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定义

发布时间:2016-03-06 19:58: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跨国公司的定义、特征与跨国经营的演变

第一节 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显示,在过去30年中,跨国经营企业的数量呈级数增长,规模越来越大。以15个发达国家为例,跨国公司的数量从20世纪60年代末的大约7000家增至90年代末的63000家左右。目前全世界的63000家跨国公司在全世界拥有超过800000家的子公司。这些母公司构成了一个几乎包括所有国家和所有行业的多样化的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在全球经济中,500家跨国公司几乎获得了对世界经济的绝对的统治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加入国际生产的行列,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正在迅速成长,它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和重要的支撑力量。

据统计,2003年,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40%,占国际贸易额的60%,占国际技术贸易额的60-700%,,占全球科研和开发的80%,占外国直接投资的90%以上,而且,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每年都在2800亿-4300亿美元左右。

2003年,世界上前100家最大的非金融跨国公司拥有20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资产,其子公司的雇员达到了600多万人,这些跨国公司集生产、贸易、金融和技术开发于一身,通过全球性经营战略,推动资源的全球性配置,其生产、销售、投资等活动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尽管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关于跨国公司的理论研究并不是很完善,而且其定义也非常不统一。现在,联合国和一些重要的国际研究报告(例如《世界投资报告》)与中外文献,在使用跨国公司这个概念时,比较习惯于使用‘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MNC),因此这个称谓已经越来越被普遍接受。当然,一些学者常常使用“Enterpries (企业)这个概念,这样跨国公司的简称便更改为“TNEsMNE。”。由于跨国公司一词习用已久,流传也广,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本书仍沿用跨国公司的概念(英文为TNCs或者MNCs),它们没有什么特指,在本书中只是一个泛称。

另外,跨国公司的经济学研究在层次上有宏观与微观之分。①宏观分析集中在国家与产业层次上,微观分析则以企业为基础,探讨个别公司在海外竺譬尊簪丢,包括生产、投资、管理、销售等。在研究视角方面,本书把跨孽釜司笆耄圭要的分析单元,研究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定位、交易方式与管理行为等。’此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研究,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实施提供一些参考框架。

联合国在1973年曾经给跨国公司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即:

“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控制资产、工厂、矿山、销售基地等类1984年,联合国在《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中,给跨国公司下了一个新 的定义,虽然它至今尚未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非正式文件,但影响哿大:。竖毫 则起草始于1977年,其间数易其稿,最后一稿的文本是1986年印砭紫。等謇蚤 磊分吸收了其他国际机构如前述的经合组织、欧盟等有关文件中的说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综合、补充和完善:

“跨国公司是指由在两个或多个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得以具有吻合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该企业中的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一个或更多的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共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具体说,一个跨国公司的基本条件是:

1.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

2.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拥有共同战略和配套政策。

3.它的各个经济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相互联系,'-E的一个或多个经济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各个经济实体之间能够共享知识、资源、信息,并且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

从本质上说,联合国1973年和1984年关于跨国公司的定义,主要反映了企 业战略(strategy)和组织一体化(organizationalintegration)对跨国公司的重要性,因此,对各个国别市场运营系统实施统一战略和组织一体化管理是跨国公司一个显著特征。跨国公司与国内公司的真正区别在于,它建立一个内部组织来经营各种跨国界的业务,而且实行内部化交易,而不是通过公开市场完成上述这些交易。

跨国公司的定义标准

我们定义跨国公司或者定义一个企业的跨国经营,通常需要考虑下列标准:

()结构标准(structural criteria)

我们常常把“地区分布”、“在国外拥有生产或服务设施”和“所有权”等结构性要素作为划分跨国经营与国内(单一)经营的重要尺度。

1.地区分布(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哈佛大学的“美国多国公司研究项目”(Harvard Project On Ametican MNEs)认为,必须在6个国家以上设有子公司或附属企业才算是真正的跨国公司。这个研究项目的主持人弗农(J~aymond Vetlaon)教授认为,在各国经济以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中,主权国家无所作为,跨国公司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他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国家主权无能为力》(SovereTtty m Bay)。在书中,他这样写道:“这些企业(指跨国公司)通常有相当广泛的地区分布,一个母公司仅仅和本国基地以外的一个或两个国家有股权关系,(我们)就不将它列入多国企业的名单之内”①。

2.国外生产或服务设施(Foreign operations facilities)

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并不要求跨国公司的机构必须分布在6个国家以上,而是更强调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国家拥有生产或服务设施。跨国公司强调的是生产设施的综合,而不仅仅是市场的组合。跨国公司往往依赖于专业化生产,使用一个地方的廉价劳动力、另一个地方的廉价材料、第三个地方的市场和第四个地方的资金来源。②他们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技术、资源、劳动力和市场优势,以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眼光,将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建立在全球基础上,利用国际分工和资源的全球性配置,建立起庞大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使经济全球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拓展和加强。

这就是说,仅仅同很多国家有进出口贸易,而并不在这些国家拥有生产或服务设施,就只能算是贸易公司。如果拥有生产或服务设施,而不参与经营管理,那只是单纯的国际控股公司。

3.所有权(ownership)从西方文献中可以看出,采取“所有权”衡量尺度时,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指资产的所有权形式,另一个是指企业母国所在地属于哪个或哪些国家,即企业拥有者和高层主管的国籍。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非金融业跨国公司几乎都设在发达国家,这主要是出于对企业母国所在地的考虑。

关于企业的国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美国学者梅森劳基(JMi。。nmg)认为跨国或多国公司的股权应是多国公民所有,管理权也应是多国性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金德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则认为,跨国或多国公司的特征是“无国籍性”,即“并不忠于哪一个国家,也没有一个国家使它感到特别亲近”。以联合利华(unilever)公司和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AngloDutch R0valShell)为例,实际上这两个公司都是在两个国家注册登记的“双重国籍公司”。

1885年莱佛兄弟公司(Lever Brother Co)在英国利物浦注册时只有英国国籍,该公司以椰子油制肥皂,在太平洋所罗门群岛和西非等地大规模营造椰林,保证r廉价的原料来源,击败了以动物油为原料的制皂企业。1929年与荷兰Margarine Unie公司合并,成立联合利华公司,总部分设伦敦和鹿特丹(荷兰)两地,故注册时即具有英荷双重国籍。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是1907年将分布在欧洲、荷属东印度(即今印度尼西亚)、罗马尼亚和俄国南部等地的油井和炼油厂合_J手而建立的,荷兰股份占60%,英国股份占40%,在两国同时注册,具有双重国籍,.

()跨国度(transnationality)

普遍的观点认为,跨国公司需要有一定的跨国经营程度。企业跨国程度是由跨国指数决定的,跨国指数是三个比率的平均数,即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雇员总数。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④(transnationality index)1990年的51%上升到1997年的55%,1998年又下降为54(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将跨国公用事业公司和电信公司统计进来,而这些公司的跨国指数平均仅有37)

12跨国经营

理论上,跨国经营是一个非常宽泛而抽象的概念,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为跨国公司的过程。它包括两种地理导向:即内向型和外向型视角,内向跨国经营是其外向跨国经营的基础和条件。

内向跨国经营是指以母国为基础,采取进口、作为许可证交易的受约人、在母国与外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成立国外企业全资的子公司(或被国外企业并购)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外向是指以东道国为导向,通过出口、向外国公一J发放许可证、在国外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或建立与收购外国企业等方式参与全球竞争。中国的理解是“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呢?1993年,芬兰学者威尔什(Lawrence sw1h)和罗斯坦瑞尼(Reijo KLuostatinen)在《国际化中的内外向联系》一文中指出:内向跨国经营过程会影响其外向跨国经营的发展,内向跨国经营的效果将决定其外向跨国经营的成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鲁桐通过对中国企、lk跨国经营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在中IR-k~跨国经营的发展过程中,内向是其外向的必要基础和条件:(1)技术、设备进口及合资企业的建立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前期准备;(2)内向跨国经营的方式、速度、规模影响外向跨国经营的方式和发展速度;(3)内向的经验积累直接影响企业外向跨国经营的成功率;(4)企业内向跨国经营对外向跨国经营的联系和影响并不限于企业跨国经营的初期阶段,而是贯穿于企业跨国经营的全过程;(5)企业的外向跨国经营也会在一定程度卜I影响其内向跨国经营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

经营的起源(16001914)

特许公司,这些公司由英国王室赐予特权,在英国海外的殖民地贸易中享有独占的权力。这些特许贸易公司发展到后来,其触角已经延伸到英国海外殖民地以外的地区。在英国历史上的特许贸易公司中,规模最大、最为有名、与后来的跨国公司最有联系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成立初始就取得与印度和中国贸易的独占权,起初主要经营贸易和航运业,后来发展到银行金融业的经营,触及范围十分广泛。曾经在大约250年的时间内,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公司,在印度和中国的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国东印度公司受英国王室的特许,不仅从事商业贸易,还得到在印度领土上的管理权、收税权以及民政机关的人事任命权;不仅享有贸易独占权,还有权代表政府订立通商条约和和约,有权筹建军队、建立堡垒和行使司法权,甚至代表政府对外宣战。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入印度从事商业贸易,实际上是以军队和武器开道的。在印度,它首先占据了马德拉斯,随后又夺取了孟买和加尔各答,并迫使莫卧儿大帝承认它在孟加拉的贸易特权。经过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使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168)。东印度公司董事长查尔德也曾说过:“东印度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主权国家。它对莫卧儿帝国(IⅥ,Ⅻz E,,flm)宣战,它有一支舰队,一支军队,以及设防的殖民区,可以铸造货币,制定法律。商人可以照他们自己的方式治理印度,而且这种方式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充满生气的方式,……这种由商人治理印度的情况一直维持到维多利亚女王统治英国始告结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诸多特权到了19世纪初被相继取消,主要是由于当时英国新兴工业资本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858年,该公司被撤销,它对英国在印度领土的管理权也保留到此时为止。

2.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起源与发展

当时在印度和东南亚,名称叫东印度公司的不只英国一家,除英国外,还有葡萄牙、荷兰、丹麦、法国的东印度公司,但以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为最大。

荷兰原是欧洲尼德兰北部的几个省份,在16世纪时尚处于西班牙的统治之下。从16世纪60一年代开始,尼德兰北部发生了独立革命,1579年,北部七省联合,1581年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也就是荷兰。由于地理的大发现,荷兰这一地区是处于世界新航线的重要位置,荷兰的商业、航运和对外贸易也迅速地发展起来,荷兰的商人专门组织了规模巨大的“商业公司”。这些公司一般都由政府给予特权,它们不但可以在殖民地经商、开矿、征税和发行货币,甚至还拥有军队,能够代表国家签订条约,宣布战争和媾和,以及制订和颁布条例法规、开庭审判等等。

在荷兰建立的商业公司中,最著名的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当时的创业资本为650万盾,实行股份制度,由荷兰经营东印度贸易的几家大公司合并而成。该公司虽名为商业公司,但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享有特权。它在东印度群岛和好望角一带拥有十分强大的势力,并曾用军事手段侵占爪哇、马鲁古群岛(Mczcmslslan)和中国的台湾,与印度、暹罗和日本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该公司在经营上几乎完全垄断了东方的香料,并且还在东南亚一带拥有许多规模巨大的种植园,在当地进行生产,然后把大量的东方香料和种植园中的产品运到欧洲销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经营利润是相当高的,在每年都要支付庞大的军事行政费用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带给一般股东至少20%的红利,有的年份就更高,如1606年为75%,1610年为162%。在1602年至r782年间,公司共付出股息2 32亿盾,相当于原股本的36倍。此外,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还有大量的土地,据该公司史料记载,1637年,公司在印尼的土地多达47万英亩,是仅次于当时印尼王室的最大地主。17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达到全盛时期,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外公司。

17世纪的荷兰,除了有东印度公司外,还有西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成立于1621年,主要从事与非洲西海岸和美洲东海岸以及太平洋各岛屿的商业贸易活动,并享有经营上的垄断特权。当时的欧洲称亚洲的印度为东印度,称西半球的太平洋岛屿为西印度群岛,因此就有了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之分。由于后来葡萄牙和英国的势力在美洲渐长,荷兰逐渐丧失在美洲的地盘,荷兰的西印度公司在美洲的经营范围最后也缩小至西印度群岛,并于1790年最终结束。

荷兰在欧洲并不算一个很大的国家,面积仅4万平方公里,现在的人口也仅1500多万,但今天的荷兰在世界上的国际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荷兰也有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从历史的眼这个国家几百年前的海外商业公司的鼎盛有着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3.早期跨国公司的历史烙印

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可以看作是比较典型的最早期的跨国公司,或换句话讲,跨国公司的最初辨I源就出自英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因为作为一个企业,它的主要经营地理范围是英国和荷兰以外的地区。那时除了东印度公司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公司,都是在英国或欧洲以外的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如英国的皇家非洲公司、哈德逊湾公司等。

东印度公司距今虽己近400年,撤销至今也有近一个半世纪,但它对后来的跨国公司(包括今天的跨国公司)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19世纪和20世纪美国的和欧洲的成批大型跨国公司身上,都可以找到它的一些影子。英国东印度公司曾经在印度拥有领土管辖权、司法权,并拥有军队,19世纪和20世纪的许多欧美跨国公司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曾拥有商业以外的权力,并直接影响东道国的政权和社会制度。尤其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巨型跨国公司往往可以操纵某些国家的政权,推出自己的代言人组织政府。所以,直到现在,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主义的政府对跨国公司始终心有余悸而抱有戒心,即使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渴望外资,但也不敢让跨国公司轻易进入。

在跨国公司的历史起源问题上,还有一点值得提到的是,当∞mw(公司)这个词刚刚出现时,就几乎是被最早期的跨国公司所使用的,这说明跨国公司的历史相当久远。而且,历史上以公司形式出现的商业企业,所从事的贸易活动往往都是以海外贸易为主的。当然,几百年前的∞mw(公司)己被今天跨国公司所使用的∞r0mfi(公司)所取代,这种公司形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己相当成熟和复杂。

1.3跨国公司的近代发展

119世纪跨国公司的正式出现与发展

英国的或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发展了几百年,它们是跨国公司的萌芽形式,是当今跨国公司的历史渊源,但它们自成立起直至撤销,并未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因为这些公司主要是凭借封建王室赐予的特权,在特定的国家或区域从事以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没有直接从事生产和投资,也没有伴随大量的资本输出。真正的跨国公司的出现是在19世纪,是在欧洲和北美洲继商品输出后又有资本输出的时期里,这一时期距今约100一多年的时间。

比较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的出现是在1868——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Sinr,又译作辛加)在苏格兰格兰斯哥设立工厂,开始在当地进行生产。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是由美国发明家伊萨卡·辛加和E·克拉克于1863年创建,专门生产家用缝纫机,产品适应市场需要,并很快销售到美国以外的欧洲市场。为了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同时为了防止欧洲的一些厂商仿造,胜家公司1868年在英国的苏格兰设立了第一个美国以外的工厂,并于1880年在英国伦敦设立专门负责欧洲和亚洲销售业务的分公司,开始首创“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商业形式。继胜家公司之后,还有德国的史尔公司(在美国纽约州设立分厂)、杜邦公司和爱迪生公司等(这两家公司均在加拿大设立分厂)

19世纪末和20世纪最初的13年内,美国国内的大企业不断出现,半数以上的大公司都开始在海外进行投资,在国外设立工厂或分公司;欧洲的一些大企业也开始向欧洲以外的地区进行投资。这些公司的市场范围己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生产地也扩展到国外,纷纷开始实行国内工厂与国外工厂同时生产、同时销售的运作,成了世界上第一批的跨国公司。今天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活跃的知名企业和巨型跨国公司,有一半以上在那个时期就己成了跨国公司(主要指美国和欧洲的公司而言),如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福特汽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西屋公司等,欧洲的西门子公司、巴斯夫公司(BASF)、雀巢公司、飞利浦公司、英荷壳牌公司(蛳以z)等。

2.跨国公司在欧美国家出现的原因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正是欧美国家开始大量资本输出的时期。公司规模巨型化,国内市场便显得狭小,于是开始到国外开辟市场。为牢固地占领国外市场,也是为了冲破对方国家的关税障碍,这些巨型公司纷纷选择到国外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从而逐步演化为典型的跨国公司。例如,西屋公司在英国的分厂曾经是英国最大的工厂(20世纪初),美孚石油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曾是欧洲最大的石油公司,在英国的福特汽车公司子公司也曾是英国最大的汽车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在19世纪末不仅是欧洲最大的电讯公司,它在美国的子公司也占据美国很大的一块电讯市场,当时美国的AT&T的地位还没有今天这么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约30年的时间里,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大批的跨国公司,还和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很大关系。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这些公司具有资本实力对外投资,在国外纷纷设立工厂或子公司。尤其是美国,一些企业在这一段时间内通过合并或兼并的方式形成了巨型企业,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托拉斯,这些托拉斯几乎在同时也就变成了跨国公司。19世纪的最后20年和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正是美国企业经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合并和兼并浪潮,美国历史上第一家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巨型公司——美国钢铁公司,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到了本世纪开始的时期,美国己成了托拉斯之国。这些托拉斯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纷纷向海外发展,凭借其资本雄厚的实力,开始实行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最终发展成比较典型的跨国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的原因,各国都停止了对国外的投资,跨国公司的发展也处于停顿状态,跨国公司的数量没有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20余年间,跨国公司的发展相对缓慢,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30年的情况。这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创伤的影响,经济经历了一个恢复期,不论是国内的投资还是对国外的投资,都不够踊跃。⑨这2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资本主义有史以来的最大经济萧条,长达4年多时间,波及全世界,经济严重不景气使跨国公司难以发展。④世界性的金融秩序混乱,资本主义体系的国际货币制度一直未能恢复到一战前的相对稳定状态,货币兑换、汇率变动比较紊乱,增加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风险。④部分国家或是出于稳定国内经济的目的,或是出于准备新的战争的目的(如德国),开始限制企业的对外投资,也使跨国公司在这20年左右的时间内发展相对缓慢。

从整体上看,两次大战之间的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都发展不快,但从国与国的比较来看,英国的发展相对更缓慢一些,而美国的发展相对快一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38年,25年内全世界的国际投资仅增加了70亿美元,共增长16%,年平均增长0 6%。在这新增加的70亿美元的投资中,属于英国的只有11亿美元,属于美国的则有46 5亿美元,其余的分属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英国的资本输出虽然仍居世界首位,但其优势己大大下降,而美国则上升许多,由原来的第四位升至仅次于英国的第二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6 5亿美元,到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增加到73亿美元,所占世界比重由18 5%增至27 7%,并由债务国成为世界主要债权国。从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数量看,美国的发展也相对快于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

1913年,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数为118个,到1938年增至779个,同期英国由140个增加至251个,欧洲其他国家由175个增至402个。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大大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方面,尚居于英国之后,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开始改变。

14当代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最大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从50年代到90年代这4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的跨国公司基本上也显示出当代跨国公司的特征。所以,我们将研究的视线重点放在这一时期的跨国公司,也着重对这一时期的跨国公司的演变作历史的考察。 150年代至70年代跨国公司的发展

50年代和70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更是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此后直到现在,尚未出现一个较长的时间在经济发展速度上与那一时期相比,今后若不发生明显的科技革命,也难以出现整个欧洲、北美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像那段时间一样的高速发展的时期。

50年代和70年代也是跨国公司空前发展的时期,其速度大大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30多年里现代型跨国公司大发展的时期,更是超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跨国公司发展。

2 1 1

首先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全世界的对外直接投资(MiDif jmEStYlienf,简称FDj)只有200亿美元,基本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拥有,到了1978年,FDj的总量已经达到:3693亿美元(联合国跨国中心统计数字),共增加了176倍,年平均增长9 2%,这一速度已经超过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速度。而且,在世界经济不够景气的70年代和80年代初,国际直接投资的速度并未放慢,还是以较高的增长率持续扩大,这一点不同于以前的国际直接投资。到1983年底,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己增加到6000亿美元,在战后的38年中一共增加了29倍多,年平均增长9 4%。

资本输出国的对外投资(1946-1964 亿美元

时期

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

合计

总数

年平均

总数

年平均

总数

年平均

1946-1950

1951-1955

1956-1959

1960-1964

91.45

96.75

147.60

62.13

18.29

19.35

36.90

31.60

129.70

164.16

174.27

25.94

41.04

55.82

226.45

311.76

173.77

45.29

77.94

86.89

211反映的私人对外投资绝大部分为直接投资,基本上是跨国公司用于建立海外子公司的投资,约占私人对外投资总额的90%.。从时间上看,也表现为50年代的对外投资多于40年代后半期,60一年代和70年代的投资又多于50年代。

再从跨国公司的数量看。考察跨国公司的数量指标有两个,一是跨国公司母公司数目的增长情况,二是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数目的增长情况。这两个指标都显示,跨国公司的数量在50年代、60一年代和70年代都有极大的发展。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1949年全世界跨国公司母公司有512家,1956年迅速增加至1724家,1963年又增加至4068家,1968年达到7276家,1973年再增至9481家,到1978年,全世界跨国公司的总数己过万家,达到10727家。跨国公司在海外子公司的数目在同一时期内也迅猛增加。1946年至1950年,美国每家跨国公司平均每年在海外新建子公司的数目为0 4家;1951年至1960年,平均每年为08家;1961年至1970年,平均每年为1 5家;1971年至1978年,平均为1 2家。同期欧洲每家跨国公司平均每年在海外新建子公司的数目为:

1946年至1950年,0 4家;1951年至1960年,0 7家;1961年至1970年,1 9家;1970年至1978年,1 6家。也就是说,从50年代到70年代,特别是60一年代到7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平均每年都要在海外建立1 2家子公司。巨型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子公司的数量就更多。

美国180家知名跨国公司从1961年至1975年平均每年新建的海外子公司达2265家,平均每家公司每年新建12 6家海外子公司。像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埃克森石油、可口可乐、杜邦这些巨型跨国公司,到60一年代末期时,在海外子公司的总数都己超过百家。

5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的跨国公司已经超过了英国,美国成为世界上对外直接投资最多和跨国公司数目最多的国家。从那时起,美国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相比,美国的跨国公司己呈现出公司规模最大、建立的海外子公司最多、对世界贸易和投资最有影响的特征。到1960年时,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累计数己达319亿美元,占全部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数的49%,英国为108亿美元,占总数的16 6%,荷兰为70亿美元,占总数的10 8%,加拿大为25亿美元,占总数的3 8%,这五个国家成为当时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五大国。1969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累计数在全部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最高峰,为51 6%,已经超过一半,其后的20多年时间,这个比重逐年有所下降,但美国始终保持着对外直接投资最多、跨国公司最多的地位。

2 1 2 美国180家制造业跨国公司平均每年新建子公司数

━━━━━━━┳━━━━━━━┳━━━━━━━┳━━━━━━━┳━━━━━

资地区 1961-1965 1966-1969 1970-1973 1974-1975

┣━━━━━━━╋━━━━━━━╋━━━━━━━╋━━━━━━━╋━━━━

加拿大 33 4 114 5 91 0 20 5

拉丁美洲 76 6 175 0 149 0 49 5

欧洲 136 8 404 5 387 5 104 0

非洲和中东 10 4 33 0 20 5 13 5

亚太地区 65 2 171 5 161 0 49 0

322 4 898 5 809 0 236 5

┗━━━━━━━┻━━━━━━━┻━━━━━━━┻━━━━━━━┻━━━━

资料来源:J尸柯汉等,《探索跨国企业:关于总部在美国的企业的原始资料》,坎布里奇,马萨诸塞州,巴林杰出版公司,197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二三十年内跨国公司的空前大发展,有诸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借助于这一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时期。所谓特殊的环境,是指世界大战结束后,导致战争的因素受到比较彻底的摧毁,和平与发展成为这段时期内的主要趋势。这一点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虽然旧的战争结束了,但战败国有条件和时机准备新的战争。第二次世界结束后,德国、日本两个法西斯战败国在军事上被彻底摧毁,丧失了发展国家军事的条件和能力,世界性的战争不再成为成胁经济发展的障碍,国际投资受到很大鼓舞,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比较频繁、顺畅。所谓特殊的时期,是这一段时间里产生了对经济和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无论是从广度而言还是从深度而言,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的科技革命。大量的科技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出现了一系列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产业,经济总量的发展由此而迅猛加快。经济总量的发展,一是要求有不断的新原料提供,二是要求市场的不断扩大来消化增加的总量,这就促进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成为这一时代的必然。

从经济发展本身的原因来分析,这一时期内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明显受到如下几个因素的有力促进:

(1)发达国家的企业兼并风在战后几十年仍然盛行不衰,(即使是现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兼并仍然层出不穷,而且大企业与大企业的兼并也时常发生),使得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这股猛烈的兼并风下,中小企业有的被兼并,有的成了大公司,大公司中有的成了巨型公司,巨型公司中又出现了超级巨型公司。这些巨型公司或超级巨型公司的一年销售额往往在百亿美元以上(目前己达到数百亿、千亿美元以上),如此大的销售规模,必然以经营活动和市场销售向国外扩展为前提。

(2)国际分工的精细和生产的逐步国际化,也使一些大型公司的生产突破了原先在国内完成的格局,整个生产过程扩大到别的国家,甚至是在全球的范围内来完成。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是比较典型的跨国生产。早在本世纪初,福特公司就在欧洲设立了工厂,但这些工厂相互之间很少协作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特公司增加了在欧洲的生产工厂,并开始实施欧洲工厂相互之间进行协作的生产计划。1967年,福特公司成立“欧洲福特”(而刚oEm),开始对欧洲的福特工厂的生产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例如在∞自应这一车型的生产上,英国的福特工厂负责生产发动机、散热器、电火花塞、车身等(在英国不止一家福特工厂),法国的福特工厂负责生产传动器、变速箱,德国的福特工厂(不止一家)负责生产油箱、传动器部件、发动机部件,比利时的福特工厂负责生产车轮,西班牙的福特工厂对汽车进行最终组装和对车内进行装璜。福特公司的典型例子说明国际分工的精细使得一家跨国公司加大了在海外建立子公司的数目,甚至在一个国家就能建若干个子公司,同时也说明跨国公司在海外子公司的数目与整个公司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3)50年代兴起的交通、运输和通信革命也为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从美洲到亚洲,交通工具己普遍由飞机代替了过去的轮船,喷气式飞机的问世,又使得这两大洲的交通成为仅仅数小时的距离。以前美国到欧洲的邮件需耗时半个月以上,现在不仅时间缩短,而且大部分信息的传递己由国际长途电话、电传和传真所承担,通信变得极为及时、迅速,跨国公司的经营,从一般的日常业务看也和国内的企业一样方便、简易。

2.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

(1)80年代跨国公司发展变化的特征

80年代以来,世界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跨国公司数目大量增加,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来自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表明,80年代前半期的1983年,世界跨国公司的总数是1 1万家,拥有国外子公司11 2万家;到1993年已有3 7万家跨国公司支配着近20万家子公司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就跨国公司的规模来看,1982年到1992年期间,排名世界前200名的大跨国企业的销售额从3万亿美元扩大到5 9万亿美元,增长了将近一倍;占全球GNF,比重也从24 2%上升到26 8%。

第二,跨国公司开始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主要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力有升有降。二次大战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无论在数额上还是规模上,美国跨国公司都占有绝对优势。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地位相对下降,而后起的其他国家地位迅速上升,形成美、日、西欧“三极化”的地区格局。在1982年到1992年这10年中,排名世界前200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跨国公司从80家减少到60一家;日本则从35家增长到54家;同时,这200家大公司中英国所占份额在减少,而法国和德国的所占比重在不断扩大;瑞士在其中所占份额也从10年前的2家迅速增加到8家。在1995年美国《幸福》(rfne)杂志排列的世界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前四位全部为日本公司,美国最大的跨国公司己降为第五位。当然,上述数字只是反映了美国跨国公司地位的相对下降,就跨国公司投资资产总额及世界最大跨国公司的拥有量而言,美国仍是世界第一。

第三,直接投资方式开始转向以收购、兼并外国企业以及向海外等资为主。收买子公司,兼并外国现有企业,或与东道主一道联合创办合资企业的做法逐渐替代了50年代以来流行的直接到国外投资,开办新厂矿或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的做法。股份参与和非股权安排的方式日益得到重视。以日本为例,80年代初期收购的外国企业仅44家,到1989年上升到450多家。90年代初,全球兼并和收购的公司数超过了1万家,交易金额达3612亿美元。以往的企业兼并往往是靠企业的自有资金,而这一时期借债兼并己成了主要手段。借债兼并也叫“杠杆收购”或称“借力购买“‘利用贷款购买企业”等。杠杆的原理是以小取大,“杠杆收购”则是指企业支出少量的自有资金(5%~15)左右,绝大部分资金(85%~95)靠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来收购所兼并的企业。“杠杆收购”也可称为高度负债的收购方式。这种借债兼并的方式是从美国兴起,198811月,美国纽约华尔街的罗伯特公司以251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纳比斯科烟草食品公司,创造了有史以来成交额最大的一次兼并,从而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到80年代后期,借债兼并己成为跨国公司海外融资战略的重要方式。到1989年,全球以“杠杆收购”方式进行企业兼并646起,交易额达1303亿美元。1990年日本松下电气公司以61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美国MC_A公司,也属借债兼并行为。

第四,跨国公司的投资重点仍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有一定发展。到80年代末,跨国公司资金的地区投向,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之间,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也较快。到了80年代中期,仅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从事国外投资活动的公司就有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额达200亿美元。如韩国1990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达8 2亿美元,台湾则达54亿美元,分别比80年代中期增长7倍和10倍。发展中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发展也很快,1990年已有33家公司被列入到美国《而rfne》杂志公布“世界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名录中,其中韩国有11家公司榜上有名。

(2)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

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的跨国公司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以适应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这些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战略上更加突出全球战略,局部利益服从于全球利益,并实施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

早在60一年代初,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的这一产业组织也随之迅速扩大,其子公司遍及世界各地,以整个世界市场作为其角逐的目标,实施全球经营战略。即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销售以及科研等经营活动,并在确定其经营决策时,考虑的是整个公司的最大利益和未来的发展,而不在乎某一公司在某一地区的局部得失。为实现全球战略,跨国公司的生产和销售都由总公司总体安排,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营业网,跨越国界组织生产,面向世界进行销售。

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加上区域集团化发展十分迅速,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原因在于:①技术转移的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的缩短,使得技术因素在各种经营资源中成为核心因素,要在充满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始终拥有立足之地,必须拥有技术领先优势。研究开发新技术风险较大,一个公司单独承担,对其正常生产业务影响很大。⑨单个企业独立进行新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既费时也难以在短期内打入其它国家的市场建立销售渠道。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采取开放型的跨国联合经营战略。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之间在资金、技术、生产设备、行销、分配渠道、融资能力等方面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国际经营联合体。这一联合体与合资企业存在本质的差别。国际经营联合体主要是联合体中的各家企业都采用同一目标,即共同开发、共同生产、共有市场。联合体的各成员不论其资产状况如何,均可共享资源和收益。这样,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不同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彼此联合起来,实行全球的战略联盟。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行业分布,大多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行业的福特与马自达的联合,奔驰与三菱的联合,电子行业的』BM、东芝和西门子公司的联合,以及衄CAT&T公司、惠普与三星的联合,等等,这类联合不胜枚举。这些联盟使原来互为敌手的竞争者转化为共担风险、合资开发的合作者。当然,有限范围的跨国战略联合尚不可能完全垄断某一行业或某一产品的国际市场,但己使原来的跨国公司变得规模更加庞大,经营方式更加全球化、复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国战略联合将是西方跨国公司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

第二,西方主要跨国公司开始以收购和兼并的投资方式为主,新建企业的地位有所降低。

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用于新建企业比重减少,购买和兼并原有企业所占比重急剧上升。到90年代,这种变化的趋势更加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收购和兼并可以直接获取海外市场和生产基地,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既可以直接利用原有企业,特别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所占据的市场和完备的销售网络,又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技术不断创新,技术和人才是企业争夺的目标,为了收买技术和人才,收购与兼并则是获取外国技术和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泛化,经营业务越来越多样复杂。

80年代以前,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目标出发以最低生产成本和最高经济效益为原则,采用垂直跨国经营结构,即把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最终产品的各种子公司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合理分配资源,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在采用垂直经营结构的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可能是经营不同行业,生产不同产品,但这些行业和产品在整个公司内是互相联系的,经营范围还是比较集中的。

8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掀起了跨部门、跨行业的混合兼并高潮,生产和资本更加集中。跨国公司的国外业务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领域和跨行业经营的跨国公司。在这种公司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制造不同产品,经营不同的行业,这些行业与产品之间可能既无联系,又互不关联。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继续保持垄断地位的同时,控制了美国铁路基本生产总量的85%、柴油机引擎生产总量的75%、电冰箱总量的30%。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更是典型的跨领域、跨行业经营的跨国公司,从生产电视机到出售香烟和咖啡,再到经营出租汽车,几乎无所不包。近年来,采取这种跨领域、跨行业经营的跨国公司发展非常迅速。据美国财政部1990年资料统计,1970年,美国跨行业的跨国公司只占全部跨国公司的15%,80年代末,则上升到30%。

第四,跨国公司加快了对服务业的投资,服务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已经

超过工业界。

服务行业开始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投资领域。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采掘、石油业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22 0%降至1988年的19 8%,制造业从41 7%降至40 9%,金融、保险业则从12 7%上升到39 0%,增长近2倍。1988年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649%投向金融、保险、服务和不动产业,比80年代初平均提高15%。1990年底,日本跨国公司总资产的三分之二,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国跨国公司总资产的40%~55%都属于服务业。

在发达国家服务业的跨国经营中发展最快的是金融业。据联合国资料统计,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六国的40家跨国银行,在国外设立的附属银行的分支机构就达2300多个。1990年在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金融业占60一%,贸易业占30%左右;同样,日本金融业占30%以上,贸易业占25%,出现了许多以金融、保险为主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结成了“天然盟友”。跨国银行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为跨国公司建立账户并负责一部分清算;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提供信贷支持;为跨国公司提供金融信息咨询;保护跨国公司的资金免遭外汇风险损失等。跨国银行的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本国企业。以日本第一劝业银行财团为例,该财团拥有近60一家子公司,但是与该财团有较大贷款业务往来的公司达900多家,其中有不少是欧美的跨国工业公司。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许多跨国银行纷纷利用优良的管理技术和金融业务手段,为跨国公司在国外的兼并、收买业务提供金融咨询和融资担保等各种服务,这也是为什么80年代中期后服务业跨国经营和跨国银行发展如此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逐渐和东道国的经济制度与管理原则一致,“当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这里所说的“当地化”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投资与经营活动中,有意识缩小与当地的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淡化企业的本国色彩,特别是在人事管理上和零部件生产上实行当地化的经营策略,使之成为地道的当地公司。

近年来,世界上的许多跨国公司都把选用和培养当地人员列入海外企业的发展计划之中,向当地人员传授具体的生产、管理方法,逐步实现利用当地人员管理当地企业,从而降低人工成本,也增加了东道国的就业机会,容易得到东道国的鼓励。同时,为了避免贸易摩擦,加强与当地企业合作,尽量降低母国输出原材料和产品零部件的比例,提高当地的国产比例。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按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严格的产地规定,只有包含62 5%以上的北美部件的汽车才有资格享受免税待遇。这一规定对于北美区域的外资企业来说,尤其是日本汽车公司开设的企业,无疑是个警告与打击。因此,这些企业为了能够在北美市场中立足,只有不断提高汽车的当地化程度。以本田、丰田和日产三大汽车公司为代表,它们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汽车工厂,向母公司上缴利润和在当地购买汽车零件,而其中本田是在美国经营时间最长,并被认为是最美国化的一家,如今美国造的本田汽车己成为美国市场上畅销车之一。

同样,美国和日本的许多大公司也靠推行当地化策略,绕开欧共体所设置的贸易壁垒,最终打开欧共体的市场。自80年代末起,欧共体一直坚定不移地征收反倾销税,并对日本和韩国的半导体存储芯片规定最低价格,有的欧共体成员国还征收芯片14%的进口税,这样促使富士通公司、日立公司、三菱公司等在欧共体贸易壁垒内开设企业。东芝电器欧洲公司1991年春季在德国北部的工厂开始组装特种用途的集成电路,富士通公司则在英国投资6 1亿美元,以期进一步占领欧洲的半导体市场。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非常广泛,涉及许多经济领域,它的影响也是多方 面的,不仅对来源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对整个世界经济也都 产生重大影响。 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现象和重要 特征。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是战后最值得重视的经济现象,同 蒸气机、电力和汽车的应用推广一样,是现代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 范围内,其他任何经济力量都无法与它相比。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经济、 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技术转让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力量。

一、加速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跨国公司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同时跨国公司的发展又促 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 资本主义经济在战后得到了空前发展,据统计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速度大大超过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在 1948—1976 年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率为 6.6%,出口贸易量平均 年增长率为 7.7%,而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9.5%,1978年达3693 亿美元,32 年共增加了 17.5倍。这样高的投资速度,必然对世界经济起了推动作用。

战后初期西欧的经济恢复,如欧洲电子计算机、汽车、石油化工、合成 纤维,人造橡胶等工业的建立,就与以美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有关。 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经济开发,亚洲、拉了美洲新兴工业化目家的制造业、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与跨国公司的对外经营活动有关。

目前,跨国公司的总产值已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它 控制了 50%的国际贸易,80%的工艺研制,30%的国际技术转让。它们的分 子公司的销售额(不包括公司内部销售额)相当于世界出口总额的 70%。1992 年跨国公司在本国境外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世界出口总额,它们的流动资金已 超过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官方外汇储备总额。跨国公司发展的势头现在仍然有 增无减。

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加速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的营 业额和资产有相当部分来自国外,国外比重日趋升高。1980年世界最大的350 家跨国公司在国外有子公司25000 多家,销售额为26350亿美元,盈利 1000 亿美元,雇佣职工 2500万人,与 70年代初期比,其国外部分的比重都有相 当程度的提高;国外销售额之其销售额比重平均由1971年的30%上升为1980 年的40%;净资产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由31%上升为33%;净利润由49 提高到 53%,国外雇佣职工由39%上升为 46%,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加速 了资本的国际流动,使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局面。

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国际技术交流

科学技术的特点是不断创新。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中要保持并扩大自己 的阵地,只有牢牢地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就需要不断进行大规模的科学 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地将新技术转为新产品。

几乎所有的大型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每年拨出大量 科研费用从事研究和发展工作。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拥有研究和发展中心和 200 多个产品研究部,拥有 12000名科技人员:1980年研究费用近 16亿美元,占该公司销售额的 7%,联邦德国的大型跨国公司拜尔、西门子、巴斯夫等 公司都有自己集中的研究基地,即科学城。

七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开发新技的重点逐步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 业,跨国公司在世界技术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跨国公司的专利销售额占 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专利销售额的 90%。美国技术贸易的专利使用费用收入约 85%为跨国公司所有,现代先进技术绝大部分为大型跨国公司所掌握。

跨国公司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也是它的强有力的竞争能力的 主要基础。它通过采取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推 广,组织国际化生产,首先将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应用于母国的国内生产, 垄断国内市场,并通过出口满足国外市场需要,经过若干的年后,将此技术 和产品转让给发达国家的子公司,最后将此已相对陈旧的技术和产品,再转 让给发展中国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每一项新技术及专利的生命,同时有层 次的向世界推广和扩散,也促进了世界技术的进步。因此,跨国公司是世界 科学技术最大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科学技术进步,从而 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三、促进和控制国际贸易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是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国际分工的不 断深化,跨国公司将原来母国公司内的部门间和部门内的分工,扩展到世界 范围,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作,必然要求各国商品在国际上的自 由流动。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秘书处估计,1970年中期,跨国公司在世 界贸易中所占份额即已超过二分之一,还可能超过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再 加上跨国公司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推出和转移,这就更扩大了国际贸易的流 量和各种技术和商品贸易的新领域。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一个特殊影响,就是公司体系内母公司与子公司 之间、各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形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内部贸易。战后跨国公司 内部供货迅速增加,比重上升。据联合国估计,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约之世 界贸易总额的30%,内部贸易也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但这种贸易不通过市 场,交易对手不是 “局外”企业,而是本公司体系内的有关企业,从而大大 加强了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控制和垄断地位。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出现 也使东道国对它难以管理,使国际市场更不稳定。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力量,因而跨国公司的行业和地区的特点和变化,必然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流向发生重大影响。如跨国公司对外 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是制造业,国际贸易中的制成品就上升。发达国家跨国 公司主要投资于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经营的航 天、办公自动设备、电子、化工、计算机、机器设备、汽车和金属制品等商 品的数量就扩大。如果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投在发达国家, 即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便上升。

四、加速国际资本的流动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展,其中有自有资本,也有外来资本。其中 有现款,也有用技术设备作价;有从银行借来的长期贷款,也有合伙人的资 本,跨国公司控制的这一巨额资本,对国际资本的流动起着重要影响。

跨国公司为海外子公司提供资金,提取利润,进行相互之间商品、劳务 交易、技术使用费和管理费的偿付、借贷、结算等活动,经常引起大量资金 的运转。跨国公司拥有巨额现金和流动资金,美国跨国公司所持有的现金和流动资金 1971年已增加到1150亿美元,比同年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储备金885 亿美元还高出30%,而流转迅速,进出频繁,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资金 来源。

跨国公司还拥有大量外国股票和政权,也向国外出售股票和债券,是国 际证券交易市场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加速了 跨国银行的发展,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的联系密切,不仅为工业跨国公司提 供贷款,而且为它们提供各种广泛的金融服务,这些活动有利促进国际资本 流动,加速资金周转,促进国际经济交往。

跨国公司的金融活动是为自己的业务利润服务的,但也有一部分活动用 于货币和金融投机,如出售远期外汇来保护预期将贬值的货币计值的资产; 购买远期外汇来取得预期将升值的货币计值的资产;在选择不同货币的借贷 上大做金融投机,这些投机活动恶化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甚至 造成混乱。

除以上所述,跨国公司的影响辽涉及国际人才流动,传播经济危机和通 货膨胀,加剧世界经济的动荡等,这些都不容忽视。

五、跨国公司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影响

由于国情不同,与跨国公司相处地位不同,跨国公司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或母国而异。这里存在四种不同组合;第 一种是发达国家为母国,另一发达国家为东道国;第二种是发达国家为母国, 另一发展中国家为东道国;第三种是发展中国家为母国,另一发达国家为东 道国;第四种是发展中国家为母国,另一发展中国家为东道国。同时,发展 中国家中不同国家的差异较大,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因不同国别而 有区别。因此,跨国公司对不同国别的影响,因时、因地、因事而不同,要 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这里,只从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和对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影响两种情况来讨论。

(一)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

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相互都设立了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因此,它们之间既 是东道国,又是母国,既有利益相同的一面,又有利益冲突的一面。

1.跨国公司给发达国家母国带来巨大利益。

跨国公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一般来说,跨国公司 在国外投资的利润率要比国内投资利润率高,1979年在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利润率达 19%,如此巨额利润大大扩大了垄断资本积累的规模和实力。同 时,有利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如从70年代开始,美国外贸从顺差变成逆差, 主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净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抵销和缓和了商品贸易逆 差。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争夺国际市场的矛盾日益 尖锐,跨国公司对外扩张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争夺和占领国际市场,发 达国家跨国公司竟相对外直接投资,建立众多的生产和销售分支机构,都是 为占领和控制各地市场,从而进一步推动商品出口,促进本国生产增长。如 美国跨国公司对西欧和加拿大的一些重要工业市场的控制程度就相当大,它 长期控制着西欧电子计算工业,1967 年它控制了加拿大和天然气工业的 82 %,汽车工业的90%,橡胶工业的83%,化学工业的 59%。发达国家跨国 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一是利用技术优势占领市场,同时也为了吸收东道国的 先进技术。西欧、日本一些公司到美国设立分支机构,就是与美国最新技术 和管理经验保持密切联系。一些发达国家资源贫乏,美国资源丰富,但仍有些原料特别是战略原料,也要依赖国外供给。跨国公司为保证母国所需原料 和燃料,垄断世界原料市场和燃料市场,力图控制矿产的采掘、冶炼、加工、 运输和销售。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使母国得到巨大的利益。但是对母国也存在一定消极 影响,如:可能引起国内投资减少;某些部门发展停滞,产生某些工业 “空 心化”恶果,影响本国产品出口为调整经济结构造成困难,加重结构性失业 和人才流失等。

2.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东道国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东道国的作用比较明显,总的看,促进了生产力的 发展,扩大了进出口贸易,加强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等,但同时还加剧了它 们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又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例如,美国 跨国公司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后来又把新技术、新 兴工业部门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电子计算机、石油化工、汽车工业带到 欧洲。大量外国跨国公司进入欧洲,为战后欧洲经济恢复提供了大量资金, 对复兴欧洲起了 “输血”作用,加快了欧洲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提高了整个欧洲的工业水平。跨国公司进入欧洲设厂生产,减少了西欧国家的大量进 口物资,节省了外汇支出。外国公司在当地投资经营,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 会,并向当地交纳税金,对改善东道国国际收支状况也起了一定作用。

由于发达国家东道国本身的经济差异,跨国公司对经济影响程度不尽一 样。欧洲在经济上当时还不能与美国平起平坐,难免要受美国的控制,当时 欧洲的重要工业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国公司所控制,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控 制了欧洲汽车市场40%左右。美国五大石油公司在欧洲设立了许多炼油厂和 销售网点,控制了欧洲国家炼油能力的三分之一。

随着欧洲国家经济力量的增强,对美国的控制也采取了反控制措施。更 重要的是西欧国家的联合斗争,掀起企业合并高潮,甚至进行跨国界的企业 联合,竞争能力加强。现在美国已不能象六十年代那样控制西欧了。欧洲的 跨国公司现在不仅在世界市场与美国跨国公司竞争,而且对美国增加投资, 在美国的国内市场进行争夺。

由于日本资源贫乏,原料、燃料的输入大部分靠跨国公司提供,对日本石油、化工影响较大。由于日本对外国跨国公司的进入控制比较严格,外国 在日本的长期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外国跨国公司进入日本,一般是在不 能用购买专利许可证得到工艺技术的情况下,才允许跨国公司进入,而且在 日本设立全部股权拥有的子公司比较困难,外国人很难控制它的子公司,因 此,外国跨国公司在日本的力量比较小。

外国对美国的投资早已开始,主要是英国,绝大部分为证券投资,70 代以来,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增加,主要采取收购美国原有企业的方式,投 资地区主要在美国南部和西部沿海各洲,对该地工业发展,经济繁荣,劳动 就业起了积极作用。

(二)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人们评价跨国公司,主要关注对东道国的影响,尤其关注发达国家跨国 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影响。因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 平低,实力小,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打交道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跨国公 司对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利弊问题,各种意见分歧甚大,是有关跨 国公司理论和实践中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有的说给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经济发展带来财富,起积极作用;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带来贫困,起消极作用。这 个问题不能简单抽象的问答,应作历史的具体分析。

历史事实证明,在不同历史时期,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影响 和作用是不同的。在第二次大战前,当世界上绝大多数落后国家还处于殖民 地、半殖民地状态时,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直接投资,显然反映了宗主国和 殖民地国家之间奴役、剥削关系。战后,尽管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经摆脱 殖民枷锁,建立了独立国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再不 能象宗主国对殖民地那样对待,但由于力量悬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往往依 仗自己的雄厚实力、垄断地位和优势,力求在东道国谋取最大利润,这种实

力上的不平等同战前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虽然已经很不同。但今天谁都不 能武断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同发展中东道国已经不存在不平等关系了。

在当今国际经济生活中,跨国公司已成为重要的国际经济力量,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技术、科学的企业管理经验,专门的营销技巧,灵 通的信息网络,各种专业化人才,具有强大的组织力量,足以控制全球性的 生产和销售活动。在当今全球经济关系中,各国经济的互相依赖已成为生产 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要想关起门来发展本国经济,把同跨国公司 的经济联系排除在外,就会在世界潮流中越来越落后。事实上已有不少国家 和地区利用了跨国公司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和管理经验等使本国经济发展 起来。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经济发展能起积极推动作用。这只是一方 面,另一方面也有消极作用。如从发展中国家取走了相当惊人的利润。1970 —1978年西方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投资422 亿美元,而同期从发展中国 家取得利润 1002亿美元,取走的利润比投资额高出一倍多,发展中国家付出 了很大代价。跨国公司有其全球战略,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有矛盾,使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受到制约,民族经济被排挤、受打击。发展中国 家的一些行业被控制,造成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从发展中国家掠夺大量资 源,转移来一些严重污染的企业,此外,个别跨国公司不仅在发展中国家搞 经济渗透,而且还干涉所在国的内政。

总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和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以利 用其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又被其取走大量利润和受到控制。对发 展中国家有利有弊,不应该把跨国公司看成是可怕的庞然大物。发展中国家 应该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加强经济联系,其利弊大小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各国 采取的政策。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和限制的程度和方法,应不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趋利避害。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采取了更 加开放的态度,实行了利用和限制相结合的政策,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开始 建立起比较密切的关系。

案例分析:中国跨国企业稳步成长:复旦-VCC 2007 年中国跨国企业排名公布

第一份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 Vale-哥伦比亚可持续国际投资中心(VCC )共同进行的调查于今 天发布。这份调查显示了中国的跨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的进步。

此份调查主要的成果包括:2006 12 31 日,中国跨国企业的顶尖18 家企业有至少 790 亿美 元的海外资产(表 1),雇用了超过120,000 海外雇员,以及 790 亿美元海外销售额(表2)。国家 控制的跨国企业,比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以及非国有企业, 如联想和 TCL,正在成为越来越活跃的国际活动参与者。

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宗旨下,中国政府支持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作为获取战略资源的 和发展到外国市场的跳板,以及突破国内的制度限制。按照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的统计口径,这 领先的 18 家大型但并非最大的企业对于中国成为2006 年新兴市场第四大对外投资者起到重要的 作用。

“中国的公司最近几年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像过去二十年 的几次高峰,这次的驱动力来源于企业自身而不是政府”,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说道,“然 而,按照行为模式的评判标准,真正成熟的中国跨国企业仍然不像其他三个金砖伙伴国那么多。” Karl P. Sauvant, Vale 哥伦比亚国际可持续投资中心执行主任补充道:“中国的跨国企业比其他三 个金砖伙伴国晚开始跨国购并,但是他们正在迅速弥补丢失的时间。以他们目前的速度来说,中 国不久之后将成为新兴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对外投资者。”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商学院之一,与Vale-哥伦比亚可持续投资中心,一个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和地球研究中心的共建研究机构,合作完成了此次中国跨国公司排名。该排 名是全球新兴市场跨国企业排名的一部分。巴西,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和以色列的排名已经公布

a复旦大学从2007 7 月至2008 3 月一共进行了3 轮调查问卷,但是最后只获得了 11 家企业2006 年的第一手 数据。我们用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 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及《2007 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披露的2005 年的数 据加上跨国界并购和绿地投资数据来补充资料。中国商务部公布了一份中国最大的 30 家跨国企业名单,但是并没 有提供每家企业的数据。尽管复旦-VCC的榜单和中国商务部的榜单有重叠的部分,但是每家公司的排名有很大不 同。由于数据并不完整,以海外资产得标准来衡量,不能说我们的18 家上榜企业是中国最大的跨国企业,但可以 认为是它们是最大的跨国企业中的一部分。

18 家跨国企业的概览

18 家企业中只有两家有多于 100 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只有三家拥有超过 10000 的海外雇员 (附表1

-根据2008 年的《世界投资报告》,在世界前 100 家非金融性质的跨国企业中没有中国企业

-在2008 年《世界投资报告》前 100 家来自于发展中国家非金融性质的企业,18 家企业中的1 家,中信集团排在了前 10 名,另外还有8 家也名列其中。

在表 1 中排名前 18 家的企业,扩张迅速,海外资产,海外雇员和海外销售的增长加速了其 总资产,总雇员和总销售的增长。在2004 年至2006 年这段时间,海外资产增长了38% (相对的总资产增长了 45%),海外销售额增长了65%(相应的总销售额增长了41%)(表2)。

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合理已成为大多数大规模中国企业的忧虑,因此海外和总雇员数经历了微弱的下降。从 2004 2006 年期间,海外和总雇员分别减少了2.7% 1.3%

18 家企业中的 15 家是国有控股或全资国有企业;联想、TCL 和海尔是例外。

z 提供 2006 年数据的这 16 家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大约为 15%(附表 1 ,比最大的俄罗斯跨国公司(30%)和巴西跨国公司(18%)的跨国指数低很多b。这反映了两点:最近的中国企业的对外扩张情况和他们巨大的国内资产基础。

z 提供了子公司数的 13 家跨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数分布从 1 245 均有,平均数为 40 家(附表 1)。

z 所有企业至少在一家股票交易所上市(附表 3)。

z 1 中的企业分布在 4 个广义的行业种类——多元化型,5 家企业;能源矿业(石油和天然气;矿业和金属) 4 家企业;劳动密集型(建筑,食品,房地产) 5家企业;和机电业(汽车,电脑和电子类) 4家企业,每一类分别占据了所有海外资产的 36%23%31% 10%(附表 1)。

z 18家企业中的 12 家,包括前 8 名的总部设在北京,三家在上海,两家在广东,一家在山东(见附表 2)。

整体鸟瞰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中国的企业正在加速他们的国际扩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 1992 年的 40亿美元增长到 2006 210 亿美元和 2007 年的 230 亿美元,使得中国成为新兴市场 2006 年对外投资流量的第四大输出地区(排在中国香港,巴西,和俄罗斯之后)。尽管对外直接投资有一个总体向上的趋势,但是仍远远少于流入的对外直接投资(见附表 3 。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从 1990 年的 50亿增长美元到 2006 年的 730亿美元和 2007 年的 960 亿美元。

中国的跨国企业在过去的五年内正积极的进行跨国界的收购和兼并。2006 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 70%以国际收购的方式出现(见附表 4 。这个现象揭示了中国跨国企业旨在从国外收购或购买核心业务相关的资产以克服日后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这个收购战略 2007 年在继续进行。列在附表 3 上的 15 项收购和兼并业务包含了 280 亿的投资。这其中的 6 项业务计 180 亿美元,是在金融服务业,4项(20 亿)在金属矿业,1 项(40 亿)在公共设施(电力),1项(40 亿美元)在煤和天然气等能源行业。这些交易中的两笔,在金融领域总共 80 亿美元,是由中国投资公司投资的。这家公司是中国政府2007年组建的,用于投资一些中国政府巨额外汇储备的金融机构。

除了兼并和收购,最近几年跨国界“绿地投资”的数据也逐渐增长。根据附表42007年最大的交易价值110 亿美元,而 2006 年同类的数据只有 60 亿美元。列在绿地投资10 项交易中的6 项,价值150亿美元,发生在自然资源相关领域,一项(30亿美元)在交通领域,一项(20 亿美元)发生在通信领域,一项(10 亿美元)在消费电子领域,一项(10 亿美元)在汽车贴牌加工领域。

由最近的投资活动显示,中国的公司正在逐步努力成为多种行业的国际参与者。“中国的跨国企业晚于他们的“金砖四国”同伴开始收购国外资产,但是他们正在迅速的弥补逝去的时间”,Karl Sauvant,哥伦比亚可持续投资中心执行主任说道,“从目前的增长速度来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成为所有新兴市场中优秀的对外投资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b5819d80740be1e640e9a36.html

《跨国公司定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