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

发布时间:2020-04-28 03:34: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陋室(铭→古代文体→传,记,论,说)

山不高,有仙则(在,一词多义;名,灵名词做动词→词类活用)

水不在深,有龙则

陋室,惟吾德(是,判断句;馨,名词做动词→词类活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名词做动词;绿,青,形容词做动词→词类活用)

谈笑有鸿儒往来白丁(鸿,通假字,古今异义;鸿儒,往来,一词多义;白丁→不同年龄的代称)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字读,二字逗;素,一词多义)

丝竹耳,无案牍之劳形。(乱,劳→形容词做动词→词类活用;丝竹,借代辞格→借代的分类;之,一词多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对偶辞格,列锦辞格)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一、古代文体

是古代用于称功德或自我警戒的文体。文辞简练、内容简短,构思精巧,内容朴素而义理深邃,与格言颇为相似,一般句末用韵。如座右铭,墓志铭(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传:传即传记,古代文体,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为主,如司马迁的“本纪”、“世家”还是“列传”,都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分他传(《廉颇蔺相如传》)和自传(《五先生传》)。

记: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如《永州八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是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上说: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太史公曰……’。二曰正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说:说:古代文体,多用来说明某种道理,通常叙述兼议论。如《师说》《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赋:它是一种讲求文采、韵律,并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发展过程:短赋(诸子散文)→骚赋→辞赋(汉代)→骈赋(魏晋)→律赋(唐)→(宋散文)文赋。如《阿房宫赋》、《赤壁赋》。

序:性质如同今天的引言”“前言。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一般叫,列于书后的一般叫后序如《兰亭集序》《愚溪诗序》《滕王阁序》《伶官传序》《送东阳马生序》。

二、一词多义

在:

1、 在于,决定于,动词。

2、 存在,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

3、 处于,居于,在河之洲。——《诗·周南·关雎》

之:  

1、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2、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3、 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4、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何罪之有。

往来:

1、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2、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素:

1、白色:素湍绿潭

2、不加装饰,质朴:可以调素琴

3、平常,往常:此人素有痴名;素不相识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名:出名,因……而出名。

灵:有灵气

馨:有了温馨,使……高尚

上:长到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乱:使……受到扰乱。

劳:使……感到劳累。

绿:变绿。

青:变青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句式

1……者,…………者也,如: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种形式前面用表示提顿,后面用:加强语气,在判定人物的姓名·身份等时,常用这种”“俱全的判断句。

  2“…………,如: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这种形式的判断句,主语后常有一个停顿,用来代替在此同样起加强语气作用。

3“……者,……”,如:

  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这种形式的判断句使用的极少

 4“…………”,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这种形式只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重读谓语来表示断定。

5乃、则、亦等表示的语气比较肯定的判断句。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生亦我所欲。(《鱼我所欲也》)

 6必、固、诚、真等表示的语气更加肯定的判断句,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7盖、殆表示推测语气,译成大概如: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8在谓语前加上非、未、弗、无、莫,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9谓语前加上悉、皆、徒表示范围或加上既、素等表示时态,如: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10句末带语气词的判断句相当于罢了”“不过之意,因此,这种判断句表示对判断范围的限制。如: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11古代汉语 "" 字句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同上二)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五、通假字

鸿:通“洪”

六、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⒉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七:别称

鸿儒:代读书人,白丁:代百姓。→→→→→类推

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人初生叫婴儿,

不满周岁称襁褓。

2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童年为总角或垂髫

青少年为束发,

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

老年为皓首或白首

长寿老人为黄发

八、借代辞格

丝竹:借指音乐。工具代本体

借代的类型: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3、具体代抽象

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形象代本体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专名代泛称

6、以结果代原因

九、对偶辞格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对偶的分类

(一)形式上

1.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例如: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岳坟对联)

2.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3.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

(二)内容上

1.正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反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3.串对偶(流水对)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

(三)结构上

句子对偶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十、列锦辞格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例子: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十一、宾语前置

1大多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三是疑问句。

2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北朝民歌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王嘉拾遗记

3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何陋之有? 《陋室铭》刘禹锡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04874a50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e.html

《陋室铭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