少半、一多半〉的木头缝隙中抽出来,下山休息,第二天再来继续工作。

  有一天早晨,木把们扛着戗锯三、五成群地进了无名沟,没等走近戗锯架子,就听见一声声黑熊的凄惨哀嚎声。大伙愣住了,不知黑熊遇到了什么危险,进退不得。过了一会儿,有个胆大的人发现了实情,告诉大家,有只大黑熊坐在锯架子上面的木头上,下不来 ,可能是把大腿间那个物件夹住了。大伙一听乐了,这是活捉黑熊的好机会。七嘴八舌一合计,便向黑熊冲过来。骑坐在木头上的黑熊一看来了许多人,连急带怕,跳下锯架子嗷嗷叫着钻进树林不见了。木把们也不追赶,来到锯架子上观察现场,只见被戗锯拉出 口儿的地方,夹着一些皮毛,原先钉进木缝儿缝的楔子已掉在地上,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无名沟两边的山上有一群黑熊,木把们放树拉木板惊动了它们。当傍晚人们回家时,黑熊们就爬上锯架子坐在原木上摆弄木契子玩儿。黑熊稍一用力便将契子拔出来,不料木头缝隙合上了,把它屁股下边的皮毛夹住了。

  这件事发生后,有人提议,将无名沟改为夹屁股 ”,叫了一段时间,都觉得不雅,就改叫夹皮沟了。

  都说这是真事儿,谁知道呢!

 

 

关东三怪已不再

 

  没到过长白山的关外人,大概也听说过:关东山,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不错,这曾经是出现在东北的三大奇怪现象。



  黄河流域、长江地区绝大多数居民房屋,多少年来窗户纸儿都是糊在窗棂里面,这样在屋里看显得平整美观。那么为什么长白山区基至整个东北地区老百姓却将窗户纸糊在外面呢?



  大家知道,东北的天气较冷,尤其是冬季,气温最低超过零下40多度,而且风雪较大,如果窗户纸糊在里面,窗棂必然裸露在外,这样容易积存残雪。窗棂上的积雪溶化后便将窗户纸弄湿,导致窗纸破碎或脱离窗棂。而窗纸糊在外面,就避免了这种情况出现。这是关外人在生活实践中获取的经验。



  大姑娘叼个大烟袋,这种现象也确实存在过。那时缺少香烟,烟民们以吸黄烟——烟叶(即旱烟)为主。而吸旱烟主要工具是烟袋。吸烟有一些好处,如:烟可以熏蚊子、小咬,常吸烟的人不容易遭蛇咬,还可以解乏等等,这都是大姑娘叼烟袋的原因;养个孩子吊起来,是说婴儿睡在摇篮(也称摇车、悠车)里。摇篮一般吊在天棚上,多在夏季和春末秋初时使用。孩子睡在悠车里非常舒服,尤其是夏天,凉爽宜人。在关外人眼里,养个孩子吊起来是平常事,而在关内,特别是黄河、长江地区的人眼里,却感到奇怪。



  随着时代的进步,长白山区和东三省上述三怪已经成为历史。在农村,一般人家都换上了玻璃窗,用窗户纸糊窗已十分罕见;大姑娘叼烟袋的现象早已不存在。别说大姑娘,就是男士们吸烟的人也越来越少。况且各种带过滤嘴的卷烟吸食方便,不必使用烟袋;婴儿睡摇篮的现象也很少了,已被婴儿睡床、睡车等取代。



  总之,关东山三大怪的消失,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软枣葡萄盼霜挨

 

  长白山秋天来得格外早,未及霜降,苦霜便早早降临,只用几天的光景,山上便显出秋风萧萧花叶落的秋景来。宽大翠绿的树叶枯萎变黄,纷纷落地,原本怒放的满山野花霎时败下了身躯,失去了容貌,蒿草倒地,野藤落架。秋霜一点,万物领会,长白山之秋是金黄的,是清新的。

  长白山的秋季又是收获的季节,可谓万物收获, 百宝下山。各种野生山珍、果实被人们收获下山,变成了丰收的物质和经济效益。

  山里的植物品种众多,各有生长习性和特点,按一般大自然的规律,都惧怕那冷酷的早霜。不管你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在浓重的苦霜下也得低头。尤其是大田里的农作物,秋霜一下便如同死去一般。年头不好遇到早霜,玉米成了水泡,大豆成了夹皮,水稻干 ,谷子粒轻。山里的山珍也是如此,松籽籽粒不足, 榛子只上半仁。人们所期盼的是春季终霜晚来,秋天的苦霜晚到,延长无霜期,让作物和山珍生长的更饱满。

  那重霜说来也怪,却又有不怕的,而且还盼望它早早降临,甚至越重越好。这种奇怪的植物就是软枣子和山葡萄。软枣子又叫猕猴桃,是山珍中的上品,营养价值很高,可做猕猴桃水果罐头,既清香,又柔和。山葡萄则是制作葡萄酒的原料,那浓郁的果汁原浆久 放不坏,制成的山葡萄酒醇郁芳香,品质极高。这两种 植物最怪的是,不下霜不成熟,那软枣子不软不甜,又涩又硬,那山葡萄不紫不红,又酸又涩。可是秋霜一下,再经过几天重霜,那原来的缺点荡然无存,软枣子又软又甜,山葡萄甜中略酸,酸中含香,口感耐人寻 味。这当然得感谢冷酷无情的白霜。多数植物怕霜打, 少数植物盼霜来,你说怪不怪?

  与软枣葡萄同一特点的蔬菜就是白菜和萝卜。白菜经秋霜一点,日日见长,又抱心,又实成。萝卜经霜以后,又脆生,开扎。人们常形容人的面孔是 若冰霜雪上加霜。把霜看作是冷酷无情的自然现象,可霜的作用和好处却往往看不到,这可是不大公平的。

 

地下森林惹人爱

 

  长白山地域奇特复杂,形成了许多槽谷和陡坡, 又有地下河流,地下温泉,地下溶洞,上至高山天池湖泊,下至林中水下资源,成为立体式多门类的自然景观,令人赞叹。

  在距长白山北坡冰场东5公里处,有一壮丽的瀑布景观,即洞天瀑。瀑深约15,自河激流从上向下冲击,将玄武岩台地那坚硬的岩石切割成两块,而这两岸又近在咫尺,一步便可跨过。这瀑布便在洞穴内隐伏,呈圆洞状,所以叫做洞天瀑。《长白山志》云:站在洞天瀑北岸的龙吟亭上,脚下巨岩颤动欲堕,瀑声震耳欲聋,却看不见水流。环顾四周无水流,涛声轰鸣峡谷游。疑是天崩地欲裂,俯首洞中挂飞流。这是洞天瀑景观的生动写照。

  与这壮烈激怀的暗流瀑相衬映,又一景观即在附近。在洞天瀑的北侧,有一深谷,谷壁高5060,谷底南北长2,5003,000米。这样又深又陡又狭的峡谷里,却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大多是针叶林,树分三层,层层迭荡,谷里可谓古松参天,巨石错落,这便是长白山著名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口森林、谷底林海、谷底人家。《长白山志》中记载:“去谷底林海,沿路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缕缕飞挂的地衣和浮没步履的鲜苔。至台地入门---阆苑,过剑门,谷底林海可尽收眼底。从、阆苑东壁有天然石级可至谷底深处,沿崖多不 老草,间或有梅花鹿聚此寻食饮水,为长白山海拔最低的景区。这一地下森林非但不缺阳光雨露,反而生长得非常旺盛,简直就像一个人工开凿的室内园林。

  在这地下森林北侧不远处,二道白河穿过一条长13米的石洞一白水洞边的左岸崖壁上,又有六个排列有序的树化石遗迹。从这里到谷底林海的河岸崖壁上,也有多处树化石遗迹。这些树化石林大约形成于 距今一百万年以前的第四纪更新世。这对研究民白山 的地质和生物进化的历史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地下森林与洞天瀑、树化石林紧密相连,高低错落,山、水、石、林溶为一体,构成了多层次、多画面的立体式的自然景观,这得感谢大自然的神奇造作。

聚龙泉里煮鸡蛋

 

  长白山火山爆发时山崩地裂,岩石熔化,森林烧毁,炽热的岩浆使整座大山改变了姿态。待它发狂歇息之后,它所造成的地质创伤仍然存在,那深山岩石下的岩浆并没有完全消失,而且仍在不停地活动和外溢,与地上之水发生冲突,使冷水变成热水,变成多处 地下温泉。在长白山的温泉群里,大小几十处,近的则在山上喷涌,远的在几十公里、几百公里外涌出。这些温泉如今变害为利,成为解除人类疾病、促进身体健康的优质水源,可以治病,可以取暖,为人类造福。

  这些温泉群分布在长白山区,地势不一,水量不等,温度不同。在天文峰下天池水边的湖滨温泉,由于靠近天池,海拔又高,所以水温仅为摄氏32度。位于金壁之下的芦泉,泉水从一块黑色巨石旁涌出,水温高达78度。在长白山西坡锦江上游的锦江温泉,泉口集中,多达7,面积近10平方米,终年有热水与气泡不断涌出。《长白山天池记》中描述:“江岸有汤池, 曰汤泉,以名胜所在,不可失之,交臂乃浴于汤池,顷刻间汗出如浆,可见水温之高。在锦江温泉之下二华 里处,又有一处洗眼泉。文载:“锦江上源江中有巨石特起岩石上有双孔喷如线,热达沸点,名曰洗眼汤。这两股如线泉水,是由地壳深处沿地壳裂缝向上,穿透这块江

中巨石而喷出,也是江中佳景之一。又有著名的仙人桥温泉、十八道沟温泉等名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长白山地热温泉群。

  聚龙泉是温泉群中水量最大、分布最广、水温最高的温泉,堪称长白山第一泉。它位于长白瀑布北约900,在落笔峰北倒石堆下侧。分布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二道白河从温泉群中间穿过。在河流方向的右方,泉口比较集中,有数十处之多,较大泉眼有7处。无数条热流从地底涌出,似群龙喷水,故名聚龙泉。《长白山志》中记载:“各泉水温不等,一般在60 以上,最高达82,属高热温泉。温泉旁生长着稀有 的植物温泉瓶尔小草,正是这种气温条件下生长的一 种名草。泉口的涌水量一般为1.83.6/小时,最大可达5.96/小时。又载:“聚龙泉水中含有较多 的硫化氢气体,使它周围的青灰色火山岩染上一层层橙红色或翠绿色的凝华。这种含有硫化氢、钙、镜等物质的温泉,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关节炎及风湿症等疗效较好。在聚龙泉下部建有怡神浴浴池, 供游人在饱览长白山风光之余沐浴。冬天,温泉周围,山上山下,白雪皑皑,雪地冰天。而聚龙泉却依然是泉水铮宗,热气缭绕,附近的岳桦枝头,挂满了雾 ,与松花江下游吉林市的雾凇各具风貌。

  聚龙泉以其大、多、热而成为长白山名泉,使众多的登山人沐浴一番,品品这第一泉、第一水的最自然、最纯真。聚龙泉由于水温很高,水泡不断冒出,还能煮熟鸡蛋。游人们常常用怀疑的眼光盯着放进泉水里的鸡蛋,不多会儿,鸡蛋便煮熟了,且有浓郁的矿泉气味,口感极好。有许多游人甚至自言自语:地下水不用人工加热,便能煮熟鸡蛋,真是奇怪!

 

温泉水里打冷摆

 

  长白山中之泉不仅有温泉,而且还有冷泉。温泉多达几十处,冷泉也有很多处。最著名的要数金线和玉浆泉了,都被列入长白山西坡七峰十六景中一景。金线泉在天池西岸,玉柱峰东麓,从南北两个石柱之间泻出,悬流如线,注入天池。泉底为白色浮石,间隙有半红线条,近看水露金星因名金线泉相传泉中有双蛇,生翼能飞,每出天必降大雨,曾有白山遇复时多雨,想必双蛇日日飞的诗句。玉浆在天池西岸,玉柱峰东侧,距天池约350米。因水净沙明,清潦可悦得名。玉浆泉东西长约50,南北 40米。泉水从石洞裂缝中涌出,流出数米即入流,距天池边20米处露出地面,注入天池。当年安图县知事刘建封踏查长白山来到此泉,品尝泉水味甘洁爽口,便作诗道:“诸君若到天池上,须把银壶灌玉浆”,这首佳句流传至今。

  在众多的泉水中,都是温泉与冷泉独立存在,唯独有一泉却奇特,一股热泉从地下涌出时,便有一股冷泉从此经过,冷热合为一流,水温逐渐降低,变为地上流淌的河流,真是山地高大,无奇不有。这一奇观位于长白山西坡维东边防站东南1公里处,遂起名为维东温泉

  维东温泉附近因常年驻守着一队边防战士,所以早在十几年前便被战士们发现,成了最佳的沐浴地。这温泉正座落在一个小山谷谷底,四周古树参天,森林茂密,不到近处发现不了这一秘密所在。战士们在泉水边安放一个树筒子,像个槽子似的,上面送上塑料布防止突然下雨,然后将这热的温泉水和凉的冷泉水一盆盆倒进槽中,水温均匀时再尽情洗浴。后来这个天然洗沐处被游人发现,便也争先恐后赶来浴沐。由于在野外沐浴,所以这里只能是男人们的世界,女性们的浴池何时建设还不得知。这些兴致极高的男人们脱光了衣服,舀盆水便往身上倒,先是一盆热水烫得直咧嘴,再弯腰舀上一盆冷水一倒,浑身立时起满了鸡皮疙瘩,站在那里愣了半天神,心里直犯嘀咕:这水怎么神了,一会儿热,一会儿凉,莫非下面像自来水一样有开关?坐在岸上的战士们见此情景,并不说破,只哈哈大笑。有的洗沐的人可能至今还不明白是咋回事哩。

 

长嘴巨蜂真奇怪

 

  每到夏季百花盛开之时,长白山区细心的人会发现,有一种巨非常奇怪,它模样像蜂,但身材比蜂大,而且有个长长的尖嘴,居然比身体还长。它的飞行速度也比蜂快若干倍。其实它不是蜂,而是鸟,是鸟类体型最小的蜂鸟。



  长白山区的蜂鸟,了解它的人不很多,因为许多人误认为它是体型巨大的蜂而不是鸟。一般的蜂没有那么长的嘴,飞行速度也不快。长白山蜂鸟平时难觅踪影,只有在鲜花怒放的温暖季节的中午时分才突然光临,将细长微曲的尖嘴伸进花芯中吸吮花粉、花蜜,仅仅几秒钟便吸完一朵再换一朵花,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后,蜂鸟再倏然离去,几乎如子弹脱离枪膛的速度,未及眨眼,已消匿在蓝空之中。

白山蜂鸟在吸食花蜜时,身体不是落在花瓣上,而

是靠翅膀的快速扇动而停留空中。其翅膀扇动的速度,

起码比普通小鸟快几十倍。



  白山蜂鸟的头部跟蜂完全不同,与鸟类一样,不过属于微型而已。身体的颜色由桔红、乳白、金黄等多种组成,十分美丽。它在吸食花蜜时,不太怕人。人们只要不是有意去惊动它,几米远之外静静观察,会和平共处的。



  这种蜂鸟是候鸟还是留鸟?如果是留鸟如何越过寒冷的冬季?如果是候鸟从何地迁徙而来?目前笔者还不清楚。

 

 

鸳鸯并非真恩爱

 

  鸳鸯,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一种鸟,千百年来,成为夫妻恩爱、白头借老的象征。但经鸟类专家多年考察研究,却发现生活在长白山区的鸳鸯与传说大不相同,人们被鸳鸯的表面现象欺骗了。

  鸳鸯属于候鸟,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在长白山腹地有树有河的地方生活,6月份产卵孵化,小鸟28天至29天出壳,两个小时即可行走。秋末便结伴飞往南方! 越冬。这样,南方人也可以见到鸳鸯。但它们的老家,应该说是长白山。

  一般人看到鸳鸯游水,总是一雄一雌,形影不离,则造成误解,认为鸳鸯是雄雌恩爱,永不分离,倘若其中之一夭亡,另一个绝不婚嫁。实际的情况如何呢?

  也许您不相信,但却是事实。体壮的雄鸳鸯往往同时占有多只雌鸳鸯,体弱的雄鸳鸯甚至一只配偶也得不到,假如某只雌鸳鸯死亡,雄鸳鸯会另寻新欢,不为妻子守节。鸳鸯没有终身夫妻,繁殖期一过,雄鸳鸯便抛妻弃子,“我行我素去了。

  知道鸳鸯并非真恩爱的真相,人们还会不会再用鸳鸯鸟来比喻爱情和婚姻生活了呢?我想会的。因为人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固有的习惯,很难一下子改变。

 

牤牛敢把熊罴败

 

  黄牛是长白山里庄稼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与土地、种子,与气候、年头一样重要。那山坡上陡峭的山坡地,俗称挂画地,每条城都一尺八到二尺四寸多宽,一步迈不过去。没有耕牛既播不了种子又趟不了地,耕牛是庄稼人的命根子,看得象生命一样宝贵。不论是大帮哄大锅饭的生产队年代,还是大包干分田到户的今天,耕牛一直是农田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耕牛又确实是不负人望,忠心耿耿,为主人 服务,同主人同样起早贪黑,同出工、同收工,干活时, 既不发脾气,又任劳任怨,不由你不服气。

  在耕牛的分类中,按两大类可分为公牛和母牛,公牛中又分为大生牤子、健子牛、小牛犊,母牛俗称乳牛。公牛同公马、公猪一样,到了一定时候就得去势,俗称槌牛骟马劁猪。为的是让它们去掉那股生性,驯服地听人吆喝。未去势或未被的大生牤子,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任凭什么样的野兽也敢斗。

  长白山大森林中有一种叫熊罴的动物,似虎非虎,似熊非熊,把虎与熊的凶性结合在一起,更具凶性,老百姓都叫它四不象,又有人说它是虎与熊杂交的后代。当年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诗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所指的熊罴大概与长白山中的熊罴同宗同类。这种熊罴凶猛于虎豹豺狼、熊猪狐狸多少倍,连山中之王东北虎都惧伯它。熊罴专爱到村子边的牛圈里或牧牛场寻找黄牛吃,若是在山里遇到黄牛吃草,便三下五除二,不一会儿便可吃掉一头牛。村子里只要听说有熊罴来了,吓得多日将牛关在村子牛圈里。

  牛群中却偏有不伯熊罴的,这就是未去势的大生牤子。有时熊罴蹿到牛群中寻牛吃肉,几下子便可咬死几头小乳牛或牛犊子。这时,只要有生牤子在场,却不惧怕它,不顾一切地冲上去与之搏斗,熊罴用嘴,牤子用角做武器进行殊死搏斗。有的牤子与熊罴一战就是几个小时,最后都精疲力尽,牤牛用角将熊罴顶在大树上,死死地顶住,再不松劲,直至同归于尽。牤牛死时的场面尤为壮烈,两个眼珠子都鼓出来了,两条后腿深深地扎在泥土里,真是可歌可泣。牤牛与熊罴战斗之事,可称为长白山一怪,连凶猛的虎豹都惧怕的怪兽,牤牛却不惧伯,不能不让人称奇。

 

一年四季同时在

 

  长白山那浩瀚的原始森林,大树参天,篙草伏地,枯木倒卧,古藤缠绕,树挂飘渺,呈现出最古朴最自然的原始风貌。长白山的地势由高到低,以天池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垂直高度非常明显,在百余公里内海拔高度相差2000多米;体现了几千米海拔地带的林带植被,使这里的气候、土壤及植被变化非常明显。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长白山在夏季一个季节里,可以体现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游人从山下登山,到了山顶,仅仅几个小时,可是却仿佛经历了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在山下穿短衣短裤,到了山上风衣、棉衣也不觉得热,这是多么奇怪的地势和多么奇特的旅游之路啊。

  夏季来到了长白山,山下呈现出夏季的林海景象。莽莽林海,绿涛滚滚,在燥热的温度和多雨的水份下,各种大树和植物鼓足了劲向上伸展,枝繁叶茂。田地里禾苗翠绿,茁壮生长。林荫下、山坡上的各种花卉已经怒放,争芳斗艳。

  大山的半山腰也该是夏季里的景象吧,与山下相比,正好相差一个季节,仿佛正在春秋之季。野草刚刚 发芽,吐出嫩绿;松树的树冠开始发青,长出一层新绿的针叶。河水清澈见底,淙淙流淌,却冰冷彻骨。伏在 林中一冬的野生动物仿佛刚刚苏醒,正在朦胧的警觉这气候的变化。再上一点山势,是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岳桦林带,似乎仍然停留在秋天的季节里。野草 枯黄,苔藓干脆,那低矮的岳桦仍然是老态龙钟。

  夏季里的长白山顶,还没有把冬天的痕迹全部抹去,沟谷里仍有大片的冰湖冰雪残留,被山上已流淌的泉水一点点化解。白云蜂上依然白雪覆盖,白云飘渺。那从山上下到天池的悬雪崖上,几米厚的积雪刚刚开始塌落。站在山顶向下观望,天池里积雪末化,冰层未消、才开始塌落下沉。非要等到六月中下旬强烈的夏风吹来,连日不停的大雨,才能化开这一池天水。从开化露出水面到再封冻结成冰面,仅仅是四个多月的时间,可见人们要看天池那碧蓝之水并非易事。长白山顶海拔在2400米以上,夏季里最高温度才达到 7—8,所以山上没有夏季,只有春秋相连,而漫长的冬季多达七个月之久。

  来长白山游览,冬季是一片林海雪原,冰雪覆盖。而初夏季节登山,便可体验四季的温度变化,观望四季植物的生长,也是一种奇特的旅游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1edfae9172ded630b1cb628.html

《长白山50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