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观视域下“高分低能”现象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3-02 11:15: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知识观视域下高分低能现象的探究
作者:石瑞 巩颖
来源:《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12
【摘 要】在教育界,高分低能现象存在已久,但对此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考试制度的批判以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问责上,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从知识学习这一角度入手,引出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缄默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阐述了缄默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的重要性,并尝试理清获得缄默知识的方法以及教学所应做的相应的改革,为改高分低能这一非正常现象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分低能 知识学习 缄默知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仍停留在之前的死记硬背阶段,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得到预期的提高,仍只是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做着艰苦的挣扎。高分低能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欲从知识角度出发,在提出缄默知识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学生高分低现象的原因,并阐述缄默知识在学生学习乃至以后发展中的重要性,明确它是学生能力发挥的前提。同时也希望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视学生自身的缄默知识,使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能够有效地结合,在保证分数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一、高分低能现象探究
高分低能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在学业评价上能够获得高分数,但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中却表现较差,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现象。[1] 高分低能是时代的产物。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急需发展经济,在招生制度上,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招生,择优录取。而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基础薄弱,要想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科学知识,记忆成了人们获取高分的法宝。另一方面,当时大学生毕业实行的是分配的政策,致使高考就成了人们主要的目标,在高考中得高分成了王道。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则被视为是浪费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断完善着高考制度,招生权力也在不断下放,但是高分低能现象仍然严重。笔者2012年用高分低能作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查找,共有215万个结果,较2010年又多出了52万个。虽然这个结果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效力,但是至少说明了社会上人们对这一现象的普遍关注。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从1983年至20128月共有56篇关于高分低能现象的文章,除去政界、商界等领域,在教育界对这一现象的探讨不过40余篇,且大都从外界寻找问题的原因。其中有3篇提出对高分低能说法的怀疑,认为其说法不科学。其实高分低能问题的提出确实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教育的弊端。这一问题的提出,不是为了否定当前的教育,而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它。另外还有一些高分低能论者将其罪魁祸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指向当前的高考制度。1993年《 对高分低能的研究与对策 》一文开始将问题的视角拉回学生学习自身,开始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自身的参与。直至2010 学习科学视域下的知识学习与反思——兼论高分低能现象 》一文才开始提到知识的学习在提高能力中的重要性,意识到知识与能力的微妙关系。但就究竟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提高能力以及如何学习这样的知识的问题并没有作深入的研究。 二、新型知识观下高分低能现象的反思 1.知识观的变革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科学知识型被确立起来,它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以及中立性,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用命题的形式表述。人们作为一个研究的共同体,似乎相信,不能用命题形式陈述的东西都没有价值。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人们开始批评它的客观”“绝对性,认为它助长了新的知识权威和知识霸权,科学知识型面临着瓦解的危机。后现代知识型强调知识的文化性、境遇性和价值性。个体知识得到认可,被纳入知识的范畴,并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金生曾指出:实际上,这种纯粹个人化的知识在生活中是存在的,尽管不是普遍知识,但也是可交流的,因此,这类知识对他们的精神超越与成长是不可缺少的。”“这类知识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缄默知识 2.新型知识观下高分低能现象的分析
在科学知识型称霸的时代,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与中立性被奉为真知识的标准。学校里的课程知识秉承了科学知识的特点,成为一种显性知识。学生倾其所力去学习这所谓的科学知识,完全忽视自己在原有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知识体系,似乎觉得那些是知识。于是在学生头脑中就存在两种知识,一种是科学知识,一种是个体知识。这两种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不断发生冲突斗争,冲突的结果是与个体知识相一致的显性知识得到很好的记忆、保存,而不一致的则被不断扭曲,以至于如果没有及时复习就会忘掉或变得模糊。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应用更多的是个体知识,那些可以帮助提高实践能力的显性知识因为没有得到学生个体的强化在学生大脑中转了一圈后又溜走了。结果只能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说明他们掌握了很多的显性知识,低能则说明他们在实践中与那些未受过教育或未受过同等教育的人一样,应用的知识仍是个体知识。 [2] 另外又由于课堂上书本知识的学习情境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经验情景,导致学生平常的经验得不到应得到的营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点正是导致学生思维丧失活力的致命原因。后现代知识观提出了知识的情境性、文化性与价值性,重视个体知识的重要性。柯兰迪宁个人实践性知识知识是指从经验中出现的,它浸透并构成一个人存在的所有经验知识。它的意义来自一个人的经验历史——包含专业与个人历史——并为其所理解。[3]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个人体验,并能够将自己的缄默知识与所学到的显性知识有机结合,促进显性知识的巩固加深,同时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缄默知识。从而在实践中运用修正过的缄默知识作为指导,提升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事件中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新型知识观下缄默知识的学习
缄默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且很难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知识类型。
1.缄默知识是促进科学发展、知识创新以及提高能力的主动力
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缄默知识。科学研究的问题要有价值,但是什么问题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并不是依靠我们所掌握的显性知识就可以回答的。如果所有知识都是能明确表达的,那就没有所谓的问题和解答了。正如两千多年前柏拉图所提出的那个悖论。柏拉图指出寻求一个问题的解答本身就是荒谬的,因为,或者你知道寻求什么,那么就不存在问题;或者你不知道寻求什么,那么你就不能指望发现任何东西。而解决柏拉图这一悖论的关键就在于缄默知识能够使人们预感到某些隐藏的东西,然后去寻找,找到了,这就是科学发现。在科研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缄默知识帮助科学家预感到还没有被发现东西的存在和能发明的更多的东西。在科学理论论证过程中,科学家可以凭借自己的缄默知识决定将哪些反常现象暂时搁置和什么时候中止某项科学工作,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人们在科学史上可以看见许多科学家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现象。
知识创新,则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一系列创造性活动而求得既有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等的革新或突破,它是以知识进步为主导的改进现实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缄默知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知道,缄默知识先是在少数人中产生,然后在少数人中间流动,这样别人获得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别人也就无法与你分享这些知识。当别人不能获得而自己可以获得的时候,自己就比别人多了一份竞争的优势。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早有理论家已经阐明了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认为能力依赖知识,知识提高能力。很明显,在这里知识被看作是独立于能力的一个外在的个体,是完全显性的,是可以被拿来运用的。而斯滕伯格却告诉我们,知识与能力是存在重叠的,这重叠的部分就是缄默知识。而缄默知识的真正实现其实就在于我们对缄默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缄默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智慧而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的概括。 2.学习中缄默知识的获得
缄默知识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知识,因而也无法进行传播,它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因此,缄默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己。缄默知识获得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四个:①悟理论。斯滕伯格在他的《 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中认为,顿悟包括三个不同而又相关的心理过程:选择性编码、选择性联合和选择性比较。选择性编码是指将相关信息从无关信息中挑选出来。选择性联合是指将经过选择编码的信息组合起来以形成完整而适当的整体。例如曹雪芹正是将他所收集的大量的生活素材加以挑选、整合才写成了惊世名著《
红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070e8decc22bcd126ff0cee.html

《知识观视域下“高分低能”现象的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