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惠州西湖

发布时间:2020-05-26 06:59: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两相成,是相得益彰的。开发和利用这种文化,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蕴,以文促商,推进惠州文化产业建设本无可厚非,但是凡事要有个“度”,惠州西湖的东坡文化应合理开发和利用。

用惠州西湖以悦东坡。苏东坡寓惠期间,甚爱游览西湖,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喜欢夜游西湖,往往“逮晓乃归”。其《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月明之夜,物我皆忘,他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在惠州西湖美景的咏唱中忘却故我,“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描绘了雄阔的合江楼。“花曾识面香仍在,鸟不知名声自呼”(《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何等诱人的清新幽渺的境界,正是这令人神往的境界冰释了东坡人生旅途的苦痛。他忘却了充满酸辛艰窘的故我,在惠州山水美景中自娱和自新。如今西湖孤山下有一东坡广场,几组东坡在惠州生活剪影铜像。颇具新意的是广场地而用黑白花岗石铺设一首诗,每个字大如斗。“日吠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绍圣二年他在《与孙勰》的信中说“ 因遂自谓惠人,渐作久居计。”他甚至把自己看成本就是惠州人,应该作“久居计”,不应把迁谪之忧放在心头。苏东坡常常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倾倒,总喜欢与爱妾王朝云一起漫步湖堤、泛舟波上,吟诗作乐,谈谈人生。惠州有一道名菜“琵琶虾”,说是东坡有感于朝云在西湖泗洲塔下弹琵琶而制作的,以示知音、佳肴、美景、雅乐同韵。甚至朝云死后,东坡按照她的遗愿,葬之于惠州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中,墓前建有“六如亭”,东坡曾撰写楹联于此:“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量暮雨倍思卿。”

借惠州西湖以誉东坡。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于文学家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实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东坡于桑榆晚年(1094)被贬滴来惠州。两年零七个月,这是他遭逢惨烈的政治迫害相随着蒙受巨大苦痛的灾难期,然而又是他在生活和情感上获得与黎元百姓更深广结合、诗词文创作爆出新的火花的丰收期。华东师大的徐中玉先生说:“苏轼所谓‘平生功业,,我认为,就是在这些地方、这些作品中,他觉得这才算是一生中对国家多少做了一些真正好事。”在惠州的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东坡惠州两相成,人们因东坡而识惠州,靠惠州而知东坡;缘东坡以重惠州,借惠州以誉东坡。

“东坡过处有西湖”,惠州西湖因苏东坡而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诚如张首在《惠州西湖歌》所说的那样,“惠州西湖岭之东,标明亦自起东坡”,江逢辰也有诗云“一自坡公滴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在惠州西湖形成的东坡文化至今还对惠州城市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惠州西湖原指丰湖,苏东坡《赠昙秀》一

诗首次将丰湖称作“西湖”,南宋以后,“西湖”之称逐渐得到世人的认可,人们将丰湖、鳄湖及后来因湖水盈涨而增添的平湖、菱湖和南湖统称“西湖”。他的名句“一更山叶月,玉塔卧微澜”被后人认为是“题品惠湖风景之始”。

古人称“天下西湖三十六”,足见西湖之多。南宋诗人杨万里说过:“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颖水指颖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明朝才子祝枝山的说法和杨万里几乎同出一辙:“九州之内西湖三,一在杭,一在颖,而一在惠”。名人评论自然权威,惠州西湖就从三十六湖中名列前三名。但惠州人还不过瘾,他们还要弄清楚惠州西湖在三个西湖中的特色。作为广东人的著名当代散文家秦牧说:西湖三十六,惠邑雄称一”。惠州西湖比杭州西湖更淡雅天然,更曲折通幽,是一个青花碎瓷的古瓶。然而依笔者所见,惠州西湖最大的特色是有了苏东坡和王朝云。绍圣二年(公元1095),与苏东坡生死相随的红颜知己王朝云在惠州病逝,苏东坡将她葬于西子湖畔的孤山上,如今的“朝云墓”正面紧临西湖,遥对泅洲塔,略显清幽、孤寂。原来的“朝云墓”样式不得而知,现的“朝云墓”是198年仿宋墓复建的,墓形像一把半开半合的折扇,墓碑上刻着:

“苏文忠公侍妾王氏朝云之墓”。“朝云墓”旁边就是有名的“六如亭”,红柱、碧瓦、尖顶,显得古色古香。亭前有楹联“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吃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亭后楹联乃清道光惠州丰湖书院主讲林兆龙所撰:“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亭下为著名书法家麦华三为“六如亭”题字的木刻匾额。这些楹联题词在记录苏东坡与王朝云的爱情佳话的同时,也给东坡文化增加了韵味。

东坡文化对西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指苏东坡给惠州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更重要的是在他之后许多文人雅士闻名而来,共同推动了惠州城市文化的发展,如杨万里、文天祥、王守仁、祝允明、梁鼎芬、宋湘等,纷纷为其题诗赋文、兴办书院等,使“西湖文化”“东坡文化”得以传承,形成自己的文脉。

苏东坡在对惠州西湖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还捐助修桥二座,苏堤及东新桥、西新桥。东坡到惠州时已败坏,两岸的人行走很不方便,他便积极倡议修堤建桥。东坡就是这样的性格,不管到什么地方,不管有权没权,凡是关系到民生建设,他总要做,有权时大做,如杭州西湖建设。没权时就积极建议,争取做,至少做起来。为了惠州西湖修堤建桥筹资,他把自己当年官服的“犀带”也捐出来。堤桥落成后,还在湖畔西村与乡亲们摆酒庆贺。

惠州西湖内及其周围的建筑,如苏堤、六如亭、朝云墓等遵循了“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中国古典建筑手法,它们的体量、形状、色彩等都与当时、当地的环境融为一体并在不断沉淀的文化中形成了“文化态势”。可以说,惠州西湖乃至惠州的建筑都深受东坡文化的影响。这里的寺庙、亭台都在树林中若隐若现,山水风光与风景建筑相互映衬。“六如亭”掩映于山野之间,更是与自然山水融为了一体。惠州西湖因东坡文化而闻名于世,并且为惠州带来了数以万计的游客。人们流连于西湖的山水、古迹之中,也为当地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为了刺激旅游业的增长,近年来当地有关部门投资上亿元,对惠州西湖的历史风貌和环境进行清理和整治,并先后重修了苏堤、西新桥等一批“苏迹”。

用西湖东坡文化以发展旅游业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本来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凡事都应该有个“度”,一旦旅游人数超过了当地历史环境、生态环境的负荷,必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保护与开发中,对东坡文化遗迹应尽量保持其原貌,在万不得已需要修缮时也应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因为古迹及其环境的面貌一旦改变,其承载着的历史信息就会终结,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距离惠州西湖不远的广州西湖,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渐被湮没就是前车之鉴。

[参考文献]

[1]《惠州西湖与东坡文化》,王挚平,高小舟

[2]《苏东坡与惠州西湖》,唐颐

[3]《苏轼笔下的惠州及寓是心态》黄俊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2dd67a93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13.html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