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源网名校试题选粹语文051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资源网【ks5u】名校试题选粹

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 12008河北衡水中学第二学期期中)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莫须有 荒芜人烟 轻云直上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B.水龙头 纡尊降贵 一诺千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万金油 如掾大笔 流金铄石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D.喝倒彩 遗害无穷 怨天尤人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22008河南实验中学下学期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20071015日上午9时,万众瞩目的中共十七大在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会上,代表们纷纷献计 献策,使人民大会堂成了真正的“群言堂 ... B、第49届世乒赛团体赛女团14决赛正式打响,张怡宁头两局获胜,第三局却遭到罗马尼亚队小将萨马 拉的反戈一击,丢掉一局,着实让人吃惊。 .... C、站在春天的日子里,回看刚刚经历的50年一遇的南方大雪灾,一件件感人事儿耳濡目染着我们,给 ....了我们太大的震撼。

D、日前,美军在其“猎星”行动中使用一枚“标准3型”导弹,在距离地球表面208公里处,成功击中一颗失控卫星。此举打破了世界的宁静,俄罗斯认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必须阻止美国将军事行动之........手伸向太空!

3(2008西工大附中第六次适应性测试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5岁高中状元的赵秉忠的被明朝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长达2460字的状元卷,因残损严重,日前在辽宁博物馆展出了它的复制品。
B.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因深受专家厚爱,荣获第四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2007)最佳专家奖”
C.出版于1906年的《秦中官报》的前身《官报》1898年创办于西安,是第一次陕西报刊中采用外国通讯社电稿的报纸。
D.文化部授予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会展创意、影视演艺等产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的西安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 42008线组是
忧郁,是俄罗斯文学与艺术的特质,也是俄罗斯性格的一个特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这种忧郁,使得俄罗斯的诗人和作家创作出数不清的艺术珍品,感动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①俄罗斯第一代诗人茹科夫斯基就是一个忧郁型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夜》是一首弃满伤感的诗。 ②通观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擘的作品,其中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无不带着这种令人无法排遣的忧郁。 ③这一点,从俄罗斯文学的开创者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④他的学生普希金,继承了他的这一忧郁的诗质,将这深沉的忧郁和淡淡的哀愁弥散在其几乎全部的诗作之中
⑤我这样说,不是说别的民族别的文学就不具备忧郁的特点,但无论如何也没有俄罗斯那和鲜明和突
A、③②①④⑤ B、⑤③①④② C、⑤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⑤

二、2008山东威海质量检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9分,每小题3分)
略论儒学的地域性传统
儒学的形成与地域性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关联。前辈学者对此已有所研究。傅斯年认为,鲁国盛行秉承周代的礼乐文化传统,“于是拿诗书礼乐做法宝的儒家出自鲁国,是再自然没有的事情”,孔子的一些弟子将儒学流播他国,但“儒学一由鲁国散到别处便马上变样子”。如齐人喜作荒诞不经之论,这一文化传统孕育了“骨子里只是阴阳五行,又合着一些放言侈论”的“齐儒学”,而有别于鲁国“儒者的正统”。劳思光提出:“北方之周文化传统,至孔子时方有哲学思想出现”“儒家重德性,重政治制度,立仁义王道之说,是周文化或北方传统之哲学”
地域性传统对于两汉至隋唐的儒学同样是重要的。汉代以经学的古文、今文之争为背景,而两者之分野则与不同的地域性传统有关。马宗霍的《中国经学史》指出:古文今文“已由字体之异而转为说解之异”这说解之异即表现了齐学、鲁学的地域性传统之别。儒学在魏晋南北朝主要表现为新起的玄学和延续汉代经学,而这两者恰是有地域性的,史书称前者为南学,后者为北学。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地域性传统表现得尤为突出。理学和心学的兴起、嬗变是这一时期儒学的主线,而地域性传统则贯穿其间。黄宗羲最早系统地研究这段儒学史,他主要是以地域性学派为基干来展开叙述的。
到了近代中国,随着地理环境对人们交往的限制越来越小和西学成为了学术的范导,传统儒学走向瓦解。但是,近代和古代是有着连续性的。这种连续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古代儒学的地域性传统依然影响着近代思想对西学的吸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群体还不可能完全摆脱原先的儒学地域性传统的统摄,往往会不自觉地以本来所接受的地域性传统为参照系,诠释西学或选择西学中与其相通的成分。
研究中国古代儒学的地域性传统,无疑需要回答这一传统何以可能的问题。这里从认识论层面作点考察。希尔斯指出,学术传统有明确阐明的部分和未阐明的部分,前者主要是通过概念、范畴、原理等予以言说而延续,后者即“那些弦外之音、‘不言而喻的知识’成分,以及洞见之类不宜应用原理和规则的东西,是不能以明确的语言进行传授的,而要通过内心联想,通过对动作执行者的典型行为的移情来获得”而“理性的科学传统之所以能有效地进行延传,是因为人们继承和掌握了其未阐明部分。继承者不但继承了明确阐明的部分,而且继承了未阐明部分,由此形成了他们的思想”;他们所说的传统的阐明部分和未阐明部分可以称之为名言的传统和研究的传统,由于后者得以有效传递的方式是师徒授受,因此学术传统的延续就限制于一定的空间而形成地域性特征。这样的理论也许能够帮助我们解释古代儒学地域性传统何以如此显著,因为古代儒学的传递基本上是以私人讲学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的,于是各处的讲学地区(以后就是书院所在地)就产生了有地域性传统的儒学。关注儒学的地域性传统,是揭示其富于民族智慧的意会传统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这方面需要更多的努力。 (选自200743日《光明日报》 5.下列对儒学地域性传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傅斯年认为,鲁国儒学的核心是诗书礼乐,齐儒学的核心则是阴阳五行。劳思光则认为北方儒学
的核心是重理性、重政治制度,立仁义之道。
B 马宗霍认为,汉代经学中古文、今文之争的实质不是字体之争,而是体现了儒学思想中齐学、鲁学的地域性传统之别。
C 儒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地域性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在南方表现为新兴起的玄学,在北方则表现为延续汉代的经学。
D 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地域性发展体现为两条主线,一是理学和心学的兴起、嬗变,二是地域性学派的不断涌现。
6.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传统儒学走向瓦解的原因是社会的发展使地理环境对人们交往的限制越来越小和西学成为了学术的范导。
B 虽然传统儒学在近代走向了瓦解,但古代儒学的地域性传统依然影响着近代思想对西学的吸取。 C 学术传统中明确阐明的部分,主要是通过概念、范畴、原理等予以解说而延续,就是说这些可以用明确的语言进行传授;未阐明部分则主要靠接受者自己感受和领悟,无法用明确的语言进行传授。
D 名言的传统和研究的传统得以有效传递的方式是师徒授受,因此学术传统的延续就限制于一定的空间而形成地域性特征,这就是古代儒学地域性特征显著的根本原因。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儒学地域性传统可以帮助我们在对儒学的研究中形成新的地域性学派,从而使我们的儒学研究园地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B.因为古代的儒学的传递基本上是以私人讲学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的,于是各处的讲学地区就产生了有地域性传统的儒学。
C.希尔斯理论对儒学地域性的形成原因做了最好的解释,从而回答了这一传统何以可能的问题,可以推断出希尔斯对传统儒学也做过深入的研究。
D.意会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其形成的基础是传统儒学的发展和近现代中国知识群体以地域性传统为参照,诠释西学或选择西学中与其相通部分的结合。
三、2008河北衡水中学第二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 广:扩大,增加





B.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穷:极尽 C.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 鄙:卑鄙
D.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狎:亲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 D.舍问,其奚决焉 学非古人之学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的中心观点作阐述,倡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的必要, 从中看出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而所好非古人之好
D.清代桐城派刘开的《问说》很明显是模仿了韩愈《师说》,语势纵横,说理透彻。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4分)
译文: 2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3分)
译文: 3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3分)
译文: 12. 2008武汉四月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4
答: (2 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
答: 13.(2008河北衡水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一题)(5分) 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杜甫《客至》
苔痕上阶绿,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 。(欧阳修《伶官传序》)
2)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五、2008河南实验中学下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决斗 谭延桐
1)欧洲曾流行过一种风俗:决斗。
2)当两人发生了龃龉或冲突,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时,便约定时间地点,并邀请证人,兵戎相见。显然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斗。普希金便是在这样的决斗中死去的。——我始终不能理解,一个好端端的生命为什么要让它在决斗中毁灭呢?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眼间便倒下了,倒在了他人的咒语和狂笑里,倒在了别人的谈资里,倒在了死不瞑目的时间里,还有比这更残忍的吗?——这样的斗法,形式上虽然废除了,但实质还在。
3)这便是精神上的决斗。
4)自己跟他人,自己跟自己。而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跟自己,两个之间的争斗和较量。这里虽然没有《战国策·秦策二》中所说的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的惨重,却也不乏刀光剑影,鹰瞵鹗视,兔起鹘落。这样的决斗,常常在静默中进行。当一种想法不尊重另一种想法,一种做法不苟同另一种做法,一种观念不赞成另一种观念,一种眼光不欣赏另一种眼光,一种存在不承认另一种存在,一种梦想不欢迎另一种梦想时,矛盾便种下了,仇恨便发芽了,决斗开始了。只是这样的决斗,没法约定时间地点,它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或者说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证人在场,或者说只有自己这个既是决斗士又是证人的双重角色在场,或者说只有时间这个最公正的证人在场。输赢也便常常是模糊的,说不清楚的。——当然那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有定论的。
5)这样的决斗,使用的当然都是隐性武器,比如操守,比如胸怀,比如学养,比如智慧,比如意志,比如觳力。一来二去,也使见出了高低。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武器实在是称得上定夺乾坤的将军、元帅。凑手的武器,只要有钱是能够买得到的;称心的武器,花再多的饯也未必。要得心应手,自己动手铸造武器是惟一的好办法,把自己的骨血、心跳、体温、气息、汗水、泪水、抗争、隐忍、渴望、呼唤、祈祷、祝福等等统统融在一起,加上天地之神气、日月之精华,加上先哲之睿智、圣贤之明慧,一把好剑就铸成了,或一支好抢就做好了。铸器的目的,当然最终还是使自己也成为一种武器。一种非手、非竹、
非丝、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的上好武器。
6)愚公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和愚公的傻气颇有些相似的西西弗斯也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阿基米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的贝多芬,在苦斗中高喊着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桑提亚哥,把神的恩赐发挥到极致的阿甘,无一不是一件上好的武器。
7)我听说一位老人,八十多岁了,还坚持每天去登山,二十多年了,风雨无阻。这不是决斗什么?我还听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边照顾着常年卧床不起的父母的生活,一边上学读书。这不是是什么?我曾在报上读过这样一个特写:一位像百合花一样年轻的生命,明明知道死神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窥视若她,觊觎着她,折磨她,依然平静地、坚韧地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散文,还有一部长篇……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
8)自我决斗,看上去并不轰轰烈烈,甚至是冷冷清清的。这种精神上的决斗,从来就拒绝热闹。它像地火似的,燃烧着,突然一个耀眼的火光,那是它的灵感,或激动。
9)我理解这样的决斗。
10一个优质的生命就应该是这样趋于完成的。这应该是一种优秀传统。如果这样的传统被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地球也就变成了零。
(有删改)
14、本文论述的重点是精神决斗,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精神决斗的特征。6分)
答:
15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阿基米德和桑提亚哥都被作者称为上好的武器,他们分别是靠什么把自己铸成了上好武器的?(2分)
答: 2)结合文意.概括说明一个人怎样才能把自己铸造成为上好武器4分)
答: 16、怎样理解如果这样的传统被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地球也就变成了零这句话的含意?(4 分)
答:

17、简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答: 六、(15分)
182008山东威海质量检测)中国传统年画,常常借助于喜庆明丽的色彩和象征吉祥的事物来表现美好的愿望,如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凤凰象征富贵吉祥等。请用说明性的文字介绍这幅年画,并从中任选一个象征事物,说出其中寄托的美好愿望。5分)
答:①说明性的文字: 象征
192008哈尔滨九中二模)20075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请以“我仰望星空”开头,续写下面这首诗的三、四节。每行语句不与第一、二节完全重复,句式基本对应,大体押韵。6分)
我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202008武汉四月调研)某中学成立了一个文学社,拟创办一个社刊,取名为《流年》,请你将青春、文学等内容同刊名联系起来,写几句抒情的刊首语。字数不超过40字。(4
答:

七、作文(60分) 212008河南实验中学下学期期中)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60分)
狮子醒来发现自己的尾巴上挂了张标签,上面写着“驴”,编号、日期、鲜红圆硕的公章、签名一应俱全。他想不能自行摘去,得合法地摘下这标签。他先是愤怒地地质问驴子和狼等动物们:“我是不是狮子?我怎么会是驴?我从来不吃草!” 动物们众说纷纭:“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子。”“你的外表,无疑有狮子的特征,可具体是不是狮子我又说不清!”“你倒不是驴,可也不再是狮子!” 狮子改换口气,低三下四,求这个作证,向那个解释,同情狮子的不少,但谁也不敢把那张标签撕去。憔悴的狮子变了样子,为这个让路,给那个闪道。终于有一天,从狮子洞里忽然传出了“呃啊” 的驴叫声。 其实生活中的人们,也往往被社会、集体、个人贴上荣誉、地位、职称、学位、权势或指责、诬陷、罪名等标签,你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与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1 BA芜—无 轻—青 C掾—椽 力—利 D 遗—贻) 2 A (A“群言堂”指能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工作作风,也指能发扬民主作风、让人讲话、倾听群众意见的场所;B、用错对象,“反戈一击”指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不是“反击”C“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可直接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D、望文生义,“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本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3D A项主谓宾不搭配,“状元卷展出复制品”B项重复,“深受厚爱”中的“深”与“厚”重复。C项状语“第一次”位置不当,应位于“采用”前。
4B(段首是论点句,⑤句是对论点的补充说明,③句引出①④两个例子,②句是总结,与结局相连。各句中的代词也是衔接的重要标志。
5BA齐儒学的核心不是阴阳五行;C南学与北学并不是指其在南方与北方的表现,而是史书上对玄学和延续汉代经学的特定称谓;D两条主线的理解不对) 6D(研究的传统得以有效传递的方式才是师徒授受)
7BA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C文中是借用希尔斯理论来解释儒学的地域性问题,并没有希尔斯研究中国儒学的依据;D意会传统的形成基础在文中并没有表达出其基础是儒学的发展和儒学与西学的结合。 8C(鄙:庸俗,浅陋。
9A A都是转折连词。B分别为取独和定语后置的标志。C前一个是连词表目的,后一个为介词“在” D一个“其”是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后一个是代词。 10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君子之学必好问。 1110分)
1舜帝凭着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以”介词,凭借的意思。“知”“智”“苟”苟且,不严肃。“诚”实在。“弘”意为大。4分)
2)非常勤勉地只是将进修(学业)作要务,(这)并不多见,更何况那些世俗之人呢?3分,两个倒装句式各1分,“流俗”1分。
3 学问不能接近古人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这个造成吗?3分,“几”1分,“所以”1分,“非此由乎”1分) 121)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2分)
2)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深意”和“作用”各2分) 131)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智勇多困于所溺 2)池鱼思故渊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任选一小题,5分,每句1分。如有错、别、加、漏字者,该句不得分。若两题全作,按第(1)题阅卷计分) 146分)1)精神决斗的对象主要是自己。2)精神决斗的起因是思想观点上的矛盾。3)精神决斗使用的武器是隐形武器。4)精神决斗从来都拒绝热闹(或:精神决斗常常在静默中进行)5)精神决斗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6)精神决斗只有自己或时间这个证人在场。7)精神决斗的输赢常常不是马上能够决定的。(前四点一点1分;后三点任答对两点给2分;语意相近即可) 156分)1)阿基米德靠的是对科学的自信(1分);桑提亚哥靠的是永不言败的勇气(1分) 2)①把自己的身心情感意志希望等融合在一起(2分);②吸取自然的精气(1分);③吸取先哲的智慧1分) 164分)这样的传统指的是自我精神决斗的传统。如果这种勇于超越自我、战胜困难的传统没有了,就不会产生优质的生命,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精{中空虚之中。(点出精神决斗,并明确其内含,给2分;指
出精神决斗的意义,给2分;语意相近即可) 176分)文章由欧洲的决斗风俗引出精神决斗这一话题(1分),然后阐释精神决斗的基本特征(1分)再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形象阐释精神决斗(1分),最后点明精神决斗的意义(1分)。这样安排的好处是:1)形象生动,吸引读者(1分)2)逐层深入,思路清晰,便于读者深人理解精神决斗的内涵及意义(1分) 181)画面正中是一个躺在芭蕉叶上的胖娃娃,他头佛手,,右手抱着一个大仙桃,左手拖着一只蝙蝠,左腿一颗大石榴(或者“玉米”,右上方是一只仙鹤,左下方是一方印章。 2“仙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多福”“仙桃”象征“长寿”“蝙蝠”与“佛手”象征“幸福”“芭蕉叶”象征“四季常青”(只答其中一个即可)
19.答案示例: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20.示例:1)流年似水,青春如歌,让我们带着青春和梦想一路欢歌!
2)似水流年,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的不仅是我们的青春,还流淌着我们不灭的文学梦。 (内容扣住“流年”“青春”“文学等给2分;语言抒情色彩浓郁,符合字数要求给2分) 21. [思路点拨] 这则狮子与标签的寓言故事,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狮子受标签所累,最终异化为驴子。其实,人何尝不是如此,人们也是往往被社会,集体,个人贴上荣誉,地位,,学位,权势等标签,有的能够正确对待,有的则被束缚,结局迥异。只要围绕这些进行思考,就能够化难为易,写出一篇立论深刻、行文流畅的文章来。
“生活的标签”是个比喻性的话题。“标签”本指贴在或系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的纸片。《现代汉语词典》82页)而这里的“标签”则指生活中人们被社会、集体、个人贴上的荣誉、地位、职称、学位、权势、或指责、诬陷、罪名……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被贴上标签有的是被动的贴上去的,如各种指责、诬陷、罪名等等,有的则是自己兀兀穷年拼命争取的,如荣誉、地位、职称、学位、权势等。在这些标签之下,人们往往迷失自我,忘乎所以,没有认识到自己仍是社会生活中普通的一员;面对着佛光灿烂的标签,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哪怕在获取这些标签的过程中丧尽天良人格,一当戴上光环,就顿觉高人一等,品格特高尚,学问迎风涨,指挥倜傥,不可一世 某些曾经优秀的人戴上光环后,没有想到这是社会对自己一定程度的肯定,是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地回报社会、奉献人生。而在负面的标签下,一些人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不能做到襟怀坦白、心胸开阔,结果被环境屈服,被社会异化。另一方面,周围的人们也是根据人的标签来对待一个人,以职称、学历、荣誉尤其是权势官职来评价一个人,全然不知道许多标签背后的猫腻甚至肮脏;或者根据标签把人一棍子打死。
根据材料,文章立意有两个基本的方面可供选择:一是从“狮子”(即自我)的角度看,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标签”,在荣誉、地位、权势的标签下,不要迷失自我,不要忘乎所以,要认识到自己仍是社会生活中普通的一员,这种标签是社会对自己贡献的肯定,是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自己应该更加努力的回报社会,奉献人生。在“指责”“诬陷”“罪名”等灰色的标签下,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襟怀坦白,心胸开阔,不被环境屈服,不被社会异化。二是从胡狼豺狗等的角度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迷信权威,不要惧怕权势,更不对别人乱贴不良的标签,因为,它将摧毁别人的自信和面对生活的勇气。
[例文]

人生之旅就像是一条充满风雨的路,奉劝诸君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标签”所误,要知道,凤雏有可能跌落地,刘三也可能变高祖。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这些“标签”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面对这些“标签”,我们应当辩证地去对待,既不能过分看重,又不能置之不理,总之,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三国时的庞统是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庞统在当时被称为“凤雏”,与诸葛亮“卧龙”齐名。可是,就是因为“凤雏”这个“标签”害了他,说实在的,庞统确实有才学,他巧设连环计,在赤壁一战立下功劳。可他始终将“凤雏”二字看得太重。认为我既与“卧龙”齐名,就不能丝毫逊色于他。于是他一意孤行,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最终,“凤雏”掉在了落凤坡。
试想,假如庞统能够正确看待世人给他贴的“凤雏”这个标签,不把它看得太重的话,我想应该不会出现“卧龙升天,凤雏坠地”的惨剧了吧。
花儿不计较风雨的嘲笑,依然茁然开放;鸟儿不计较蓝天的辛讽,依然展翅飞翔;可是人们为什么非要计较别人给贴的“标签”呢?实在想不明白。
然而,话又说回来,并不是人人如此,有人就做得很好。
大汉江山,山高水长。开天辟地,高祖刘邦。刘邦便是这样一个人。他年轻时确实行迹恶劣,是个地痞、流氓兼无赖。于是人们也给他贴了个“标签”叫“刘三”,认为他将混沌一世,一事无成。可是他却并不这样认为。当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他还发出感叹:“大丈夫当如此耳!”后来他结萧河,识张良,纳韩信,终于建立起大汉二百年基业。
不妨再试想,假如刘邦接受了人们的评论,认为“刘三”的标签就适合贴在自己身上,我想他大概也不会再“大风起兮云风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了吧。
“标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
如果你是狮子,即使别人给你贴上驴的标签,你也应该坚信:“我是师子。”
如果你是茅台,无论别人给你贴什么标签,你都要坚信:“我不是二锅头。”可是如果你是二锅头,贴什么标签,你也成不了茅台,顶多是瓶假茅台。
凤雏可能会落地,刘三背后是高祖。朋友们,学会正确对待别人贴的“标签”吧! []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人还不能使道理用于实行;认识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还不知道事物细微的方面。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比自己贤能的人,南他询问来除去心中的疑惑,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请教使事理摆正示如自已的入,向他询问来求得有所收获,这就是所说有才能的人向少才能的人请教,学问和品德高的向学问和品德低的人请教。和自己差不多的,向他询问借此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的询问进而明确的辩析。《书经》不是说过吗:喜欢询问就能使自己的学识丰富。孟子议论学问上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就并提了学问之道,在学习之后紧跟着要问。子思说过,君子尊崇品德,但还要好问勤学,询问是先于学习的。
古人保持虚心乐于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询问,也不挑选人询问,只是从中吸取有益自身的东西罢了。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有选择的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询问。舜凭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拿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近的话,这并不是一时故做谦虚,确实是非常善于采纳善言。自从三代夏商周之后,就只有学习而没有询问了。朋友间的交往,能够作到规劝行好事不做坏事就够了。那些在义理的大道上相互请教,非常勤勉的只是那进修作要务,并不多见,更何况那些世俗之人呢? 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的通常的毛病。学习有不通达的地方,不理解而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并不稳妥,只是妄自凭主观猜测。如果这样,那么终生就没有什么可以询问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妒忌他们而不愿意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而不屑于询问;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亲近他们而不乐意询问他们,如果这样,那天下就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询问的人。别人不值得自己服气,事情没什么有疑问的,这不过是以己心为师,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这不过是小的毛病。明知自己见识浅陋却严密的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使自己的学识终生得不到进步,也不愿不耻下问。这是居心不端正,是大的毛病,但犯这类错误的常有十之八九。

如不是这样,还有所问非所学的:询问天下的奇异见闻僻陋琐事只是为了说说好玩;更有那些明明自己已经明了,询问别人用来试探别人的才能的。那些非常难解的问题,追问别人看别人出丑。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有与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并且可以收取到善的益处的,寻求一个能屈己的也得不到啊。!学问不能接近古人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这个造成吗? 况且那些不喜欢询问的人,是由于不虚心啊;不虚心,是由于并不是真正的喜欢学习。也不是不潜心钻研的缘故,他们求学的并不是古人学习的内容,他们爱好的也不是古人爱好的方面,不能询问,也可以理解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啊,这样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按照《周礼》,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行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很贤。古人以询问为美德,并不见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后来的君子们却争着以询问为耻辱。这样那么古人深以为耻的,后人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21e011c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a.html

《高考资源网名校试题选粹语文05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