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诗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韩愈的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为了皇帝变法,即使身体老迈也不顾惜了。一封朝奏九重天,②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③
【作者】
768824,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职。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旱灾贬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中,随裴度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终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缢文,世称韩文公。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驱驾气势,雄奇壮伟,光怪陆离。虽有因避熟求生、以文为诗、追求奇险而缺少韵味之作,但其木色则是雄厚博大,波澜壮阔。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存诗十卷。
【注释】
①左迁:降职。蓝关:在蓝田县南。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进士,任大理丞。②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九重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藏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派宦官迎入宫廷供奉,韩愈上《论佛骨表》谏阻,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州治潮阳(今属广州)距长安八千里。③瘴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注释
1.据日本藏《又玄集》,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左迁:贬官。古人以右贵左贱,
1


故称贬官为左迁。蓝关:距长安不远。《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湘:韩愈的侄孙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后四年,即长庆三年(823,韩湘进士及第,后为大理丞。
2.一封两句: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遣使者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后乃送佛寺。朝臣无谏阻者,韩愈一生致力于兴儒辟佛,时任刑部侍郎,独上《论佛骨表》谏阻,言辞激切。宪宗大怒,欲置韩愈死地,幸得宰相裴度等力保,方得免死,贬为潮州刺史(参两《唐书》本传)。此诗即在赴潮州途经蓝关时所作。潮州一作潮阳。旧说潮州距长安八千里。3.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4.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5.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6.瘴江:此泛指南方多瘴气之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蹇叔哭师语:"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他坚持说自己是"为圣明除弊事",可见其无悔且不屈之意。后四句悲歌当哭,沉痛凄楚,却又慷慨沉雄,不卑不弱,境界宏阔,大气磅礴。此为韩诗七律之佳作,清何焯以"沉郁顿挫"评之,显然是以杜诗相比并。《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语极凄切,却不衰飒"《唐宋诗举要》引吴曰:"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诗境浅说》"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
5左迁:降职。韩愈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阳。这首诗是赴潮州途中所作。6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7侄孙湘:韩湘,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8朝:早晨。9九重天:借指皇帝。10潮阳:今广东省潮安县。
11路八千:形容潮阳离京城非常遥远。12圣明:指圣明天子或圣明的时代。13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14肯:岂肯。15将:因。16衰朽:衰弱多病。
17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这时韩愈已五十多岁。18秦岭:即终南山,山脉连绵,横亘陕西省南部。
19瘴江边:充满瘴气(西南地区山林里一种能使人生病的毒气的韩江边上,指贬所潮阳。
【鉴赏一】
韩愈《论佛骨表》是一篇正气凛然的名文。文中说:“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褛以观,升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香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骨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巨不怨悔。”这首诗和这篇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
2


刻的社会意义。
前两联写“左遣”,一气贯注,浑灏流转。“贬”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为国“除弊”,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心,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圣明”与“衰朽”、“欲„„除弊事”与“肯„„惜残年”,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3
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全诗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而又有新创。前两联大气盘旋,“以文为诗”而诗情浓郁,开宋诗法门,影响深远。因韩湘被传曾为“八仙”中的“韩湘子”,故此诗或绘为图画,故演为戏曲小说,流传更广。
【鉴赏二】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3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编辑本段]翻译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知道你赶来一定有所打算,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论佛骨表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简介作者:韩愈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任潮州刑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4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原文
臣某言[2]: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3],自后汉时流人中国[4],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5];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6];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7];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8];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9];帝舜及禹,年皆百岁[10]。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11],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12]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13]武丁在位五十九年[14]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15]武王年九十三岁[16]穆王在位百年[17]此时佛法亦未人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18]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19]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20]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21]。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22],前后三度舍身施佛[23],宗庙之祭,不用牲牢[24],昼日一食,止于菜果[25],其后竞为侯景逼,饿死台城[26]国亦寻灭[27]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28]当时群臣材识不远[29]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30],推阐圣明[31],以救斯弊,其事遂止[32],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33]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34],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35],舁入大内[36],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37],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38],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39],百十为群,解衣散钱[40],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41]。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42]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43],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44]身不服先王之法服[45];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46],不过宣政一见[47],礼宾一设[48],赐衣一袭[49],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50],岂宜令人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51]”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52],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53]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54]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55],宜加臣身,上天鉴临〔56],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57],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58]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注释
[1]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作,韩愈时任刑部侍郎佛骨: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一节表:文体名,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的一种,多用于陈情谢贺。蔡邕《独断》卷上:“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日章,二日奏,三日表,四日驳议。„„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据新、旧《唐书》本传载,风翔(今属陕西省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据说开则岁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值开塔之年,正月宪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花迎入宫内,供养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韩愈反对佞佛,遂上此表加以谏阻。宪宗得表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5


[2]臣某言:表开头的一种格式,某是上表者的代词。
[3]“伏以’’二句:谓我以为佛教本是来自夷狄的一种宗教。伏,俯伏,下对上的敬词。佛,此处指佛教。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此处指天竺(今印度。法,法度,这里指宗教。
[4]“自后汉’’句:据范晔《后汉书》载,后汉明帝刘庄派遣蔡倍到天竺去求佛法,得《四十二章经》和佛像,与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同回,用白马载佛经,永平十一年(68在洛阳建寺,以“白马”名之,佛法从此流人中国。此为传统说法,据今人考证,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要比这更早。
[5]“黄帝’’二句:黄帝与下文的少吴、颛顼、帝喾、尧、舜,禹,皆为传说中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他先后战胜炎帝和蚩尤,为汉族始祖。裴驷《史记集解》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太平御览·皇王部·黄帝轩辕氏》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一十岁。”
[6]“少昊(hao浩”二句:少昊,姓己,一说姓赢,名挚,号穷桑帝。孔颖达周易正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八十四年而崩。”
[7]“颛顼(zhuanxu专须”二句:颛顼,相传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号高阳氏。《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
[8]“帝喾(ku酷”二句:帝喾,相传是黄帝之子玄嚣的后裔,号高辛氏。《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
[9]“帝尧”二句:帝尧:相传是帝喾之子,号陶唐氏。《史记集解》引徐广日:“尧在位凡九十八年。”《太平御览·皇王部·帝尧陶唐氏》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一十八岁。”
[10]“帝舜”句:帝舜,相传是颛顼的七世孙,号有虞氏。《史记集解》引徐广日:“皇甫谧云‘舜„„百岁癸卯崩。”’禹,姓姒,以治理洪水被人称颂,后建立夏朝。《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岁也。”[11]寿考:寿命长。考,老。
[12]“其后”句:殷汤,又称商汤、汤,详见《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注[93]《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日:“为天子十三年,年百岁而崩。”
[13]“汤孙”句:太戊,殷汤第四代孙,殷中宗。《尚书·无逸》:“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14]“武丁”句:武丁,殷汤第十代孙,殷高宗。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武丁„„享国五十九年,年百岁而崩。”
[15]“周文王”句: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末周族领袖,为后来灭商建周奠定基础。《史记集解》引徐广日:“文王九十七乃崩。”
[16]“武王”句:武王,周文王之子,名发,周王朝的建立者。《礼记·文王世子》“武王九十三而终。”
[17]“穆王”句:穆王,文王五世孙,名满。《尚书·吕刑》:“王享国百年。”[18]汉明帝: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庄,东汉(即后汉第二代皇帝。[19]十八年:明帝自公元57年至75年在位。
[20]“其后”二句:后汉自明帝死,到献帝退位,共历一百四十五年,中经章帝、和帝、殇帝、冲帝、质帝、少帝,在位时间皆甚短促。此后的三国和西晋、东晋,皇帝在位年数亦皆不长。运,国运。祚(zu6,此指君位。
[21]“宋、齐”三句:宋(420479,立国五十九年,经八帝。齐(479502,立国
6


二十四年,经七帝。(502557立国五十六年,经四帝。(557589立国三十三年,经五帝。以上为南朝。元魏,即北魏(386557,立国一百六十年,经十七帝,此为北朝。故云“年代尤促”。已,同“以”。谨,虔诚。促,短暂。
[22]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姓萧,名衍,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
[23]“前后”句: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于大通元年(527中大通元年(529太清元年(547三次舍身同泰寺作佛徒,每次皆由他的儿子和大臣用重金赎回。
[24]“宗庙”二句:《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于天监十六年(517三月,下令“郊庙牲栓(纯色全牲,皆代以麪(面食。”牲,祭祀用的牲畜。牢,古代称牛、羊、猪各一头为太牢(也有称牛为太牢的,称羊、猪各一头为少牢。
[25]“昼日”二句:据《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溺信佛道,日止一食”。《三宝记》载,梁武帝“天监中便血味备断,日惟一食,食止莱蔬。”
[26]“其后”二句:侯景,字万景,怀朔镇(今内蒙包头市东北人。原为北魏大将,后降梁,不久又叛梁,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攻人宫城,梁武帝被囚,后竟饿死。台城,即宫城,宫禁所在之处,当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名。[27]寻:不久。
[28]“高祖”二句:高祖,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废隋恭帝,受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据《旧唐书·傅奕传》《新唐书·高祖纪》载,武德九年(626太史令奕上疏请除释教,高祖从其言,打算裁汰僧、尼、道士、女冠。
[29]“当时”句:指中书令萧瑀等人反对傅奕除佛的主张。材识不远,才能不高,识见短浅。
[30]宜:谊,道理。
[31]推阐圣明:推求阐发圣主(指高祖英明的旨意。[32]其事遂止:实际议除佛教事主要因高祖不久退位而中止。
[33](rui圣文武皇帝:元和三年(808正月群臣上给宪宗的尊号。睿,聪明。圣,圣明。
[34]度:世俗人出家,由其师剃去其发须,称为“剃度”,亦单称“度”,意即引度人脱离世俗苦海。
[35]御楼:登上宫楼。御,古代称皇帝的行动为“御”。[36](yu人大内:抬入皇宫里。大内,指皇帝宫殿。[37](xn:顺从,随着。
[38]士庶:士大夫和平民百姓。诡异之观:新奇怪异的观赏。
[39]焚顶烧指:指用香火烧灼头顶或手指,以苦行来表示奉佛的虔诚。[40]解衣散钱:指以施舍钱财来表示奉佛的虔诚。
[41]业次:生业,工作。业、次同义。《国语·晋语》韦昭注:“次,业也。”[42](luan身:从自己身上割下肉来。脔,把肉切成小块。
[43]佛:此处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之子,出生与活动的时期稍早于孔子。[44]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语。[45]法服:合乎礼法的服装。[46]容而接之,答应接见他。
[47]宣政:唐长安宫殿名,在东内大明宫内含元殿后,为皇帝接见外国人京朝贡使臣之所。《资治通鉴》卷二四。注:“唐时四夷入朝贡者,皆引见于宣政殿。”
[48]礼宾:唐院名,在长兴里北,为招待外宾之所。《资治通鉴》卷二四。注:“唐有
7


礼宾院,凡胡客入朝,设宴于此。”设:设宴招待。[49]一袭:一套,指单衣复衣齐全者。
[50]凶秽之馀:尸骨的残馀。所迎佛骨仅指骨一节,故云。
[51]“敬鬼神”句:谓对鬼神要尊敬,但不要接近,即“敬而远之”之意。语出《论语·雍也》
[52]“行吊”句:谓到别的国家参加丧礼。吊,祭奠哀悼死者。
[53]“尚令”句:《礼记·檀弓下》:“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茹执戈,恶之也,所以异于生也。”注:“桃,鬼所恶。茹,苇苕,可扫不祥。”巫祝,官名,巫以舞蹈迎神娱神,祝以言辞向鬼神求福去灾。桃,桃枝,古人迷信,认为鬼怕桃木。茹(lie,苕帚,古人认为可以扫除不祥。祓(m除,驱除。[54]大圣人:指唐宪宗
[55]殃咎(jiu:犹“祸祟”,祸害。[56〕鉴临:亲临鉴察。
[57]无任:不胜。恳悃(kun:恳切忠诚。
[58]诚惶诚恐:实在惶恐不安。为奏表结尾的套语,有时亦用在开头。
《论佛骨表》的观点怎么样?
他业障太重,属于无明啊!请看一看“驳论佛骨表”。你就明白了。
驳《论佛骨表》
读过韩愈《论佛骨表》一文,愤然提笔博之,此文牵强附会,攻击佛陀,把一切恶果归罪于佛法,把一切善果归功于无佛,简直是大逆不道,是可忍孰不可忍。
文中提到上古几位皇帝寿命长久,而那时无有佛法之说。那麽请问,他们因何寿命长久?除去自然环境因素,还不是因为国泰民安,心无挂碍?虽然当时没有佛法一词,但他们却恰恰暗和了佛法的真谛——清净、无为。因此寿命长久,并非无佛之故。再说自古大德高僧寿逾百岁者颇有人在,一祖达摩祖师来中国时已是一百五十岁了,还在教化众生;二祖慧可大师一百零七岁还在成安讲经说法;......更有六祖慧能和安徽九华山的众位高僧金身不烂之证。
文中还说汉明帝时始有佛法,而战乱频繁,数位皇帝得短命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简直一派胡言。难道不知道战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更何况大慈大悲的佛陀怎能挑起杀生害命的战争呢?这些皇帝寿命短暂是因为国事纷乱,争频频,后宫不净,心不安宁所致。正因如此,他们才想急切得到一片清净自在的乐土,于是引进了佛法。试问,怎能把这些归罪于佛法呢?如果说:“事佛求福,乃更得祸”,难道佛是妖魔鬼怪吗?真是南辕北辙,岂有此理。
8



文中更无端的指责,若皇帝如此,恐百姓效仿皇帝,以身侍佛骨,断臂殉骨。我要问韩愈先生,当朝的百姓全是疯子吗?他们为何要断臂殉骨?况且这也是有悖佛理的做法,佛不会如此教化众生的。
韩愈呀韩愈,倘若当今有你的转世之身,我愿与你理论高低。叫你哑口无言。
其实反对佛法之人并不了解佛法,只是凭所知的片言只语或者凭空想象来评判佛法。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佛。让我们听听六祖慧能的教诲:“汝心即佛,除此心外无别佛。”所以,反对佛就是反对自己的清净本心。
韩愈<论佛骨表>翻译
悬赏分:5|解决时间:2008-3-2312:49|提问者:shaoqianyi问题补充:
嗯,韩愈本身很信佛,最后也是死于过度服用所谓的延寿金丹陈情表,出师表,谏迎佛骨表
三者都是奏疏。
不同处,zhuao1997以为
陈情表,出师表虽论理而以抒情为主
谏迎佛骨表以现代观点看,就是一片杂文
2.题外话
韩愈虽然反对唐宪宗迎佛骨,但是并非要把佛教打倒
他的意思是国家的主体用孔子的方法,敬鬼神而远之
而后人不了解韩愈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了解谏迎佛骨表内容,就认为韩愈是要打倒佛教,那是错误的,为了太注重宗教形式,劳民伤财是不好的!就是南怀瑾先生生在那个年代,说不定也会写一篇出来!
韩愈后来还和大巅禅师成了好友,向大巅禅师问道。
反对迎佛骨-----唐朝的著名愤青韩愈,《论佛骨表》表现了反潮流精神
韩愈是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一生四起四落,两次被贬广东。南粤百姓对韩文公有深厚感情。
唐元和14年(819)正月,宪宗皇帝遣使到凤翔迎佛骨,韩愈以大无畏精神写《论佛骨
9



表》,详论佛之不可信,主张把佛骨“投入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龙颜震怒,欲将韩处以极刑,幸得宰相裴度、崔群等人说情,才贬为潮州刺史。
宪宗佞佛,却不在乎韩愈对佛和佛祖之骨的大不敬,表现出了最大的宽容;使宪宗不能容忍的是韩愈对当今皇帝的大不敬,《表》中“事佛渐谨,年代尤促”、“事佛求福,乃更得祸”数语,无异于是诅咒宪宗享年将不久。宪宗云:“愈谓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宪宗可以容忍前者而不能容忍后者。另有更直接一些原因:
第一,《论佛骨表》的过激言辞,反映了韩愈对淮西胜利以来误国荒惰的宪宗的严重失望;第二,《论佛骨表》的过激言辞,是自淮西胜利以后韩愈久被压抑、屈辱情绪的第一次恣意发泄。淮西战争,前后经过四个年头。他的武功达到了辉煌鼎盛的局面。然而在辉煌成功面前,宪宗渐生骄侈之心,种种误国荒惰行为接连发生。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首写给侄孙韩湘诗,道尽韩愈满腹凄怆!韩愈为写《论佛骨表》,从刑部侍郎(正四品下的高官,差一点惹来杀身之,真乃伴君如伴虎也。翻开中外历史,最高当权派,真能实践“闻过则喜”者,鲜矣!“大不敬”、“作乱”、“投敌”、“叛徒”之类的罪名早已罗织。
韩愈曾写《争臣论》,批评谏议大夫阳城,“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认为阳城玩忽职守,不是一个称职的谏官。阳城后来揭发奸臣裴延龄等诬陷宰相陆贄的罪行,也开罪皇帝老儿,由谏议大夫下迁国子司业。可见,谏官也难当,阿谀奉承,马虎应付,当不了“善人”;犯颜直谏,为民请命,需要有以身殉职的决心。历代有几个唐太宗?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百姓和历史是最权威的评论者!秦桧之流,虽能风云一时,一手遮天,但永世遭人吐骂!忠义之臣,虽一时蒙冤,但丰碑永立百姓心中!韩愈因上奏《论天旱人饥状》要求减免灾区赋税,遭佞臣所谗,被贬为“天下之穷处”的连州阳山当县令。当时百姓为感其德,生孩子多以“韩”字取名。韩愈被贬潮州不到一年,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与怀念,将“恶溪”改为“韩江”,将“笔架山”改为“韩山”。真是:“秦桧子孙耻家姓,潮州山水喜姓韩”。
当我们诵读《论佛骨表》时,韩愈的反潮流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虽然韩愈是否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史界尚有争论,但他“事佛求福,乃更得祸”观点十分鲜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宪宗表示“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很有佛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非凡气魄。
话不可以随便说
——读《轮佛骨表》
唐朝伟大的文学家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没有人怀疑的。但他在官场上就不那么幸运了。“一封朝奏
10


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就是叙述自己写《论佛骨表》被贬的事。那么《论佛骨表》又是一篇什么文章呢?
首先要知道韩愈为什么要写这个表文。当年凤翔法门寺佛塔内藏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据说开塔之年,人和年丰。宪宗元和十四年是开塔之年,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供养三日。本来唐朝就是一个自上而下崇佛的朝代,宪宗迎佛骨入宫,首先是出于“事佛求福”企望佛祖保佑自己做太平皇帝;但决不能排除他在向国民倡导佛教的意图。作为国君,宪宗认为思想多元化、“儒、道、释”兼收并蓄更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才是他迎佛骨的真实用意。韩愈以儒家的卫道士自居,言必称孔子、孟子、荀子,眼里容不得沙子,力排佛、老。当是时,急三火四地跳出来上书《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佛骨就顺理成章了。文章开篇就说,佛教是东汉时外来的,上古未有。接着就例举周代以前没有佛教而在位近百年、寿命在百岁左右的多位君王为例,从正面论证君王之福无关乎佛。然后以东汉有佛教后,明帝在位时间短以及后来的事佛殷勤反而短命或丢掉帝位的皇帝为例,从反面有力地论证了佛教不能给君王带来福祉的观点。
第三段讲唐开国君王想排斥佛教,但在群臣中没通过,韩愈自己觉得遗憾,并贬斥当时反对攘除佛教的群臣是“材识不远”
在第四段里先给宪帝戴个高帽后,又指责宪帝不但不能攘除佛教,反而“恣之反令盛”是错误举措。
第五段更是露骨,指责宪帝说,“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这不明目张胆地说宪帝“糊涂、昏聩”又是什么?除了脑残,没人看不出的。
好了,不用卒读,我们到此已经完全看到,韩愈在文章中,全是说真话,讲实话,连皇帝的“昏聩、糊涂”都一并抖搂出来了。更令人不可理解的就是,皇帝最不愿意听的话——和尚皇帝梁武帝饿死台城都端了出来!讲真话实话到这个份上,在当时恐怕是无出其右的了!才叫“转喉触讳”呢!
当然结果就是开头所说,“夕贬潮洲路八千”了。韩愈说自己“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只说对了一半。当时若没有友人的鼎力相救,恐怕连命都丢了!
那么是不是韩愈对宪帝不忠呢?错!连宪帝都说“韩愈大爱我”看来仅仅有爱还是不够的。韩愈的祸就是出之于口——说了实话。实话也是话,是话就不可以随便说,这就是“勇夺三军之帅”“能驯鳄鱼之暴”“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的韩愈留给后人的教训!2010.23韩愈二题一,
唐元和八年(一说六年),时任国子监博士、已是四十六岁的韩愈,发现在他的学生中,广泛流传着“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顺口溜,学生头脑里泛滥着“读书无用论”思潮,大都在混文凭不思进取。因此,历来注重德育的韩愈决定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思想教育。经过认真准备以后,在一天早晨,学生刚刚到齐,他就把学生集中在操场上,整好队伍,开始讲演。
“同学们注意了。你们知道吗?只有勤奋,学业才能精通,如果贪玩,学业就会荒废;只有盲目地照抄照搬前人和领导的名言、指示,工作才能干出成绩,如果敢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工作就不会有成绩。咱们今天是‘生即逢时’,你们想一想,皇上是多么圣明,朝臣是多么优秀,法制是多么健全。所有的贪官污吏奸诈小人都一个个被绳之以法,漏网之徒
11


也吓得屁滚尿流,携款潜逃异域。啊!天多么蓝,山多么绿,水多么清!举国上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蔚成风气。即使有微小才能的人,也被量才录用了;即使是在某一方面有才能的人,也没有不被录用的。你们都是经过网罗挑选出来的人才、精英,国家又对你们作进一步地培养。只有侥幸被网罗上来的,绝对没有智商高、学问大而漏选的。因此来说呢,你们只须担心自己学业不精,不必担心领导眼睛不亮;只须担心工作没成绩,不必担心领导不公正。
话还没有讲完,队列里发出笑声,有人大声说:“老师啊,你分明就是个大忽悠。这不明明是在忽悠咱们吗?我们在这儿跟你学习好几年了,你的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你口中不停地吟诵着六经,手里不停地翻检诸子百家的著作。写文章都要抓住其中的要点,阐释蕴含的深奥道理。博览群书目的是为了有所收获,大大小小的都不放过,连极细微之处都不放弃。晚上点灯通宵,接着白天的工作干,精疲力竭也不休息,一年到头地这样忙碌着。你在学业上可以称得上勤奋了吧?
“对于歪理邪说,你敢于批判;对于不合于儒家学说的道教、佛教,你敢于抵制排斥。由于时代的发展,儒家学说有跟不上时代要求的地方,你又修又补,把儒家学说深邃杳渺的道理发掘出来,使之光大。对由于时代久远而失落的东西你独自一人探究不止,多方搜求使之长久流传。这些工作就像引导百川使之东归大海,就像把要倾倒的狂涛巨澜又挽回转。你对儒家学说,可以说很有贡献了吧?
“在学习上,你读起书来,就好像沉浸在浓郁醇香的美酒里,深入钻研;又像把美丽的花朵含在嘴里细细地咀嚼,要吸收其中的精华。然后写出文章来,那些书把你家的屋子都装满了。你的文章,往上看,那是具有《虞书》《夏书》的广大深厚、《周诰》《殷盘》的诘屈聱牙、《春秋》的谨严、《左转》的浮夸、《周易》的奇奇怪怪又有一定的规律、《诗经》的思想纯正文辞华美;接下来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以及扬雄和司马相如的文章,虽然和他们的曲调不尽相同,却同样功底深厚文笔老到。在写文章方面,你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形式恣肆华美了吧?
“老师,你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学习,敢作敢为,长大后,通达事理,左右逢源。在做人方面,你可以说是很成熟了吧?
“但是结果呢?从公的方面来看,你不被人信任;从私的方面来看,你得不到朋友的帮助,到处碰壁。做了三年博士这样闲散的官员,被上司当做无用之辈而不予理睬,你的命运好像和你的政敌商量好了,使你屡次受挫。即使遇到暖冬,你的孩子们还是被冻得喊爹叫娘;即使遇到丰年,你的老婆还是饿得哭哭啼啼。看看你的脑袋瓜子吧,没有一根头发;看看你的嘴里吧,还有几颗牙齿。想想看,像你这样“勤而不嬉、思而不随”,一直到死,又有什么好处吗?不去考虑考虑自己这种悲惨的现实,反倒来教训我们,这不是忽悠又是什么呢?”韩愈听罢,不慌不忙地说:“唉!说这话的那位学生,你到我跟前来,你听我慢慢道来。“那粗大的木料做大梁,细小的木料做椽子和斗拱、门轴、门闩等等,使大大小小的木料都得到相应的安排,最后建成房屋,那是木匠的工作;玉屑、朱砂,车前、马勃,破鼓皮等等,都收集起来,一样不漏地留用,那是医生的工作;选拔人才,出于公心,无论巧拙,都加以选用,收敛锋芒的当然可爱,锋芒毕露的更是出众,比较个人的特长安排职务,那是宰相的工作。
“孟轲能言善辩,儒家学说得以继承发扬,周游列国,还是在东奔西走中老去。荀子谨遵儒教,光大孔子理论,还是因被馋逃于楚国,罢官后死于兰陵。这两个大儒,说句话就是经典,每一举动都成为后人的准则,他们已经超越常人,达到圣人的标准。他们在社会上的境况怎么样呢?
“说到我自己,学习是勤奋,但不能遵从社会流俗;话是说了不少,却抓不住要领;文章是
12


写得奇特,但不切合时用;行为是检点,但在众人中并不突出。即使如此,还拿着国家的俸禄。孩子不懂农业生产,老婆不懂纺纱织布。我仍然有马骑,有仆人服侍,吃吃喝喝无忧无虑。循规蹈矩的办事,照本宣科地讲课。圣明的君主不杀我,宰相不贬谪我,这难道不是很幸运吗?
“尽管经常挨骂,可是名声也随之更大了。安排个闲散职位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如果光考虑工资多寡、级别高低,忘却自己的才能大小,就去指责在我官品以上的人有什么缺点错误,那就和责问木匠不用小木料做顶梁柱、批评医生用菖蒲(一种补药)延长人的寿命,却要献上自己的猪苓(一种利尿药)一样荒唐啊!
韩愈一番慷慨激昂的说教,说得学生们心服口服。从而迅速扭转了局面,开创了大唐教育的新纪元。
二,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韩愈叫仆人星用柳条编成车,用草扎成船,装上干粮,又把车套上牛,把船挂上帆。一切布置停当,对着想象中的穷鬼作了三个揖,祷告说,“听说你们即将启程,我不敢动问你们去向何方。特意为你们准备了车和船,还有干粮,今天是个吉日良辰,对你们出行四方都有利。你们先吃一碗饭,喝一杯酒,然后大伙一块儿上路,离开老朋友,到新朋友那里去。乘云驾风,一路神速。你们没有路途耽搁的忧虑,我有资助馈送的恩德,你们有心思上路吗?”
祷告完毕,屏住呼吸倾听,隐隐约约地听到细小的、如哭似泣的声音。韩愈头发都竖起来了,拱肩缩颈,不知是否真的听到声音。又过了很长时间,才听得分明。
“咱们在一块儿四十多年了。你小的时候,我就不使你愚笨,你又读书又干农活。长大后,你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我都是听凭你的意愿。我一直跟着你,不改初衷。你家的门神一个劲儿地呵斥我,我忍气吞声,还是追随你没有二心。你被贬到南方,那里气候潮湿炎热,不是我的故乡,当地的许多恶鬼都欺侮我。你在太学四年,吃的粗茶淡饭,只有我保护你,人们都嫌弃你。自始至终我没背叛你,没有别的打算。从来没有打算抛弃你,你又从什么地方听说我要离开你?你一定是听信了谗言,那是在挑拨我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啊!我是鬼不是人,用什么车啊船啊;仅仅是嗅一点儿味道罢了,你准备干粮没用,扔了吧。另外,我是单身并无伙伴。你如果知道,那就数数看。如果全说对了,可以称得上聪明睿智,我们的底细既然暴露无遗,怎么敢不离开你呢?”
韩愈听了以后,就说,“你们以为我真的不知道吗?你们伙伴五个,各有分工,我私下里已给你们起了名子。你们就是要我惹是生非,一说话就讨人嫌;使我令人憎恶、说话不中听就是你们的目的。你们其中一个是“智穷”:使我刚强高傲,讨厌圆滑,喜欢正直,以欺诈为耻,不忍心伤害善良人。第二个是“学穷”,使我轻视术数和典章制度,追求儒家深奥的道理,排斥百家邪说,阐释儒家学说,牢牢地把握儒家精髓。第三是“文穷”,使我不能在某一方面突出,写的文章奇奇怪怪的,在现实社会中不能适用,只能自娱自乐。第四叫“命穷”使我给人留下的印象和自己内心不一致,心地美好而面目丑陋,干工作在前面,享受在后面。第五叫“交穷”,使我与人交往实心实意,推心置腹相交的人却把我当成冤家仇敌。总共就是这五个鬼,是我的心腹之患,你们使我挨饿受冻,即使有人造谣讲坏话,只能使我迷惑,谈不上挑拨关系。我早晨后悔自己办完的事儿,晚上又恢复老样子。你们死死地缠着我,赶走了还回来。
话没说完,五个小鬼吐着舌头瞪着眼睛,跳跃翻滚,拍手跺脚,你看我,我看你,笑出声来。其中一个慢条斯理地说,“你既然知道我们的名子和我们的所作所为,又要驱赶我们走,好
13


像很聪明了,但你大错特错了。人活一辈子,才多长时间?我们使你成名,千秋万代永不磨灭。小人和君子的想法不同。只有和流俗对着干、敢于反潮流,才是与自然道理相一致。你却想拿美玉换破羊皮,吃肥肉饮美酒却羡慕糠粥。普天之下都知道你的大名,谁能超过你?你虽然遭到贬谪,天子却不疏远你。假如你认为我说得不对,那就请你和《诗》《书》对照一下吧!
韩愈听了这番话后,垂头丧气,慌忙道歉。烧掉车和船,把五个小鬼请到上座招待,再也不提送它们走的话了。2010.1.20
韩愈和《论佛骨表》
韩愈是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一生四起四落,两次被贬广东。南粤百姓对韩文公有深厚感情。
唐元和14年(819)正月,宪宗皇帝遣使到凤翔迎佛骨,韩愈以大无畏精神写《论佛骨表》,详论佛之不可信,主张把佛骨“投入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龙颜震怒,欲将韩处以极刑,幸得宰相裴度、崔群等人说情,才贬为潮州刺史。
宪宗佞佛,却不在乎韩愈对佛和佛祖之骨的大不敬,表现出了最大的宽容;使宪宗不能容忍的是韩愈对当今皇帝的大不敬,《表》中“事佛渐谨,年代尤促”“事佛求福,乃更得祸”数语,无异于是诅咒宪宗享年将不久。宪宗云:“愈谓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宪宗可以容忍前者而不能容忍后者。另有更直接一些原因:
第一,《论佛骨表》的过激言辞,反映了韩愈对淮西胜利以来误国荒惰的宪宗的严重失望;第二,《论佛骨表》的过激言辞,是自淮西胜利以后韩愈久被压抑、屈辱情绪的第一次恣意发泄。淮西战争,前后经过四个年头。他的武功达到了辉煌鼎盛的局面。然而在辉煌成功面前,宪宗渐生骄侈之心,种种误国荒惰行为接连发生。
以上两个原因直接导致韩愈写出了代表他晚年反佛高潮的《论佛骨表》;与此同时,我们还不能忽视韩愈个人性格方面的因素。《旧书》本传谓其性情“褊僻”“褊僻”,易于冲动失控制之谓也。而谏佛骨时,韩愈“褊僻”的性格似乎发作得格外冲动而处于失控境地。唯其如此,韩愈高涨的反佛情绪,又有暂时性、不稳定性的一面,所以,当远贬潮州的结局降临、情绪冷静之后,他又易于陷入反思和自咎的境地,从而再导致他降低反佛情绪,甚至逆向地产生了亲近佛理、试图体验佛理的欲望。(刘守华.元和末年韩愈与佛教关系之探讨.州铁道学报,19973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首写给侄孙韩湘诗,道尽韩愈满腹凄怆!韩愈为写《论佛骨表》,从刑部侍郎(正四品下的高官,差一点惹来杀身之,真乃伴君如伴虎也。翻开中外历史,最高当权派,真能实践“闻过则喜”者,鲜矣!“大不敬”“作乱”“投敌”“叛徒”之类的罪名早已罗织。
韩愈曾写《争臣论》,批评谏议大夫阳城,“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
14


加喜戚于其心”,认为阳城玩忽职守,不是一个称职的谏官。阳城后来揭发奸臣裴延龄等诬陷宰相陆贄的罪行,也开罪皇帝老儿,由谏议大夫下迁国子司业。可见,谏官也难当,阿谀奉承,马虎应付,当不了“善人”;犯颜直谏,为民请命,需要有以身殉职的决心。历代有几个唐太宗?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百姓和历史是最权威的评论者!秦桧之流,虽能风云一时,一手遮天,但永世遭人吐骂!忠义之臣,虽一时蒙冤,但丰碑永立百姓心中!韩愈因上奏《论天旱人饥状》要求减免灾区赋税,遭佞臣所谗,被贬为“天下之穷处”的连州阳山当县令。当时百姓为感其德,生孩子多以“韩”字取名。韩愈被贬潮州不到一年,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与怀念,将“恶溪”改为“韩江”,将“笔架山”改为“韩山”。真是:“秦桧子孙耻家姓,潮州山水喜姓韩”
当我们诵读《论佛骨表》时,韩愈的反潮流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虽然韩愈是否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史界尚有争论,但他“事佛求福,乃更得祸”观点十分鲜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宪宗表示“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很有佛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非凡气魄。
韩愈认为佛教本是“夷狄之一法”,与中国儒家道统和先王之法完全相背。这不禁使人们深思。据载,周武帝曾召集群臣及沙门道士辨析“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窃以为,虽然儒家学说在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而作为“儒教”在我国还不如韩国盛行。在我国还经常出现三教合流的情形。民间对宗教信仰,三教的顺序或许应是“佛、道、儒。谓予不信,请看杭州的“抱朴道院”、苏州的“玄妙观”冷清异常,而杭州灵隐寺,则中外游人如鲫,据称该寺还准备大大扩展。韩愈在潮州为官,提倡读书的风气已经植根于潮汕,但反佛的主张并未被老百姓广泛认同。就在韩文公祠隔江相望的开元寺,至今香火鼎盛,信徒云集,个中原由,宁不令人深思?
毛泽东1948年途经五台山时,看到巨钟铸刻的经文,对周恩来说:“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它和儒、道学说相融,成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加以保护和研究。(广州文摘报,2000,总836期)。韩愈的反潮流精神十分难得,反佛主张也可自成一家,但佛教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华子孙都有责任加以爱护。古代文物更是不可再生宝贵资源。作为炎黄子孙,看到龙门石窟被损佛像,谁不痛心疾首?
再谈“佛骨”。唐宪宗当时所迎奉的是法门寺所珍藏的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查《辞源》(商务印书馆,1997“佛骨”条称,相传是释迦牟尼的牙齿,还引韩愈的《论佛骨表》疑为指骨之误。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法门寺地宫有4枚佛指舍利,经鉴定,密室中发现的五重宝函第三枚佛指舍利为佛陀真身舍利(又称灵骨);第一、二、四枚舍利为影骨舍利。据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称,释迦牟尼涅槃后留下四枚佛牙,一在天上,一在龙宫,一在斯里兰卡,一在中国。我国珍藏的一颗是臼牙,该舍利5世纪传入中国,现存于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内。另据新华社报道。1984年我国山东汶上发现一批佛教圣物。“佛牙、舍利均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灵骨,一直被佛教界视为无上圣物。这次共发现一颗佛牙和900多颗舍利”。人世间仅存两颗佛牙,山东所发现
15


这颗不知是否属于“影骨”,或只是仿制品,并非“真身佛骨舍利”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不论是佛牙、佛骨、佛舍利,可能还有“非身骨舍利”,都是宝贵文物,是佛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灵光寺的释迦牟尼灵牙舍利曾被送到东南亚巡徊供奉,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对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进邻邦友好关系,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对于舍利的生成、特征及作用,包含迄今生命科学尚未揭露的奥秘,即使当代鸿博之士,不知有几个能说得清?实在不应把佛骨作为“朽秽之物”“投诸水火”,也不宜将舍利说成“迷信”“愚昧”“反科学”加以斥责。
韩愈称“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并将佛骨视为“朽秽之物”,显然是对佛祖的不敬。但从总体来看,他谏迎佛骨,主要是反对铺张,并不是与佛无缘。他对佛教中的一些精华原理和睿智的佛教人士并不一概排斥。他到潮州后结识、交往潮州本土的大颠法师,就有很多佳话流传至今。大颠是佛教禅宗南宗高僧石头希迁的弟子,于唐贞元七年(791在潮阳西幽岭下创建灵山寺,韩愈刺潮时大颠已经80多岁了。韩愈是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初到潮州,不习惯潮州方言,有“远地无可与语者”的寂寞,恰好大颠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可算是同乡人。韩愈慕名连发三封书信请大颠禅师到州治叙谈,到潮阳祭海时还登门访谒,离开潮州时特地到灵山寺赠衣。今灵山寺“留衣亭”尚属一胜迹。原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因此而为灵山寺撰写了山门联:刺史留衣,传千秋佳话;高僧说法,开一郡禅风。
当过吏部、刑部、兵部侍郎等职的韩愈,难免有“铁心肠”;他从大颠那里吸取了佛教的心性论等进步哲学,而变得有“佛量”了。例如,他吸收了佛教的“心性论”,丰富了他的儒学学说。潮籍汉学大师、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说这两位宗师的结合是“儒佛交辉”。著名学者陈寅恪在《论韩愈》中说:“正是通过对禅宗学说的吸收融合,韩愈能成为中国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的关键人物,开启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先河。”正是有了两位宗师的交往,才有儒佛交辉映,照耀潮文化。
国际著名历史学家汪荣祖说:“从来儒者以韩愈排佛而钻研佛理,或讥之,或讳之,俱未悉伐异必须细究敌说之理。韩实以敌说为己用,以助阐道统,何妨其仍以儒学归心立命。(汪《传》p176,此说语焉不详。实际上,在陈先生看来,不仅助阐道统,而且奖掖后学、匡救政俗、宣传学说、改进文体,皆与佛学有关,皆“以敌说助成己说”。这篇论文(《论韩愈》)以韩愈排佛立论,彰显文化大义,然又以韩愈思想从佛学转出,发千年未发之覆。其妙处正在于相反相成,以圆而神之枢,运转、吐纳方以智之义,极富于真正的辨证思维意味。有此一法,学问全般皆活。这不是斤斤于材料之排比、真伪之考订的的学者所能措意的。事实上,韩愈排佛触及佛教的理论并不深,甚至有人指出他是“攻其皮,嗜其髓。(袁宏道《祗园寺碑文》佛界人士称,韩愈好佛,而不知佛;执于相,而未明于法;欲融释伽于孔孟,试以佛之“用”,应儒之“体”,然终成附会矣!韩愈回孟简的信说:大颠这个和
16


尚“颇聪明识道理„„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以为难得,因与来往”(《与孟尚书书》《昌黎先生集》卷一八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这是应当大声疾呼的。佛教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学问精深。笔者不是佛教徒,对佛学懂得甚少,更谈不上研究。迷信常使人失却理姓。佛家自己也不主张迷信。从社会学的角度,民众的信仰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对于宗教,只要生命之谜尚未完全被揭开,只要人世间仍然存在难以解脱的烦恼,大概就有它的信徒。
真理是不怕辩论和反驳的,对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如此。
在学术上,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有学术的繁荣与进步。
写到这里,不知自己是对先贤的不敬,抑或是从韩文公身上多少学到一点批判的精神。
读韩愈的《论佛骨表》
情感2010-09-2715:37:57阅读20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
最近重新阅读了韩愈的《论佛骨表》,时光流逝千年,却依然能感受韩愈沸腾的热血。元和13年(818年)年末,刚满40岁的唐宪宗做出一个决定,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将安放在法门寺的佛指骨迎接到皇宫中供奉,第二年正月,宪宗派宦官带着30名宫人去法门寺迎取佛指骨,在宫中供奉三天之后,又在长安各大寺院供奉,让信徒膜拜。因为皇帝喜欢,一般信众更是狂热,为了显示虔诚,一些信徒甚至不惜倾家荡产给佛寺施舍钱财。更有甚者,有人在手上和头上点香烛,即便烧伤也不惜。整个国家陷入尊佛的狂热浪潮中。
韩愈当时是刑部侍郎,他本来可以什么都不说的,因为迎佛骨在唐代已经形成传统了,从唐太宗开始,到德宗都干过这事,说得好听点,就是祈求国泰民安,显示皇上的爱民之心,当然啦,皇帝自己也顺便祈求长生不老。问题是这么大规模的迎奉佛骨的行为,是对佛教的一种广泛宣传,也是对以儒教治国传统的巨大冲击,估计当时很多读书人是抵制的,也可能私下大发牢骚,但还没有哪个人像韩愈那样,不仅挺身而出地表示反对奉迎佛骨,还要求禁绝佛教,并捎带着将宪宗也骂了。言语之锐利,态度之激烈,让人以为是民主社会的一次演说呢。
《论佛骨表》其实主要说了两个问题:尊佛不能带来长寿,也不能带来国泰民安;佛教是外来的,佛骨是死人的骨头而已,污秽而不吉利,没有必要那么去尊从。韩愈在说这些的时候,激愤之情流于字里行间,他先从三皇五帝说起,那时候没有佛教,不迎接佛骨,人们安居乐业,皇帝长命百岁。而信奉佛教以后的朝代呢,倒是国运不昌,皇帝也短命。更要命的是,韩愈将虔诚迎接佛骨的行为,解读成皇帝娱乐百姓的行为,因为皇帝圣聪,不可能真的信奉,并进而说,皇帝你当做娱乐,可百姓愚蠢,以为你真心信奉佛法,那弄假成真,坏影响太大了。
说完这些,韩愈直指佛教本身,佛祖本来是外国人,和我们语言不通,穿着不一样,不了解君臣父子的仁义道德,如果他还活着,奉他们国王的命令来京朝拜,陛下也不过在接待礼宾的地方见一面,请他吃餐饭,赏赐一身衣服,让人护送他离开,而不会让他迷惑百姓的。更何况佛祖已经死了,一把枯朽的骨头,是污秽又不吉利的东西,怎么带到皇宫里呢?韩愈强烈建议,将佛骨交给有司衙门烧掉,止住天下人的疑惑,断绝子孙后代的迷信。他还豪迈地说:如果佛祖有灵,能够作祟制造灾祸,有什么坏事降临,就都施加到我身上吧,我绝不抱
17


怨后悔。
接到奏章,宪宗当然不高兴,甚至动了杀心,在大家的劝说之下,宪宗算是冷静了下来,将韩愈贬到广东潮州。这年韩愈52岁,36岁时候韩愈就已经被贬了一次,地点也是广东,命运似乎再次轮回,但是人生无法复制,韩愈带着一大家人上路,一个12岁的女儿死在路上,只能埋在路边的荒草之中。
因言而获罪,但尽了为臣的责任,韩愈还是坦然的,因此即便在流放途中,我们看到韩愈的豪迈之气依然,韩愈走到长安东部蓝田的时候,遇到了本家侄孙韩湘,他写了一首明志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中,韩愈认为自己是为皇帝分忧,“除弊事”,对自己的行为并不后悔,而且还做了死在流放地的打算。但到了潮州以后,在那荒凉的地方,想到自己可能终老荒野,韩愈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写给宪宗一个奏章《潮州刺史谢上表》,就有了后悔自责的意思了。开头非常虔诚地说,
臣以狂妄憨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尤轻。陛下哀臣愚忠,恕臣狂直,谓臣言虽可罪,心亦无他,特屈刑章,以臣为潮州刺史。既免刑诛,又获禄食,圣恩宏大,田地莫量,破脑剖心,岂足为谢。
这个奏章很长,奏章在竭力讴歌宪宗的丰功伟绩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自己在圣明的时代,负罪在身,每天和死亡打交道,不能将自己歌功颂德的本领献给皇上,用来赎罪,想到如此巨大的遗憾,他感觉到死不瞑目,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想重新回到皇帝的身边的强烈渴望。如果将《论佛骨表》和《潮州刺史谢上表》联系在一起读,就能读书中国知识分子苦难的命运和“摧眉折腰”的辛酸,其实,儒家理想人格就是“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但是当一个人生活在“一言获罪,一言升天”的环境中,要保持理想人格又是多么困难啊,韩愈深受儒家教育影响,也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最后不得不改变说话,可以想象,内心多么痛苦,但为了改变处境,不得不为。那是人治时代,他的选择我能理解,要一个言论自由的环境和氛围,就要有自由表达而不受威胁的制度保证。
社会进步了,今天我们可以自由表达了,但是因言而获罪的事情还是常出现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场“阳谋”,就是典型的因言废人,而很多人后来“摧眉折腰”者都无法获得原谅,较之韩愈忍受的屈辱不知道要深重多少。
其实,我们经常生活在过去的历史中,历史的进步是那么缓慢,甚至出现反复,但生活在当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韩愈不平则鸣的勇气,否则我们的社会将永远陷在历史的漩涡中,法走出来的。
1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d79a955f01dc281e53af0a1.html

《韩愈的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