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如何叫人过目难忘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物专访:
如何叫人过目难忘
人物专访特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专访报道。所谓新闻人物,系近期引起社会广泛注意的人物,或重大新闻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这种报道形式以作者与被采访人物的谈话为主,有机地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现场场景,以达到表现和深化主题的目的。
选准访问对象至关重要
人物专访的传播效果,首先取决于所选人物的新闻价值。换言之,专访对象的选择,对采写成败具决定性意义。
《人民日报》自
2008718日起,隆重推出昔日的陈述今日的现实栏目,一连数天刊登对8位申奥功臣的专访。开栏的编者按写道:
在北京奥运会大幕即将拉开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7年前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上,做最后申奥陈述的8位陈述人——李岚清、刘淇、袁伟民、楼大鹏、王伟、邓亚萍、杨澜、何振梁。他们在异常激烈的申办竞争中,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北京终于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7年前的陈述,7年后的现实。重温申奥成功的场景,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介绍当时的陈述如何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本报今起推出„„
上述访谈对象无疑均为顶尖级的,加之访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颇能引人眼球。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周胜林总结说,人物专访的访问对象主要有重要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非新闻人物却具有新闻因素的知情人,与问题有关的专家、学者、领导、权威人士等。
收集资讯草拟采访提纲
在专访之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人物访谈高手杨澜的回答是:
1 / 5



准备,不厌其烦地充分准备。我觉得进行采访,最紧要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能做的所有准备,迅速跨过年龄、地位、资历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感。
笔者认为,好的采访提纲系充分准备的结晶。采访提纲必须得到充足的资讯支持,对被采访者的资讯收集、了解与整合在人物报道中十分关键,这直接关系到报道质量。一个经验之谈是,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其中包括背景材料与知识资料,如果对方是知名学者,须了解他(她)最近的研究重点、活动情况和其感兴趣及最反感的问题。
越是重大的人物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书面提纲越应该细致。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应该向意大利当代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学习,她每次采访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每次访问都像学生准备大考,有时要阅读好几公斤材料。在向别人提出无数问题之前,先向自己提出所有问题。
在人物采访中如何提问
记者最大的本事是什么?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认为,记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提问,提高质量的问题。所谓高质量问题,即关键性的或者说尖锐、敏感的问题,同时它又最能体现受访者特性,有别于他人的地方。
詹国枢强调,记者水平的高低就看你能不能摸准读者的胃口,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找到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千方百计去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提问的方式,一个基本的路径当为先开放式,后闭合式,内中渗入尖锐的问题。杨澜专访金庸,所提的问题就很棒,问出了这位传奇人物的过往今昔。
阅罢专访,读者获悉:
著名作家金庸尊重现实,不改《鹿鼎记》结局;杨澜通过设问与追问,证实金庸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因为写了一篇文章取笑训导主任而被勒令退学,显露叛逆锋芒;金庸投身政治,历经两次风波;现追求平淡,希望侠义永存。
采访时重观察记录话语
2 / 5



在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时,须仔细观察,做好相关笔录的同时不忘开启录音笔或采访机。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均突出了一个废墟下背出两名同学的九岁半的英雄小班长林浩。《人民日报》、新华社的通稿都写得非常好,其经验主要就是上述两条。请看人民日报记者眼前的林浩:
脸上,擦伤的痕迹依然很清晰;头顶上的一块鸡蛋大小的疤,头发还没有长出来。新华社成都电一稿中写道:610日,依然满脸稚气的林浩出现在大地震后的汶川县映秀镇街头。虎头虎脑的林浩,一笑还会露出小豁牙。两篇稿件的关键情节包括细节,均为直接引语。
做专访是需要时间的
原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说:
做人物访谈,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需要时间,不能急功近利;在我自己的作品集《大人物小人物》里,一些人物的采访并不是一次性成功的,一般都经过了一定的时间,有些采访对象甚至成为我多年的朋友。
的确,做专访是需要时间的,包括以写世界领袖人物访问记而闻名于世的法拉奇亦然。法拉奇在访问邓小平以前,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不过是得见了面,才真正熟悉对方的性格,掌握对方的特点。第一次采访以后,她没有去游山玩水,而是关在小屋里,把录音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看看哪些问题没弄清楚,或者遗漏了,没有问。第二次访问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记者跟采访对象互相熟悉了,精神上放松得多,问答也更得要领。
记者走进人物的心灵需要时间,因为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往往有一堵墙。特别是一些很少接触记者的普通群众,谁能见一面就和你谈心里话,向你打开心扉呢?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郭梅尼的体会是,采访绝不是你说我记,我问你答的工作关系。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思想的沟通,感情的交流。记者的思想有多少深度,采访才能达到多少深度,记者有多少激情,稿子写出来就有多少激情。
3 / 5



一个思想肤浅的记者,是采访不出有深度的稿子的;一个冷冰冰的记者,是不可能写出充满激情、打动人心的人物专访的。不妨多策划些独家专访
独一无二才是高手,独家报道是杀手锏,独家在新闻中是最好的。在网络时代,只是一家媒体报道或一家媒体率先报道的独家新闻似乎越来越难和少见了,但笔者认为,仰仗天时地利人和因素是可以多策划出一些独家专访的,从理论上讲独家专访也是独家新闻,是传媒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子与秘密武器。
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主流媒体上业已出现越来越多的独家专访。主流媒体是一个舶来词,在报业发达的欧美是指高级报纸(或称严肃报纸),现泛指发挥引导主流人群思想的作用,信誉卓著,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覆盖率和影响力较大的媒体。仅笔者接触到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等纸媒上,就经常能够看到独家专访的身影。咱们现在试着解剖一个麻雀:在20071130日《解放日报》的第13版上,整版上是一篇记者对作家海岩的独家专访《真实,穿越风花雪月》,海岩为什么接受《解放日报》的独家专访?原来这位知名作家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文化顾问
有五种写作形式供选择
一般而论,人物专访的写作要求具有人物、现场、背景和作者四要素。要注意抓住被访问者的工作特点、思想个性、所谈细节、精彩语言和独特的现场场景。
行文要灵活生动。笔者总结出人物专访的五种主要写作形式,它们分别是问答式访问记、对话式专访、访谈录、口述实录、散文处理式。
问答式访问记人物专访的一种报道形式,主要用于针对某一新闻主题或新闻事件的专访报道。它以突出思想、见解或事件始末为主,可以不用谈话外的场景、细节及人物特质描写。问答式访问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它比采用转述形式更能显示其真实性,也更加生动和口语化。
对话式专访它同问答式专访的主要区别是,在问答式专访中,记者只是处于问者地位,访问者和被访问者只是问和答的关系。在对话式的专访中,访问者和被访问者,在记者把握主题和交谈主动权的情况下,双方可以互问互答、 4 / 5



互诘互辩,各抒己见,通过对某种思想或问题的平等探讨,达到帮助受众澄清认识的作用。对话式专访的写作,应当特别注意逻辑严密,概念准确。
访谈录主要用于针对某一思想主题、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对有关人物进行的访问。它是一种经过细心整理的、紧紧围绕主题的谈话实录。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可以兼用问答、辩论形式,叙述见闻,发表自己的见解。
口述实录即全文集中记录被访问者的口述。
散文式人物专访指记者根据需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勾画采访对象的形象、性格等。
5 / 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573bab3b8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0.html

《人物专访:如何叫人过目难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