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卫风·淇奥》的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19-08-19 13:17: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解读《卫风·淇奥》的文化内涵
作者:孟凡春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5

        摘要:本文通过研读《诗经·卫风·淇奥》,试从中解读其文化内涵,从诗中的起兴解读其竹文化,从诗中的形象解读卫国君子文化,从诗中的表述解读卫国审美文化,以期对《淇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淇奥竹文化君子审美

        《淇奥》是《诗经·卫风》的一首诗,其诗有云: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意思是《淇奥》是一首赞美武公的诗歌,武公指的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的卿士,但有的学者认为诗中的形象泛指周王朝时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并非实指某人。总之,将《卫风?淇奥》看做是一首赞美男子形象的诗歌是毋庸置疑的。

        一、从诗中的起兴解读其竹文化

        《卫风·淇奥》这首诗歌一共有三章,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先是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再是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后是瞻彼淇奥,绿竹如箦。诗中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使在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不乏文人墨客以来比喻人的恬淡高雅、坚韧挺拔,出现了独特鲜明的意象。在卫国的国风中出现竹意向并非偶然,首先,这是由于卫国盛产竹子。卫国淇水一带是中原地区有名的竹海,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对于淇园有如下注释:卫之苑也,多竹篠。由此可见,卫国的淇水自古以竹海闻名,卫国是有竹可咏的。而《卫风·淇奥》以竹起兴,个中原因也不仅仅是因为其有竹可咏,而是在先秦时代竹子就已经是美德的象征了。首先,竹子与当时的礼乐密不可分,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也对我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周朝以来,历代皆使用竹定音律,《吕氏春秋·古乐》中记黄帝令伶伦制律的传说,便以竹音为准: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因此自古就有将音乐称为"丝竹"的说法。礼乐在周代贵族政治、外交、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竹子还由于其自然圆虚的独特形质为礼乐所重用,其自然圆虚的外形特质及其光洁翠润的表皮也使人将竹子渐渐衍伸为人礼乐修为的境界,令人联想到内心深受礼乐熏染而品格高雅之人,其容仪举止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君子气质。而竹子宁折不弯,劲节韧拔的特质也常被用作形容刚直不阿,坚韧挺拔的君子节操。《孔子家语》中,子路就说过: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子路以南山之竹作为本性正直,无需外在修饰的事物的代表,可见竹在当时已是人所共许的嘉木美物。源远流长的竹文化起源于斯,而其中的意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人民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魏晋时代有为后世称颂的竹林七贤,苏轼也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在人们心中已幻化为品格高尚,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坚忍不拔,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象征,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71ec34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2.html

《解读《卫风·淇奥》的文化内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