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04 20:59: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目: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可以说是最能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发明之一。自1969年发明以来。在这短短的半个世纪之内,互联网从军用到民用,从科学家的大型数字计算器分析机到成为当今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中旬我国网民规模首次超越8亿人,网络普及率为57.7%。而手机网民规模已超7.88亿,手机入网比率更是高达98.3%。同年,我国互联网理财使用率有2017年末16.7%提升至21.0%。用户增加3900万,半年增长比率达30.9%。

最近半年,移动通讯技术更是超速发展。5G技术呼之欲出,各种新的技术概念层出不穷。可想而知,构建在这片肥沃土地之上的互联网受到这一剂猛药更是会火上浇油,引爆出新的增长点。

而自2013年起互联网金融产品就像抢滩登陆一样,潮水一样的涌向了中国各地人民的视线。而在此之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2004年全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仅有72亿的总额,在此之后的寥寥数年之内,交易额就达到了千亿万亿,尤其在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之后,各种网络p2p平台呈现井喷之势,经2014年初期,余额宝规模已超过3000亿,发展客户达到8000万。仅此一家平台就超过当年全年互联网金融总值数百倍。

现在,在全球互联网金融大潮上,中国已经成为浪潮上的弄潮儿,就2018年看来,中国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金服排名第一,京东金融排名第二。互联网金融产业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领军人物,在金融行业是一个庞然大物,占据着惊人的体量。经过这些年的野蛮发展,各项法规相继出台的情况下已经慢慢踏入正轨。那么互联网金融目前在我国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他的各方面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未来发展规划,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命题。

1.2 研究意义

虽然现在互联网金融已经不算一个新鲜热点。但是只要互联网技术仍在发展,那么它就永不过时。互联网金融可以说对传统金融起到了更新换代升级的作用,互联网金融使传统金融在很多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并且创造更多不同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结构已经基本成型,但是它的模式还是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互联网金融依然面对不断出现不断改变的问题。

现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在不断的专业化综合化。从一开始的银行业务互联网化,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盛行,再到p2p网络平台雨后竹笋般出现,再到众筹筹资模式。一直在提出新的概念,出现很多新的发展。从一开始的法外之地,诈骗横行,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越加成熟,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创造的奇迹越加众多。

从一开始,天弘基金的孤注一掷,转死为生,到现在拼多多对淘宝成功的复刻,成功反超互联网金融第二强京东的一个令人膛目结舌的结局。互联网金融正从当初的小小萌芽发展到现在让众人雾里看花看不清楚的庞然大物。明显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平稳阶。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各种理论结构、金融概念以及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于了解互联网金融当前社会中的发展格局,分析互联网金融的风向与趋势,剖析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势在必行。

目前,对网络金融的研究大多是以网络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业务运作为基础的。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资源配置优势、风险控制、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和监管缺陷。关于网络金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文献很少。现在是网络金融在高速发展时期,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研究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互联网金融

2.1 互联网金融简介

2.1.1互联网金融概念

从狭义上说。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从广义看来。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切金融活动。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结合的产物。使得金融活动的展开,不再受到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更加的透明化、信息化、开放化。

互联网成为了金融活动的一个必备中介。即提供金融信息,又提供金融资本。凭借其快速的信息优势与庞大的经济规模,有效合理的配置资源,降低成本,消除了传统金融中信息不对称的弊端。而且其中的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为资源的进一步有效配置,提供了合理的依据。而且依托互联网平台使得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低到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分一杯羹。互联网金融带有明显的互联网思维开放、合作、共享、平等。让传统金融活动更加的亲民化,便捷化。

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各项技术开展的新兴业务,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供消费者选择。

在互联网金融的这面大旗之下,产生了众多基于网络技术的新生模式。如众筹融资模式,P2p金融平台模式,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等。

2.1.2互联网金融特征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带有互联网技术和精神来进行金融服务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在很多方面具有独到的特征。

第1,互联网金融创新多变。人们在互联网上活动范围广,情感亲密度低,相互作用程度低。这种弱人际关系被称为弱人际关系。通过建立薄弱环节,信息更快传递,在这方面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什么生产部门的创新需要几年时间,互联网上的创新周期是几个月甚至几周。当然,强大的弱连接网络使得互联网创意的投资回报周期变短,对大型风险投资更具吸引力。

第2,互联网金融覆盖广泛。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互联网上找到所需的金融资源,提供更直接的金融服务,拥有更广泛的客户群。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主要是小微企业,覆盖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一些盲区,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3,互联网金融参与成本低。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消费者与供给者可以自由选择分辨对家、无中介、双向透明,免去了大量的时间、运营、搜索、甄别各种成本,不存在垄断交易,开放透明简便快速平台,让商家和消费者大量的汇聚在一起,通过自由搜索自由对比,各自选择更加便宜方便的渠道来得到自己的利益。

第4,互联网金融拥有大数据平台。在传统的商业金融项目中,首先选择自己的受众人群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商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甄别那些有效客户与无效用户。而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平台,商家可以很轻松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客户。并且通过大数据平台所得到用户的喜好数据,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客户推出投其所好的产品。

第5,互联网金融拓宽受众。与银行的金融服务偏向“二八定律”里的少数优质的客户不同,互联网金融争取的更多的还是小微用户。这些小微用户的金融需求既小又个性化,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往往得不到满足,而在互联网金融的服务中小客户有着先天独厚的优势,其可以高效率的解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2 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

互联网金融的构成基础是多样化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其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等是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基础。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就没有互联网金融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决定高层建筑,互联网技术发展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高度,更多技术的发展也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更加强劲的推动力。

理论上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三种结构。第一,传统金融服务的网络延伸,第二,金融的互联居间服务,第三,互联网金融服务。引导这些模式的是基于产业融合理论金融脱媒理论长尾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信息经济学等不断完善扩充的新理论。大体上网络金融的发展比较符合产业融合理论一些论述,网络金融可以算是金融产业的一个新出口,吸收各种理论有益之处,并把它们粘合在一起。

由于网络平台的深入覆盖了大多的使用群体,完美契合了Chris Anderson所提出的长尾理论。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所独有的长尾市场。得到了区别于传统金融的荒芜市场,这是互联网金融的理论优势。而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对收集的信息数据信用等进行科学的比对和分析,让平台更加有效的处理个人个体的金融服务和内容。提高了收益降低了选择风险。

2.2.1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

在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问题上,让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金融互联网。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看似这两个词只是前后倒装,由此带来的含义大不相同。

众所周知,首先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在现实的金融行业当中以大资本企业为首。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技术利用率上遥遥领先。但是作为金融行业的领头人物,率先使用互联网技术的金融机构却没有很好地把它利用在金融扩展业务方面,仅仅将之作为数据的一个处理方法,比较类似于店铺内使用的计算存储器。而当各行各业的入口对接进入互联网之后,却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

所以单纯的只是应用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并不能称之为互联网金融,更要识别出互联网金融之中所蕴含的互联网思维并加以扩展运用才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而金融互联网所指的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营销和整合金融资源。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认为:金融互联网是由金融机构主导的,而互联网金融则由外行领导。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传统金融机构大多只在于互联网技术应用。并没有将没有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模式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整合,而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则是将互联网的思想带入到公司的运行方针之中,创造出新的运营模式和经营方法。

所以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运行理念的不同。由此可见,我们要更好地了解互联网金融,就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分野。而互联网金融模式就这样区别于传统金融的间接融资模式和直接融资模式。所以互联网金融不但要倚重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必要贴合。更要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创造出新的金融模式,来满足新兴的市场需求。这恰恰是互联网金融立足于市场的基础。

2.2.2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Industry Convergence)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正是产业融合理论。产业创新过程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和流程创新、管理和市场创新等。

技术革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依靠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等。高新技术向金融方面渗透,带来信息技术产业与电子商务的深度结合,网络型金融机构利用三网融合,又引申出新的电子商务,网络物流等新兴产业。

产品与业务融合是互联网金融异军突出的根本原因。在原有环节除了引入新兴的技术,还需要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业务流程,产品面貌加以协调和整合,否则大数据,云计算也仅仅只是一些大号的计算机存储器,不会产生大数据放贷,云计算投资。这也正是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区别。如此一来,不单是内部结构产生了优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核心技术和业务能力,并且还可以与其他机构进行资源共享,实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这也正是产业和流程的创新。

那么管理和市场的创新为什么是最为重要?并在互联网金融中起到导向作用。因为技术的创新和业务的创新应该以市场作为根本目标。互联网金融之所以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因为它体现了人们的需求。这就类似于互联网金融的碎片化就得益于广大市场上的长尾理论。因为网络覆盖的范围足够,在之前消费能力不够,或者说需求不旺的小众化市场也足以充分利用。突破了之前传统银行所主导的二八定律。这恰恰的迎合了市场的需求。所以技术与业务的创新不能单单为了创新而创新,要么迎合现有的市场需求,要么就创造新的需求,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兴旺发达的原因。

2.3 中国互联网金融历程

2.3.1互联网金融的诞生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源于传统金融服务利用互联网扩展金融业务始。自互联网技术步入金融业肇始。各大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就逐步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在网络上的服务延伸。由此也诞生了第一批的掌上银行网络银行之类。由此开始,传统金融服务将不再局限于气候、时间、空间、人力的限制。踏出了互联网金融的前半步。而后半步始于基于互联网技术诞生的新金融业务,之前是用技术拓宽了传统金融的服务范围。之后主要是利用技术产生的新业务来扩宽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众筹融资模式的产生,p2p模式的萌发等,凭借着市场的需求和不断诞生的新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奠基已经完成。

2.3.2 互联网金融的壮大

互联网金融虽然起源在中国的商业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但是它的壮大却离不开后来新兴的互联网公司。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已经在之前的发展中比较明确的确立,但是正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模式十分丰富。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十分的零落,导致市场上各类产品无序化竞争同质化严重。而从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也自然而然地走向了集团化公司化。有效地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使用统一的平台,稳定的连接客户并导向具体业务。由此产生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一系列巨无霸体量的企业,而支付宝一系列产品也正式成为了国民应用。至此,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已经春秋鼎盛,正式发展壮大。

3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3.1 互联网金融模式

3.1.1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 Payment)狭义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广义上指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2013年以前,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导致第三方网络支付市场兴起。如图3.1所示2013-2016年间第三方综合支付交易规模增长飞速,增长率一度达致110.9%,在此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网

图3.1 2013-202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

期间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迅速发展壮大并一路延续至今,如图3.2所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中,支付宝占比29.2%,财付通占比18.3%,银联商务占比16.3%等,与图3.3对比发现首要的2个支付平台份额缩减了各为14.1%和1.8%但重看图3.1我们发现虽然增长率大幅下降,但市场总体稳定上扬由2016的130.3万亿增至2018的312.4万亿。得益于第三方移动支付便利性的特点,在整体上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网

图3.2 2017Q3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网

图3.3 2016Q1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

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用户普及率将会持续上升。这也是交易规模上升的原因,而线下支付场景丰富性仍将导致第三方支付差异化发展

3.1.2 P2P网贷

P2P网贷(peer-to-peerlending)就是点对点信贷,指通过第三方平台沟通资金借、贷双方,通过互联网实现投资者和有资金需求的借贷者之间的信息匹配,达成借贷行为的一种金融模式。

该模式于2005年由英国的Zopa公司首创。国内的p2p试水者当属2007年的p2p网贷平台拍拍贷。p2p网贷发展模式一般有两种。第一是纯线上模式,单纯通过网络完成资金借贷。第二是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线上交易经由线下的资质审核方可完成交易。

在中国,虽然p2p模式上线较早,但其真正快速发展始于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随着互联网金融概念传播,人们对于网络借贷的认知和接受度也超越以往。由于p2p网贷的低门槛和高收益使这种新兴的借贷方式越来越受到青睐。如图3.4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网

图3.4 2013-2020年中国P2P行业交易规模

示2013年我国p2p交易规模为975.5亿,至2016年已增至14955.1亿。交易规模超万亿,成为互联网金融不可忽视的一份有生力量,而p2p网贷的发展不单为个人提供方便,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点上一盏绿灯。

由于我国网贷发展早期监管不到位,法律不明确,出现了很多平台跑路,倒闭现象。所以由2015年开始,我国人民银行等部门陆续发布指导意见,明确了网络借贷的含义,规范了市场秩序。对平台的严格要求使得大量的劣质平台纷纷淘汰,优质平台脱颖而出,也坚定了投资者的信心。

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传统,p2p网贷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制约。连接资金端和资产端的P2P网贷受到投资者保本付息的惯性思维,一直存在着担保和赔付机制。从用户角度上看来这种方式使得投资者减少顾虑,促进投资。但从长远上来说这样的制度阻碍了资源的更进一步优化与配置。而投资者对于违约风险错误预期也会导致更多的非理性投资,p2p未来的发展轨道仍需进一步调控。

3.1.3 众筹融资

众筹融资(Crowdfunding)意为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指发起人利用互联网展示其需要资金援助的创意及项目,并筹集资金且可能包含一定融资回报的模式。第一个吃螃蟹的是美国ArtistShare,于2003年10月发起了最早的项目众筹,ArtistShare

可以说是互联网众筹融资模式的鼻祖。众筹模式的构成要素有筹资人,众筹平台和投资人。一般来说,众筹平台作为运营方负责审核推广众筹项目,筹资人负责提供创意或者项目计划包装,而投资人则通过平台这个窗口对项目进行注资。

众筹融资项目虽然在美国源起,但在我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图3.5所示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国内共上线过854家众筹平台,2011年上线平台为3家,而至2014年上线平台数激增,全年约有169家平台上线,2015年到2016年达至高峰,至2017年之后上线数量骤减,至2018年6月起,全国共上线九家众筹平台。而在这有统计的854家众筹平台中。已经下线或转型的平台有600多家,目前仍正常运营的有251家。

而目前仍在运营的众筹平台中平台类型分布如图3.6所示。众筹平台按其回报

资料来源:人创咨询

图3.5 众筹平台上线时间分布

资料来源: 人创咨询

图3.6 运营中平台类型分布

可以分为股权型、权益型、物权型、综合型、公益型。顾名思义,就是以不同的投资回报划分的众筹类型。目前运行的众筹平台中,股权型是最多的80家,占比31.87%,权益型75家,占比29.88%,其余三种类型占比较少。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知,目前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在我国并没有很迅速的发展,由图3.7可知由2014年至2018年初众筹模式整体发展呈平稳趋势。众筹上线项目由2014年的约5000项上升至48935项,18年初融资总额达137.11亿,相比一期年同期项目融资总额110.16亿增长了24.46%。

资料来源: 人创咨询

图3.7 各年度众筹成功项目数及完成融资额

相比p2p模式万亿的规模来说,还是显得体量较小了一些。而在此之前曾有多人认为众筹融资是企业融资的另一种方向,会成为企业融资难的另一种解决办法。但有目前国内现状看来,目前的发展态势来说,在近期还是有一些难度。

3.1.4 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又称数字货币或电子货币。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才能发行的没有实物的货币。实际意义就是通过采用数字加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可以在全球网络上传书的数字化交易媒介物。

虚拟货币源于2008年,2008年11月1日一位自称中本聪的神秘人在p2pfoundation网站上发布了一篇论文(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描述了电子货币及其算法2009年,他发布了首个比特币(BitCoin)软件并把它推向全球。比特币没有一个发行方,而是通过特殊的算法在全球网络上生成,这使它难以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和控制。基于这样的原因受到世界人民的追捧,它可以全世界流通,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购买出售这样的虚拟货币,并且在交易过程之中无法辨识买家和卖家的身份。

基于这样的原因,它相比现实货币拥有一些优越性。第一去中心化:比特币是第一种分布式的虚拟货币,去中心化是虚拟货币安全与自由的保证 。第二全球流通:虚拟货币可以在任意一台入网的电脑上运行,不论地理位置,任何人都可以运作虚拟货币。第三安全可靠:获得虚拟货币的人一般拥有虚拟货币所独有的私钥,私钥可以进行隔绝存储,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第四中介低廉:虚拟货币一般交易无需手续费,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第五跨平台交易:用户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平台交易虚拟货币。

虽然虚拟货币拥有以上如此之多的优点。但是阴阳相生,祸福相依。某些有利的地方也会变成弊端。因为虚拟货币的交易具有匿名性,所以刚刚投入市场时,被许多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洗钱活动,使得政府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加大。而且虚拟货币的汇率也是起伏不定,由于大量投机分子的炒作导致虚拟货币的价格忽上忽下,起起伏伏,没有稳定的市场价值。

虽然由于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特质,让它在全球各地遍地开花,也进入了中国市场,但在中国市场作用地位通常是处于投机商品,而在2017年9月4日,中国发布的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也是虚拟货币在中国受到不小的打击。由此看来虚拟货币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畅。

3.1.5 大数据金融

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各方各面的碎片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各门各类的信息。使机构在对消费者策略上做出更加优化的选择。

许多电子商务企业推出的金融服务不仅仅是正好的契合你的需求。恰恰是通过拥有大数据处理能力的金融服务平台分析推出的而大数据金融的核心就是要迅速地从大量的无效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因为大量的数据一天接一天的更新,如果不能迅速地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那么很多数据将会快速过期。所以大数据信息的处理往往搭建在云计算的基础之上。

大数据并不简单的只是参与平台的数据处理,它广泛地参与着平台运营的整个流程。比如通过大数据金融服务平台可以分为两种运行方式,一种是供应链金融模式,一种是线上流程平台模式。大数据的用途尤其广泛,譬如对海量数据的核查及评定,掌握用户的消费规律,透彻分析用户心理。在这之前其实许多金融平台都拥有客户的数据库,但是他们相互隔断,数据难以整合。而现在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沉淀的数据加以有效利用。利用数据开发出面对顾客的各种模型。建立完整的消费者群像提高了客户的转化率。

大数据不单对于平台的运作起到关键作用,它还能对许多个人难以解决的事情给出方案。在传统金融中,征信一直是一个问题,而通过大数据建立信用档案则使这一难题给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互联网上的数据在用户数量和规模上有着极大的便利性,极大地提高了个人征信数据录入效率。通过大数据对个人征信数据进行分析不但可以为各大金融机构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发掘出潜在的利益市场。如图

资料来源:宜人智库

3.8 中国个人征信市场规模预测。

3.8所示。中国个人征信市场规模在2017年就已达到177.4亿,预测在二2020年可以达到341.5亿。专家预测中国个人征信市场潜在规模为4000亿。所以大数据技术不单可以对已有的数据进行深度的整合和发掘,还可以发现新的增长点。

3.1.6 模式总结

互联网金融所开发的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这些之外还有很多。例如电商模式、互联网银行、信息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等。这些模式或许市场规模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面对传统问题无法解决的地方。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精神,充分创新,创造出新的模式来迎合客户和市场的需求。每个成功的模式背后都有过去说被忽视的消费者的服务黑洞。所以我们不应当是单单为了新的技术而寻找新的模式,而是应当找到消费者的服务盲区,针对市场需求才可以获得成功,这恰恰和互联网精神相吻合。

3.2 互联网金融困境

因为互联网金融,其独特的金融模式。由此导致其面对的问题和传统金融也有所不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否则就会严重阻碍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问题类型主要有两类,分为物质型风险和行为型风险。

3.2.1物质型风险

物质性风险主要是指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属性所带来的技术或操作风险等,与互联网金融特有的互联网属性密不可分。

第一,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因为互联网金融基础源于互联网技术,而互联网技术的代码和结构多种多样,一旦选择错误,很容易导致金融风险,一个具体方面有技术过时,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如果不及更新维护,企业的技术方案可能很快就落后时代,导致于别的网络接口不相兼容,可能会导致平台运行不畅,运行成本增加,甚至崩溃,使用户体验大幅下降。

第二,安全风险。

在目前以我们的互联网技术还不能够称得上高枕无忧。安全风险有许多注意的要点,一般最普遍的是技术泄露,一般主要依靠数字技术来保护服务器存储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泄露一旦发生就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金融信息被随意地删改,或者客户的资料被大量不法分子盗取。比较难以防备的有电脑病毒,病毒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简单分为两种。一种是目的性的,蓄意针对金融的电脑病毒,一种是与金融无关的,但是造成的金融损失的。不管是哪一种病毒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普通病毒会导致网络系统的破坏,数据传输瘫痪,如果服务器上系统正在大量金融数据进行处理的话,如果这时因为病毒导致系统崩溃,可想而知,将会造成多么重大的损失。普通病毒所带来的损失已经如此巨大而金融病毒所造成的损失数倍于普通病毒。因为普通病毒不会刻意针对你的金融信息,而金融病毒,因为其带有目的性,也有可能不会造成网络系统的破坏,但是它会潜伏在你的信息系统中,盗窃金融信息,交易数据,由此不当得利,更有甚者,侵入系统内核,篡改数据信息如果入侵者足够聪明的话,一步一步修改系统数据,就像蚂蚁盗洞一样,不知不觉就能造成巨大损失。

互联网金融主要关键就在于互联网上的金融信息。所以金融信息的保护非常重要。因为互联网金融的数字化特征非常明显,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的网络技术高度精巧,所以一旦出现技术风险,其损失也就来的格外大。

3.2.2 行为型风险

行为型风险主要指因人类属性导致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区别于技术型风险,行为性风险往往是难以避免的。不单是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中也经常会有这些风险的发生。因为个人因素导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行为型风险的一种。信用是金融的纽带,是金融行为得以运行的保障。例如违约风险。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金融模式,传统金融运作中,面对的群体并不像互联网金融这样庞杂繁复,一般具有担保,责任人等制度,违约成本很高。而互联网金融很多模式都是线上线下结构。对于资料的审核不一定严格,导致违约成本很低,而且有些平台本身素质都良莠不齐,出现倒闭和跑路的个别现象。

第二,存储风险。

此外,很多平台对于数据的管理很不严格,导致用户信息泄露或者被盗取,会使业务的安全性受到极大影响。有时一些用户的信息甚至没有加密,被其他平台滥用,或者直接被公开在网上发布。甚至会导致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怀疑。而用户也会因为这样的个别现象,对整体的金融平台产生不信任和排斥心理。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第三,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自从互联网金融踏上正轨之后,许多投资者面对风口一拥而上并没有相关的知技术储备,导致问题频发,由于许多线上平台制度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准备金、保险和风险应对制度,一旦发生市场波动,很容易造成平台资金断裂等恶性现象,导致平台倒闭。正因为平台制度的不完善。还会导致许多联动风险,例如,信息匹配风险,资金流动风险,盈利模式风险等。所以平台的运行应该规范化,模式化。许多新兴平台应当考虑自主培养运营人才或挖掘招聘。

第四,其他风险。

除了以上这些风险之外,还有许多难以规范化的风险。例如,因个人操作不当导致的操作风险,譬如开发成员输错代码或者错删数据库等,将会导致重大损失。还有金融诈骗导致的欺诈风险。社会舆论导致的舆论风险。对平台项目的错误理解,产生的认知风险。等等,如此之类,这些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当完善制度。用制度将这些风险的损失最小化。

4 互联网金融调查分析

4.1调查数据获取

由于中国国内的互联网数据调查往往以企业行业发展为主,而对于个人调查方面失之全面。于是本次调查问卷侧重于居民个人方面。由于调查内容广泛,通过实地调研方式有些不合实际。而过往的网上调查信息大部分是过时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和针对问题方面的实际意义。这次问卷调查借鉴了网上的互联网金融调查问卷大体思路,做成一个方案,面对全国网民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职业等。第二方面是调查者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涉及情况。包括其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程度,软件使用、交易方式、相对看法等。通过问卷了解每个受调查者对互联网金融的参与状况。

对于问卷卷面和发放状况。我采用了专业的问卷调查网站,通过对网站制式模板的修改,使问卷方面,简洁而不失内容。在进行调查发放方面,采用腾讯网站上提供的发放方法进行随机发放。发放制度采取了登录验证,一卷一答的技术手段。使得问卷的可靠性有着一定的保障。同时通过腾讯问卷网站方面提供的有奖回答方式,和回答小组制度,确保问卷的真实性。回收数据62份如下:

表 4.1 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图4.1 调查对象地理位置你

由此可以得知填写者年龄区间以18岁到30岁为最多。学历程度上以本科占67.7%为多数。在整体位置分布上比较规律。说明调查结果算是合理。

4.2 互联网金融状况结合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的主要情况在于居民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和参与。通过网站的数据处理制成图表,在与互联网金融行业统计数据进行对照。进而有效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

4.2.1 基本状况

图4.2 互联网金融了解程度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网

图4.3 2013-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规模及增长情况

结合以上两图所示,目前,我国居民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了解已经比较普遍。网络理财规模达到2018年的5.3亿人。不过相对于互联网金融占58.1%的多数居民都只是处于一般了解状态。比较了解和深入了解人数较少。这也契合了图4.3所示规模及增长率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还是要持续对居民的互联网金融认知大力普及。

4.2.2 互联网参与状况

本次调查中我们具体结合调查对象的基本属性来进行交叉分析如下:

表4.2 性别差异与支付方式关系

资料来源:唯品金融

图4.4 家庭金融决策权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男性的支付方式偏向支付宝微信等,女性支付方式则多样化。说明女性方面对于安排资金决策方面更具有主动性。

对于金融产品的使用方面,统计如下所示,我们发现,虽然现状上中国居民

表4.3移动设备使用金融软件 表4.4 交易支付方式

图4.5 体验过的金融服务

对于互联网金融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说明群众心目中比较关心金融财产和投资理财问题,但目前实际情况上来说,支付宝,微信等等,在居民的使用中占95.2%到98.4%,这类产品一般属于支付工具,对理财方面一般是插入小额理财收益基金产品等等。而居民的投资理财方面85.5%都在使用余额宝类基金,其余多种理财方式相加权重都只有51.5%。说明我国居民对于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方面渠道知识还不是很深入了解。结合网络数据进行分析如下图4.6所示当前中国家庭理财投资项目主要以银行投资理财产品为主,货币基金为辅,互联网金融产品为再次,说明我国居民目前投资理财发现还是主要以安全性为主,不过也有34.88%的用户购买了互联网理财产品。且因为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较高,未来将更加受到家庭理财用户的青睐。互联网理财产品指数由2013年的100点上涨到了2017年的695点,4年增幅近六倍,所以我们还是应当。

资料来源:易观数据

图4.6 2018家庭用户投资理财产品品类和13年到17年互联网理财指数

大力推广互联网理财产品,提高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结构投资化比例,促进金融市场。

此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中国居民通常对所选择投资理财产品的安全性提出很高的要求,数据归纳如下: 表4.5 安全因素对金融产品影响度

图4.7 中国居民对互联网理财产品安全认知度

我们发现中国居民对于产品安全的理解和行为是矛盾的,恰如百度总裁李彦宏说的一句话:中国人很多时候愿意用隐私来换便捷服务。数据上也确如李彦宏所说,约64.5%的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不算安全的,但74.2%的人仍然会选择使用不安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居民乐意如此,另一项目调查数据如下所示,79%的人把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安全和风险要素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品牌和信誉,再次是产品的收益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如果不放弃个人隐私和安全问题,那么甚至就无法获得互联网所带来的服务内容,一旦拥有选择的权利,中国居民还是非常重视

图4.8 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首要考虑

安全问题和风险问题的。所以如果我们要推广普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话,安全和风险问题还是需要作为第一考量的。

最后是关于中国居民对互联网金融未来趋势的看法做出的调查,如图4.9所示,

图4.9 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的简单看法

从数据上看来,认为未来金融的发展主要仍以银行为金融服务的主体以1.6%的微弱优势取得首位,认为互联网金融会驱动改变传统银行发展模式的相比认为互联网金融会成为未来金融主导方式的多出14.5%。占总人数6.5%的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没有发展潜力,占总投票数3.2%的人认为有其他可能。说明互联网金融模式目前的情况仍是传统传统金融行业的有益补充和空白填补者,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金融模式。所以互联网金融仍需进一步发展创新,扩展自己的体量以达致和超越传统金融行业的地步,或者转头蚕食传统金融业务直至取代传统金融业务。

4.3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经过此次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如下问题。

1、互联网金融了解程度不足

经过此次调查分析,中国居民对于互联网金融了解不深,大体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类别和名义。却并不深入了解这些产品背后的模式、收益、操作方法等,更多的是通过余额宝,理财通等支付工具提供的理财入口进行理财,且对于余额宝或理财通等背后的模式,盈利背景等也不甚了解。此外,对于一些网络借贷产品,虽然经常用到,也并不深入了解。

二、互联网金融产品内容宣传不足

互联网金融理念虽然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大部分人仍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步。许多人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印象只有一个名字,只及运作模式,投入产出等等,所以说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应当只满足于消费者只是知道他们的存在,却对他们的内涵一无所知,应当尽量简化宣传文案,深入浅出的讲解内容模式。

三、监管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金融行业虽然经过众多乱象之后,目前的法律法规已经比较明确。但整个行业的发展仍有许多投机分子与各个鱼目混珠的机构。对于行业的监管也就格外重要,许多互联网金融机构甚至明目张胆的进行违规和违法操作,许多百姓由于对于法规制度不了解,蒙受了重大损失。这就需要第三方监管机制的介入。

4、缺乏风控机制

互联网金融运作中大量资产流动,这些资产都是都是投资人的血汗,一旦金融平台操作失误或者市场波动等种种原因,很容易导致大量资产蒸发,而一些大的银行或者一些成熟的企业有着制度化的风险管理措施,一旦发生问题可以很快补救,而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很容易瞬间死去,留下一地鸡毛。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5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强化监管机制

虽然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立法已经较为明确,但是许多层面上监管意识仍然是类似对待传统金融业务的态度。这种情况使得监管机制严重失格,且互联网金融业务繁杂,领域跨度巨大。容易导致监管缺位和重复监管,且部分金融从业者自我意识不强,甚至串联进行监管套利。所以应当加强监管区域深度,组织监管者增强网络知识学习。学习国外先进金融监管经验。且应当加强金融从业者自身教育,提高自我监管意识,行业内部监管与政府外部监管相结合,完善自上而下的监管体系。

5.2 建设风控机制

互联网金融本质还是金融,金融天然带有风险属性。传统金融之所以绵延古今就是因为成熟的风控机制。但互联网金融意义不同于传统金融,由于其双轨之一的互联网特性,导致其面临的风险也具备信息化特质:多元化,复杂化。所以在风险管控方面必须采取多种防范结合化制度。充分结合大数据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风险防范、风险预警、风险处理系统,与国内外同行充分交流风控经验,针对所有风险可能做出预备计划。

5.3 推动行业创新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源于模式创新带来的流量转化。通过面向客户的创新吸引大量关注和流量进行资本转化,经济发展带动金融创新。由于现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同质化趋势严重,金融创新也就意味着金融风险,但是金融创新又促进经济发展,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市场自身成为重要的推动因素,只有自主创新,率先出手面对客户的需求创造出新的模式和产品才能够继续持续的发展壮大。

5.4 建设意识和安全体系

当前我国居民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和定位并不清晰,总体投资意识薄弱,不能从互联网金融之中获取利益,由此对金融风险也认知不足。当前必须提高群众对互联网内涵的认识。同时加强风险意识,完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降低互联网所带来的技术风险。加强网络环境管理,保护互联网金融秩序,排除扰乱市场的害群之马。使投资行为有利可期。人民就会自动的学习和了解互联网金融。自发维护互联网金融。


6结 论

6.1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是目前情况下推进金融行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一个有效方式。互联网金融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互联网金融扩宽了金融范围,创新了金融模式。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和空白填补者。为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同时,为个人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促进金融碎片化,微型化。同时我们发现,互联网金融现状正在不断向纵横两个方面细化。一是聚集化,就是优质平台大量整合,资源聚集。针对全体用户提供服务,并不断细化,深入到个人的生活方方面面,仔细划分当前市场,。一是创新化,针对客户需求不断创新化,专业化,创造新的模式,打造新的需求,开辟新的市场。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正是建筑在这两个基础上面,通过创新,不断扩大基本盘,同时通过不断细化市场,使互联网金融理念产品深入人心,建立互联网金融体系。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初步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趋势。但是,由于学术思维及能力欠缺,导致了文章的研究视角不够全面,缺乏深度。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实证分析。

在本文研究基础上,本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未来的研究方向有:

1,互联网技术特性。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都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深度结合产生的,随着未来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如5g技术,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还会诞生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2,互联网金融数据。除了互联网金融本身之外,其所产生的数据也具有巨大的隐藏价值,未来的数据将会高度整合,我们可以从中进行分析,对未来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论证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等等。


[1] 曹凤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J].金融论坛,2015,20(01):3-6+65.

[2] 邢思远.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5.

[3] 白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及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4] 孙杰,贺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财经科学,2015,(01):11-16.

[5] 王琼.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发展形势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03):92-93.

[6] 邵腾伟,吕秀梅.新常态下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表现、作用与前景[J].西部论坛,2017,27,(01):95-106.

[7]崔海燕.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01):162-166.

[8]赵大伟.大数据技术驱动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7,(01):41-45+92.

[9]韩壮飞.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3.

[10]杨小波.城市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构建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11]潘静.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的完善——以美英国家为镜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39(02):63-70.

[12]姚国章,赵刚.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8-21.

[13]姚珊珊,滕建州,王元.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税务与经济,2017,(02):25-29.

[14]云佳祺.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

[15]张小明.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16]李娟.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17]冉禹. 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

[18]李平,陈林,李强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2):245-253.

[19]孙国茂.互联网金融:本质、现状与趋势[J].理论学刊,2015,(3):44-57.

附 录

互联网调查问卷ID:3504624

本次调查目的在了解您对互联网金融的感受,以便为互联网金融提供合理建议。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希望您能抽出几分钟时间,将您的回答告诉我们,您的意见非常宝贵,期待您的参与!

1.您的性别是?[单选题]

A男 B女

2.您的年龄是?[单选题]

A10岁以下 B10到18岁 C18到30岁 D30到50岁 E50以上

3.到目前为止,您的最高学历(包括在读)是?[单选题]

A初中及以下 B高中/中专/技校 C大学专科 D大学本科 E硕士及以上

4.您目前的职业是?[单选题]

A在校学生政府/机关干部/公务员企业管理者(包括基层及中高层管理者)

B普通职员(办公室/写字楼工作人员)

C专业人员(如医生/律师/文体/记者/老师等)

D普通工人(如工厂工人/体力劳动者等)

E商业服务业职工(如销售人员/商店职员/服务员等)

F个体经营者/承包商

G自由职业者

H农林牧渔劳动者

I退休

J暂无职业

K其他______

5.您的个人月收入(从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收入总和,包括零花钱)为?[单选题]

A500元以下 B500-1000元 C1001-1500元 D1501-2000元 E2001-3000元 F3001-5000元 G5001-8000元 H8001-10000元 I10001-20000元 J20000元以上 K不方便透露

6.您对互联网金融了解吗?(比如余额宝,网上银行等)[单选题]

A一点都不了解 B不太了解 C 了解一些 D比较了解 E深入了解

7.您认为网络金融服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单选题]

A很不安全 B不安全 C一般 D安全 E非常安全

8.您认为某项互联网金融服务存在安全隐患的话,您是否还会使用这项服务?[单选题]

A不影响 B有影响,但仍会使用 C很影响,因此不使用

9.您完成支付交易的方式有哪些?(多选)[多选题]

A网银 B支付宝 C信用卡 D微信 E第三方支付 F其他_____

10.您在XX(设备)上,使用的金融功能APP有哪些?(多选)[多选题]

A支付宝、微信等 B某行客户端 C大智慧等股票软件 D淘宝类购物软件

E借贷宝类贷款软件 F其他_____

11.您体验过的网络金融服务有哪些?(多选)[多选题]

A余额宝类基金 B证券 C股票 D众筹融资 Ep2p F其他_____

12.如果选择具体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您优先考虑哪三点?(多选)[多选题]

A产品的品牌及信誉 B服务的态度和质量 C产品的安全和风险

D产品的收益和期限 E投入资金的数额和灵活度 F产品软件的操作性和便捷性

G其他_____

13.您更倾向于使用哪种金融工具?(多选)[多选题]

A银行存款 B股票基金 C商业保险 D余额宝,理财通等 E众筹p2p

F理财机构 G其他_____

14.您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的简单看法?[多选题]

A会成为未来金融服务的主要方式,取代银行的主体地位

B会驱动改变银行的发展模式

C不断发展,但银行依然是金融服务的主体

D只是金融服务暂时的搅局者,不会有长时间持续发展

E其他_____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39786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f.html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