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发布时间:2020-02-20 15:50: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03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1.(5分)(2003•全国)已知x(﹣0),cosx=,则tan2x等于(  )

A B.﹣ C D.﹣

2.(5分)(2003•全国)圆锥曲线的准线方程是(  )

Aρcosθ=2 Bρcosθ=2 Cρsinθ=2 Dρsinθ=2

3.(5分)(2003•全国)设函数fx01,则x0的取值范围是(  )

A.(﹣11 B.(﹣1+∞ C.(﹣,﹣20+∞ D.(﹣,﹣11+∞

4.(5分)(2003•全国)函数y=2sinxsinx+cosx)的最大值为(  )

A B C D2

5.(5分)(2003•全国)已知圆C:(xa2+y22=4及直线lxy+3=0,当直线lC截得的弦长为时,则a等于(  )

A B C D

6.(5分)(2003•全国)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3R,在它的所有内接圆柱中,全面积的最大值是(  )

A2πR2 B C D

7.(5分)(2003•全国)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等于(  )

A1 B C D

8.(5分)(2003•全国)已知双曲线中心在原点且一个焦点为F0),直线y=x1与其相交于MN两点,MN中点的横坐标为﹣,则此双曲线的方程是(  )

A=1 B=1 C=1 D=1

9.(5分)(2003•全国)函数fx=sinxx的反函数f1x=(  )

A.﹣arcsinxx[11] B.﹣πarcsinxx[11]

C.﹣π+arcsinxx[11] Dπarcsinxx[11]

10.(5分)(2003•全国)已知长方形的四个项点A00),B20),C21)和D01),一质点从AB的中点P0沿与AB夹角为θ的方向射到BC上的点P1后,依次反射到CDDAAB上的点P2P3P4(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设P4坐标为(x40),若1x42,则tanθ的取值范围是(  )

A.(1 B.( C.( D.(

11.(5分)(2003•全国)等于(  )

A3 B C D6

12.(5分)(2003•全国)棱长都为的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

A B C3 D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满16分)

13.(4分)(2003•全国)在的展开式中,x3的系数是   (用数字作答)

14.(4分)(2003•全国)使log2(﹣xx+1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是   

15.(4分)(2003•全国)如图,一个地区分为5个行政区域,现给地图着色,要求相邻区域不得使用同一颜色.现有4种颜色可供选择,则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   种.(以数字作答)

16.(4分)(2003•全国)下列五个正方体图形中,l是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点MNP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出lMNP的图形的序号是   (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图形序号).

 

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74分)

17.(12分)(2003•全国)已知复数z的辐角为60°,且|z1||z||z2|的等比中项.求|z|

18.(12分)(2003•全国)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侧棱AA1=2DE分别是CC1A1B的中点,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G

)求A1B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求点A1到平面AED的距离.

19.(12分)(2003•全国)已知c0,设P:函数y=cxR上单调递减,Q: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如果PQ有且仅有一个正确,求c的取值范围.

20.(12分)(2003•全国)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3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45°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km,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断增大,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21.(12分)(2003•全国)已知常数a0,在矩形ABCD中,AB=4BC=4aOAB的中点,点EFG分别在BCCDDA上移动,且PGEOF的交点(如图),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使P到这两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若存在,求出这两点的坐标及此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14分)(2003•全国)(1)设{an}是集合{2s+2t|0ststZ}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成的数列,即a1=3a2=5a3=6a4=9a5=10a6=12将数列{an}各项按照上小下大,左小右大的原则写成如下的三角形数表:

3

5 6

9 10 12

﹣﹣﹣﹣﹣﹣﹣﹣﹣﹣﹣﹣

写出这个三角形数表的第四行、第五行各数;

a100

2)设{bn}是集合{2r+2s+2t|0rst,且rstZ}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成的数列,已知bk=1160,求k

 


2003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1.(5分)(2003•全国)已知x(﹣0),cosx=,则tan2x等于(  )

A B.﹣ C D.﹣

【考点】GS:二倍角的三角函数;GF: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及化简求值.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

【分析】先根据cosx,求得sinx,进而得到tanx的值,最后根据二倍角公式求得tan2x

【解答】解:cosx=x(﹣0),

sinx=tanx=

tan2x===×=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函数中的二倍角公式.属基础题.

 

2.(5分)(2003•全国)圆锥曲线的准线方程是(  )

Aρcosθ=2 Bρcosθ=2 Cρsinθ=2 Dρsinθ=2

【考点】Q8:点的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

【分析】首先把圆锥曲线方程转化为直角坐标系的方程,然后根据抛物线的准线方程的公式求出准线方程,再转化为极坐标方程即得到答案.

【解答】解:圆锥曲线由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系的关系

转化为直角坐标系上的方程

即为抛物线x2=8y

则准线方程为y=2

再转化为极坐标方程为ρsinθ=2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系的转化,以及抛物线的准线方程的求解问题,属于综合性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3.(5分)(2003•全国)设函数fx01,则x0的取值范围是(  )

A.(﹣11 B.(﹣1+∞ C.(﹣,﹣20+∞ D.(﹣,﹣11+∞

【考点】3B:分段函数的解析式求法及其图象的作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

【分析】将变量x0按分段函数的范围分成两种情形,在此条件下分别进行求解,最后将满足的条件进行合并.

【解答】解:当x00时,,则x01

x00时,x01

x0的取值范围是(﹣,﹣11+∞),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段函数已知函数值求自变量的范围问题,以及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的解法,属于常规题.

 

4.(5分)(2003•全国)函数y=2sinxsinx+cosx)的最大值为(  )

A B C D2

【考点】GS:二倍角的三角函数;H4: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把函数式展开,可以看出要逆用正弦和余弦的二倍角公式,变为y=Asinωx+φ)的形式,在定义域是全体实数的条件下,根据正弦的值域求本题的最值.

【解答】解:y=2sinxsinx+cosx

y=2sin2x+2sinxcosx

y=1cos2x+sin2x=sin2x+1

xR时,sin2x[11]

y的最大值为+1

故选:A

【点评】三角函数是高中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公式繁多应用灵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学生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必须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所有公式,在此基础上并能灵活的运用公式.

 

5.(5分)(2003•全国)已知圆C:(xa2+y22=4及直线lxy+3=0,当直线lC截得的弦长为时,则a等于(  )

A B C D

【考点】J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弦心距、半径、半弦长满足勾股定理,半径是2,半弦长是,则弦心距是1,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求解a

【解答】解:圆C:(xa2+y22=4的圆心(a2),半径是2,半弦长是,则弦心距是1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1=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弦心距、半径、半弦长满足勾股定理,是基础题.

 

6.(5分)(2003•全国)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3R,在它的所有内接圆柱中,全面积的最大值是(  )

A2πR2 B C D

【考点】7F: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将全面积表示成底面半径的函数,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

【解答】解:设内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全面积为S,则有

h=3R3r

S=2πrh+2πr2

=4πr2+6πRr

=r2Rr

=r2+πR2

r=时,S取的最大值πR2

故选:B

【点评】考查实际问题的最值问题,常转化成函数的最值

 

7.(5分)(2003•全国)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等于(  )

A1 B C D

【考点】83:等差数列的性质;7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

【分析】4个根分别为x1x2x3x4,进而可知x1+x2x3+x4的值,进而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当m+n=p+q时,am+an=ap+aq.设x1为第一项,x2必为第4项,可得数列,进而求得mn,则答案可得.

【解答】解:设4个根分别为x1x2x3x4

x1+x2=2x3+x4=2

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当m+n=p+q时,am+an=ap+aq

x1为第一项,x2必为第4项,可得数列为

m=n=

∴|mn|=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运用了等差数列当m+n=p+q时,am+an=ap+aq的性质.

 

8.(5分)(2003•全国)已知双曲线中心在原点且一个焦点为F0),直线y=x1与其相交于MN两点,MN中点的横坐标为﹣,则此双曲线的方程是(  )

A=1 B=1 C=1 D=1

【考点】KB: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先设出双曲线的方程,然后与直线方程联立方程组,经消元得二元一次方程,再根据韦达定理及MN中点的横坐标可得ab的一个方程,又双曲线中有c2=a2+b2,则另得ab的一个方程,最后解ab的方程组即得双曲线方程.

【解答】解:设双曲线方程为=1

y=x1代入=1,整理得(b2a2x2+2a2xa2a2b2=0

由韦达定理得x1+x2=,则==

c2=a2+b2=7,解得a2=2b2=5

所以双曲线的方程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同时考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性质等.

 

9.(5分)(2003•全国)函数fx=sinxx的反函数f1x=(  )

A.﹣arcsinxx[11] B.﹣πarcsinxx[11]

C.﹣π+arcsinxx[11] Dπarcsinxx[11]

【考点】HV:反三角函数;4R:反函数.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

【分析】先用诱导公式求出fx=sinπx),x,然后可以反函数的定义求解即可.

【解答】解:函数fx=sinxx

所以:函数fx=sinπx),x

可得 πx=arcsiny y[11]

f1xarcsinxx[11]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函数的求法,是基础题.

 

10.(5分)(2003•全国)已知长方形的四个项点A00),B20),C21)和D01),一质点从AB的中点P0沿与AB夹角为θ的方向射到BC上的点P1后,依次反射到CDDAAB上的点P2P3P4(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设P4坐标为(x40),若1x42,则tanθ的取值范围是(  )

A.(1 B.( C.( D.(

【考点】IQ:与直线关于点、直线对称的直线方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6 :压轴题.

【分析】先画草图,帮助理解,取BC上的点P1为中点,则P4和中点P0重合,tanθ=,用排除法解答.

【解答】解:考虑由P0射到BC的中点上,这样依次反射最终回到P0

此时容易求出tanθ=,由题设条件知,1x42

tanθ,排除ABD

故选:C

【点评】由于是选择题,因而可以特殊值方法解答:排除验证法,也可以用动态观点判定答案.

 

11.(5分)(2003•全国)等于(  )

A3 B C D6

【考点】6F:极限及其运算;D5:组合及组合数公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16 :压轴题.

【分析】利用组合数的性质对原式进行等价转化,得到

【解答】解:C22+C32+C42++Cn2=C33+C32+C42++Cn2=C43+C42++Cn2Cn+13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极限,解题时要注意组合数的计算和应用.

 

12.(5分)(2003•全国)棱长都为的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

A B C3 D

【考点】LG:球的体积和表面积.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16 :压轴题.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由棱长都为的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可求出内接该四面体的正方体棱长为1,又因为正方体的对角线即为球的直径,即球的半径R=,代入球的表面积公式,S=4πR2,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借助立体几何的两个熟知的结论:

1)一个正方体可以内接一个正四面体;

2)若正方体的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则正方体的体对角线就是球的直径.

则球的半径R=

球的表面积为

故选:A

【点评】棱长为a的正方体,内接正四面体的棱长为a,外接球直径等于长方体的对角线长a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满16分)

13.(4分)(2003•全国)在的展开式中,x3的系数是 ﹣ (用数字作答)

【考点】DA:二项式定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写出的二项展开式,可得92r=3,解可得r=3,将其代入二项展开式,计算可得答案.

【解答】解:根据题意,对于

Tr+1=C99r•x9r(﹣r=(﹣r•C99r•x92r

92r=3,可得r=3

r=3时,有T4=x3

故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二项式定理的应用,注意系数与二项式系数的区别.

 

14.(4分)(2003•全国)使log2(﹣xx+1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是 (﹣10) 

【考点】4H:对数的运算性质;7E:其他不等式的解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3 :作图题;44 :数形结合法.

【分析】在坐标系中画出函数fx=log2(﹣x)和gx=x+1,图象,结合图象判定即可.

【解答】解:利用作图法可以判断fx=log2(﹣x)和gx=x+1

相交于(﹣10)前者是单调递减,后者是单调递增.

所以只有﹣1x0时,log2(﹣xx+1成立

故答案为:(﹣10).

【点评】本题考查对数函数的图象,数形结合法解不等式,是中档题.

 

15.(4分)(2003•全国)如图,一个地区分为5个行政区域,现给地图着色,要求相邻区域不得使用同一颜色.现有4种颜色可供选择,则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 72 种.(以数字作答)

【考点】D5:组合及组合数公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16 :压轴题;32 :分类讨论.

【分析】分类型,选3种颜色时,就是②④同色,③⑤同色;4种颜色全用,只能②④③⑤用一种颜色,其它不相同,求解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选用3种颜色时:涂色方法C43•A33=24

4色全用时涂色方法:C21•A44=48

所以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72种.

故答案为:72

【点评】本题考查组合及组合数公式,考查分类讨论思想,避免重复和遗漏情况,是中档题.

 

16.(4分)(2003•全国)下列五个正方体图形中,l是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点MNP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出lMNP的图形的序号是 ①④⑤ (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图形序号).

【考点】LS:直线与平面平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5 :综合题;16 :压轴题.

【分析】能得出lMNP,关键是看平面MNP中有没有与1垂直的直线,逐一判断即可.

【解答】解:如图,设正方体为ABCDA1B1C1D1

在题图中,连结AB1,则AB1MN,又AB1l在面ABB1A1内的射影,

lMN.同理,lMP

l平面MNP.故符合.

在题图中,延长MPC1D1的延长线于E,连结NE,若lMNP,则lNE

C1Dl在平面CDD1C内的射影,CD1C1D

lCD1l平面CDD1C1,矛盾.∴②不符合.

在题图中,平面MNP与题图中的平面MNP不是同一平面,它们又过同一点,

题图不符合.

在题图中,lMPlMN

l平面MNP.延长PMABF,取CD的中点G,则GNMP

G平面MNP.连结FGBCH,则H平面MNP,可证HBC的中点.

题图与题图中的平面MNP实为同一平面.

∴⑤也符合.

答案:①④⑤

【点评】点评:本题要先想象直观判断哪些图形符合,再加以推理,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反证法、线面的位置关系等知识,通过这个试题可看出试题在向增加思维量、综合考查同学们的各种能力转化.

 

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74分)

17.(12分)(2003•全国)已知复数z的辐角为60°,且|z1||z||z2|的等比中项.求|z|

【考点】A1:虚数单位i、复数;87:等比数列的性质;A8:复数的模.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

【分析】本题考查的复数的基本概念及等比数列的性质,由复数z的辐角为60°,我们可以使用待定系数法设出复数Z,然后根据|z1||z||z2|的等比中项,结合等比数列的性质构造方程,解方程求出待定的系数,即可得到Z值,进而求出复数的模.

【解答】解:设z=rcos60°+rsin60°i),

则复数z的实部为

由题设|z1|2=|z||z2|

即:(z1)(1=|z|

r2r+1=r

整理得r2+2r1=0

解得r=1

r=1(舍去).

|z|=1

【点评】解决复数问题时,我们多使用待定系数法,即设出复数的值,然后根据题目中的其它条件,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系数,即可得到未知复数的值.

 

18.(12分)(2003•全国)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侧棱AA1=2DE分别是CC1A1B的中点,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G

)求A1B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求点A1到平面AED的距离.

【考点】MI: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L2:棱柱的结构特征;MK:点、线、面间的距离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

【分析】1)连接BG,则BGBE在面ABD的射影,易证EBGA1B与平面ABD所成的角,设FAB中点,连接EFFC,在三角形EBG中求出此角;

2)连接A1D,有,建立等量关系,求出点A1到平面AED的距离即可.

【解答】解:()连接BG,则BGBE在面ABD的射影,

EBGA1B与平面ABD所成的角.

FAB中点,连接EFFC

DE分别是CC1A1B的中点,

DC平面ABC

CDEF为矩形,连接DE

GADB的重心,

GDF,在直角三角形EFD中,

EF2=FG•FD=FD2

EF=1FD=

于是ED=EG=

FC=CD=1

AB=2A1B=2EB=

A1B与平面ABD所成的角是arcsin

)连接A1D,有

EDABEDEF,又EFAB=F

ED平面A1AB,设A1到平面AED的距离为h

A1到平面AED的距离为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线面关系和直棱柱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运算能力.

 

19.(12分)(2003•全国)已知c0,设P:函数y=cxR上单调递减,Q: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如果PQ有且仅有一个正确,求c的取值范围.

【考点】4B: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R5: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15 :综合题.

【分析】函数y=cxR上单调递减,推出c的范围,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推出x+|x2c|的最小值大于1PQ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然后求出c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函数y=cxR上单调递减0c1

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函数y=x+|x2c|R上恒大于1

x+|x2c|=

函数y=x+|x2c|R上的最小值为2c

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2c1c

如果P正确,且Q不正确,则0c

如果P不正确,且Q正确,则c1

c的取值范围为(0]∪1+∞).

【点评】本题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应用,是中档题.

 

20.(12分)(2003•全国)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3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45°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km,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断增大,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考点】JF:圆方程的综合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 :应用题;16 :压轴题.

【分析】建立坐标系:以O为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正向.设在时刻:th)台风中心Pxy)的坐标进而可知此时台风侵袭的区域,根据题意可知其中rt=10t+60,若在t时,该城市O受到台风的侵袭,则有(0x2+0y210t+602,进而可得关于t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求得t的范围,答案可得.

【解答】解:如图建立坐标系:以O为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正向.

在时刻:th)台风中心Pxy)的坐标为

令(x′y′)是台风边缘线上一点,则此时台风侵袭的区域是(x′x2+y′y2≤[rt]2

其中rt=10t+60

若在t时,该城市受到台风的侵袭,

则有(0x2+0y210t+602

t236t+2880,解得12t24

答:12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侵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圆的方程的综合运用.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12分)(2003•全国)已知常数a0,在矩形ABCD中,AB=4BC=4aOAB的中点,点EFG分别在BCCDDA上移动,且PGEOF的交点(如图),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使P到这两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若存在,求出这两点的坐标及此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J3:轨迹方程;K4:椭圆的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16 :压轴题.

【分析】建立坐标系,按题意写出ABCD四点的坐标,进而根据解出EFG三点的坐标 参数表示,求出OFGE两条直线的方程,两者联立即可求出点P的坐标满足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得到点P的轨迹方程.由于参数a的取值范围影响曲线的形状故按参数a的范围来对曲线进行分类.

【解答】解:根据题设条件,首先求出点P坐标满足的方程,

据此再判断是否存在两定点,使得点P到定点距离的和为定值.

按题意有A(﹣20),B20),C24a),D(﹣24a

=k0k1),

由此有E24ak),F24k4a),G(﹣24a4ak).

直线OF的方程为:2ax+2k1y=0

直线GE的方程为:﹣a2k1x+y2a=0

消去参数k

得点Pxy)坐标满足方程2a2x2+y22ay=0

整理得

时,点P的轨迹为圆弧,所以不存在符合题意的两点;

时,点P轨迹为椭圆的一部分,点P到该椭圆焦点的距离的和为定长;

时,点P到椭圆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时,点P到椭圆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2a

【点评】考查解析法求点的轨迹方程,本题在做题时引入了参数k,故得到的轨迹方程为参数方程,需要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又当字母的取值范围对曲线的形状有影响时,要对其范围进行讨论以确定轨迹的具体性状.考查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22.(14分)(2003•全国)(1)设{an}是集合{2s+2t|0ststZ}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成的数列,即a1=3a2=5a3=6a4=9a5=10a6=12将数列{an}各项按照上小下大,左小右大的原则写成如下的三角形数表:

3

5 6

9 10 12

﹣﹣﹣﹣﹣﹣﹣﹣﹣﹣﹣﹣

写出这个三角形数表的第四行、第五行各数;

a100

2)设{bn}是集合{2r+2s+2t|0rst,且rstZ}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成的数列,已知bk=1160,求k

【考点】8B:数列的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15 :综合题;16 :压轴题.

【分析】1用(ts)表示2t+2s,先利用前几个数找到其规律,是每一个的横坐标从0增加到对应的行数,而纵坐标为行数,就可求出第四行、第五行各数;

解法一:因为100=1+2+3+4++13+9,所以可以知道a100位于第14行第8列,即可求出a100

解法二:直接把设a100=2s0+2t0,再利用条件确定对应的正整数s0t0即可.

2)利用上面的结论可以快速找到{bn}的规律,再结合组合数对其求解即可.

【解答】1)解:用(ts)表示2t+2s,下表的规律为

301

502 612

903 1013 1223

第四行1704 1814 2024 2434

第五行3305 3415 3625 4035 4845

解法一:因为100=1+2+3+4++13+9,所以a100=814=28+214=16640

解法二:设a100=2s0+2t0,只须确定正整数s0t0

数列{an}中小于2t0的项构成的子集为{2t+2s|0stt0}

其元素个数为,依题意

满足等式的最大整数t014,所以取t0=14

因为100C142=s0+1,由此解得s0=8

a100=214+28=16640

2)解:bk=1160=210+27+23

M={cB|C1160}(其中,B={2r+2s+2t|0rst}

M={cB|c210}∪{cB|210c210+27}∪{cB|210+27c210+27+23}

现在求M的元素个数:{cB|c210}={2r&+2s+2t|0rst10}

其元素个数为C103{cB|210c210+27}={210&+2s+2r|0rs7}

某元素个数为C72{cB|210+27c210+27+23}={210+27+2r|0r3}

某元素个数为C107k=C103+C72+C32+1=145

另法:规定2r+2t+2s=rts),bk=1160=210+27+23=3710

b1=20+21+22=012C22

依次为(013 023 123 C32

014 024 124 034 134 234 C42

019 029)(689 789C92

0110 0210)(0710 1710 2710 3710 C72+4

k=C22+C32++C92+C72+4=145

【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应用是数列这一块的难题,适合做压轴题.

 


考点卡片

 

1.分段函数的解析式求法及其图象的作法

【知识点的认识】

分段函数是定义在不同区间上解析式也不相同的函数.若函数在定义域的不同子集上的对应法则不同,可用几个式子来表示函数,这种形式的函数叫分段函数.已知一个分段函数在某一区间上的解析式,求此函数在另一区间上的解析式,这是分段函数中最常见的问题.

【解题方法点拨】

求解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常用方法主要有

1、待定系数法,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用待定系数法;

2、换元法或配凑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可用换元法,当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配凑法;

3、消参法,若已知抽象的函数表达式,则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解fx);

另外,在解题过程中经常用到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分段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解决分段函数问题,关键抓住在不同的段内研究问题.

【命题方向】

分段函数是今后高考的热点题型.常考题型为函数值的求解,不等式有关问题,函数的图形相联系的简单问题.

 

2.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知识点归纳】

1、指数函数单调性的讨论,一般会以复合函数的形式出现,所以要分开讨论,首先讨论a的取值范围即a10a1的情况.再讨论gx)的增减,然后遵循同增、同减即为增,一减一增即为减的原则进行判断.

2、同增同减的规律:

1y=ax 如果a1,则函数单调递增;

2)如果0a1,则函数单调递减.

3、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1)复合函数为两个增函数复合:那么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Y值也在不断的增大;

2)复合函数为两个减函数的复合:那么随着内层函数自变量X的增大,内层函数的Y值就在不断的减小,而内层函数的Y值就是整个复合函数的自变量X.因此,即当内层函数自变量X的增大时,内层函数的Y值就在不断的减小,即整个复合函数的自变量X不断减小,又因为外层函数也为减函数,所以整个复合函数的Y值就在增大.因此可得同增若复合函数为一增一减两个函数复合:内层函数为增函数,则若随着内层函数自变量X的增大,内层函数的Y值也在不断的增大,即整个复合函数的自变量X不断增大,又因为外层函数为减函数,所以整个复合函数的Y值就在减小.反之亦然,因此可得异减

 

3.对数的运算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

对数的性质:=NlogaaN=Na0a1).

logaMN=logaM+logaN loga=logaMlogaN

logaMn=nlogaM loga=logaM

 

4.反函数

【知识点归纳】

【定义】一般地,设函数y=fx)(xA)的值域是C,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yx表示出,得到x=gy).若对于y在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gy),xA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x=g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因变量是y的函数,这样的函数y=gx)(x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y=f(﹣1x 反函数y=f(﹣1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y=fx)的值域、定义域.

【性质】

反函数其实就是y=fx)中,xy互换了角色

1)函数fx)与他的反函数f1x)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形关于直线y=x对称

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重要条件是,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是一一映射;

3)一个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在相应区间上单调性一致;

4)大部分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当函数y=fx),定义域是{0} fx=C (其中C是常数),则函数fx)是偶函数且有反函数,其反函数的定义域是{C},值域为{0} ).奇函数不一定存在反函数,被与y轴垂直的直线截时能过2个及以上点即没有反函数.若一个奇函数存在反函数,则它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5)一切隐函数具有反函数;

6)一段连续的函数的单调性在对应区间内具有一致性;

7)严格增(减)的函数一定有严格增(减)的反函数【反函数存在定理】;

8)反函数是相互的且具有唯一性;

9)定义域、值域相反对应法则互逆(三反);

10)原函数一旦确定,反函数即确定(三定)(在有反函数的情况下,即满足(2)).

 

5.极限及其运算

【知识点的知识】

1.数列极限

1)数列极限的表示方法:

2)几个常用极限:

对于任意实常数,

|a|<1时,an=0

|a|=1时,若a=1,则an=1;若a=1,则an=(﹣1n不存在

|a|>1时,an=不存在.

3)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如果,那么

特别地,如果C是常数,那么

4)数列极限的应用:

求无穷数列的各项和,特别地,当|q|<1时,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为S=|q|<1).

(化循环小数为分数方法同上式)

注:并不是每一个无穷数列都有极限.=a

2.函数极限;

1)当自变量x无限趋近于常数x0(但不等于x0)时,如果函数fx)无限趋进于一个常数a,就是说当x趋近于x0时,函数fx)的极限为a.记作=a或当x→x0时,fx→a

注:当x→x0时,fx)是否存在极限与fx)在x0处是否定义无关,因为x→x0并不要求x=x0.(当然,fx)在x0是否有定义也与fx)在x0处是否存在极限无关.函数fx)在x0有定义是存在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Px=x=1处无定义,但存在,因为在x=1处左右极限均等于零.

2)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如果,那么

特别地,如果C是常数,那么

注:各个函数的极限都应存在.

四则运算法则可推广到任意有限个极限的情况,但不能推广到无限个情况.

3)几个常用极限:

3.函数的连续性:

1)如果函数fx),gx)在某一点x=x0连续,那么函数fx±gx),fx),gx),gx0)在点 x=x0处都连续.

2)函数fx)在点x=x0处连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函数fx)在点x=x0处有定义;存在;函数fx)在点x=x0处的极限值等于该点的函数值,即.=fx0).

3)函数fx)在点x=x0处不连续(间断)的判定:

如果函数fx)在点x=x0处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则称x0为函数fx)的不连续点.

fx)在点x=x0处没有定义,即fx0)不存在;不存在;存在,但fx0).

 

6.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应用

【概念】

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它的一般形式是 ax2+bx+c0 ax2+bx+c0a不等于0)其中ax2+bx+c是实数域内的二次三项式

【特征】

=b24ac0时,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实根,那么ax2+bx+c可写成axx1)(xx2

=b24ac=0时,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仅有一个实根,那么ax2+bx+c可写成axx12

=b24ac0时.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没有实根,那么ax2+bx+cx轴没有交点.

【实例解析】

1: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的解集为.

解:原不等式可变形为(x3)(x+20

所以,﹣2x3

故答案为:(﹣23).

这个题的特点是首先它把题干变了形,在这里我们必须要移项写成ax2+bx+c0的形式;然后应用了特征当中的第一条,把它写成两个一元一次函数的乘积,所用的方法是十字相乘法;最后结合其图象便可求解.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常见应用类型】

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R的等价条件是:a0△<0;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R的等价条件是:a0△<0

分式不等式问题:

0fx•gx0

0fx•gx0

0

0

 

7.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知识点的知识】

不等式的解法

1)整式不等式的解法(根轴法).

步骤:正化,求根,标轴,穿线(偶重根打结),定解.

特例: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解的讨论;

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解的讨论.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先移项通分标准化,则

3)无理不等式:转化为有理不等式求解.

4)指数不等式:转化为代数不等式

5)对数不等式:转化为代数不等式

6)含绝对值不等式

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去绝对值;

应用数形思想;

应用化归思想等价转化.

注:常用不等式的解法举例(x为正数):

 

8.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概述】

基本不等式主要应用于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及证明不等式.其可表述为:两个正实数的几何平均数小于或等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公式为:a0b0),变形为ab2或者a+b2.常常用于求最值和值域.

【实例解析】

1:下列结论中,错用基本不等式做依据的是.

Aab均为负数,则 B C D

解:根据均值不等式解题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可知ABD均满足条件.

对于C选项中sinx≠±2

不满足相等的条件,

再者sinx可以取到负值.

故选:C

A选项告诉我们正数的要求是整个式子为正数,而不是式子当中的某一个组成元素;B分子其实可以写成x2+1+1,然后除以分母就可换成基本不等式.这个例题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式子也是可以用基本不等式的,而且求最值也很方便.

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的最值?当0x1时,如何求的最大值.

解:当x=0时,y=0

x0时,=

用基本不等式

x0时,0y

x0时,﹣y0

综上得,可以得出﹣y

的最值是﹣

这是基本不等式在函数中的应用,他的解题思路是首先判断元素是否大于0,没有明确表示的话就需要讨论;然后把他化成基本不等式的形式,也就是化成两个元素(函数)相加,而他们的特点是相乘后为常数;最后套用基本不等式定理直接求的结果.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1、求最值

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2、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

3、基本不等式与恒成立问题

4、均值定理在比较大小中的应用

【解题方法点拨】

技巧一:凑项

点评:本题需要调整项的符号,又要配凑项的系数,使其积为定值.

技巧二:凑系数

2:当0x4时,求y=x82x)的最大值.

解析:由0x4知,82x0,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必须和为定值或积为定值,此题为两个式子积的形式,但其和不是定值.注意到2x+82x=8为定值,故只需将y=x82x)凑上一个系数即可.

y=x82x=[2x•82x]≤2=8

2x=82x,即x=2时取等号,当x=2时,y=x8x2)的最大值为8

评注:本题无法直接运用基本不等式求解,但凑系数后可得到和为定值,从而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

技巧三:分离

3:求y=的值域.

解:本题看似无法运用基本不等式,不妨将分子配方凑出含有(x+1)的项,再将其分离.

y===x+1++5

x1,即x+10时,y2+5=9(当且仅当x=1时取“=”号)

技巧四:换元

对于上面例3,可先换元,令t=x+1,化简原式在分离求最值.

技巧五:结合函数fx=x+的单调性.

技巧六:整体代换

点评:多次连用最值定理求最值时,要注意取等号的条件的一致性,否则就会出错.

技巧七:取平方

点评:本题将解析式两边平方构造出和为定值,为利用基本不等式创造了条件.

总之,我们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一定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变形技巧,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基本不等式.

 

9.等差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或Sn= nN+),另一重要特征是若p+q=2m,则有2am=ap+aqpqm都为自然数)

例: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a2a3ana3a6为方程x210x+16=0的两个实根.

1)求此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268是不是此数列中的项?若是,是第多少项?若不是,说明理由.

解:(1)由已知条件得a3=2a6=8

∵{an}为等差数列,设首项为a1,公差为d

a1+2d=2a1+5d=8,解得a1=2d=2

an=2+n1×2=2n4nN*).

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4

2)令268=2n4nN*),解得n=136

268是此数列的第136项.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等差数列题,第一问告诉你第几项和第几项是多少,然后套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求出首项和公差d,这样等差数列就求出来了.第二问判断某个数是不是等差数列的某一项,其实就是要你检验看符不符合通项公式,带进去检验一下就是的.

【等差数列的性质】

1)若公差d0,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d0,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d=0,则为常数列;

2)有穷等差数列中,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和相等,并且等于首末两项之和;

3mnN+,则am=an+mnd

4)若stpqN*,且s+t=p+q,则as+at=ap+aq,其中asatapaq是数列中的项,特别地,当s+t=2p时,有

as+at=2ap

5)若数列{an}{bn}均是等差数列,则数列{man+kbn}仍为等差数列,其中mk均为常数.

6anan1an2a2a1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d

7)从第二项开始起,每一项是与它相邻两项的等差中项,也是与它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即2an+1=an+an+2

2an=anm+an+m,(nm+1nmN+

8amam+kam+2kam+3k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kd(首项不一定选a1).

 

10.等比数列的性质

【等比数列】

(又名几何数列),是一种特殊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因为第二项与第一项的比和第三项与第二项的比相等,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 注:q=1 时,an为常数列.

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一样,也有一些通项公式:n项的通项公式,an=a1qn1,这里a1为首项,q为公比,我们发现这个通项公式其实就是指数函数上孤立的点.求和公式,Sn=,表示的是前面n项的和.m+n=q+p,且都为正整数,那么有am•an=ap•aq

例:2xyz18成等比数列,则y=  

解:由2xyz18成等比数列,设其公比为q

18=2q4,解得q2=3

y=2q2=2×3=6

故答案为:6

本题的解法主要是运用了等比数列第n项的通项公式,这也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即知道某两项的值然后求出公比,继而可以以已知项为首项,求出其余的项.关键是对公式的掌握,方法就是待定系数法.

【等比数列的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n=am•qnm,(nmN*).

2)若{an}为等比数列,且k+l=m+n,(klmnN*),则 ak•al=am•an

3)若{an}{bn}(项数相同)是等比数列,则{λan}λ0),{a}{an•bn},仍是等比数列.

4)单调性:{an}是递增数列;{an}是递减数列;q=1{an}是常数列;q0{an}是摆动数列.

 

11.数列的应用

【知识点的知识】

1、数列与函数的综合

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

3、数列的实际应用

数列与银行利率、产品利润、人口增长等实际问题的结合.

 

12.虚数单位i、复数

【虚数单位i的概念】

i是数学中的虚数单位,i2=1,所以i是﹣1的平方根.我们把a+bi的数叫做复数,把a=0b0的数叫做纯虚数,a0,且b=0叫做实数.复数的模为

【复数的运算】

复数的加法,若M=a+biN=c+di,那么M+N=a+c+b+di,即实部与实部相加,虚部与虚部相加.

复数的乘法,若M=a+biN=c+di,那么M•N=acbd+ad+bci,与多项式乘法类似,只不过要加上i

【例题解析】

例:定义运算,则符合条件的复数z为.

解:根据定义,可知1×zi﹣(﹣1×z=4+2i,即z1+i=4+2iz===3i

这个题很好地反应了复数的一般考法,也就是考查复数的运算能力,其中常常用到复数与复数相除.这个题的第一步先把复数当做一个整体进行运算,第二部相除,思路就是把分母变成实数,方法就是乘以它的共轭复数(虚数前面的符号变为相反既是).处理这种方法外,有的时候还需要设出复数的形式为a+bi,然后在求出ab,这种类型的题一般用待定系数法.

【复数的概念】形如a+biabR)的数叫复数,其中ab分别是它的实部和虚部.若b=0,则a+bi为实数;若b0,则a+bi为虚数;若a=0b0,则a+bi为纯虚数.

2、复数相等:a+bi=c+dia=cb=dabcdR).

3、共轭复数:a+bic+di共轭a=cb+d=0abcdR).

4、复数的模:的长度叫做复数z=a+bi的模,记作|z||a+bi|,即|z|=|a+bi|=

 

13.复数的模

【知识点的知识】

1.复数的概念:形如a+biabR)的数叫复数,其中ab分别是它的实部和虚部.若b=0,则a+bi为实数;若b0,则a+bi为虚数;若a=0b0,则a+bi为纯虚数.

2、复数相等:a+bi=c+dia=cb=dabcdR).

3、共轭复数:a+bic+di共轭a=cb+d=0abcdR).

4、复数的模:的长度叫做复数z=a+bi的模,记作|z||a+bi|,即|z|=|a+bi|=

 

14.组合及组合数公式

【考点归纳】

1.定义

1)组合: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2)组合数: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表示.

2.组合数公式:=mnN+,且mn

3.组合数的性质:

性质1

性质2

 

15.二项式定理

【二项式定理】又称牛顿二项式定理.公式(a+bn=Cniai•bni.通过这个定理可以把一个多项式的多次方拆开.

1:用二项式定理估算1.0110= 1.105 .(精确到0.001

解:1.0110=1+0.0110=110+C101•19×0.01+C102•18•0.0121+0.1+0.00451.105

故答案为:1.105

这个例题考查了二项式定理的应用,也是比较常见的题型.

2:把把二项式定理展开,展开式的第8项的系数是.

解:由题意T8=C107×=120×3i=360i

故答案为:360i

通过这两个例题,大家可以看到二项式定理的重点是在定理,这类型的题都是围着这个定理运作,解题的时候一定要牢记展开式的形式,能正确求解就可以了.

【性质】

1、二项式定理

一般地,对于任意正整数n,都有

这个公式就叫做二项式定理,右边的多项式叫做(a+bn的二项展开式.其中各项的系数叫做二项式系数.

注意:

1)二项展开式有n+1项;

2)二项式系数与二项展开式系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每一项的次数是一样的,即为n次,展开式依a的降幂排列,b的升幂排列展开;

4)二项式定理通常有如下变形:

5)要注意逆用二项式定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二项展开式的第n+1叫做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它体现了二项展开式的项数、系数、次数的变化规律,是二项式定理的核心,它在求展开式的某些特定的项及其系数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注意:

1)通项公式表示二项展开式的第r+1项,该项的二项式系数是Cnr

2)字母b的次数和组合数的上标相同;

3ab的次数之和为n

3、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1)对称性: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个二项式系数相等,即

2)增减性与最大值:当k时,二项式系数是逐渐增大的.由对称性知,它的后半部分是逐渐减小的,且在中间取最大值.当n为偶数时,则中间一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当n为奇数时,则中间的两项相等,且同时取得最大值.

 

16.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及化简求值

【概述】

三角函数的恒等变化主要是指自变量x数值比较大时,如何转化成我们常见的数值比较小的而且相等的三角函数,主要的方法就是运用它们的周期性.

【公式】

正弦函数有y=sin2kπ+x=sinxsin+x=sinx=cosx

余弦函数有y=cos2kπ+x=cosxcosx=sinx

正切函数有y=tan+x=tanxtanx=cotx

余切函数有y=cotx=tanxcot+x=cotx

【例题解析】

例:sin60°cos(﹣45°)﹣sin(﹣420°cos(﹣570°)的值等于  

解:

原式=

先利用诱导公式把sin(﹣420°)和cos(﹣570°)转化成﹣sin60°和﹣cos30°,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得问题的答案.这其实也就是一个化简求值的问题,解题时的基本要求一定要是恒等变换.

【考点点评】

本考点是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三角函数在高考中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所有有必要认真掌握三角函数的每一个知识点,而且三角函数的难度相对于其他模块来说应该是比较简单的.

 

17.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二倍角的正弦其实属于正弦函数和差化积里面的一个特例,即α=β的一种特例,其公式为:sin2α=2sinα•cosα;其可拓展为1+sin2α=sinα+cosα2

二倍角的余弦其实属于余弦函数和差化积里面的一个特例,即α=β的一种特例,其公式为: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二倍角的正切其实属于正切函数和差化积里面的一个特例,即α=β的一种特例,其公式为:tan2α=.对于这个公式要求是能够正确的运用其求值化简即可.

【例题解析】

例:y=sin2x+2sinxcosx的周期是 π 

解:y=sin2x+2sinxcosx

=+sin2x

=sin2xcos2x+

=sin2x+φ+,(tanφ=

其周期T=

故答案为:π

这个简单的例题的第二个式子就是一个二倍角的转换,转换过后又使用了和差化积的相关定理,这也可以看得出三角函数的题一般都涉及到几个公式,而且公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大家要熟记各种公式.

【考点点评】

本考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在高考中考查的也比较多,这里面需要各位同学多加练习,熟记各种公式.

 

18.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规律方法

1.求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实际上是解三角不等式,常借助三角函数线或三角函数图象来求解.

2.求解三角函数的值域(最值)的常见类型及方法.

1)形如y=asin x+bcos x+c的三角函数化为y=Asinωx+φ+k的形式,再求最值(值域);

2)形如y=asin2x+bsin x+c的三角函数,可先设sin x=t,化为关于t的二次函数求值域(最值);

3)形如y=asin xcos x+bsin x±cos x+c的三角函数,可设t=sin x±cos x,化为关于t的二次函数求解.

 

19.反三角函数

【知识点的知识】

反三角函数:

 

20.与直线关于点、直线对称的直线方程

【知识点的知识】

点与直线的对称问题:

l)点关于点对称(中点坐标公式):

点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中心恰是以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因此中心对称的问题是线段中点坐标公式的应用问题.设Px0y0),对称中心为Aab),则P关于A的对称点为P′2ax02by0

2)点关于直线成轴对称问题

由轴对称定义知,对称轴即为两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利用垂直”“平分这两个条件建立方程组,就可求出对称点的坐标.一般情形如下:

设点Px0y0),关于直线y=kx+b的对称点为P′x′y′),则有

可求出x′y′

特殊地,点Px0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点为P′2ax0y0);点Px0y0)关于直线y=b的对称点为P′x02by0).

3)线关于点对称(转化为点关于点对称,或代入法,两条直线平行):

4)线关于线对称(求交点,转化为点关于线对称):

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若直线ab关于直线l对称,它们具有下列几何性质:

ab相交,则lab交角的平分线;

若点A在直线a上,那么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一定在直线b上,这时ABl,并且AB的中点Dl上;

al为轴旋转180°,一定与b重合.

 

21.轨迹方程

【知识点的认识】

1.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内的动点都可以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这就是动点的坐标.当点按某种规律运动形成曲线时,动点坐标(xy)中的变量xy存在着某种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反映到代数中,就是含有变量xy的方程.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做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那么这个方程就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就叫做方程的曲线.

2.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直接法)

1)建系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用(xy)表示曲线上任一点M的坐标;

2)列式: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M|pM}

3)代入:用坐标表示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

4)化简:化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

5)证明: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在曲线上的点

【常用解法】

1)直接法:根据题目条件,直译为关于动点的几何关系,再利用解析几何有关公式(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夹角公式等)进行整理、化简.这种求轨迹方程的过程不需要特殊的技巧.

2)定义法:若动点轨迹的条件符合某一基本轨迹的定义(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圆等),可用定义直接探求.关键是条件的转化,即转化为某一基本轨迹的定义条件.

3)相关点法:用所求动点P的坐标(xy)表示已知动点M的坐标(x0y0),即得到x0=fxy),y0=gxy),再将x0y0代入M满足的条件Fx0y0=0中,即得所求.一般地,定比分点问题、对称问题可用相关点法求解,相关点法的一般步骤是:设点转换代入化简.

4)待定系数法

5)参数法

6)交轨法.

 

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直线Ax+By+C=0与圆(xa2+yb2=r2r0)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1)几何方法:利用圆心到直线的d和半径r的关系判断.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相交:dr

相切:d=r

相离:dr

2)代数方法: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判断.

消元,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相交:△>0

相切:=0

相离:△<0

 

23.圆方程的综合应用

【知识点的知识】

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r0),其中圆心Cab),半径为r

特别地,当圆心为坐标原点时,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为:x2+y2=r2

其中,圆心(ab)是圆的定位条件,半径r是圆的定形条件.

2)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D2+E24F0

其中圆心(﹣,﹣),半径r=

 

24.椭圆的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

1.椭圆的范围

2.椭圆的对称性

3.椭圆的顶点

顶点:椭圆与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椭圆的顶点.

顶点坐标(如上图):A1(﹣a0),A2a0),B10,﹣b),B20b

其中,线段A1A2B1B2分别为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它们的长分别等于2a2bab分别叫做椭圆的长半轴长和短半轴长.

4.椭圆的离心率

离心率: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叫做椭圆的离心率,用e表示,即:e=,且0e1

离心率的意义: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如下面两个椭圆的扁平程度不一样:

e越大越接近1,椭圆越扁平,相反,e越小越接近0,椭圆越圆.当且仅当a=b时,c=0,椭圆变为圆,方程为x2+y2=a2

5.椭圆中的关系:a2=b2+c2

 

25.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知识点的认识】

双曲线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

1a0b0),焦点在x轴上,焦点坐标为F±c0),焦距|F1F2|=2c

2a0b0),焦点在y轴上,焦点坐标为F0±c),焦距|F1F2|=2c

两种形式相同点:形状、大小相同;都有a0b0c2=b2+a2

两种形式不同点:位置不同;焦点坐标不同.

 

26.棱柱的结构特征

【知识点的认识】

1.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多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棱柱用表示底面各顶点的字母来表示(例:ABCDA′B′C′D′).

2.认识棱柱

底面: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

侧面:棱柱中除两个底面以外的其余各个面都叫做棱柱的侧面.

侧棱:棱柱中两个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

顶点:棱柱的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

高:棱中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3.棱柱的结构特征

根据棱柱的结构特征,可知棱柱有以下性质:

1)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2)两底面是全等多边形

3)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和底面全等;对角面是平行四边形

4)长方体一条对角线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的长的平方和.

4.棱柱的分类

1)根据底面形状的不同,可把底面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柱称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2)根据侧棱是否垂直底面,可把棱柱分为直棱柱和斜棱柱;其中在直棱柱中,若底面为正多边形,则称其为正棱柱.

5.棱柱的体积公式

设棱柱的底面积为S,高为h

V棱柱=S×h

 

27.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知识点的认识】

1.球体:在空间中,到定点的距离等于或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称为球体,简称球.其中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为球面.

2.球体的体积公式

设球体的半径为R

V球体=

3.球体的表面积公式

设球体的半径为R

S球体=4πR2

【命题方向】

考查球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的运用,常见结合其他空间几何体进行考查,以增加试题难度,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得出球体半径是解题关键.

 

28.直线与平面平行

【知识点的知识】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用符号表示为:若aαbαab,则aα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实质是:对于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只需在平面内找到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平行,就可判定这条直线必和这个平面平行.即由线线平行得到线面平行.

1、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用符号表示为:若aαaβαβ=b,则ab

2、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实质是:

已知线面平行,过已知直线作一平面和已知平面相交,其交线必和已知直线平行.即由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由线面平行线线平行,并不意味着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与已知直线平行.

正确的结论是:aα,若bα,则ba的关系是:异面或平行.即平面α内的直线分成两大类,一类与a平行有无数条,另一类与a异面,也有无数条.

 

29.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知识点的知识】

1、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应分三种情况:

1)直线与平面斜交时,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指此直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2)直线和平面垂直时,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为90°

3)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时,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显然,斜线和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为[0]

2、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斜交,它们所成的角的度量问题(空间问题)是通过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的度量问题(平面问题)来解决的.具体的解题步骤与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类似,有如下的环节:

1)作﹣﹣作出斜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2)证﹣﹣论证所作(或找到的)角就是要求的角;

3)算﹣﹣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通常是解由垂线段、斜线段、斜线段的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求出角.

4)答﹣﹣回答求解问题.

在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时,垂线段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可起到联系各线段的纽带的作用.在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中体现等价转化和分类与整合的数学思想.

3、斜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最小性: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用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来定义的,其中一条直线就是斜线本身,另一条直线是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在平面内经过斜足的直线有无数条,它们和斜线都组成相交的两条直线,为什么选中射影和斜线这两条相交直线,用它们所成的锐角来定义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呢?原因是斜线和平面内经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它是最小的角.对于已知的斜线来说这个角是唯一确定的,它的大小反映了斜线关于平面的倾斜程度.根据线面所成的角的定义,有结论: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

用空间向量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求法:

1)传统求法:可通过已知条件,在斜线上取一点作该平面的垂线,找出该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得.

2)向量求法: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平面的法向量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θ的夹角为φ,则有sinθ=|cos φ|=

 

30.点、线、面间的距离计算

【知识点的知识】

 

31.点的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

【知识点的认识】

坐标之间的互化

1)点的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

以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且在两种坐标系中取相同的长度单位(如图).平面内任意一点P的直角坐标与极坐标分别为(xy)和(ρθ),则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得到如下两组公式:

通常情况下,将点的直角坐标化为极坐标时,取ρ00θ

2)空间点P的直角坐标(xyz)与柱坐标(ρθz)之间的变换公式为:

3)空间点P的直角坐标(xyz)与球坐标(rφθ)之间的变换关系为:

 

3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知识点的认识】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绝对值不等式|x|>a|x|<a的解集

2|ax+b|≤cc0)和|ax+b|≥cc0)型不等式的解法:

1|ax+b|≤ccax+bc

2|ax+b|≥cax+bcax+bc

3|xa|+|xb|≥cc0)和|xa|+|xb|≤cc0)型不等式的解法:

方法一:利用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求解,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方法二:利用零点分段法求解,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方法三:通过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图象求解,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解题方法点拨】

1、解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1)利用绝对值的定义,通过分类讨论转化为解不含绝对值符号的普通不等式;

2)当不等式两端均为正号时,可通过两边平方的方法,转化为解不含绝对值符号的普通不等式;

3)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数形结合求解.

2.解绝对值不等式主要是通过同解变形去掉绝对值符号转化为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进行求解.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一般可用零点分段法求解,对于形如|xa|+|xb|>m|xa|+|xb|<m m为正常数),利用实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较简便.

3.不等式|xa|+|xb|≥c的解就是数轴上到Aa),Bb)两点的距离之和不小于c的点所对应的实数,只要在数轴上确定出具有上述特点的点的位置,就可以得出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a||b|≤|a+b|≤|a|+|b|,右侧“=”成立的条件是ab0,左侧“=”成立的条件是ab0|a|≥|b|;不等式|a||b|≤|ab|≤|a|+|b|,右侧“=”成立的条件是ab0,左侧“=”成立的条件是ab0|a|≥|b|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9cfdba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20.html

《2003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理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