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超全)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数学 必修 1 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 N N 表示正整数集, Z 表示整数集, Q 表示有理数集, R 表示实数集 .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 a 与集合 M 的关系是 a M ,或者 a M ,两者必居其一 .
4)集合的表示法
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 描述法: {x| x具有的性质 },其中 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 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
5)集合的分类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 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1A A
示意图
AB
子集
(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
(2 A
B A A(B
B A
(3 A B B C ,则 A C (4 A B B

B A ,则 A B
AB
真子集
(或 B A
,且 B 中至少 A B 一元素不属于 A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
1
A A 为非空子集)
BA
2 A B B C ,则 A C
集合 相等
AB
(1A B
A(B
BB 中的任一元素
(2B A
属于 A
nnnn7)已知集合 Ann 1个元素,则它有 2 个子集,它有 2 1个真子集,有 2 1个非空子集,它有 2 2非空真子


8)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 记号 意义
(1 A I A A
性质 示意图
交集
A I B
{x |x A, x B}
(2 A I
(3
A I B A A I B AB
B
(1 AU A A
并集
AUB
{x |x A, x B}

(2 A U A
AB




(3
AU B A AU B B
1 AI ( eU A

补集
eU A
{x| x U,x A}
U (AI B ( UAU(?U B U(AUB ( UAI (?UB
2 AU(eU A U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 解集
| x | a( a 0 | x | a( a 0
{ x | a x a} x|x a x a}
ax b | x | a
| ax b | c,| ax b | c (c 0
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 x | a(a 0 型不等式来求解
判别式
b 2 4ac


0


0

0

二次函数





2
y ax bx c (a 0 的图象
O
一元二次方程
2
xb b2 4ac
b x1 x2 1,21,2
ax bx c 0( a 0 的根
2a
无实根

2a (其中 1 2 xx
2
ax bx c 0( a 0 的解集
2
{x|x x1 x x2}
{x| x 2ba}


R
ax bx c 0( a 0 的解集
【】函数的概念 ( 1函数的概念

{x| x1 x x2}
A 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 f ,对于集合 A中任何一个 x,在集合 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 f (x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 AB以及 AB的对应法则 f 叫做集合 AB的一个函数,记作 f : A B
函数的三要素 : 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 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
①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b,满足a x b的实数 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 记做[a,b] ;满足a x b的实数 x 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 (a, b ;满足 a x b,或 a x b的实数 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 [a,b (a,b];满足 x a,x a,x b,x b的实
x的集合分别记做 [a, ,(a, ,( ,b],( ,b 注意: 对于集合 { x|a x b} 与区间 (a,b,前者 a可以大于或等于 b ,而后者必 a b
3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 y tan x中, x k (k Z
f (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f (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
f (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1
2 (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 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 f (x的定义域为 [a,b] ,其复合函数 f[g(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 a g (x b 解出. 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4 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数,这个 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 方法:
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 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③判别式法:若函数 y f (x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 y 的关于 x 的二次方 a(yx2 b(yx c(y 0,则在
2
a(y 0时,由于 x, y 为实数,故必须有 b2(y 4a(y c(y 0 ,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 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函数的单调性法.
【】函数的表示法
5 函数的表示方法 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
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 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6 映射的概念
①设A 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 f ,对于集合 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 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 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 A B以及AB的对应法则 f 叫做集合 AB的映射,记作 f :A B ②给定一个集合 A到集合 B映射,且 a A,b B .如果元素 a和元素 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 b叫做元素 a的象, 元素 a 叫做元素 b 的原象.


】单调性与最大(
1 函数的单调性
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 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
③对于复合函数 y f [ g( x] ,令u g(x,若 y f (u为增,u g(x为增,则 y f[g(x]为增;若 y f(u 为减,u g(x为减,则
y f [ g ( x]为增;若y f(u为增,u g(x为减,则y f [ g( x]为减;若 y f(u 为减, u g (x为增,则 y f[g(x]为减.
a

2打“√”函数 f (x x (a 0 的图象与性质
x

f (x 分别在 (

, a] [ a, 上为增函数,分别在 [ a,0








(0, a] 上为减函数.
3最大(值定义

①一般地,设函数 y f (x 的定义域为 I ,如果存在实数 M 满足:(1对于任意的 x


I ,都有



o
f (x M


( 2存在 x0 I ,使得 f (x0 M .那么,我们称 M 是函数 f (x

的最




大值,记作
fmax (x M
②一般地,设函

y f (x 的定义域为 I ,如果存在实数 m 满足:( 1对于任意的 x I ,都有 f (x


m ( 2
x0 I ,使得 f (x0 m.那么,我们称 m是函数 f ( x的最小值,记作
】奇偶性
fmax(x
m
4函数的奇偶性
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 性质
定义


图象


判定方法
如果对于函数 fx 定义域内 意一个 x,都有
fx=fx,

1)利用定义(要先 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 点对称)
2)利用图象(图象 关于原点对称)




么函数 fx叫做
函数的 奇偶性

如果对于函数 fx 定义域内 意一个 x,都有
fx=fx,
么函


1)利用定义(要先 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 点对称)
2)利用图象(图象 关于 y 轴对称)
fx叫做
②若函数 f x为奇函数,且在 x 0处有定义,则 f 0 0

③奇函数在 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 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
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 ,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 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
补充知识函数的图象
1)作图
利用描点法作图:
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②化解函数解析式;
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 ④画出函数的图象. 利用基本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
要准确记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 ①平移变换
y f (x ②伸缩变换
h 0, 左移 h个单位
h 0, 右移 | h|个单k 0,上移 k 个单位
y f (x h y f (x kk 00,, | kk|个单位
y f (x k
0 1,
1,
y f (x y f (x y f ( x y Af (x ③对称变换
0 A 1,

A 1,
y f (x y f (x y f (x y f (x 2识图
x
y

yfx

y f (x y f (x y轴对称图象

| f (x |
y
y 直线
y
f ( x y f
1原点
f x x f (| x (x 去掉 y轴左边图 保留 y轴右边图象,并作其关于 保留x轴上方图象
x轴下方图象翻折上去

y
|

对于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别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 奇偶性,注意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中参数的关系.
3)用图
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 要工具.要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思想方法.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
1根式的概念


①如果 xn
na,a R,x R,n 1,且n N ,那么x叫做an次方根.当 n是奇数时, an次方根用符号
a表示;当 n是偶数时,正数 a的正的 n次方根用符号 na表示,负的 n次方根用符号 n a表示; 0n次方根是 0
负数 a 没有 n 次方根.
式子 n a 叫做根式, 这里 n 叫做根指数, a 叫做被开方数. n 为奇数时, a 为任意实数; n 为偶数时,
a 0
③根式的性质:
a (a 0
(n an a;当n为奇数时, n an a;当n为偶数时, n an |a|
a (a 0
m

2 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①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an n am(a 0,m,n N , n 1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 0
m②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a n (1 n n (1m(a 0,m,n N , n 1 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 aa 意义. 注意口诀: 底数取倒数,指数取相反数.
3 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m

1
1ar as ar s(a 0,r,s R (abr arbr(a 0,b 0,r R 4 指数函数
(ars ars(a 0,r,s R 函数名称
定义

指数函数
函数 y ax(a 0 a 1叫做指数函数
a 1

0 a1
x

y


y a y a x

y
图象


y1



y1

(0,1
(0,1





定义域 值域 过定点 奇偶性 单调性


O
x
RO

x
(0,

图象过定点 (0,1 ,即当 x 0时, y 1
非奇非偶
R 上是增函数
x R 上是减函数
x

函数值的


a1 a1 a1
x x
(x 0

a1
x x
(x 0

变化情况


(x 0


a1 a1
(x 0

(x 0 (x 0
a 变化对 图象的影响 在第一象限内, a 越大图象越高;在第二象限内, a 越大图象越低.

对数函数

1对数的定义
x

①若 a
N(a 0,a 1,则 x叫做以 a为底 N 的对数,记作 x log a N ,其中 a 叫做底数, N 叫做真数.
②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③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x loga N ax N (a 0,a 1,N 0
2 几个重要的对数恒等式
loga1 0loga a 1logaa b
3 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
常用对数: lg N ,即log10 N ;自然对数: ln N ,即log e N (其中 e 2.71828
4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 a 0,a 1,M 0, N 0,那么
②减法: log a M log a①加法: logaM loga N log a (MN ③数乘: nloga M loga Mn(n R

log a N loga log
logb N logbNlogba (b 0,
logab M n nlogaM (b 0,n R ⑥换底公式: logaN ab 函数 名称 定义
5对数函数
b 1 对数函数
函数 y log a x(a 0 a 1叫做对数函数

a1

0a1 x1
y

x1

y

y log a x y log a x
图象


(1,0




O (1,0 x
定义域 值域 过定点 奇偶性 单调性

Ox
(0, R
图象过定点 (1,0 ,即当 x 1 时, y 0
非奇非偶
(0, 上是增函数
(0, 上是减函数

loga x 0 (x 1
函数值的





log a x 0 (x 1

变化情况
loga x 0 (x 1 loga x 0 (0 x 1
loga x 0 ( x 1 log a x 0 (0 x 1
a 越大图象越靠高.

a 变化对 图象的影响
在第一象限内, a 越大图象越靠低;在第四象限内,
(6反函数的概念


设函数 y f (x 的定义域为 A,值域为 C,从式子 y f (x中解出 x,得式子 x 的任何一个值,通过式子 x (yx A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式子
x
11 ( y .如果对于 yC (y表示 x y的函数,函
11 x (y 叫做函数 y f (x 的反函数,记作 x f (y,习惯上改写成 y f (x (7反函数的求法 1

1①确定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②从原函数式 y f ( x中反解出 x f (y 11 ③将 x f 1(y 改写成 y f 1 (x ,并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 8 反函数的性质

1

①原函数 y f (x与反函数 y f 1( x的图象关于直线 y x 对称.

②函数 y f (x 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 y f 1(x 的值域、定义域.
'1

'1③若 P( a, b在原函数 y f ( x的图象上,则 P(b,a在反函数 y f (x 的图象上. ④一般

地,函数 y f (x 要有反函数则它必须为单调函数.


〖〗幂函数

( 1幂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 y x 叫做幂函数,其中 x 为自变量, 是常数.

2幂函数的图象

3幂函数的性质
①图象分布:幂函数图象分布在第一、二、三象限,第四象限无图象 .幂函数是偶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二象
(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是非奇非偶函数时,图象只分布在第一y 轴对称 ;是奇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 象限
②过定点:所有的幂函数在 (0, 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 (1,1 ③单调性:如果 0 ,则幂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 [0, 上为增函数.如果 为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无限接近 x轴与 y 轴.
(图象关于
0,则幂函数的图象在 (0,

④奇偶性:当 为奇数时,幂函数为奇函数,当 为偶数时,幂函数为偶函数.当 q(其中 p, q互质, pq Z p

qq


ppp为奇数 q为奇数时,则 y x 是奇函数,若 p为奇数q为偶数时,则 y x 是偶函数,若 p为偶数 q为奇数时,则
q

y x p 是非奇非偶函数.

⑤图象特征:幂函数 y x , x (0, ,当 1时,若 0 x 1,其图象在直线 y x下方,若 x 1 ,其图象在直 线 y x 上方,当 1时,若 0 x 1,其图象在直线 y x 上方,若 x 1,其图象在直线 y x 下方.
补充知识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①一般式:

f (x ax2 bx c(a 0 ②顶点式: f (x a(x h2 k(a 0 ③两根式:
f (x a(x x1(x x2(a 0 ( 2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①已知三个点坐标时,宜用一般式.
②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值有关时,常使用顶点式.
若已知抛物线与 x 轴有两个交点,且横线坐标已知时,选用两根式求 f (x 更方便.
3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2
b
b 4ac b ①二次函数 f ( x ax2 bx c( a 0 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为 x b , 顶点坐标是 ( 2 a 2a 4a
②当 a 0时,抛物线开口向函数在 ( , b ] 上递减,在 [ b, 2a, 上递增,当 x b 时, 上, 2a 2a
f4ac b2 a 0 时,抛物线开口向函数在 bb min( x ;当 b下, ] 上递增,在 [ b , 上递减,当 2a 2a
4a 4ac b2
时, fmax( x

4a 2
③二次函数 f ( x ax2 bx c(a 0
b22

4ac 0时,图象与 x 轴有两个交

M1(x1,0,M2(x2,0,|M1M2| |x1x|22 4一元二次方程 ax2 bx c
|a|
|a| 0(a 0 根的分布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是二次函数中的重要内这部分知识在初中代数中虽有所涉及,但尚不够系统和完整, 容, 且解

决的方法偏重于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定理(韦达定理的运用,下面结合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系
统地来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 布.
2 设一元二次方程 ax bx
0(a 0 的两实根为 2 x1,x2,且 x1 x2.令 f (x ax bx c ,从以下四个方面
来分析此类问题:①开口方a ②对称轴位置: x
③判别④端点函数值符 向:
2a 式: 号.


x1 x2< k
2 2a






k1<x1x2< k2


并同时考虑 f(k1=0 f(k2=0 这两种
况是否也符合
0
k1<x1<k2p1<x2<p2 此结论可直接由⑤推出.
2
5二次函数
f(x ax2 bx c(a 0在闭区间 [ p,q]上的最值
( p q
f(x在区间 [p,q]上的最大值为 M ,最小值为 m,令 x0
Ⅰ当 a 0 (开口向上

①若 b p ,则 m f ( p ②若 p 2a

b q ,则
m f (
2a b2a
③若
b q ,则 m f ( q 2a


①若
2a x0 ,则 M f (q ①若

2a p ,则 M f(p ②若
,则 M
2a
f(
b2a
③若
q ,则 M 2a f (q x
f ( p
f ( 2ba
ff( 2ba xg0gx0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y f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 零点。


f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f
(x(x D 把使 f ( x 0 成立的实数 x 叫做函数 y f (x(x D
f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 y
( x的零点就是方程 f (x 0 实数根,亦即函数 y f ( x的图象与 x轴交点的
横坐标。即: 方程 f (x 0有实数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函数 y f (x的图象与 x轴有交点 函数 y f ( x 有零点.
求函数 y f (x 的零点:
1○(代数法求方程 f (x 0 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 可以将它与函数
y 4、二次函数的零点:
2
f ( x的图象联系起来, 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二次函数 y ax2 bx c(a 0
2
1△>0,方程 ax2 bx c 0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 ax2 bx c 0 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 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2
3△<0,方程 ax2 bx c 0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高中数学 必修 2 知识点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 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 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 . 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 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 xz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 1)画轴( 2)画底面( 3)画侧棱( 4成图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 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S 2 rl 2 2 r 2 2
Rl

3 圆锥的表面积 S rl
4 圆台的表面积 S rl r 2
R2
5 球的表面积
S

24 R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 柱体的体积 V S h
1
2 锥体的体积
V 3 台体的体积


V 1( S
3
S S S
43 h 4 球体的体积
1 S h 3 V R3
3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 2 倍长(如图)
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 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 AC、平面 ABCD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 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公理 1 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 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 AB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 A α Bα Cα
公理 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 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 Pα∩β =>α∩β =L,且 PL 公理 3 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共面直线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 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 abc 是三条直线
ab cb =>ac
强调:公理 4 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 4 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a' b' 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 a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 O 的选择无关,为简便,点 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 0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2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 ab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 —— 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 ——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平面平行 —— 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 a α来表示

a α a∩α =A aα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符号表示:

b ab => aα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ab = P aα bα
2、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
1)用定义; 2)判定定理;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简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符号表示:
aα
α∩β = b 作用: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的平行问题。
2、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符号表示:
α∩γ = a ∩γ = b 作用: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定义
如果直线 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我们就说直线 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 记作 Lα直线 L 叫做平面α的垂线, 平面α叫做直线 L 的垂面。如图,直线与平面垂直时 ,它们唯一公共点 P叫做垂足。
L

2、判定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注意点: a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不可忽视;


b定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二面角的概念:表示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
A

3、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1、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2 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倾斜角和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 l x 轴相交时 , x 轴作为基准 , x 轴正向与直线 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l 的倾
线 斜角.特别地 ,当直线 lx轴平行或重合时 , 规定α= 0°.
2 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3、直线的斜率 :
0°≤α< 180°. 当直线 lx轴垂直时 , α= 90°.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 (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斜率常用小写字母 k 表示,也就是 k = tanα ⑴当直线 l x 轴平行或重合时 , α=0°, k = tan0° =0;
⑵当直线 l x轴垂直时 , α= 90°, k 不存在 .
由此可知 , 一条直线 l 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 ,但是斜率 k 不一定存在 .
4 直线的斜率公式 :
给定两点 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 P1P2的斜率: 斜率公式 : k=y2-y1/x2-x1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 注意 :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 k1=k2, 那么一定 L1L2
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
直,即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直线的 点斜式
y l P0(x0,y0 k 程:
2、直线的 斜截式
已知直线 l 的斜率为 k ,且与 y 轴的交点为 (0,b 程:
直线
经过点
,且斜率为



y0 k(x


x0
y kx b y2
y-y1/y-y2=x-x1/x-x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已知两点 P1(x1,x2,P2(x2,y2其中 (x1
2、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已知直线 l
x2,y1
x 轴的交点为 A(a,0 y 轴的交点为 B(0,b ,其中 a 0,b 0 直线的一般式方
1、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关于
x,y 的二元一次方程 Ax By C 0(AB 不同时为 0 2、各种直线方程之间的互化。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1、给出例题:两直线交点坐标
L1
3x+4y-2=0 L12x+y +2=0 解:解方程组
所以 L1 L2 的交点坐标为
M
3x 4y 2
2x 2y 2 0



0
x=-2 y=2

(-2 2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Ax0
By0 C


P(x0,y0 到直线 l : Ax By C 0 的距离d0
A

22
B

2、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 l1l 2的一般式方程为 l1 Ax By C1 0
2 2 1 2
l1 l2的距离为 d
C1 C2 l2 Ax By C2 0A2 B2 圆的标准方程
1、圆的标准方2 2 2
程:

(x a2 (y b2 r 2 圆心为
A(a,b,
2 2 2 2、点 M(x0,y0与圆 (x a2 (y b2 r 2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2 2 2 2 1 (x0 a2 (y0
22 b2 >r2,点在圆外
(2(x0
a2 (y0 b2 = r 2 ,点在圆上
3 (x0 a2 (y0 b2 <r2,点在圆内
圆的一般方程

22

221、圆的一般方程: x y Dx Ey F 0

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 (1x2 y2的系数相同,不等于 0 ②没有 xy这样的二次项.


(2圆的一般方程中有三个特定的系数 DE F,因之只要求出这三个系数,圆的方程就确定了. (3、与圆的标准方程相比较,它是一种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代数特征明显,圆的标准方程则指出了圆心坐标与半径 大小,几
何特征较明显。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2DE

d ,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 1 d r 时,直线 l 与圆 C 相离;(2 d r 时,直线 l 与圆 C 相切;

(3 d r 时,直线 l 与圆 C 相交;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1、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

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空间直角坐标系

1、点 M 对应着唯一确定的有序实数组 (x,y,zx y z分别是 PQRx

上的坐标


2、有序实数组 (x, y, z ,对应着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一
设直线l ax by c 0,圆Cx y Dx Ey F 0 ,圆的半径为 r ,圆心( , 到直线的距离为
y z
O
M'


3、空间中任意点 M 的坐标都可以用有序实数组 ( x, y, z 来表示,该数组叫做点 M


在此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 M(x,y,zx叫做点 M 的横坐标, y叫做点

M 的纵坐标, z 叫做点 M 的竖坐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空间中任意一点 P1(x1, y1 , z1到点 P2(x2, y2, z2 之间的距离公式

z2
2x



高中数学 必修 3 知识点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1 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
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 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
2. 算法的特点 :
(1
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
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
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
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 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
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
(4
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
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 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 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 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 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程序框


名称 功能
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 是任何流程图不可少
起止框

的。
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可用在算法中任
输入、输出框


何需要输入、输出的位置。
赋值、计算,算法中处理数据需要的算式、公式等
处理框

分别写在不同的用以处理数据的处理框内。 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 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
“是” 或“ Y”;不成立时标明“否”判断框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
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 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



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线将程序框自上而 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 A 框和 B 框是依次执 A 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 B 框所指定的操作。


的体现就是用流程行的,只有在执行A


2、条件结构:

B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条件 P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 A框或 B框。无论 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 A框或 B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 A框和 B框, 也不可能 A 框、B 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 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
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 P 成立时,执行 A 框,A 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 P 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 A 框,如此反复执行 A 框,直到某一次条件 P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 A 框,离开循环结 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 P 是否成立,如果 P仍然不成立, 则继续执行 A 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 P 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 A 框,离开循环结构。
当型循环结构
注意:1 结构来判 但不
和累加变量成立到型循环结构
环结构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 断。因此,循环结构中一
环,这就需要条件
P

允许“死循环”。2 在循环结 成立
计数变量用于记录循环次数,
累加变量用于输出结果。 成立
P
计数变
定包含条件结构,
构中都有一个计数变量 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
加一次,计数一

次。
1.2.1 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1、输入语句
1)输入语句的一般格式

图形计算器
2 )输
INPUT“提示内容”;变量

格式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语句的作 用是实现


算法的输入信息功能; 3)“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变量是指程序在运行时其值是可以变化的量; 4)输入
句要求输入的值只能是具体的常数, 不能是函数、 变量或表达式;(5)提示内容与变量之间用分号 “;”隔开,
若输入多个变量, 变量与变量之间用逗号“, ”隔开
2、输出语句
1)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
图形计算器
格式 Disp “提示内容”,变量
2
PRINT“提示内容”;表达出语

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出结果功能; 3)“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表达式是指程序要输出的数据; 4)输
语句可以输出常量、变量或表达式的值以及字符 3、赋值语句



1)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图形计算器


变量=表达式
格式

表达式 变量

2)赋值语句的作用是将表达式所代表的值赋给变量; 3)赋值语句中的 “=” 称作赋值号, 与数学中的等号的意义是不同 赋值号的左右两边不能对换,它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4)赋值语句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



是表达式,右边表达式可以是一个数据、常量或算式; 5)对于一个变量可以多次赋值。
A=B”“ B=A”的注意: ①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能是表达式。如: 2=X 是错误的。②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如“ 义运行结果是不同的。③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数式的演算。 (如化简、因式分解、解方程等)④赋值号“ 号意义不同。
122 条件语句

=”与数学中的等
1、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有两种: 1IFTHENELSE语句;(2IFTHEN语句。 2 IF THEN ELSE语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0ab4672a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c5.html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超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