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琢如磨:在改课中拔节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最新资料推荐------------------------------------------------------
如琢如磨:在改课中拔节

如琢如磨:
在改课中拔节 南通市普通高中第二次高效课堂 推进会教研活动实录 PPT 展示:
审慎于细微之处乃教育行动之美德 ! 南通市普通高中高效课 推进会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来宾:
上午好! 南通市普通高中高效课堂 推进会第三环节现在开始。
本环节是由通州区姜灶中学语文组提供的教研活动如琢如磨: 在改课中拔节。
改课, 其实就在打磨课堂。
课堂, 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 它的质量, 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感受、 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 堂? 我想:
高效课堂一定是轻负担、 全维度、 高质量的课堂。 都说一粒沙中看世界, 今天我们仅从提问 这一维度, 在课堂提问这一小分子中探求高效课堂的奥妙。
请各位来宾观看以下两个视频, 这两个视频截取自我校黄小娟老师执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对下阕周瑜人物的分析。 (看视频) 主持人:


1 / 22

刚才来宾们看到的是黄老师在第一次试讲的那堂课, 在我们之后的磨课中发现提问直接影响了 那堂课的气氛、 学生的参与度、 堂目标的达成等各方面, 于是我们作了重点的打磨。 下面请看打磨课对相同内容处理的片段。 (看视频) 主持人:
好, 下面有请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上场。 主持人:
今天我们进行二次磨课。
问之有方, 才能教之有效, 高效课堂的构建一定离不开一个个高质量的问题。
为了 我们言说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我们从提问过程的四个阶段:
发问侯答叫答理答(稍作解释) 进行, 那么我们就从第一个环节发问开始吧。 PPT 展示:
发问 侯答叫答理答 王能龙: 各位老师, 我先来抛砖引玉。
比较黄老师的两个教学片段,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发问者角度的变化。
第一个片段, 我发现学生自始至终跟随着黄老师的引领,一步一步按照黄老师的追问来完成周瑜形象的分析。
可以说, 学生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动,
但他们的
---------------------------------------------------------------最新资料推荐------------------------------------------------------
主观意识、 个性张扬得不到充分发挥。
提问的发出者一直是黄老师, 学生有时只能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做着问题回答的虔诚附和着。
但在第二个片段, 黄老师除了 自己发问外, 还给了学生一 个机会, 让他们自主发问, 当学生提出羽扇纶巾 是诸葛亮的形象时, 给了其他学生一定的刺激, 从而引发另一个学生对这观点的反驳。
不管分析是否得当, 将提问权交给学生,引发学生自主探求新知, 比起教师一厢情愿灌输, 我觉得在学生思维素养的培养上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我觉得从发问者的角度而言, 教师不应成为发问的独裁者,而应更多关注学生层面的发问。 单霞玉:
刚才王主任实际上是谈了 两种课堂提问模式。
一个常用的是师问生答 比如选取了哪些意向描写赤壁之景? 等这些问题, 以问带动全词, 促进学生思考。
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学生的问题, 同时老师的提问也是对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的示范。
这一模式最常见, 我们要用好。
3 / 22



另一模式是生问师答, 即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课堂提问模式。 黄老师在第二次教学中增设一个环节: 那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不仅让学生对文本理解印象加深, 而且增强了 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了 学生的思维发展 我要补充一点就是, 在解答这一学生疑问的时候, 黄老师把解答问题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让另一学生来解疑。
这就构建了生问生答 即学生提问由另一个学生来答的提问模式。
问题来自于学生, 而又通过学生来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引导了学生学与思的结合, 教给了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提问模式其实是相互交叉渗透的。 但我依然感觉第二堂课还是生动性不足, 因为虽然是有生问师答生问生答 这些提问模式, 但学生自主质疑少。 这还需要我们继续打磨课堂的提问。 黄小娟:
(笑) 课堂中老师有时希望通过一个个提问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给学生, 这样可能会更多地束缚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个片段中学生的设疑真是课堂的意外收获, 这一设疑恰恰对加强人物形象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觉得课堂中要给学生设疑的机会。

---------------------------------------------------------------最新资料推荐------------------------------------------------------
但要让学生设疑当然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我们可以在导学案中印发相应的课外资料拓展补充, 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 出更多的质疑。
很多时候, 结论也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思维的本身,是思维的过程。 主持人:
你们刚才讨论提问的主角时, 我脑子里就琢磨 学问 一词, 发现我们的老祖宗还真了不起, 为什么是学问而不是学答呢? 学问学问就是要学问问题, 而不是学答, 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 当然, 刚才单老师也说了, 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也非一日之功。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有问题不知提问、 不愿提问、 处问, 渐渐恶化为不思考、没问题, 导致中学生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的丧失, 这已经成为高中教学中的一大问题。
如果到我们的日常课堂中, 我们的老师都去关注的话, 我想, 至少你的课堂, 主动思考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好, 请其他老师发表意见? 管振东:
这里我有一个疑问,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 学习中教法, 老师一再强调, 在设计问题时, 一定要分层提问,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层层往前推进。
但最近我看到一个权威报告, 报告指出,
中国大部分教师在 5 / 22



课堂提问时, 大多采用小步提问 的方式, 这样一来, 留给学生的空间就会很少, 学生的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兴趣减退, 主体意识淡化, 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的被动学习者。
在我们刚刚看到的第一个 片段中, 黄老师在不到 10 分钟的时间里, 提出了十多个问题, 给人的感觉是问题太多、 太碎。 然而,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如果是我站在讲台上, 可能也会情不自禁地预设一连串问题, 对学生进行轮番轰炸。
我想问问各位, 我们在课堂教学时, 如何看待这一矛盾? 炜:
当然, 围绕主干问题, 设计出一系列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有代表性、 启发性、 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 这是提问层次性原则的最佳体现。
教学中千万不能按部就班回答一个个琐碎问题, 教师应注意信息整合, 从整体性出发,尽量减少问题数量, 力争以一个中心问题涵盖若干小问题,在一个板块中构建网络体系, 从而达到集约化。 就黄老师前后两个片段进行比较, 第二个片段提出的问题和第一个片段相比少了 一半, 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 问题的层次性、 立体性更强, 这种简约而大气的问题框架构建,应该是最节约成本、 最有效的提问方式。
通过磨课, 黄老师意识到问题的数量不等于问题的质量, 问应少而精。

---------------------------------------------------------------最新资料推荐------------------------------------------------------
实践证明, 她所作的改进是有效的。 王能龙:
刚才, 徐老师认为, 课堂提问尽量少而精, 努力构建提问的网络框架, 做到提问的集约化, 力争花最少的成本, 获取最大的课堂效益, 我赞同。
但我觉得, 以一个框架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去解析周瑜的形象, 从文本的整体性理解而言, 当然可以。 但是否该考虑到学生的层面。
我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 何况黄老师执教班级是起始年级。 所以, 管老师提出的小步提问, 层层推进, 最后再水到渠成的分层提问方式, 有时也许更符合我校学生的能力现状。 在第一个片段中, 黄老师的有些提问只是有没有、是不是 判断性提问, 可以剥除, 但纵观周瑜形象的分析, 黄老师所提问题还是注意了一些小问题的分层设计。
如下阕刻画了 哪位三国英雄人物? 羽扇纶巾, 谈笑间是从哪个角度刻画了 周瑜的形象? 强虏灰飞烟灭是从什么角度刻画周瑜的? 小乔初嫁了又是如何刻画周瑜的?
问题看似琐碎, 但问题环环相扣, 全面地概括了周瑜形象的刻画手法, 且问题设置有梯度, 照顾了不同层面的学生。 课堂问题只有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站在文本角度, 马上要求纲举目张, 就我校学生而言,
7 / 22



许抑制的是大部分学生的思维。 因此我认为:
问题多少是一回事,关注学情, 寻找切合时段, 切合学生能力去发问才是关键。 侯振玲:
我也想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叶澜老师曾经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标准中也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未来, 就需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第一段视频中, 我们看到了 师生的合作, 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但更多的是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 亦步亦趋。
而第二段视频中, 黄老师在开始抛出问题后, 让学生自主讨论, 交流,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参与其中, 生成各自的想法, 而且还让学生从文中发现问题, 提出疑问,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我想:
当课堂没有了师生的身份界限, 二者融为一体时, 也就摆脱 课堂填鸭式灌输的困境, 换来的是心与心的交流。
我认为, 在第二段视频中, 黄老师对周瑜形象的分析, 采取抛出大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的的处理方法, 更为可取。 管振东:

---------------------------------------------------------------最新资料推荐------------------------------------------------------
听了各位的看法, 我对课堂提问的理解更加清晰了。 其实问得多还是问得少,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该综合考虑课标、 教材、 学情。
看了第二个教学片段, 我学习到了教师在发问时, 应该把握良好的时机。
黄老师在这个 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视频中, 讲到小乔初嫁了 时, 黄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思考这句话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而是先结合导学案, 让学生明白初嫁 并不是历史事实,实际情况是赤壁之战发生在小乔嫁给周瑜的十年之后。
这样一来, 学生就开始质疑文本了, 在此基础上, 黄老师再让学生理解小乔初嫁了 这句话, 就收到了 很好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所以问题应该是在学生思维冲突最激烈的时候适时地提出来。 主持人:
徐老师提出的纲领性问题很重要, 其实它就是我校四学一体版块式 课堂模式中板块设计的来源, 这也和冯卫东主任提出的框架性 问题的定义很契合。
管老师在前面老师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出问题的量还可能课堂的流程和结构要适宜, 王老师并没有否定纲领性问题, 在特定的学情下小步提问, 逐层推进也很重要。
9 / 22



说到小, 我想问题的切口还是要小。 小切口, 才能挖地三尺。 徐炜: 对, 切口要小。
黄老师在第二次上课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
苏轼, 我想对你说, 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并写下来, 然后让学生展示出来, 我们发现, 学生大都把自己定位成苏轼的精神导师, 来谆谆教导苏轼、 劝慰苏轼,学生的回答与黄老师设计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初衷相距甚远,这一结果告诉我们,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不能大而无度, 指向性模糊。
第三次上课时, 黄老师把这一问题设计成: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从苏轼身上学到什么? 可从为人、 为文、 处事等方面谈, 这一问题, 看似有限制, 其实更开放, 学生可以谈苏轼乐观、 旷达的人生态度对自己的影响, 也可以谈苏轼豪放、 洒脱的创作风格, 还可以结合学案中介绍的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 来谈谈苏轼词中的婉约风格, 甚至可以 谈谈苏轼作为一个男子汉所体现的真豪杰气概、大丈夫的情怀, 等等。 主持人:
我赞同, 看似我们把问题缩小了 实际上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回答指向, 反倒把学生从套话和僵化的思维中解放出来。 这和写文章一样:
让你写一篇提问的教学论文,你恐怕只能从提问其中一个小点
---------------------------------------------------------------最新资料推荐------------------------------------------------------
结合实际写, 这样的文章恐怕才有编辑感兴趣。 这个提问切口就像文眼一样。 单霞玉:
我也同意提问的切口小, 这样问题指向性更加明确。 其实在问题设计时不仅要明确预设答案的指向性, 还要考虑指向哪些群体。
当然就课堂提问它指向的应该是全体学生。
那就要求我们教者在获取答案的过程中要使用好等候学生回答的时间。
在第一片段中, 黄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就有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答案, 这是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于是黄老师就赶紧让这样的学生回答。
其实这样做无形当中阻碍了教师对提问后候答时间的控制, 减少候答时间, 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逃避思考问题。
而在第二个片段中黄老师在提出塑造了 怎样的周瑜形象? 后留了接近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合作讨论。 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时间对问题做出反应。
所以我认为有效使用候答时间第一要做些规定以防止学生把答案脱口而出。
比如要求用文字的形式呈现答案, 那么思考快的学生可以写完答案, 思考稍慢的学生虽然没有完整的文字表达,
但也已经思考成

11 / 22



熟。
第二恰当掌握候答时间,扩大课堂参与, 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思考的平等机会。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黄老师只让三个学生展示答案, 其中一个学生连续回答两次, 这就造成学生回答问题机会的不公平。 侯振玲:
刚才单老师提到, 在候答时间内, 要扩大课堂的参与面, 这里, 我也想补充一下, 其实课堂的参与不能 只注重学生的参与, 也包括老师的参与。
比如, 第二段视频中, 当学生讨论塑造周瑜怎样的形象 时, 近两分钟时间内, 我们的老师仅在小范围内走动, 没有接近学生听听他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讨论到什么深度, 有哪些结论, 在这一块,教师的参与显然是空白的。
就教师的参与这一点, 我还想谈一个问题。 那就是教师的体态语问题。
上课时, 老师的精神, 气势, 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从这两段视频看, 我们的黄老师整体上做得很好, 她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表情,声调和手势, 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但其中也有些不足,就是教师在提问时的体态。 比如:
在第二段视频中, 黄老师在让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 就直接用手一指:

---------------------------------------------------------------最新资料推荐------------------------------------------------------
哎, 你来说说看!(观众笑) 还有就是双手撑在桌上的提问姿态, 我想也值得我们思考一下。 主持人:
好, 不知不觉, 我们从发问, 谈到候答和叫答。
发问要注意层次性、 要注意发问角色的转变、 注意把握问题的时机, 注意问题的切口。
这里, 我和大家一起分享著名学者高文关于提问的一句话: 提问是将教师要教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 必须教的东西不能教,而是将其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 这就是发问的本质。
PPT 同时展示这句话) 候答要注意给学生思维的时间, 师有时候要参与学生的互动。
叫答时老师要注意一些肢体语言。 那么, 我们现在从理答的角度来谈谈。 刚才我们说了: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 这样, 王老师你先说。 王能龙:
说起课堂提问, 也许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问题的质量以及候问、 叫答时的一些细节, 我认为理答这一环节非 常重要。
其实课堂提问的最终是为了教学效果的生成,
教师对学生回

13 / 22



答的应答和反馈, 即理答的反应, 常常直接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理答恰当, 一定能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的理答中得到爱、 信任、 尊重的需求满足才会产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反观黄老师的两个片段, 特别是第一个片段, 针对学生的回答, 黄老师的反馈有许多只是重复学生回答或是不作评判。 这种理答, 我觉得带有一定的消极性。
相反, 如果在学生回答之后, 黄老师作出诊断性理答, 如我赞同你的观点我觉得你思考角度很好, 但似乎理由不充分。 等等。
只有对学生回答内容作出针对性反馈, 学生才能在认识、 为上得到强化, 从而激起求知欲望。
理答是即时评价, 教师必须明确态度, 只有作出积极的、及时的有效评价, 才能满足学生每个节点的心理需求, 为学生思维的继续推进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 管振东:
我也赞同王老师的观点, 在理答时,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但在第二个视频当中, 有一位男生质疑羽扇纶巾 应是写诸葛亮而非周瑜, 另一位女生则认为羽扇纶巾 还是在写周瑜。 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 不同的学生, 有不同的答案, 当多个答案同时展现时,我们应该如何评价? 面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黄老师基本肯定了 后者, 并逐步引导学生, 最终生成了羽扇纶巾表现周瑜的儒雅之气 这一早就预设好的答案。
只有在交锋中才能磨出利刃, 只有在碰撞中才能擦出火花, 生之间的观点相左, 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教学契机, 我们千万不能放过。
到底是写诸葛亮, 还是写周瑜, 我们不要急于下结论, 可以 让双方展开辩论, 帮助学生在争鸣中提升思维能力。
我在听课之后也查阅了 相关资料, 发现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 郭沫若、 唐圭漳等大家也曾对此质疑。
在我们无法得出明确答案时, 教师不妨在总结两种说法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选择答案, 甚至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 让他们课后查阅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单霞玉:
我们在对学生的答案观点内容做出评价时, 也不能够忽视学生的情感。
我忽然记起黄老师第一次课时一个细节, 黄老师提出的问题那我们的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找找相关词句。 一个学生站起回答早生华发(读音错误) 黄老师立刻纠正了字音。
但我们观察这个学生回答问题前的神态, 昂着头, 眼睛看着老师, 回答的声音还很洪亮。

15 / 22



可以看出是自信的孩子, 这样处理或许会挫伤她得积极性。 不妨先强化她最初的努力, 比如说答案找得非常准确。 然后再指出她得错误: 但是你又一个读音错了。 让她自己纠正。 避免直接给学生答案。 主持人: 我插一下: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中说, 英国人教学中不刻意纠正学生回答时候的小错误, 因此英国的高中学生在滔滔不绝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即使出现一些错误, 但他们敢于言说, 自信、 洒脱。 这可能和我们传统教学中强调学生一定要说规范有关, 学生往往还没有学会说就不敢再说了。
还有一点, 有时候一开始就打断的还有学生的思维。 徐炜:
我认为, 理答阶段, 教师还要注意倾听。 倾听学生的回答蕴含着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黄老师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能用鼓励的期待的眼神、 微笑的专注的神情, 让学生大胆、 大方地表达, 自由、 平等地言说。 听到疑惑费解的地方, 黄老师要求他作出解释; 其他学生听不清楚时, 黄老 师要求他重述; 语言表述上存在不当之处, 老师给予纠正;学生见解独到时, 黄老师给予称赞;
学生已经意会
---------------------------------------------------------------最新资料推荐------------------------------------------------------
却无法很好地表达时, 黄老师及时点拨; 学生发言结束后黄老师作简要地概括和评价等等。
这样的倾听不仅使发言者受到鼓舞和提升, 也能使其他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保证。
侯老师前面讲到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教师倾听学生发言其实也是老师和学生情感的交融、 思想的重组。
黄老师对学生答题的反馈, 有顺水推舟的, 有认同强化的, 提炼上升的, 我相信在黄老师赞赏性的话语中, 学生会深受鼓舞, 会激发他们深入学习、 探究的兴趣。
教师善于倾听,必将给自己的教学带来生机。 在倾听中交流, 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主持人:
在理答方面在座每一位都提出自己的观点。
王老师认为理答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态度, 作出积极有效评价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管老师则谈到理答过程的预设和答案相左时, 老师要多些包容和时间甚至教学机智; 单老师认为理答时要关注学生情感, 徐老师认为理答过程中多些倾听。 候正玲:
我们还可以用其他非言语的方式进行理答,如有时候一个眼神, 一个点头都能起到鼓励的效果。 主持人:

17 / 22



对。
正如王老师一开始提到的, 理答在提问的四个环节中也很重要。
讨论到现在, 我问在座每一位一个问题:
你理想的有效提问是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述, 尽量简练。 PPT 展示:
每一节课堂, 都是一次奇妙的对话之旅、 思维之旅。 没有人拥有决定权, 我们从各自的理解出发, 走向精神的共鸣; 我们一起越过喧哗与骚动, 走向更广阔的未知之境。 我们共同生活在学科的深度里。 管震东:
理想中的有效提问一定是由学生提出, 学生解决, 老师与学生一起收获的提问。 候正玲:
理想的有效提问是密度、 坡度、 广度、 跨度、难度五适宜, 再加一个角度新。 炜:
理想的有效提问一定是有深度、 力度、 高度,有时还要给以温度。 单霞玉:
既然是理想我想说理想的提问一定是: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动之以情、 传之以神、 创之以新,

---------------------------------------------------------------最新资料推荐------------------------------------------------------
其一就可以。 黄小娟: 我也说一句:
理想的有效提问是在不断打磨改进中得出的提问。 主持人:
谢谢我的同仁, 很精彩。 哦哦还有王老师 王能龙:
理想的提问一定是让学生心动和神动的问题。 主持人:
谢谢! 可以说高效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提问能力, 这一能力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
一堂示范课要经历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灯火阑珊处 三个过程, 其实一个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何处不是如此呢? 现在, 请黄小娟老师谈一谈磨课的感受。 黄小娟:
根据安排, 我有幸成为本次推进会上课教师中的一员。 同一内容, 上了四遍, 遍遍感觉都不同。
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体验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拔节的过程, 每一次磨课, 都是一次发现自身的机会, 没有同事的精诚合作,很难发现改进自己身上一些教学习惯。 下面我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收获。

19 / 22



一是提问很重要。
两周前, 瞿老师和我商量, 说这次论坛要以我的课堂为材料, 我心中一咯噔。
但是, 瞿老师说让 我放心, 让我尽管上课。
在备课组第一次分析的时候, 我就发现大家谈的问题就很集中, 那就是提问。
提问和高效课堂, 提问和学的课堂。 我现在真正明白了当初的动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 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互动中, 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 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 注意问题的设计, 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 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
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备课时对教材的处理不够深入, 尤其是下阕中周瑜人物形象的重点上把握不够。
让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周瑜的英俊潇洒, 对其年轻有为、 备受重用理解不深。
于是又仔细研究教材, 发现如果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 会让学生找到一些很有价值的质疑。 比如:
为什么要将小乔许配给周瑜? 为什么要将小乔初嫁了 这一十年前的片段与十年后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 羽扇纶巾这一服饰描写的对象是否有疑义?在课堂实践中发现学生思维得以打开,
学生的回
---------------------------------------------------------------最新资料推荐------------------------------------------------------
答精彩。
所以我觉得课堂中精彩生成源自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后的精心提问。
第二个感受呢? 课堂一定要还给学生的课堂。
学会关注学生, 经常说关注学生, 从前几次的试教来看, 更多关注了自己的教案, 而忽略了 学生的课堂表现, 低估学生的能力。
这样的课上完, 老师讲得很累, 但又感觉学生学得不扎实、学生不能融入课堂。
通过今天对提问 的这一小角度的讨论, 虽然这只是课堂 一个组成因子, 但如果教师上课时,心中装着学生, 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激发学生思考, 这样的课才更有人文味。
磨课过程, 实际上就是教学探究再教学再探究 是不断反思、 去粗存精、 层层递进的过程。
我们在磨 课活动中, 不断发现问题、 发现盲点, 也不断发现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自身的优劣, 这种发现不断为我们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天地, 吸引我们不断前行。 再一次感谢感谢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主持人: 我们同样谢谢你。
经过跟踪听课、 集体备课、课后诊断,
我们和你一样在改课

21 / 22



中拔节。
虽然我们只能说自己的话, 但我们努力像专家一样思考。 我们没有能力在云端跳舞, 那么我们就贴地行走, 用草根的方式表达自己。
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期望在课堂的不断改进中听到自 己拔节的声音。
由问题意识上升到教学意识, 教学意识上升到教育意识,说到底, 改变学生还得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 谢谢大家! (掌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7ce99b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a.html

《如琢如磨:在改课中拔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