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发布时间:2017-01-16 15:32: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

古代:

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

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

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 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封诸侯 。(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 左祖右社 旁三门 宫城居中 封建等级 都城有大小

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 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

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

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

(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 长安;

(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

(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

(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 临淄为中心;

(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 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

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

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 含长江 怀阳 衡城 江陵 长沙 苏州 淮北 湖南长沙江南一带 淮河 长江流域;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

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

发展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

(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5).出现了最早的“镇”

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9.试述曹魏邺城规划的特点?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2.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墙的区分,不过区分更加严格;

3.城市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

10.试述隋唐长安城的规模及规划布局

1.中轴线由局部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禁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

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

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行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

.市场的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局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11.我国古代宋元城市发展建设及规划的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依然延续;

(2).兴起了许多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

(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

(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

(5).核心城市在地里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12.从宋元开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试述表现和原因

重大变化:“坊市”制度解体,城镇形状和道路系统已不甚规整,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原因:(1).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城垣的限制,坊市制度向街巷制转变;

(2).宗教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风貌

13.元大都规划设计和建设首先从何处开始,大城设计以河为中心开始,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元大都规划的成功之处和特点?

首先从埋设城市的下水道开始。

因素是:(1).解决城内的给水问题;(2).沟通漕运系统;(3).完善排水系统

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3).完善的上、下水道。

成功之处:城市建设宫城有统一的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14.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并阐明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的原因

发展特点:(1.大、中城市数量类型增多;

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4.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发展;

6.沿海地区大中港口城市停止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

7.北京最终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

建设特点: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

(3).成绩普遍用砖修筑垣,城市军事防御体系设施更加坚固和完善;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原因:(1).社会方面:局势稳定,没有大范围的战争;

(2).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生产,经济繁荣发展;

(3).商品手工业繁荣发展,出现较大规模私营手工作坊和雇佣劳动,劳动分工细化和生产规模扩大促进了市镇的大量兴起,导致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

15.北京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封建后期的都城?

原因:(1).政治上可以控制其它广大地区;

(2).经济上可以繁庶地区;

(3).军事上郁合可守;

(4).交通上往来便利;

(5).接近统治王朝根据地

16.明代南京城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特点:

修建: (1).不规则的城墙走向;

(2).新皇城与宫城;

(3).玄武湖西、南侧改造;

(4).建筑了主要城门和主要街道;

(5).建造南京城的外部城。

布局:(1.东南:政治区;

2.中南部:手工商业居民区;

3.东北:营房仓库;

4.北部文化区

意义:政治稳固局势 经济促进发展 历史奠定了南京的基本建设格局之类云云

17.明代永乐时迁都北京对北京进行了哪些重建工作?并阐明在紫禁城北面堆筑景山的意义

1)营造紫禁城;

2)开拓南城;

3)开辟天安门广场;

4)左文右武(取机构);

5)故宫北侧堆筑景山,镇帝都王气

意义:它既是全城的制高点,又处在宫城的中轴线上,登临其上,足以俯瞰全城;而五峰中正中主峰所在处,又正是元朝后宫延春阁的位置,以山镇之,含有压胜前朝之意,所以又叫“镇山”,其寓意十分深刻,诚谓匠心独具。

18.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可以分为哪几类?各举一城市加以说明

1)规范型:北方的平原地区,城郭方正,道路系统方格网型、长安、北京;

2)次规范型:南京、广州、临安;

非规范型:山水条件:重庆 少数民族文化:拉萨

19.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存在什么缺陷?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受封建王权限制、礼教束缚,导致城市布局与经济发展脱节,只中政治、军事只能,过于追求礼制象征意义;

2)中建中道路网,注重象征意义,与实际不匹配;

3)没有真正的市民广场和公共场所;

城市的公共绿化一直非常落后

近代:

1.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类型有哪些?

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帝国主义直接控制的城市、租界城市、约开商埠城市;

2)工业、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

3)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出现;

4)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级发展;

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

2.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大体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特点?

(1).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特点: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洋务派”采用资本主义技术,开办一些军事工厂。一些官办的民用工厂业随之兴起,这些都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20年代;特点:这一时期,沿海沿江大部分大中城市,甚至内地一些城市也都开辟为商埠,有的还设有租界。

3.20世纪20年代前后;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

4.20世纪20年代末叶至抗日战争以前;特点:1927年,建立了国民党政权。其政治中心南京,经济中心上海均有较大发展。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建设了“伪满洲国’政权,把东北的重要中大城市都变成了殖民地城市。

5.抗日战争期间至全国解放前夕;特点:国民党向内地撤退使西南西北原先一些偏僻的城市收到影响,军事工业及资源的开发,也使一些城市扩建或新建。革命根据地中心以延安为代表,自力更生的进行了建设。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内一些解放较早的城市认真执行共产党的城市政策,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并着手改变一些城市的不合理状况。

3.有租界发展的大城市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1.上海;特点:工业方面,工业的迅速增加和高度集中,外资工业的大量兴起;分布盲目性,使工厂与住宅混杂造成市内交通运输的严重不合理;工业的分布于市际交通业不相配合。对外交通方面,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中国最大的港口。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大部分货物在此运转,但港口与铁路间群发直接联系;城市道路与市内交通方面,老城区由很小的方格形道路网组成,英法租界有简单的道路方格网组成,最初的公共交通由租界内的有轨电车。建筑与居住区方面,由于殖民主义在租界的长期盘踞因此比较注重建筑的质量和环境。有各种建筑的演变,如里弄建筑,花园洋房,高层公寓建筑等。市政工程和公共事业,上海开埠之前多利用境内密布的天然河道排泄雨水和污水,租界扩展后,大部分河浜被填埋筑路并开始埋设沟管排水。此时上海也出现了自来水,电气,煤气公司。上海的公共事业也起步较早。城市绿化方面,由于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土地昂贵,因而上海的公用绿地极为缺乏。租界当局也比较注重道路的绿化,根据上海的气候条件,选择美观又实用的树种形成一些特色的街道。而中国地界内基本没有什么公园和绿化带。城市规划工作方面,略(太多了!

(2).天津;特点:和上海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天津所分割的租界更多,发展更为畸形混乱。

3.武汉;特点:武汉是中国内陆城市中第一个开港的城市,经历了迅速的现代化过程,成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4.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有哪些特征是什么?

有青岛,大连,香港,哈尔滨。

特征:(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

2.城市建设中存在隔离和差异;

3.积极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

4.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

5.城市规划图多表现为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

5.青岛的城市风貌特色和建筑色彩

城市风貌特色:充分反映了殖民地城市的色彩。建筑完全按殖民者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和建造的。

建筑色彩:青岛的建筑以黄墙红瓦为主,与绿树相间,加上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海面衬托,具有丰富的一输感染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最为显著地建筑特色。

6.近代城市的工业布局有什么特色?

在新的地点建设工业; ( 1)因开发新矿山形成新的城镇;

(2)在大城市的外围独立设厂形成工人居住地区

在旧城区或近郊建设工业; (1)形成工厂较集中的工业区;

(2)分散在市区建设;

在旧城城郊分散设厂

7.近代铁路建设对城市结构的影响

(1).先修建铁路后出现城市;

(2).现在城郊修建铁路,城市发展后铁路穿越以及分割或包围城市;

(3).由于人为原因,铁路修建的不合理,造成市区的混乱;

(4).铁路插入旧城区内;

(5).铁路在城郊通过,在站场与旧城区之间发展新区,或使紧靠车站部分的城区繁荣起来

8.近代城市建设中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建设特点

特点: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准低,项目少,供应范围小,经营管理差且以营利为目的。

现代:

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分哪几个阶段,并阐述各个阶段特点

1.发展起步阶段(1949~1957年);特点:1949年,这一时期是城市化规律得到正常显示的阶段,但非常短暂;1949~1953年,这一时期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定居;1953~1957年,成功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特点有三,按照社会主义有可能把有限资金尽最大可能集中起来使用;针对旧中国许多工业行业都是空白的特点,计划优先安排这些空白行业;把多数建设项目安排在内地,改变原有工业生产集中在沿海的布局。

2.城市化波动阶段(1958~1977年),这一阶段可分为三个时期:反常的超高速城市化(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第一次有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波动(1961~1965年),为扭转大跃进失误,紧缩城市经济,大量精简城市人口;第二次有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的倒退(1966~1977年),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遭受浩劫。

3.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特点:降低了城镇的建制标准,使城市数量上升。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工业,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化特点有哪些?

1.政府发动型动力:城市化及其基础——工业化是由政府发动的。

2.城乡双重体制:形成了“城市—农村”二元社会体制,阻碍城市化的正常进程。

3.不协调型构成:表现为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相比,数量太少;城市规模结构大城市比重过高;城市地域分布不平衡,东密西疏;具有明显的“工业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功能偏集于工业。

4)波浪形进程: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和政策的变化,城市化具有起步晚,起点低,波动性大的特点,呈现明显的波浪形发展轨道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新特点新趋势有哪些?

1.主体上:城市化推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2.发展战略上: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有内地向沿海转移,改变了城市化孔家格局;

3.制度上:一系列制度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如户籍制度的松动,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住宅货币化制度等。

4.形态上:小城镇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高,大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率大幅度回升;大城市开始了郊区化过程;开始出现大城市区和城市连绵区。

5.内涵上;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国际化,知识化的发展,中国的大部分大城市开始走向国际化,中小城市开始步入现代化;城市内部的社会化在扩大,城市化除了数量的增长外,还有“质”的变化。

现代政治中心北京的规划上出现了什么分歧?两种意见的主张分别是什么,最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分歧:在首都规划的核心问题上,既对行政中心区的位置产生了严重分歧,形成了“城内派”与“城外派”两种意见。

主张:“城内派”主要以苏联专家为代表,主张行政中心设于就城区内。理由有三,一是经济,可以利用原有城市设施;二是美观,充分发挥原有文物的价值;三是方便,其他各区环绕在旧城四周,与行政中心区紧密联系。

“城外派”主要以中国专家为代表,主张离开旧城新建行政中心,既设于月坛至公主坟之间地段。理由有三,一是旧城规划布局系统完整,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插入庞大的行政中心区,会破坏历史文化环境的完整性;二是旧城密度高,用地不允许;三是在西郊另辟新区,可避免以上缺点,做到新旧两全,既表现中国传统的民族特征,有创造满足现代需要的时代精神。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

最后采取了“城内派”的主张

5.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有哪些?

1.古都类型——北京,西安,洛阳等;

2.传统城市风貌类型——平遥,韩城,镇远等;

3.风景名胜类型——桂林,镇江,苏州等;

4.民族文化及地方特色类型——泉州,拉萨,丽江等;

5.近代史迹类型——遵义,上海,延安等;

6.特殊职能类型——“瓷都”景德镇,“药都”亳州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1ad11f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d.html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